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急劇變革,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發展戰略應運而生,其目的在於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1],而「科教興國」的根本在於教育,對於小學教師來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教育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教師的角色和任務也發生著革命性的改變,這也就要求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教育要求出發,尋找更適合教學方式和方法,突破自我,完成角色的轉變,做好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
(一)選題依據
教師是學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引導者,對學生健康成長起巨大作用。教師是承載著巨大的責任和使命的職業,這份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角色的轉變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3]。21世紀的今天,科技、經濟、發展全面提升,隨之而來許多新理念新方向,教育理念也應當隨之更新,新的教育則需要新的教師來實行。我們要順應時代的號召,轉變成社會所需要的新的教師,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然而現如今還有許多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式落後單一,沒能正確認識到在當今社會自身角色的轉變。因此,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更好地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角色的轉變很有必要。然而小學教師角色的轉變,對學生學習知識起很大的促進作用,加深對知識概念的理解,更好地用現代化的思維模式思考問題,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將其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優秀的接班人[4]。
(二)研究現狀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最先對教師在課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進行研究。1960年至1970年代間,國外的教育學者對教師角色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二十世紀末期,美國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為新一世紀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基於信息普遍化對教師角色進行研究[5],國外學者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但是他們的見解擁有一個共性,即學生主體性原則。美國學者格蘭布斯認為,教師不僅僅要傳授學習知識,培養學習能力,還要教會學生本國的文化。英國的Cohen(2000)指出,現階段的教師角色已經在不斷轉變,從課堂中央退出,做好學生學習的推動工作與陪伴工作 [6]。
國內眾多學者都對教師角色展開研究,並提供獨到的見解。黃雅莉的《終身學習背景下的教師角色定位》,她指出在步入教師這個崗位時,就代表著終身學習與不斷進步,教師要剔除舊觀念,融入新觀念,不斷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在積累經驗的同時靈活解決問題。為此,教師要了解教學目的,熟知教學任務,把握每名學生的現狀,將終身學習進行到底。趙丹在其《多元智能視野中的教師角色》中指出教師應該「由學校終極型轉變為終身學習型。」 [7]朱躍龍結合最新的教育觀念對教師提出幾點建議:現代信息的普遍化、傳播的迅速化、獲取的簡便化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可能,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也給予了豐富的信息。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的知識在網絡中都有途徑可以獲取,因此教師要傳授學生學習的能力,端正他們的態度,而並非單純傳授知識。[8]葉瀾則指出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對於教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她在《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的導論中說到:「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 [9]鮑玉琴則認為:傳統的按部就班式學習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也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因此,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單單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於傳統知識的方式方法。教師應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端正的學習態度,還要不斷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教學任務改變,教師角色也隨之更改,由最初的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教師作為「經師」,必須學高為師:教師作為「人師」,必須「身正示範」[10]。
國內外對於教師角色的研究有很多種,但是教育理念是與時俱進的,與其相關的研究也應當不斷進行創新。新課程改革推出後,相關學者很少基於新課程改革對教師角色展開研究,這種結合實際情況的教育研究目前偏少,因此,本次的研究重點突出面對新的環境,教師如何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也促進了基礎教育學理論的不斷進步。
(三)概念界定
1.新課程改革
教育部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即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使學生得到全面的提高。教師應當擺正自己的教育身份,避免產生師生等級差距大的現象,要以平等的身份,平等的理念與學生進行溝通,培養他們學習與生活。小學的教學任務也應當向全面化靠近,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端正其學習態度、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使學生們敢於創新,擁有批判性思維,重視對於生活的回歸[11]。
現階段對於小學教師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師要與學生平等溝通,避免學生感受到強烈的師生差距。二是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拋棄傳統落後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加強自制力。三是教師應不斷提升個人能力,展開對教育課題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出,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以及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引導作用,而並非原本簡單機械的教和學的任務[12]。
2.小學教師角色
小學時期是兒童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此時的兒童具有極大的好奇心、較強的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可塑性等,這些特質使此階段的孩子成為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最佳時期[13],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的角色也從之前單方面的教學者,轉變為多元化的角色:例如,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是小學教育的參與者,是學生學習方向的引導者,是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合作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素質化教育的促進者,是小學學習方法和內容的指導者,也是提升小學教育綜合質量的研究者。這些複合的角色塑造,也是新時代小學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時代在飛速的發展,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為國家、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新的教育觀念需要新的教師餞行,國內外都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為此,我們需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14]。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對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教師角色是否有所轉變、轉變的方向、轉變的原因、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轉變的必要性、轉變的對策等的深入研究,解決小學教師轉變難、轉變不及時、課堂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學到更多知識,令學生自發喜歡學習而不是逼迫學生去學習,更新教師陳舊的教育方式和觀念,做到很好的角色轉變,更好地促進自身專業化的發展。與此同時,還需借鑑國內外、區內外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師自身的發展,完成現代教師的角色轉換。
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教師應當遵循新課標所要求的教育理念,將每名學生視作獨立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儘量地與學生進行平級且平等地溝通,從而與學生們搭建心靈的橋梁,從根本上鼓勵學生學會自主思考與創新思考[29],而並非用刻板且老套的教育理念束縛住學生創新的翅膀。小學教師的身份不單單是教師,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朋友與知音。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教學並非照搬全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及時反思,在不斷的學習中及時優化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活動與時俱進,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
隨著人們對新課標理念認識程度的加深,小學教師也在不斷地進行角色轉換。小學教師已從知識的灌輸者逐步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主動的合作者、從課程忠實的執行者轉向課程發展的參與者與設計者等角色轉變[30],並且在學生及家長當中也已經得到了良好的反映,但同時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說在教師角色轉變過程中,很多小學教師出現教師角色錯位、角色意識模糊等現象,因此,小學教師還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積極倡導並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精髓,注重克服角色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為課程改革發揮一個基礎教師真正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