雙語:長江重新檢測到12個已消失魚類物種

2020-12-16 新東方網

  The Yangtze River’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getting better - and to prove it 12 fish species have reappeared in the river’s mouth.

  長江的生態環境正在轉好,12種魚在江口的重現證明了這一點。

  They include the spotted maigre and the Chinese long-snout catfish.

  其中包括黃姑魚和中華長吻鮠。

  From 2012, more than 30 monitoring spots were set up in the Chinese Sturgeon Nature Conservation Area at Chongming Island near the estuary of Yangtze River, but the 12 species were not observed until the past year.

  早在2012年起,國家就在長江口附近的崇明島中國鱘自然保護區安設了30多個觀測點,而這12個物種是去年才發現的。

  Six species such as the spotted maigre have been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conservation area in the past year, and the other six species, such as the long-snout catfish are also seen in the area, though not as frequently.

  過去的一年裡保護區經常發現如黃姑魚等6種魚的身影,像肥頭魚等另外6種魚雖然沒有頻繁現身,但在保護區也出現過。

  Yangtze River’s estuary, the passage for fish to travel between the river water and East China Sea,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ishery development along the huge river.

  長江江口作為魚兒往返長江和東海的通道在長江漁業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This is why the conservation area was set up at Chongming Island.

  這就是該自然保護區設置在崇明島的原因。

  In 2012, the conservation area’s management office set up an artificial fish shelter in the reservation area. The shelter comprises 2.5-meter-long bamboo poles with holes. The bamboos are set up in the water and the holes allow sand to flow in to stabilize the bamboos in the water.

  在2012年,區域保護單位在保護區域建立起一個人工的魚類庇護所。這個庇護所由2.5米高的帶洞的竹竿組成。這些竹竿被插在水裡,留出的小洞是為了讓沙子可以流入來讓竹子穩固。

  Moss grows on the poles, providing a source of food of fish, and loose sand at the bottom can attract animals that enjoy swimming in sand. The poles also serve as a shelter for young fish and shrimps when under attack from aggressive fish.

  竹竿上的苔蘚成為了魚的食物,鬆軟的沙底成為喜歡在沙裡遊泳的動物的樂園。受到捕獵者攻擊時,竹子可以作為小魚和蝦的避難所。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more than 330,000 bamboo poles have been set up in the river, and the shelter now covers an area of 13,000 square kilometers.

  在過去五年裡,超過33萬個帶洞的竹竿被設置在河裡,庇護所覆蓋了13000平方千裡。

  Officials said the shelter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improve the eco-divers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政府人員聲稱庇護處對提高揚子江的生態多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編輯:何瑩瑩)

