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觸發了教育變革,教師角色再造成為必然。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虛擬教師的出現, 儘管人工智慧無法替代教師,但是教師被賦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與傳統教師迥異,教師將從「全才」轉為「專才」,從「教學者」轉向「輔助者」,從「教練」轉變為「導師」。為了迎接人機協同推動教育發展的新時代,教師要樹立合作意識,正確認識並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對於教師職業的衝擊。同時強化轉型意識,發揮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學校要具備變革意識,通過同步轉型發展,推動教師角色再造。
引用:張優良,尚俊傑.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04):39-45.
【關鍵詞】教師角色;人工智慧;虛擬教師;未來學校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在改變整個世界運行方式的同時觸發了教育變革,近年來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使機器人開始介入教育領域,這些都對傳統學校教育和教師職業造成了衝擊。
技術時代亟需重新思考教育。傳統學校教育是否僅僅淪為制度化的存在,教師是否會被機器人所取代?如果傳統教師仍然存在,教師的角色是否發生改變,有無可能轉變為「超級教師」?[1]未來教師的工作是否可以由傳統教師和人工智慧共同協作完成?[2]這些都是時下人們對於傳統教育未來走向的疑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化世界中,必須根據教育面臨的各種新要求和挑戰,不斷調整和反思教師的使命和職業。」[3]教育的變革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不僅是教育變革的重要推動力,更是教育變革針對的目標群體。毋庸置疑的是,未來的教師將被賦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未來的學校也將呈現新的形態。
一、教師角色再造的時代背景
教師角色是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徵。從孔子繼承西周貴族「六藝」傳統在杏壇講學,到蘇格拉底創立助產術並引導雅典市民討論「什麼才是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從隋唐時期開始在國學、太學等官學中設置博士主要傳授儒家經典,到中世紀西歐修道院作為最主要的教育機構,由教士擔任教師主要傳授滲透宗教色彩的七藝。
從清朝末期發展新式教育創辦洋務學堂,自西方招聘教師講授外語、軍事和技術實業,到工業革命後歐洲學校教育實行班級授課制,由專業化的教師開展分科教學。[4]至此,黑板+粉筆的授課方式以及教師形象,自學校教育形成以來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儘管孔子反對教師機械灌輸,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因材施教;誇美紐斯主張教師開展直觀性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反對強迫學生學習;杜威反對教師不考慮學生需要和興趣,以外在的動機強迫學生記誦,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為未來做準備;[5]羅傑斯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澄清他們想要學習什麼,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和材料,並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的東西的個人意義。[6]
但是這些先進的理念未必符合工業化時代發展的需要或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致使其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困境。如果可以回到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學校課堂,我們會發現與現代課堂是如此的相似,教師站在講臺上,對著學生進行四十五分鐘的知識傳授,中間輔助一些提問和解答。
傳統教育形式中,教師利用有限的技術、面對有限的學生群體,堅守著口口相傳的模式,傳授相對固定的知識。儘管教育教學在某些方面有所差別,但是本質上並沒有較大的改變。
傳統教師角色和形象的產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知識的有限性、社會對於人素養的有限需求、學校教育的精英化和貴族化、技術發展的相對滯後等。
1)自古以來,知識的佔有者才具備成為教師的條件,比如原始社會中的部落首領、佔卜師等。隨著勞動分工以及學校教育的出現,教師這個職業才最終形成,在中國奴隸社會,實行「以吏為師」,包括後來的私塾先生,這些都是因為掌握了相對較多的知識而成為教師,但是這些教師並未受到專業的「為師」訓練。進入工業社會,隨著大機器生產的需要,人才培養也實行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教師才成為需要專業訓練的職業。
2)傳統社會發展對人素養的需要相對有限,原始社會主要傳授的是生產和生活經驗,針對的群體相對廣泛。在中國封建社會,主要是傳授治國之道,讀書做官成為受教育者的終極追求,教育內容主要限於人文經典讀本,受眾較為有限。西歐中世紀大學以職業訓練為目的,教育內容也僅僅分為文、法、神、醫四科,而基督教開展教育活動活動的目的主要為傳播教義和爭取信徒,七藝是主要課程內容。
