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會進行中,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參與遠程學習
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報告的題目是未來教師的角色。
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這就決定了教師是面向未來的職業。我覺得,人工智慧無法取代教師,但時代會賦予教師新的內涵,未來教師將會迎來新角色和新定位。
今天會場外面的藝術展,入口就是古代先賢圖,有孔子、也有蘇格拉底。如果我們可以穿越到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問一問孔子和蘇格拉底,你是教哪個班的?教哪個學科的?他可能壓根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但今天,我們往往會把教師分成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也會分成語文教師、數學教師、生物教師、歷史教師等。這就是工業時代賦予教師專業的鮮明特徵。
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全面到來,必然會賦予教師一些新內涵和新特徵。
當前,教師專業發展正在面臨嚴峻挑戰,知識講授為核心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代言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同步課堂和慕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優秀的語文教師給全中國所有孩子教語文、最優秀的數學教師給全中國所有孩子教數學,最優秀的地理教師給全中國所有孩子教地理……與此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教育很可能會迎來「人機共教」、「雙師教學」、「多師協同」的新格局,這將極大地改變傳統「個體戶」性質的教師工作模式。
一方面,推動教師角色出現分化,教師不僅有教學講授師,也有學情分析師、教學設計師、學習指導師、情感引導師等角色。近期,人社部就將「在線學習服務師」列入了新型職業條目。
另一方面,推動教師角色出現融合,在知識跨界和學科交叉的影響下,具有跨學科教學能力的全科教師、STEM教師、創客教師等人才需求越來越旺盛。實際上,當年注重全面培養的「中師生」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從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名教師和名校長,為教育改革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的個體。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成為可能,未來教師要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
一方面,要主動適應技術變革,藉助學習分析、數字畫像等技術手段,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洞察學生的認知特徵和學習偏好,為學生提供精準學習方案。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緒、習慣、品質、價值觀等,用更加長遠的眼光來培養學生、成就學生。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讀懂學生的基礎上。孔子通過日常接觸對學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分析。比如,在性格方面,「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在特長方面,「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在學習境界方面,「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等等。通過全面了解學生的特點,孔子廣泛開展因材施教,使學生發揮所長、克服所短。
未來教師是重組課程的設計師
長期以來,教師只有「怎麼教」的權利,沒有選擇「教什麼」的權利,主要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統整課程、綜合課程、跨學科課程受到學校關注,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創設者。既要積極推動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改造,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書本知識與個體經驗的聯繫,也要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真正的本領。
葉聖陶主張教材只是一個「引子」,即使教材編得非常詳盡,也不過是某一學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範例罷了。
1917年,葉聖陶應邀來到蘇州的吳縣縣立高等小學執教,所授內容不是預設的,而是根據學生需要進行不斷調整的。
他說,我是個小學教師,我的學生都是十一二歲的少年。我選國文給他們讀,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文字都要選。一篇《項羽本紀》,他們於項羽兵敗人散、慷慨悲歌之處,讀得最有興味、最為純熟……那篇《兩個朋友》,他們還改編為劇本,開同樂會時在學校裡的劇臺上開演……他們更歡喜詩。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折臂翁》,都是他們百讀不厭的。他們往往作期望的語氣問我道:「下星期選詩吧,好幾星期沒教詩了。」
可見,葉聖陶使用的教材就是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創作的重組課程。
未來教師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師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效率,學生按年齡分班、使用統一的教材、採用規範的教學流程、定期開展考試等做法,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養人才,這在過去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過於強調效率,學校變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廠」,教師變成了工廠裡的「機器操作員」,學生的完備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質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未來教師要從「經師」轉向「人師」,更加注重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引領。蘇格拉底常常被視為教師的典範。他把教育變成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師放在建立美好社會的中心地位,並為之身體力行。在蘇格拉底眼中,有知識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識」,主張將道德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之上。
未來教師是陶冶情感的諮詢師
科技發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價值就越是凸顯。2016年3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教育的新願景:通過技術培育社會和情感學習》的報告,倡導把人的社會性和情感教育置於應對新工業革命的高度。人工智慧可以代替教師做很多工作,但它無法代替教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他在帕夫雷什中學當校長時,學校的花園裡開出了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一天早晨,一個小女孩竟然摘下了那朵玫瑰花,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後沒有直接批評小女孩,而是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呀?」小女孩羞怯地說:「我奶奶病了,我摘下來送給她看,看完了我就把花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聽完後又摘下兩朵玫瑰花對她說:「一朵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有充滿愛的心靈;另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要以愛育愛、以情育情,通過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實現完整的生命成長。
未來教師是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網際網路正在打開學校的圍牆,學習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網上,還可以在博物館、科技館和藝術館。教學的提供者不僅有教師,也可能是農民、醫生、工程師、科學家等,任何有專長的人都能成為「教師」。
所以,未來教師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通過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把世界變成學生的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陶行知認為,社會即學校。學校是小的社會,社會是大的學校。他在曉莊師範的開學典禮上致辭:本校不同於平常的學校有兩點,一無校舍,二無教員。我們的校舍上面蓋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們的精神一樣的要充溢於天地間。本校只有指導員而無教師,指導員和學生要整天滾打在一起,與學生共教、共學、共做、共生活。
總之,未來教師不是存在於未來世界或虛幻想像中的教師,而是順應時代潮流、培養時代新人的教師。我們要從孔子、陶行知、葉聖陶、蘇格拉底、蘇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時代的名師身上學習,不甘成為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聯結世界的「大先生」。
來源:本文是曹培傑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的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