相關焦點

  • 長江上遊最後的魚類保護區危在旦夕(組圖)
    從當地媒體的報導可以了解到,小南海水利樞紐工程有可能是「十一五」期間重慶最大的單體投資項目,工程計劃動態總投資370億元,如果開工,建成後的裝機容量相當於2/3個葛洲壩,電力將主要用於市內,當地對這個工程的期望是,徹底改變重慶拉閘限電的歷史。
  • 長江重現「神秘物種」!
    △長江宜昌江段發現的䲘這是怎麼樣一個 " 神秘物種 "?為何如今很難見到?12 月 14 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和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邊文冀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由於䲘魚失蹤太久,科研人員已經無法確定它具體是什麼時候消失的。為何䲘魚在長江南京段消失了?在邊文冀看來,這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包括環境和水系的變化、河道淤積、 閘壩修建等等,需要進行專門的評估才能確定。"
  • 2020年了,滅絕的魚類比飛鳥走獸還多
    11月,我們聚焦被螺旋槳絞殺的長江江豚,12月,人類永遠送別了長江白鱘,這種始於中生代白堊紀的古代魚類,進化了兩億年,走向滅絕僅用了30年。事實上,在我國縱橫交錯的各大水系中,長江是受威脅內陸魚類最多的一個。長江的魚類是最豐富的。我國已知內陸魚類共1443種,僅長江就有405種,佔中國內陸魚類的28.1%。
  •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問吧! 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在長達6300餘公裡的河流上分布著長江鱘、中華鱘、白鱀豚、長江江豚、揚子鱷等多種珍稀水生野生物種,這些水生物種不僅是長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可以反映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 這是個什麼基地?收藏了這麼多種長江野生魚類……
    口標準塘,養殖了黃顙魚、花鱸、長蛇鮈等20多種長江裡收集到的野生魚類。   長江靖江段特色魚類種質資源比較豐富,有135種野生魚類。   靖江基地計劃護存100餘種長江特色及土著水生生物,同時開展水生生物生境修復、涉水工程對漁業水域的影響等生態模擬研究。   目前,基地已收集到20多種長江水生生物,包括常見的青、草、鰱、鱅、鯉、鯽、鯿等。   為什麼要收集常見生物?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專家:已功能性消失
    /晨報記者 謝克偉  晨報訊 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卻已近30年不見蹤影。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鰣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因每年4月、5月準時從海裡遊回江中產卵,且洄遊路線固定而得名。
  • 江蘇建魚類「精子庫」防止魚類出現瀕危情況
    此外,現在長江不斷有魚類消失,比如長江鰣魚,現在野生的長江鰣魚基本已經沒有了。「如果我們30年前能想到保留它的精液,也就不會讓它消失。」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趙慶順教授表示。長江刀魚近年來捕撈數量逐年下降,雖然也在進行人工養殖,但卻沒有形成規模。葛家春說,目前「精子庫」裡就保存有刀魚的精液。
  • 長江「十年禁漁」後,消失了3年的神秘魚種,又出現了
    1、江豚觀測次數、數量均有增加江豚作為長江中的微笑天使,其種群數量的多寡,一直都是長江生態環境好壞的象徵。在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江豚的數量急劇減少,從1991年的2700多頭,減少到2017年的1000頭左右,數量已岌岌可危。但從2020年1月份禁漁以來,各地觀測到江豚的次數、數量均有明顯增加。
  • 25.7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放歸金沙江
    其中放流4萬尾大規格子二代長江鱘,放流規模為國內最大,意味著長江鱘的全人工繁育技術已日臻成熟。此次共放流長江鱘、圓口銅魚、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等6種魚類,是三峽集團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自2008年放流首批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後,連續實施的第26次放流活動。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長江「十年禁漁」後,已經消失了3年的神秘魚種,又被發現了
    在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江豚的數量急劇減少,從1991年的2700多頭,減少到2017年的1000頭左右,數量已岌岌可危。但從2020年1月份禁漁以來,各地觀測到江豚的次數、數量均有明顯增加。其中在長江鎮江段,在最近的一次科考活動中,科考專家共觀測到江豚12群次、共計38頭次。之前難得一見的江豚,又頻頻出現在民眾的視野中。
  • 即將「消失」的長江漁民
    「長江淡水魚類資源尤為豐富,特有種多,也是全球其他河流少有的。」此外,危起偉強調,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遠不限於漁業價值。在物種遺傳資源、維持長江流域水域生態安全、淨化水質和物質能量循環、提供美學、仿生、生物和環境記錄等許多方面,長江具有重要的、無法估量的價值。   真實的漁民生活:「漁舟唱晚」還是「老人與海」?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的消息,令人悲傷
    據了解,白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但與中華鱘、白鰭豚、江豚等在生態鏈頂端的物種不同,白鱘的知名度比較低,直到這次的「滅絕」消息才把這一「沉默」的物種推到公眾視線。其實早在1999年初步統計,白鱘資源量已不足400條,而且從1985年以後,全江段未發現過長江白鱘幼魚的補充群。
  • 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 130多種連續4年不見蹤跡
    新華網武漢12月18日電(連迅、李璐)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16日在武漢發布。公報顯示,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經過農業農村部長江辦連續4年調查發現,已有130多種不見蹤跡。國家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暨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聯盟2020年度工作會議16日在漢召開。當天,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
  • 2018年十大"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如果我們找不到它們,為它們起名字,並描述出它們,很多這樣的物種將永遠消失。然而,它們可以教給我們很多關於複雜生態系統和進化史的細節。每個新物種都找到了獨特的方法,以便在競爭、氣候和環境條件變化的情況下生存下來。因此,每個物種都能教會我們很多真正值得我們去了解的東西,因為我們自己也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惠勒將物種加速滅絕的責任完全歸咎於人類。他說:「在這個階段,責任全在人類。
  • 鰱鱅魚基因組進化與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鰱鱅魚是典型的東亞特有鯉科魚類, 在我國是最大的經濟魚類養殖群體, 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水產蛋白資源。有趣的是,「胖頭魚」等亞洲鯉魚作為中國暢銷美食,在美國卻有另一番景象。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的很多水域都會出現雜草和寄生蟲,便從我國引進了不少鰱、鱅魚等(與草魚、鯉魚一起被稱亞洲鯉魚)來解決這些麻煩,由於沒有天敵,又不是當地的食用魚類,它們反而演變成入侵物種,泛濫成災。
  • 又有31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
    當地時間12月10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更新版《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31個物種宣布「滅絕」。 圖源: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 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物種有12萬8918個,其中35765個瀕臨滅絕。
  • 雲南發現兩個魚類新物種 長有吸盤喜歡激流(圖)
    新物種華吸鰍 記者 付興華 攝    昨日(1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整理採自於李仙江流域華吸鰍魚類標本時,發現了兩個新物種,並命名為李仙江華吸鰍和大口華吸鰍。
  • 一種威脅本地魚類的外來物種,食蚊魚
    圖片:食蚊魚繁殖力高、性早熟和對環境汙染的耐受力高是其監測難度較大的因素(CREDIT: ORIOL CANO (UNIVERSITY OFBARCELONA-IRBIO))根據發表在「全環境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防止引入食蚊魚和消滅食蚊魚是控制這種外來魚類在池塘和湖泊擴散的最有效措施
  • 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食人魚非洲大蝸牛等引關注
    迄今,全國34個省(區、市、特別行政區)均有發生和危害,涉及農田、森林、水域、溼地、草地、島嶼、城市居民區等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其中農業生態系統受影響最為嚴重。「據初步估計,松材線蟲等13種主要農林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造成574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同時,還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引起土著物種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的消失和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