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顧明遠和孟繁華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一書,最近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了。為此記者採訪了我國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顧先生就該書出版的意義以及對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些看法愉快地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記者: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在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必將發生巨大變革,引起人們諸多觀念的變化。請問顧先生,人們對教育理念、特別是教師對教育的理念將面臨哪些重要挑戰? 顧明遠: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它與工業經濟具有本質差異。而我們現有的教育,從體系到內容,從人才培養目標到教學方法,都是為工業經濟服務的。知識經濟的到來,必然會向現行教育進行猛烈衝擊,提出嚴峻挑戰。 大家知道,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要創新就得依賴創新性人才去實現,這就要求教育進行徹底變革,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要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培養能力上,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期將越來越短,新知識高速湧現,信息量成倍增加,社會需要的知識和學校的教學內容都要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將受到挑戰。 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教育的各個領域必須進行全面的創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制度的創新,教學內容、方法、方式的創新以及整個教育體系的創新。 但具體到每個中小學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記者:《國際教育新理念》一書對於教師了解國際上流行的教育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會有哪些幫助? 顧明遠:問題是理念的出發點和歸宿。《國際教育新理念》一書力圖從廣大中小學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國際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廣大中小學教師閱讀本書時,應該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宏觀把握教育理念演變的軌跡,了解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本書是以現有國際教育教學理念為線索的,希望廣大教師通過閱讀能夠較好地解決以下疑惑: 第一,「資訊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初露端倪」已經成為我們的常用話語。理性地看,語言是理念的客觀性描述。但是,我們在運用這些話語時,除了感性地表達心理上的緊迫感和對未來的憧憬外,廣大教師是否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延續過程中,從國外到國內的引進吸收過程中,領會了當代教育與傳統教育到底有什麼有什麼不同? 第二,廣大教師早就摒棄了注入式教學法,而接受了啟發式教學法,特別是近幾年來,許多引進和自創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這對於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面對這些眼花繚亂的程式化教學方法,到底哪一種更適合本地的實際? 第三,一定的理念影響著一定的行為,教育也不例外。方法是重要的,因為方法是理念和行為的中介。但是,僅有方法是不夠的,只有深刻領會當代教育理念的內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現在有了大量的教學方法,現在所用的教學方法是以什麼教育理念為基礎的? 第四,所有教育教學方法的誕生都是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哲學思潮相聯繫的。西方教育教學方法的湧入,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鑑的資源。但是,我們在借鑑這些教育教學方法的時候,如何使之「本土化」?也就是如何解決這些教育教學方法切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的問題? 第五,傳統的教育是「遺傳」式的,即傳承人類文化,是以傳授知識為基礎的。現在的教育功能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漸成為教育的主題。教師們對教育教學改革也抱有極大的熱情。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需要落到實處,僅有熱情是不夠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以及教師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感到的困惑如何解決? 記者: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為了適應世界範圍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需要,我國正在對中小學課程與教材進行改革,請問顧先生,中小學教師了解國際教育新理念對於中小學新教材、新課程的實施有哪些幫助? 顧明遠: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現代化、基礎化、個別化和綜合化。通過改革,使新課程教材具有以下特徵:(1)現代化。內容編制依據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統整課程內容,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現代科學及學科發展的新變化,組合、選擇和增加新內容;教學手段要吸納、採用新技術。(2)基礎性。從保證和滿足每個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為學生提供最基礎的人類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使之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3)開放性。強調學習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聯繫;課程實施過程中要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則;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評價標準的差異性。(4)綜合化。按照現代社會與科學的發展,重新審視基礎教育的課程,對學科設置及內容進行選擇與組合,重視課程的綜合化,設計體現課程的整體性。此外,課程內容應具有多樣性和彈性,提倡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 從新課程教材改革的趨勢和具有的特點看,新課程、新教材的改革是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一致的。如果教師缺乏對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新課程教材實施的效果。因為缺乏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指導的教師,就不會理解課程教材改革的精神,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掌握了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師會主動地進行改革,大膽地進行探索,會使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記者:《國際教育新理念》一書,將教育理念分三個層次,即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與學的理念。請問書中介紹的三個層次教育理念對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適用性怎麼樣? 顧明遠:書中介紹的教育理念都起源於國外,為了便於廣大教師掌握,我們把它分為三個層次。宏觀教育理念部分從理論上較詳細地論述了當今教育領域的兩大宏觀理念: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它是其他層次教育理念的基礎,對其他教育理念居於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對環境教育、生態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構主義教育等教育理念進行了介紹,較好地體現了當今時代的特點,我認為這些教育理念對於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借鑑意義;有關教與學的理念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這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使教師既從宏觀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中國教育報》2001年11月29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