3)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學校教育呈現精英化和貴族化的特徵。在古代社會,包括莎草紙、羊皮紙、竹簡在內的書寫載體等數量稀少,價格昂貴,在手工抄寫時代,「讀」和「寫」是少數精英參與的活動。[7]
在工業社會,社會對人的需求開始多樣化,追求把人培養為專業的技能人才,教育的受眾儘管擴大,但是部分社會成員對現代學校教育仍然望而卻步。接受學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確實需要不菲的資金投入,人們對學業時間過長造成的機會成本存在顧慮,另外也擔憂接受教育後的實際收益。
4)在整個過程中,受限於技術的發展,難以實現效率的提升以及勞動分工的實現,教育教學過程以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講授為主,缺少輔助性人員和技術的支撐,教學全過程大體上由教師獨立完成。由於傳播技術不夠發達,教育的受眾規模較小,知識只被部分人佔有,無法在更為廣闊的範圍內傳播。
儘管後期出現了書籍等知識載體和傳播方式,但是由於語言、紙張保存、國家政策等,致使傳播範圍局限在一定區域。傳統教師角色的形成賴以支撐的條件,在21世紀已經發生急劇的變化,時代發展的外部訴求為教師角色再造提供了契機。
1)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知識的分化速度越來越快,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網際網路的發展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使其大規模擴散成為可能,單獨個體、群體、甚至國家都無法壟斷知識。[8]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解決了優質教育資源受眾的局限性,優質在線課程正在跟傳統課堂爭奪學生。對學生而言,學校課堂教學除了制度化的要求之外,是否還有足夠的吸引力?這對傳統教師教學提出了挑戰。
2)社會需求的無限擴大以及人全面發展的需要。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的素質的需要日趨多樣化,工作崗位分化較快,前所未有的職業正在出現。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人們對於教育的訴求日趨差異化,建立在需求基礎上的教師群體分化也成為必然。
3)標準化的教科書和充足的書寫材料,大大降低了普通人的受教育成本,為學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支撐。大眾化階段的學校教育出現諸多問題,包括無法緊跟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學過程缺乏對於人本身的「關注」,課堂模式缺乏靈活性,教育過程的制度化程度較高等。這些都要求學校轉型發展以及教師的角色再造。
4)技術的突破性發展,觸動了傳統教育模式,對於傳統教師職業及角色造成了衝擊。一方面,技術的進步使教師勞動分工成為可能。教師群體不斷分化,輔助性教學人員和工具不斷增多。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功能上與人類無限接近的智能機器正在出現,人工智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優勢日益凸顯,這引發了人工智慧會取代傳統教師抑或只是有益補充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新型技術大幅提升教學效率成為必然。
除了勞動分工對於效率的影響之外,還有不斷出現的大量新型技術手段。VR技術改變了教師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學生將接觸更加真實形象的3D圖形和三維空間。網際網路技術推進了慕課的傳播,即使最偏遠的山區學生也可以接受全球最優質的課程。[9]那麼,普通教師是否會「淪落」為助教,「失落的講臺」是否真的會出現?可想而知,傳統教師在人工智慧時代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二、人工智慧的發展與虛擬教師出現
人工智慧起源於計算之父阿蘭·圖靈於1950 年提出的設想:機器真的能思考嗎?1956 年,約翰·麥卡錫和克勞德·香農等人在達特茅斯研討會上正式提出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概念。[10]
隨後在技術的不斷推動下,人工智慧的發展大致經歷三次浪潮。圖靈測試掀起了第一次人工智慧的浪潮,在上世紀50-60年代人們普遍對人工智慧抱樂觀態度,而且也產生了許多人工智慧程序。
1982年Hopfield神經網絡和BT訓練算法的提出,掀起了人工智慧的第二次浪潮,包括語音識別、語言翻譯等計劃,以及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計算機計劃。第三次浪潮發生在2006年至今,人工智慧進入了深度學習時代,2013年3月,圍棋人工智慧程序 AlphaGo 4:1戰勝圍棋高手李世石,讓所有人驚呼人工智慧時代真的來了。
2016年,國際知名計算機科學家莫舍×瓦爾迪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提到,「我們正進入一個機器幾乎能夠在任何任務上勝過人類的時代。如果機器能做人類的所有工作,那麼人類要做些什麼?」人工智慧專家託比×沃爾什教授認為,從社會的角度來說,該把什麼事情交託給機器,我們需要著手作出選擇了。[11]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究竟多少就業崗位會受到威脅?為此,2013年牛津大學的卡爾·弗雷和麥可·奧斯博進行了研究,他們指出在未來20年內,美國47%的工作崗位會受到自動化的威脅。[12]那些難以實現自動化的工作技能包括創造力、社交智能以及感知、操縱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機器人也同樣可以具備。
