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光輝的豐碑,他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影響了我國2500多年,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東方文化的象徵,同時,倍受西方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尊敬和推崇。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他看孔子的書籍,只看到最純粹的道理,沒有騙人的東西。
1793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裡引用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引起當時的轟動。
美國詩人、哲學家艾默生說:「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中心。」
美國《人民年鑑手冊》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一生平凡而偉大。平凡,是因為他是一名民辦學校的普通教師;偉大,是因為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影響古今中外幾千年。
孔子一生從教近五十年,教育方式多樣,因地制宜,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理論博大精深,有其完整的教育四星體系,他是教師的鼻祖,古人稱為「至聖」和「萬世師表」。
他首創私學,打破當時由貴族壟斷教育,把畢生的精力都放在文化教育事業上。孔子隨時隨地,不管身處何位或何處,從未間斷對教育事業的追求,無論是在魯國從政當官時,還是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或是深居簡出自我修養時,或是遍訪諸侯列國時;或茅草屋裡,或山野林間,或河邊,或集市上,都時刻思考,抓住時機開展教學活動。採用個別教導,或圍桌集體面授,或是對話交流,或現場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不拘形式,談古論今,評人評事,或答疑解惑,傳道授業。
教學的內容除了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即六藝)外,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在2500年前落後的社會條件下,孔子開辦私學,收徒傳道授業解惑,充滿了艱辛,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可以想像得到當時的不易。
但他始終自強不息,銳意進取,不被困難打倒。孔子一生通過三種方式去實現自己的主張和思想。
其一,前期遊遍諸侯列國,擔任要職,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施政,但囿於歷史的局限性,損害統治階層的利益,他屢屢受挫,施展不開。
其二,廣收弟子,將學生們培養成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按照自己的理念主張去促進社會發展。
其三,整理修訂古典書籍,作為教授學生的教材,又讓弟子們一代一代流傳,成就不朽事業。
孔子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已經很大,遠近聞名,大家都慕名拜師,交上學費「束脩」,就是十串臘肉。
隨著學生弟子人數的增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術團體,那麼多人聚在一起學習、生活,學業水平參差不齊,經濟條件不一,年齡差異也不小,如何很好地管理,成了一個問題。
孔子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學和科學的管理辦法。作為博士生導師,他也親自為「本科生」上課,同時,他也讓那些德行較高的弟子帶領新來弟子,一級帶一級。
在私學裡,主要採用的教材就是孔子一直在整理的「六藝」:《詩》《書》《禮》《樂》《易》和《春秋》,也稱為「六經」。孔子到底一生有多少弟子?年代久遠,無從考究。通常說孔子弟子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在德業方面有很大成就。三千弟子的名字檔案現在大部分都不齊全了,即使是七十二賢士,也只有部分個人信息,但他們為我國的文化繁榮和儒學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孔子最欣賞的弟子主要有: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遊)、仲由(子路,少孔子9歲)、顏路(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公冶長(孔子之侄女婿、曾坐牢)、孟懿子(魯國貴族)、南宮敬叔(魯國貴族)、冉耕(伯牛,少孔子7歲,冉雍之叔伯輩)。
孔子善於探索和總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提出,奠定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孔子認為人的天性是相近似的,因為後天的教育,造成了人在道德、知識和性格方面的差異,所以世人皆可通過受教育而改造和提高,強調的是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在這基礎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在古代,這是了不起的創舉。從孔子的弟子身份來源中,就可以看出他這個思想。
他把官學轉為私學,把屬於貴族的才藝傳授給下層平民,孔門弟子,可以說是各色人等都有。
一視同仁對待自己的弟子,不受貧富貴賤限制、也不受年齡和國別限制,有的學生父子兩代,或叔侄兩代來求學的,如顏路、顏回父子、曾點、曾參父子,冉耕、冉雍叔侄,對普及教育和傳播文化,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
但又有時代的局限性,孔子只收男子,沒有收授一名女弟子。
在孔子教育理念中,始終將教人放在首位;在教人中,又把道德修養放在首位,就是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用途,君子要成為通才。要求學生們要全面發展。一事之不知,儒者之恥也。
美育也是孔子注重的,他總是以美的標準來塑造弟子。他講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講美育和道德觀念結合在一起,於是「美」便成了道德規範。
孔子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而又具有恆久價值的教學方法。他教育弟子要學與習結合起來,如《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周遊列國時,在極度困厄之時,仍帶領弟子們習禮與大樹之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至理名言,是孔子「學與思結合」的理念。學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的深化,學思結合,才會互相促進,融會貫通。孔子提倡「溫故而知新」,重視「不恥下問」。
孔子認為,學是提高道德才能和知識的手段,行才是目的和歸宿,這便是他「學與行結合」的思想,所以他強調學以致用,身體力行,反對紙上談兵。顏回窮居陋巷,勤學好思,孔子非常認可。
「實事求是」是孔子時刻教育弟子們要持有的治學態度,經常告誡學生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才是聰明人。
因材施教。孔子根據弟子的品德性格、出身背景、年齡志趣等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收效較好
孔子首創了啟發誘導的方法,也是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急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就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方、南方和北方,就不必再勉強教他了。「欲速則不達」,接受不了,也不要強迫學習。
結合實際,對時政事件和人物的評論,向弟子學生們闡明自己的思想理念,是孔子的創新,效果非常好。他常常結合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名人,加以讚賞和批判斥責,教育弟子們明辨是非,真善醜惡,提高修行。
孔子的教育理論體系博大精深,其中一條就夠立書著說,至今對我們的教育仍有重大教育價值。孔子「有功效於將來」,他的學說、理念講憑藉蘊含的普遍理念、智慧和精神,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