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傑: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教師的5種角色

2021-02-25 星教師

▲ 年會進行中,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參與遠程學習

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報告的題目是未來教師的角色。

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這就決定了教師是面向未來的職業。我覺得,人工智慧無法取代教師,但時代會賦予教師新的內涵,未來教師將會迎來新角色和新定位。

今天會場外面的藝術展,入口就是古代先賢圖,有孔子、也有蘇格拉底。如果我們可以穿越到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問一問孔子和蘇格拉底,你是教哪個班的?教哪個學科的?他可能壓根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但今天,我們往往會把教師分成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也會分成語文教師、數學教師、生物教師、歷史教師等。這就是工業時代賦予教師專業的鮮明特徵。

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全面到來,必然會賦予教師一些新內涵和新特徵。

當前,教師專業發展正在面臨嚴峻挑戰,知識講授為核心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代言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同步課堂和慕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優秀的語文教師給全中國所有孩子教語文、最優秀的數學教師給全中國所有孩子教數學,最優秀的地理教師給全中國所有孩子教地理……與此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教育很可能會迎來「人機共教」、「雙師教學」、「多師協同」的新格局,這將極大地改變傳統「個體戶」性質的教師工作模式。

一方面,推動教師角色出現分化,教師不僅有教學講授師,也有學情分析師、教學設計師、學習指導師、情感引導師等角色。近期,人社部就將「在線學習服務師」列入了新型職業條目。

另一方面,推動教師角色出現融合,在知識跨界和學科交叉的影響下,具有跨學科教學能力的全科教師、STEM教師、創客教師等人才需求越來越旺盛。實際上,當年注重全面培養的「中師生」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從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名教師和名校長,為教育改革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的個體。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成為可能,未來教師要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

一方面,要主動適應技術變革,藉助學習分析、數字畫像等技術手段,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洞察學生的認知特徵和學習偏好,為學生提供精準學習方案。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緒、習慣、品質、價值觀等,用更加長遠的眼光來培養學生、成就學生。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讀懂學生的基礎上。孔子通過日常接觸對學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分析。比如,在性格方面,「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在特長方面,「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在學習境界方面,「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等等。通過全面了解學生的特點,孔子廣泛開展因材施教,使學生發揮所長、克服所短。



未來教師是重組課程的設計師

長期以來,教師只有「怎麼教」的權利,沒有選擇「教什麼」的權利,主要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統整課程、綜合課程、跨學科課程受到學校關注,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創設者。既要積極推動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改造,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書本知識與個體經驗的聯繫,也要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真正的本領。

葉聖陶主張教材只是一個「引子」,即使教材編得非常詳盡,也不過是某一學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範例罷了。

1917年,葉聖陶應邀來到蘇州的吳縣縣立高等小學執教,所授內容不是預設的,而是根據學生需要進行不斷調整的。

他說,我是個小學教師,我的學生都是十一二歲的少年。我選國文給他們讀,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文字都要選。一篇《項羽本紀》,他們於項羽兵敗人散、慷慨悲歌之處,讀得最有興味、最為純熟……那篇《兩個朋友》,他們還改編為劇本,開同樂會時在學校裡的劇臺上開演……他們更歡喜詩。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折臂翁》,都是他們百讀不厭的。他們往往作期望的語氣問我道:「下星期選詩吧,好幾星期沒教詩了。」

可見,葉聖陶使用的教材就是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創作的重組課程。

未來教師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師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效率,學生按年齡分班、使用統一的教材、採用規範的教學流程、定期開展考試等做法,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養人才,這在過去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過於強調效率,學校變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廠」,教師變成了工廠裡的「機器操作員」,學生的完備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質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未來教師要從「經師」轉向「人師」,更加注重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引領。蘇格拉底常常被視為教師的典範。他把教育變成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師放在建立美好社會的中心地位,並為之身體力行。在蘇格拉底眼中,有知識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識」,主張將道德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之上。

未來教師是陶冶情感的諮詢師

科技發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價值就越是凸顯。2016年3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教育的新願景:通過技術培育社會和情感學習》的報告,倡導把人的社會性和情感教育置於應對新工業革命的高度。人工智慧可以代替教師做很多工作,但它無法代替教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他在帕夫雷什中學當校長時,學校的花園裡開出了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一天早晨,一個小女孩竟然摘下了那朵玫瑰花,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後沒有直接批評小女孩,而是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呀?」小女孩羞怯地說:「我奶奶病了,我摘下來送給她看,看完了我就把花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聽完後又摘下兩朵玫瑰花對她說:「一朵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有充滿愛的心靈;另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要以愛育愛、以情育情,通過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實現完整的生命成長。