其中,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自動化的概率僅為0.44%、0.78%和0.32%。即使教師等需要社交智能的職業能夠抵擋自動化的浪潮,並不是因為它們不能自動化,而是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人類更樂意與其他人類互動。[13]實踐證明,即使教師的工作需要大量地面向人,也無法免受自動化的影響。
當考慮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時,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教育,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發展歷史幾乎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是同步的。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開始蓬勃興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PLATO系統(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是人類希望實現智能化個性化教學的探索。隨著人工智慧領域對專家系統的重視,哈特利和斯利曼在1973年提出了智能教學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簡稱ITS)的基本架構。
該系統是藉助人工智慧技術,讓計算機像人類教師或助教那樣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14]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出現了更加令人激動的案例。
在基礎教育領域,日本2009年出現了機器人「薩亞」老師,它可以對簡單的詞語和問題做出回應,受到五年級學生的熱烈歡迎。2018年,芬蘭坦佩雷的一所小學,引進了幾名「全能型」機器人教師。其中一位教師掌握多種語言、並且會跳舞蹈。還有一位數學教師可以智能識別學生的水平,並且相應調整教學進度。設計師為它們配備了既能了解學生需求又能幫助、鼓勵學生學習的軟體,還可以向真人教師反饋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科研團隊嘗試開發基於人工智慧的育人助理系統--「AI好老師」,該團隊關注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問題,希望利用技術力量破解育人難題。[15]
在高等教育領域,人工智慧近年來也開始不斷介入。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圖靈測試就是智能機器的衡量標準,它要求在交流和模擬真實世界的情境中,人無法區分機器人和人的區別。2014年AI首次通過了圖靈測試,並常以24小時在線幫助平臺的形式用於高等教育中。[16]
2016年初,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吉爾×威爾森作為一門在線課程的助教,和另外8名助教在網絡論壇上回答300名學生提出的1萬個問題。然而,威爾森並不是「人」,而是根據IBM沃森項目開發的一款程序。該課程只有一名學生對她的身份表示懷疑,剩下的學生並未察覺她不是人類。[17]
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了虛擬教師的出現,並且已經在教學中發揮了作用。美國學者託馬斯×阿內特充分肯定了虛擬教師在教學中的優勢,在全新的教學模式中,混合式學習允許將複習乘法表或詞彙的工作交付給計算機虛擬教師,以便傳統教師可以專注於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教學方面,例如指導學生和促進探索性學習項目。實施混合式學習並不能消除教師,而是消除了教師認為最繁重的一些工作職能。[18]
對於教師而言,提供寫作課作業的全面反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虛擬教師既能檢查一般性錯誤,還能深入分析意義、主題和論點,為學生提供詳盡的反饋意見。在網絡課程中,虛擬教師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可以中斷視頻講座向學生提問,也可以回放視頻片段幫助學生理解特定的內容。這種及時的支持可以有效填補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指導的空白。[19]
虛擬教師會在很多方面成為傳統教師的有益補充,這在東京Qubena補習學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AI虛擬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和傳統教師的有效配合,幫助學生更好的處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效改善了學習效果。
三、傳統教師角色的重塑與再造
在人工智慧時代,傳統教師角色面臨著難以置信的挑戰,但是讓教師們可以放心的是,幾乎所有的專家學者都認為儘管人工智慧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無法取代人類,因此不可能替代教師。[20]那些宣稱計算機將取代教師的人往往會天真地將教學簡化為指導和評估,他們低估了教師工作的真正廣度和複雜性。
