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如何轉變角色?

2021-03-02 中國教育智庫網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這已經不是傳說,不是遙遠的想像,而是正在到來的現實。那麼,教師作為這場變革的主要經歷者,該如何轉變角色融入其中,實現教育的變革和創新,走向教育新時代?

課程變革並不完全是變革課程本身,從本質上說涉及的是教師的變革,尤其關鍵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

由於人工智慧時代社會對於所需人才的特殊性,學校不能僅僅是為學生未來職業做準備,而是真正為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而準備。在人工智慧時代,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更需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想像力,以及培養創造力的批判性思維,實現個體的差異化、精準化教育。沒有家長能夠接受把孩子送進學校20年後,無法適應社會,再回到家裡啃老的事實。

因此,同樣是「準備」,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作為學校課程變革的主要參與者必須為學生提供 「精準準備」,這個準備必須與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的「精準特色」有關,這樣才可能帶來真正的「個性化教育」。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要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對於課程與教學而言,由於有海量資源的網際網路的存在,各種課程資源和課程定製的豐富性、專業性,已無需學校和教師過多參與,課程外包或訂購逐漸成為主流,課堂教學的「人工智慧化」已是大勢所趨。

人工智慧時代學生的學習課程不應僅限於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師應順應時代潮流開設一些手工課程、3D列印技術、編程課程等。讓更多前沿知識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課程內容藝術化、生活化也變成現實。教師這一角色的轉變使得學校課程的內涵將進一步拓展,課程的理論將得到豐富,課程的設計將得到優化。

傳統的課堂教育,自起源以來已有幾千年歷史,成為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自有其精華之處。

但是,人工智慧時代的課堂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人工智慧時代的學生能夠從不同途徑獲取知識,學生向教師提出的問題也許更加出人意料,這將是對教師的挑戰,新時代的課堂中教師需要隨時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

首先,人工智慧讓優秀的教育資源被更多的人所享用到,這正是人工智慧在整個教育領域裡能夠發揮的巨大作用。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單純依靠自身的知識和課本內容來進行教學,而是要根據課程目標去探索,教師要從單純的教學者變成知識的探索者。

其次,人工智慧讓更多教學方式誕生以及應用,相比以前的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現在的教學方式逐步向以學生為中心改變。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作為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的教師,絕不能僅僅以教學藝術取勝,而是以能否與學生融洽相處,並能促進他們創新學習作為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標誌。學校教學方式將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變革,作為教師不應該讓它偏向於教的那一面,也不能偏向於學的那一面,而是尋求教與學的平衡,促進教學目標的最優化。

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泉」,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時間安排完全自主地決定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也不限定學習地點。

因此,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還要培養學生識別信息的能力,同時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學生學習過程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教師要由「信息源」向「信息平臺」轉變,成為教與學中信息交換的平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人工智慧時代的學習不再是強制性的,而是自主性的;不再是固定式的,而是流動型的;不再是標準化的,而是個性化的;不再是封閉性的,而是開放式的;不再是階段性的,而是終身性的;不再是灌輸性的,而是滲透性的。

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機遇,探索更有利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學習方式,如研究性學習,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出研究性學習的任務,鼓勵學生在網際網路世界中探索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將網際網路的教育作用發揮到了極致,更真正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意識,使他們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設備。面對新的信息技術,教師如何適應新的媒體、駕馭新的媒體,融入教育新時代,轉變教育觀念是前提。

創客教育主要是從學習者個體能力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專業技能能力。

身為學校教師尤其是信息技術和科學等相關教師則需要做好隨時兼任創客教師的準備。簡而言之,創客教育推動教師角色的重構、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變化。

在人工智慧時代的課堂教學創新環境下的教育理念創新主要體現在創客教育。教育理念從灌輸式培養到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向STEAM教育、創客教育、智慧教育的轉變,使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知識創造能力迫在眉睫。

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的教師,首先,應該自覺提高自身教育創新的本領,直面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大膽參與創新探索,勇於進行教育實踐,不斷創新自身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突破育人瓶頸障礙。

其次,我們要努力成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呵護者、創造能力的培育者、創業生涯的指導者,把他們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一代新人。

再次,習總書記說,讓教師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既然時代給予了教師高度的讚譽,教師在人工智慧時代更應承其重,順其勢,變其思,出其力,做好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

面對人工智慧時代給出的新機遇新挑戰,教師的工作職責不會變,但是教師的角色在轉變、在增加,未來「人機協作」肯定是要整個職業教育關注的,人要懂得如何和機器協作,因為用真心去做的服務、做溝通交流的工作內容,這是機器取代不了的。同時,教師的知識魅力、人格魅力,永遠是學生的榜樣,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堅定信心,解放思想,聚精會神,契而不舍,全力打造出領先於世界水平的「人工智慧新教育」,讓無邊界自由學習成為即將到來的現實;讓師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釋放;讓每個人的夢想都能展翅高飛。