未來教師是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網際網路正在打開學校的圍牆,學習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網上,還可以在博物館、科技館和藝術館。教學的提供者不僅有教師,也可能是農民、醫生、工程師、科學家等,任何有專長的人都能成為「教師」。

所以,未來教師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通過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把世界變成學生的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陶行知認為,社會即學校。學校是小的社會,社會是大的學校。他在曉莊師範的開學典禮上致辭:本校不同於平常的學校有兩點,一無校舍,二無教員。我們的校舍上面蓋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們的精神一樣的要充溢於天地間。本校只有指導員而無教師,指導員和學生要整天滾打在一起,與學生共教、共學、共做、共生活。

總之,未來教師不是存在於未來世界或虛幻想像中的教師,而是順應時代潮流、培養時代新人的教師。我們要從孔子、陶行知、葉聖陶、蘇格拉底、蘇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時代的名師身上學習,不甘成為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聯結世界的「大先生」。

來源:本文是曹培傑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的演講整理

相關焦點

  • 教師必讀 | 曹培傑:未來教師的5個畫像
    教師角色在歷史上有著不同定位。這在疫情期間的大規模在線教育中有所體現,儘管課堂從教室搬到了網上,但教師角色並未發生太大變化,以至於有人戲稱,「一線教師紛紛變成了十八線網絡主播」。未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教育將會迎來「人機共教」的新格局,教師角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第一,知識取向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關鍵詞】教師角色;人工智慧;虛擬教師;未來學校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在改變整個世界運行方式的同時觸發了教育變革,近年來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使機器人開始介入教育領域,這些都對傳統學校教育和教師職業造成了衝擊。技術時代亟需重新思考教育。
  • 餘勝泉:人工智慧教師的未來角色
    英國劍橋大學和BBC基於牛津大學卡爾·佛雷和米歇爾·奧斯本的數據,系統分析了目前365種職業中未來的「被淘汰率」,結果顯示:電話推銷員為99.0%,打字員為98.5%,保險業務員為97.0%,而藝術家為3.8%,音樂家為4.5%,科學家為6.2%,建築師為1.8%,教師職業的被取代率更低,只有0.4%。
  • 教師角色面臨時代轉型:未來教師的5個畫像
    隨著教育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傳道、授業、解惑」幾乎被異化為「傳經、授課、解題」,教師專業發展出現了工具化傾向。這在疫情期間的大規模在線教育中有所體現,儘管課堂從教室搬到了網上,但教師角色並未發生太大變化,以至於有人戲稱,「一線教師紛紛變成了十八線網絡主播」。未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教育將會迎來「人機共教」的新格局,教師角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 曹培傑:未來教師的5個畫像 | 您認為哪一個角色最難勝任?
    作者:曹培傑 來源於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我們常說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思想的變革,教師職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考驗和挑戰。基於網際網路的知識獲取方式,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的逐漸普及推廣,未來教育將會迎來新格局,那麼未來教師應如何應對,怎樣更好地定位自己,如何成功轉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行動,也是一項全方位的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工程,更是一次未來教育的預演。隨著「人工智慧+教育」的推進,傳統的知識獲取方式、教學組織形態和師生關係都會發生重大變化。在這個大背景下,重新思考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未來教師的角色轉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命題。
  • ​範蠡商學院〡職教前沿: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學校要具備變革意識,通過同步轉型發展,推動教師角色再造。引用:張優良,尚俊傑.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04):39-45.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在改變整個世界運行方式的同時觸發了教育變革,近年來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使機器人開始介入教育領域,這些都對傳統學校教育和教師職業造成了衝擊。技術時代亟需重新思考教育。
  • 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曹培傑:最好的課堂有哪些要素?
    (曹培傑現場分享)關於最好的課堂,不同的教育專家有很多不一樣的觀點。11月25日,在第四屆未來學校大會上,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未來課堂有五個要素,面向真實情景、跨學科、打破固定的課時、靈活多元的學習方式以及多元的課堂評價。
  • 邁向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的未來教育時代
    :itedu2012從雲計算,到大數據,再到被廣泛關注和討論的人工智慧,我們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Cambridge Consultants公司開發了一套AI系統, 你只要畫出一些草圖,基於你的草圖可以生成類似畢卡索風格或者印象派大師風格的繪畫。再比如,現在的微軟小冰,你給它上傳一幅圖片,它可以給你做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詩,而且這首詩還像模像樣。現在計算機寫財經新聞、寫體育報導,已經超越了人類,現在計算機每天創作出的新聞可能有十幾萬篇。
  •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如何轉變角色?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這已經不是傳說,不是遙遠的想像,而是正在到來的現實。那麼,教師作為這場變革的主要經歷者,該如何轉變角色融入其中,實現教育的變革和創新,走向教育新時代?課程變革並不完全是變革課程本身,從本質上說涉及的是教師的變革,尤其關鍵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