未來的教師可能並不輕鬆,儘管計算機在提供定製的指導、評估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方面變得越來越好,但優秀的教師所做的遠不止提供信息和基礎知識。[21]計算機科學家格雷迪·布切指出,計算機軟體系統可以增強人類智能,但它們無法取代人類的判斷力。[22]通過改變認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團隊合作與對話促進知識增長,通過合理分析在複雜情境下作出倫理和道德決策,這些僅僅依靠信息技術軟體和人工智慧是難以實現的。[23]
傳統學校生活的益處十分明顯,教師作為制度化校園環境中的重要主體,構築了學生成長過程中交往與對話的外部環境。所以梅貽琦認為大學不是大樓的代名詞,而是大師的稱謂。傳統教師儘管不會被完全取代,但是在新形勢下亟需推進角色再造。[24]
首先,由「全才」變為「專才」,傳統教師從孤立無援的「全能型多面手」成為具備高效支撐體系的「專業人員」。傳統的教師行業,因為沒有比較專業性的分工,所以老師們每天疲於應對搜集材料、備課、製作課件、上課、批作業、組織學生課外活動和家長交流等。不同於傳統的教育過程,由於個體需求的多樣化,未來學校更是開放性的場所,匯聚了具有各類學科和專業特長的教師,還有大量的輔助學習的教師和技術工具。
教師將從單獨的個體化教學轉變到群體化輔助教學。教師不再是單獨的個體完成全部教學任務,而是由教學支撐團隊全方位的支持其完成教學環節。[25]團隊中既包括專注於內容設計和課程建設的專家,又有負責指導的小班班主任;既有設計動手實踐的工程試驗教師,還有評判作業或設計評估模式的教師。[26]數據分析師、心理諮詢師、學業指導教師也不再可有可無。教師群體將會更加多元化,每個人從事最擅長的工作。日益分化的勞動分工將強化傳統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從而提升教師工作效率和教育質量。
其次,由「教學者」變為「輔導者」,傳統教師從「教的專家」轉向「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實現從單向灌輸到輔助引導的轉變。與傳統觀念和實踐不同的是,現代學校和教學應該適應於學習者,而不是學習者屈從於預先設定的教學內容和規則。[27]
一方面,以往的教學模式,學生被迫接受學校傳授的東西,在教學語言、內容和安排方面,並沒有體現學生的意志。未來的教師將不再局限於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致力於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支持。[28]教師不是以知識權威的形象出現,而是建立和學生的新型關係,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知識的建構,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助者。
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教學方式不僅僅局限於粉筆加黑板,而是多種設備共同採用,抽象化思維和概念與具象化的現實相結合,給學生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VR虛擬實境與教育的結合,使教師角色也發生改變,不再是知識的輸出方,而是一個知識世界的導遊,引導學生去探索更多的知識。[29]
技術的發展使課堂和外部世界的嚴格界限被打破,教師完全將教育過程延伸到現實世界,對於知識的組織圍繞真實世界的問題展開,建立起所授課程和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教師在引領學生針對某個問題共同探討的過程,即實現了由信息源向信息導引平臺的轉變。
再次,由「教練」變為「導師」,傳統教師從「專業訓練的指導者」轉換為「學生人生發展的嚮導」。對於學生而言,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其社會化的場所。教師不再僅集中於知識的傳遞,從專注於「教書」回歸到「育人」的本質。在現有的學校體系下,教師需要完成教學全過程的各項活動,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在最需要做的事情——分析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並給予個性化指導方面力不從心。
隨著技術的發展,課程知識的傳授和指導可以更多地交由在線教育平臺來完成,這些教師就可以空出更多的時間來充當導師這一角色。[30]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和綜合素質提高層面上,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努力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和「精神導師」。[31]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需要全方位扶持和密集輔導,美國已經有部分學校將「導師」作為教學設計的組成部分,讓教師們逐漸忘卻要上的課程,而是把精力放在與每個學生深入的交流上,為學生帶來生活智慧、社會資源和人生導引,努力做學生學業的嚮導、升學的參謀、家庭的聯絡員和生活上的支持者。
如美國藍圖學校(Big Picture Learning School),為每個15人的小組配備一名導師,學生與之建立緊密協作但有別於師生關係的私人關係。導師通過與學生深入溝通,在各個方面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指導,成為每名學生的堅實後盾。[32]
四、人機協同:迎接教師轉型發展的新時代
