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一個「28天」理論,是指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28天時間。經歷過疫情的洗禮,消費者產生了大量的消費需求,這些需求被滿足的方式是通過線上完成的,即使在疫情結束後,這樣的習慣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保留和延續。
根據《2020年2月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來看:網購、視頻聊天、刷短視頻等習慣,極有可能被長期保留。面對這種狀況,美業機構該如何利用線上途徑,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途徑呢?
之前很多美業商家認為做電商、做網絡推廣就完成了線上運營,這種看法並不全面,因為絕大部分的核心業務和流程並沒有與之對接,線上和線上幾乎是完全獨立、互不相關的平行關係,沒有和客戶建立持續的互動關係。
但通過這次疫情,不少美業機構建立起了完整的線上營銷流程,將會議、培訓、諮詢、電商、直播、分銷等業務整合成了一個完整系統,這樣的商家必然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轉型線上的3個重點
很多美業管理者雖然知道做線上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具體的做法,這裡我們總結了轉型線上的3個重點環節,給各位參考。
1.建立社群,私域導流
線上營銷成本不斷攀升,讓很多美業老闆望而卻步,進而想通過更加「實惠」的方式獲得線上流量,因此,通過將目標客戶引入自己的社群,將公共流量來的客戶轉入私域流量,和客戶建立起直接溝通的渠道,成為越來越多美業機構的選擇。
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打造鮮活的人設形象,通過精心設計的文案和內容培養用戶信任感,將客戶引入私域流量池之後,需要經常分享乾貨知識,推出新品推薦、抽獎、秒殺等福利活動,增加和客戶之間的粘度。
2.提供優質的內容分享
提供內容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做公眾號、拍短視頻,但很多美業企業對內容的要求還僅僅停留在「增加閱讀量、粉絲量」上面,內容多以雞湯、八卦、情感、熱點等為主,盲目追求閱讀量。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閱讀量高的內容分為3個類型:有趣的、有料的、有用的。
有趣的內容幾乎符合所有人的喜好,受眾面最大,但對於實際的轉化起不到任何幫助,因為通過這類內容,用戶不會了解到任何與店面、品牌相關的信息。想要利用好這一點,必須把品牌、產品、服務和內容巧妙結合,這就對內容的創作者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有料的內容很多美業機構都在用,有消遣的成分,但是還有一些淺層的營養在,例如分析明星的做整形的花邊轉入醫美專業知識等等,用戶相對精準。
有用的內容往往針對行業細分領域,乾貨比較多,內容相對深刻,相對來說閱讀量較低,不太受普通人的歡迎。
雖然它們的閱讀量是遞減的,而轉化率卻是遞增的。我們做內容營銷不是做覆蓋,而是要穿透。通過內容去找到認可我們的目標人群,從而實現線下的轉化,而不是看似喜人實則無用的數據。
3.打造差異化 培養核心競爭力
幾乎所有人都看到了直播、短視頻、在線問診的風口,但在所有人都入場競爭時,我們需要拼的,往往就是差異化的內容。對於所有的品牌機構而言,我們需要把新聞稿和PPT裡的願景、目標、產品,先揉捻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再把這個故事化整為零,以體驗思維代替故事思維,以15秒甚至更短的時間用視頻傳達一個完整的體驗,而非一個完整的故事。
還在以「定一個營銷主題,做一張主形象畫面,多渠道分發」為核心任務,堅持「中心分發」結構的傳統企劃,顯然已經不符合現在的營銷需求,現在我們更需要通過一段15秒的視頻,講好一個故事,讓目標人群注意到我們,並且喜歡我們。在產品高度同質化、信息泛濫、流量紅利殆盡的大背景下,企劃、策劃、內容產出者面臨著高難度的挑戰。
面對衝擊,悲觀者感嘆時運不濟,不知所措,樂觀者已經開始快速學習,尋找機遇,你是怎樣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