  • 人工智慧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人工智慧與教育的這種融合一定會改變現在的教育,包括課堂形式、教學方式等方方面面,而首先是對教師的改變。因此,教師角色的重新定義是實現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從而會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生態。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跟教育的融合更加緊密,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
  • 人工智慧時代:重新審視教學中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人工智慧時代: 重新審視教學中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師生角色定位將會發生諸多變化 在人工智慧時代,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將會發生諸多變化。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 第一,教師應當由教學中全體學生的把控者轉向學生個體的把控者。
  • 教師不會被人工智慧替代,但不會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有可能被淘汰
    餘勝泉告訴記者,英國廣播公司(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其中,電話推銷員、打字員、銀行職員等職業,分別以99.0%、98.5%、96.8%概率,被列為可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而藝術家、心理醫生、教師等職業,分別以3.8%、0.7%、0.4%的概率,被列為最不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
  • 未來還需要老師嗎?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
    未來學習是新型環島式而非傳統學校孤島式,家庭、網絡、社區、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處處都可以是學校。30年後的教育會怎樣?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學什麼,在哪學,跟誰學?這些問題,既關乎未來,也照進現實。
  • 【教育雜談】「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教師角色重塑
    在「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依據教師勝任力模型「KASO」的四個方面,教師必須掌握特定的人工智慧知識(Knowledge)、擁有運用人工智慧實施教育的能力(Ability)、具有使用人工智慧進行教學的技巧(Skill)、做人工智慧教育實踐的反思者(Other)。一是基於知識需求的角色定位:具有融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的教育學者。
  • 未來教師的五種定位
    未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教育將會迎來「人機共教」的新格局,教師角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但同時,教師必須具備更高更全面的專業素養,例如研究素養、創新素養等。由此,教師教育體系、模式與課程、專業標準等必須進行系統性的改革,培養才能夠成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未來教師。
  • 曹培傑:課改20周年再談未來課堂,我們離理想只差5步 | 頭條
    中國教科院曹培傑博士經多年研究後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學習方式迎來了新的挑戰,我們的課堂還要進一步轉型。他認為,只有捋清眼前的現實,找到發力點和實踐路徑,我們才能抵達教育理想。傳統課堂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重書本輕實踐,課堂上輕易不會讓學生動手實踐,總覺得這個要花很多時間,是比較低效的教學環節。
  • 現代教學丨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應對
    【摘 要】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育將從知識教育走向智慧教育。教師的知識傳輸角色將逐步被人工智慧取代,教師將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素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素養、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的素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素養等方向發展。基於此,教師應帶領學生在人工智慧的課堂中體驗智慧,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 特別關注|教師是最不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之一!那麼人工智慧時代,老師該怎麼做?
    BBC 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 Michael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數據體系分析了 365種職業未來在英國的「被淘汰概率」。這就體現為人工智慧在衝擊傳統課堂時,在另一方面卻是對教師、學生、學校的一種顛覆。 教師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教學創新;學生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可以制定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提高學習效率;學校也不再是為未來職業做準備,而是為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而準備。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變革
    教育是一門時代學。每個時代的教育都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徵,從庠序到私塾,從古代官學到現代公立學校,無一不是時代變遷的產物。隨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的興起,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動力以及社會分工體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工業革命以來所建立的教育體系正在急劇過時,依靠標準化教學來批量生產人才的模式難以為繼,社會轉型必然會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