首先,教師要樹立合作意識,正確認識並積極應對技術發展對於教師職業的衝擊。人機協同是必然趨勢,虛擬教師將大量出現,傳統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優越感將逐漸淡化。日本學者野村直之注意到,隨著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新式工具和機械可能帶給人們不安得情緒,並引發勞動者的牴觸,掀起諸如盧德運動等反機器運動,這是自工業革命時代以來不變的規律。[33]
然而,社會發展的潮流勢不可擋,唯有積極採取新技術才能不落後於時代。美國生理學教授賈德·戴蒙指出不同的社會對於新技術接受程度不同。在西方技術傳播的過程中,那些比較有創新精神的社會正利用西方的技術來徵服它們保守的鄰居,對於新技術接受能力強的社會往往佔據優勢。[34]
這對於教師個人同樣如此,對於技術的發展要抱有開放的心態,通過積極利用技術,教師可以有效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技術的強大優勢其實不是取代教師,而是從繁瑣的工作中實現人的解放,技術使複雜的工作得以簡化,幫助教師充實教學和獲取更多的信息,高質高效的完成教學工作。
其次,教師要強化轉型意識,發揮其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獨特作用。約翰·杜威曾指出「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學生,我們就毀了他們的明天。」新一代學習者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天然的參與到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習範式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這樣的世界裡,教師最不需要交給學生的就是更多的知識和信息。純粹的知識本身不再是學生成長過程中要學習的最重要的東西。[35]
現代教育仍然過於強調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而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養成,道德修養和價值觀的塑造,這些作為學生成人的根本,都需要教師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影響。
梅貽琦特別倡導師德對於學生發展的重要影響以及學生「從遊」的必要性。「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顧明遠也認為機器替代不了老師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影響。[36]傳統教師在知識傳遞中的作用隨著技術的介入發生變化,同時教師的育人功能日益凸顯,時代的發展呼喚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道德楷模形象的回歸。
再次,學校要具備變革意識,通過同步轉型發展,推動教師角色再造。教師角色再造既是學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也是推動未來學校建設的重要力量。教師作為學校中的一份子,嵌套入既有的教育體系之中,其發展勢必受到組織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校的支撐體系是互洽的,教師的角色再造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這不僅涉及到相關獎勵配套制度的完善,還涉及到學校自身是否能夠實現組織轉型,成為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未來學校。
部分教師對於新的信息技術的接受需要過程,學校需要提供條件支撐教師專業發展,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教育改革之中。違背教師意願或沒有教師參與的教育改革從來沒有成功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很早就指出了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37]
總之,未來學校的發展,不局限於將技術層層疊加在傳統教室之上,而是利用技術改變傳統教師的角色,擴大教師的影響力。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之下,傳統教師可能實現華麗轉身,但技術更新發展僅是觸媒,只有在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實現教師角色的根本性變革。
參考文獻
[1].尚俊傑.「網際網路+」時代 教師將變成「超級教師」[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6):1.
[2].餘勝泉.人機協作:人工智慧時代教師角色和思維的轉變[J].中小學數位化教學,2018,(3):24.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熊建輝校.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47.
[4].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298-308.
[5].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03-532.
[6].方展畫.羅傑斯「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論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155.