來源:本文節選自《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育》第6期《誰動了我的講臺——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一文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摘要】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觸發了教育變革,教師角色再造成為必然。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虛擬教師的出現, 儘管人工智慧無法替代教師,但是教師被賦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與傳統教師迥異,教師將從「全才」轉為「專才」,從「教學者」轉向「輔助者」,從「教練」轉變為「導師」。
  • 人工智慧教育下教師角色的定位與轉變
    這就是在優鴻人工智慧課堂的學習中心的情景。那麼老師在幹什麼呢?但要時刻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以便及時調整和矯正,課後列印雲端生成的個性化作業就OK了」那麼,在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的作用和定位是什麼他說,由於人工智慧教育的運用,從知識分類的角度而言,認知領域的教學可以交給機器,有效擔負知識傳授這一重要職能,為老師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的教育以及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職能也要為之一變,主要有三個:一是人工智慧課堂的管理和指導。
  • 餘勝泉:人工智慧教師的未來角色
    在我看來,未來教育將進入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共存的時代,教師與人工智慧將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終身的教育和公平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把未來的教師進行定位,我們可以界定為「人工智慧教師+人類教師」協作完成教書育人任務。
  • 【教育雜談】「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教師角色重塑
    在「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依據教師勝任力模型「KASO」的四個方面,教師必須掌握特定的人工智慧知識(Knowledge)、擁有運用人工智慧實施教育的能力(Ability)、具有使用人工智慧進行教學的技巧(Skill)、做人工智慧教育實踐的反思者(Other)。一是基於知識需求的角色定位:具有融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的教育學者。
  • 從寧夏石嘴山,看西部教師遇上「人工智慧」的巨變!
    新時代下,人工智慧如何為教師隊伍全面賦能?「網際網路+教育」如何助力鄉村教師發展?11月20日下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及相關司局領導、各省(區、市)教育廳領導、教育部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專家組專家近100人,分為2組依次走進石嘴山市第三中學、寧夏中小學教師智能研訓基地(石嘴山)、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學等人工智慧應用試點學校進行現場觀摩。
  • 新課改與教師角色轉變
    、傳授者、解惑者、控制者、主導者、仲裁者、教書者、實施者、執行者轉變為新課程教學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創新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在知識傳授中,師生不再是「我主你客」、「我說你聽」的單向傳輸,而是平等的對話夥伴和合作夥伴;在生活中,教師是學生發展的合作者和塑造者。  要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師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具有新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的能力。
  • 人工智慧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人工智慧與教育的這種融合一定會改變現在的教育,包括課堂形式、教學方式等方方面面,而首先是對教師的改變。因此,教師角色的重新定義是實現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從而會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生態。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跟教育的融合更加緊密,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
  • ​範蠡商學院〡職教前沿: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虛擬教師的出現, 儘管人工智慧無法替代教師,但是教師被賦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與傳統教師迥異,教師將從「全才」轉為「專才」,從「教學者」轉向「輔助者」,從「教練」轉變為「導師」。為了迎接人機協同推動教育發展的新時代,教師要樹立合作意識,正確認識並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對於教師職業的衝擊。同時強化轉型意識,發揮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 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大學教師角色的轉變
    高校教師需要進行角色的轉變,通過個人的努力、文化和制度建設上的共振,完成歷史交給的使命。二、中等收入陷阱下大學教師角色轉型趨勢(一)大學教師作為德育者的角色轉變大學教師具有不同於其他層次和系統教育者所具備的特點和目的性,其活動不受傳統教學活動和課程內容的局限,更多趨向於是研究性的學習,與大學的職能緊密的聯繫著。
  • 新時期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
    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應該引導教師逐步實現下列轉變:(1) 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
  •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教師角色轉變的調查研究
    教師是承載著巨大的責任和使命的職業,這份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角色的轉變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3]。21世紀的今天,科技、經濟、發展全面提升,隨之而來許多新理念新方向,教育理念也應當隨之更新,新的教育則需要新的教師來實行。我們要順應時代的號召,轉變成社會所需要的新的教師,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 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新思考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新思考   角色,可理解為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的身份以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行為規範。
  • 新課改中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
    作者:清水縣豐望鄉中學 李建強稿源:甘肅日報  2010-06-07 09:12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育理念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 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 及時做好教師角色的轉變
    一、教師應做好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實踐要求教師轉變角色 觀,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所以角色的轉變已成為新課程下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和學生是共同的學習者,這應該說是教師與學生的真正平等階段,在這個階段裡,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友關係,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學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學習和交流,課堂的氣氛也才能真正地開放和活躍起來。其實,師生平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 在創新教育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在創新教育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恆主題。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蓬勃興起。
  • 人工智慧時代:重新審視教學中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師生角色定位將會發生諸多變化 在人工智慧時代,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將會發生諸多變化。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 第一,教師應當由教學中全體學生的把控者轉向學生個體的把控者。
  • 人工智慧教育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
    人工智慧AI為未來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想像空間,而教育被認為是人工智慧落地最好的應用場景之一。在國內,真正的人工智慧教育才剛剛起步,優鴻人工智慧課堂作為基礎教育領域勇敢探索的先行者,在人工智慧+教育的探索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當教育與人工智慧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AI會取代老師嗎?答案是不會的,但不會用AI的老師一定會被取代。
  • 曹培傑: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教師的5種角色
    我今天報告的題目是未來教師的角色。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這就決定了教師是面向未來的職業。我覺得,人工智慧無法取代教師,但時代會賦予教師新的內涵,未來教師將會迎來新角色和新定位。今天會場外面的藝術展,入口就是古代先賢圖,有孔子、也有蘇格拉底。如果我們可以穿越到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問一問孔子和蘇格拉底,你是教哪個班的?教哪個學科的?
  • 人工智慧如何為教師所用
    5月17日,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主持的「人工智慧賦能教學和教師」主題論壇被與會者早早擠滿。  有關教師職業是否會被取代的討論近年來熱度不減。技術和教師如何完美結合,如何更好地發揮技術的作用,也成為此次大會的一個焦點。
  • 章蘇靜教授:遊戲化學習視野下教師的角色轉變
    > 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遊戲化學習與教育創新會議上,杭州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系主任、教育遊戲專委會副理事長章蘇靜教授作專題報告《遊戲化學習視野下教師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