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被稱為「長江大魚」。14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
這是上海的創製性立法。據悉,保護和管理中華鱘的地方法規此前未有報導。
近年來,隨著長江流域水域環境的巨大變化,包括中華鱘在內的很多水生野生動物數量大幅減少。據悉,長江上海段水域是中華鱘的重要生存區域,對其繁育產生重要影響。
2017年初,上海人大啟動中華鱘立法調研。2018年,中華鱘保護被列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2020年3月,《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提交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一審;5月13日,《上海市中華鱘保護與管理條例(草案)》提交二審。
《條例》禁止生產、出售、收購、運輸、食用中華鱘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禁止捕捉、殺害中華鱘。根據《條例》,上海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或者協調開展中華鱘人工繁育工作,制定中華鱘人工繁育工作規範,建設人工繁育基地,留存中華鱘繁殖群體和活體基因,增加人工繁育資源和遺傳多樣性。
據悉,上海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將建立健全中華鱘收容救護體系,對執法機關罰沒的中華鱘,以及野外發現的誤捕、受傷、擱淺、受困的中華鱘開展收容救護工作。《條例》指出,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中華鱘生存環境汙染、破壞的行為,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採取控制汙染、停止作業等相應措施,並及時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
《條例》還規定了區域協作,並指出,上海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與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相關部門建立 。中華鱘保護與管理區域協作機制,協同推動中華鱘保護與管理,包括執法合作、科研合作、救助合作以及多樣性保護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