[7].郭文革.教育的「技術」發展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3):143.
[8].尚俊傑,張優良.「網際網路+」與高校課程教學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5):82-88.
[9].尚俊傑,曹培傑.「網際網路+」與高等教育變革--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初探[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7,(1):173-182.
[10].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啟程,智慧教育領航[J].電化教育研究, 2018,(9):5-16.
[11].託比·沃爾什.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M].閭佳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引言,125.
[12].Carl Benedikt Frey,Michael A. Osborne,「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14,(2017):254-280.
[13].託比·沃爾什.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M].閭佳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127.
[14].陳仕品,張劍平.智能教學系統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7,(10):41-46+50.
[15].餘勝泉,彭燕,盧宇.基於人工智慧的育人助理系統---「AI好老師」的體系結構與功能[J].開放教育研究,2019,(1):25-36.
[16].S·亞當斯貝克爾, M·卡明斯,A·戴維斯, A·弗裡曼,C·霍爾給辛格,V·安娜塔娜額亞婻.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7高等教育版[J].開放學習研究,2017,(2):19.
[17].託比·沃爾什.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M].閭佳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136-137.
[18].Thomas Arnett.Will computers replace teachers?(2013),Retrieved on 14 October 2018 from https://www.christenseninstitute.org/blog/will-computers-replace-teachers/?_sf_s=Thomas+Arnett&sf_paged=15
[19].S·亞當斯貝克爾, M·卡明斯,A·戴維斯, A·弗裡曼,C·霍爾給辛格,V·安娜塔娜額亞婻.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7高等教育版[J].開放學習研究,2017,(2):19.
[20].趙勇.未來,我們如何做教師?[J].中國德育,2017,(11):48-51.
[21].Thomas Arnett,Will computers replace teachers?(2013),Retrieved on 14 October 2018 from https://www.christenseninstitute.org/blog/will-computers-replace-teachers/?_sf_s=Thomas+Arnett&sf_paged=15
[22].Grady Booch,The limits. The beauty of software(2007),Retrieved on 22 February 2019 from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video/the-promise-the-limits-and-the-beauty-of-software/
[23].Fernando Alonso Gómez Carrillo,「Can technology replace the teacher in the pedagog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udent?」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46,(2012):5646-5655.
[24].張優良,尚俊傑. 「網際網路+」與中國高等教育變革前景[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1):15-23.
[25].尚俊傑.誰動了我的講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再造[N].中國教育報, 2014-7-16(4).
[26].麥可·霍恩,希瑟·斯泰克.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新推動教育革命[M].聶風華,徐鐵英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173.
[2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62.
[2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4.
[29].文鈞雷,陳韻林,安樂,宋海濤.虛擬實境+:平行世界的商業與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202.
[30].麥可·霍恩,希瑟·斯泰克.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新推動教育革命[M].聶風華,徐鐵英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164-165.
[31].鄧銀珍.誰動了我的講臺---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6):87.
[32].麥可·霍恩,希瑟·斯泰克.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新推動教育革命[M].聶風華,徐鐵英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167-168.
[33].野村直之.人工智慧改變未來---工作方式、產業和社會的變革[M].付天祺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265.
[34].賈雷德·戴蒙德. 槍炮、病菌與鋼鐵[M].謝延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254.
[35].阿蘭·柯林斯,理察 ·哈爾弗森.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M].陳家剛,程佳銘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49-51.
[36].顧明遠.網際網路時代的未來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6):1-3.
[3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4.
— 完 —
作者簡介:張優良,鄭州大學教育學學士,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碩博連讀)。北京工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地方高水平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組織與管理。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十餘項。發表學術論文近二十篇。目前講授課程:教育管理學、組織理論與高校管理。
來源:俊傑在線(ID:junjie-online)
親愛的朋友:
是的,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之下,傳統教師可能實現華麗轉身,但技術更新發展僅是觸媒,只有在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實現教師角色的根本性變革。
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
祝好!
智能觀 靈米
2019-9-26 於北京中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