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角色在歷史上有著不同定位。在我國古代,教師往往被視為學問上的授業者和解惑者,社會代言人和「傳道者」。近代以來,人類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於是,教師獲得了獨立的職業身份,開始專門承擔具體的學科教學工作。隨著教育的規模化和標準化,教師專業發展出現了工具化傾向。這在疫情期間的大規模在線教育中有所體現。未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教育將會迎來「人機共教」的新格局,教師角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但同時,教師必須具備更高更全面的專業素養,例如研究素養、創新素養等。由此,教師教育體系、模式與課程、專業標準等必須進行系統性的改革,培養才能夠成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未來教師。
人機協同教學將成為「新常態」
首先,知識取向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代言人,那我們完全可以採用在線教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學家教語文、最優秀的數學家教數學……儘管有人會說,這些專家不一定擅長教學。那我們也可以集中最優質的資源進行教學技能培訓,或是在同類型專家中尋找一個既有淵博知識又有教學能力的人,這些想必都不是難事。
其次,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過去,教師作為年長者,通過學習和日積月累的經驗,比年輕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輕者通過網絡或其他技術手段,有可能比年長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實際上,相對呈指數增長的海量知識而言,「專家」和「新手」之間的距離被不斷縮小,後來居上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常態。
最後,「知識就是力量」將被改寫。在人工智慧時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所有可以公開的知識,每個人能夠獲取到的知識總量不存在明顯差異。知識將不再是唯一的力量,創造力、想像力、價值觀、個人品質等將重獲生機。
一、教師角色:學生的分析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個體,關注重點是中等水平學生,這必然是有缺陷的。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教學方式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狀態進行不斷調整。無論學生處於何種狀態,都會定製一個最適合的學習方案,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
教師要想在人工智慧時代中獲得成功,一方面,教師要主動適應教育技術改革,通過學習分析、知識圖譜、數字畫像等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學習方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動機、情緒、習慣、品質、價值觀等,這些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的非認知特徵分析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優秀的教師往往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學生相互連接之中,通過身教和垂範影響學生的成長。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裡,教師們都主動或受邀加入到學生群體中,與學生「零距離」接觸,主動與學生交朋友,建立更為平等、融洽的師生關係,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動態,加以關懷、指導和幹預,關注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與提高。
學校的數位化移動學習平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而進行教學設計,教師提供的微課程、微輔導為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方式不盡相同的每一位學生提供選擇性學習;平臺上收集的大數據不僅記錄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成效,還為學生的學業發展提供科學精準的分析;節假日網上作業檢查也逐漸為學生所熟悉和喜愛……
二、教師角色:設計師
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於是,知識被窄化,所有教學都是圍繞這些孤立的知識點進行的。這種做法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今天,知識的跨界綜合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主導趨勢,人工智慧的興起,就得益於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科課程整合、大單元教學、跨學科學習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所以,未來的教師不應該只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應該是課程的創設者。一方面,合理打破固有的章節,以大概念為核心進行單元任務設計,突出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另一方面,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建設主題課程,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真正的本領。
未來的課程,將突破學科與生活的界限,著重加強學生個體與自然、與社會生活的聯繫,通過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學生對以知識學習為主的課程選擇自由度將顯著提高。同時還必須看到,信息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的應用固然有利於學生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活動,但作為自然個體與社會個體,學生發展是認知、情感與行為協商一致的素養綜合提升,學生在社會性的學校環境中必然面臨著思想與價值、學習與壓力、交友與生活等多方面的困擾。
伯明罕 · 科溫頓學校獨特的蜜蜂課源自於學生的興趣。當五六年級的學生在科學素養課上讀到蜜蜂滅絕的文章,他們表達了自己想要盡一份力的想法。這門課結合了探究式的科學與英語語言藝術學習,學生通過小組項目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尋求有效、長期的轉變,發展研究、讀寫、協作技能。從建網站到管理真正的蜂箱,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的活動成為更加積極、投入的學習者。
整個伯明罕·科溫頓學校的教學都在推動學生學習受用終身的技能,老師在學生低年級階段就已經著重鼓勵學生獨立和機智。
七八年級的學生在離開學校前都已經習慣於獨立解決問題。他們將這些技能都放在思考工作室這門選修課當中,自己設計獨立學習項目,以及一門專注於設計思維的「吸引」(Engage)課——依照探究、構思、建構模型、測試的步驟解決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教師將更為重視學生在非學習領域的發展問題,更注意發揮面對面教學在意義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與價值的建構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時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發展中存在的身心困惑與問題,平等、民主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引領學生跨越成長困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三、教師角色:工程師
現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養人才,這在過去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過於強調效率,學校就變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廠」,教師變成了工廠裡的「機器操作員」,學生的人格、心理和品質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隨著「人工智慧+教育」的推進,教師的大部分工作被科技所替代,而價值引領、信念確立、道德養成等方面的作用被進一步凸顯。未來教師將更加注重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引領,成為塑造學生品格的工程師。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做一個好人,「如果我知道什麼好的事情,我就傳授給他們」。蘇格拉底把教育變成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師放在建立美好社會的中心地位,並為之身體力行。在蘇格拉底眼中,有知識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識」,主張將道德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之上。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一定要擺脫灌輸知識的角色定位,注重學生的內在價值,用心塑造學生的美好品格。
四、教師角色:諮詢師
教育的魅力就在於師生之間無處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雙向的情感互動。2016年3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教育的新願景:通過技術培育社會和情感學習》的報告,倡導把人的社會性和情感教育置於應對新工業革命的高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指出,學校是制度化學習和在家庭之外實現社會化的第一步,是社會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慧可以代替教師做很多工作,但它無法代替教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科技發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價值就越是凸顯。
目前,情感計算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研究的前沿話題,它通過賦予計算機識別、理解和表達人類情感的能力,使計算機具有更高的智能。但是,情感計算更多是對人類情感的模仿,人類情感很難全部轉化為人工智慧的程序代碼。未來教師不一定是無所不知的知識權威,但一定是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一定是學生精神成長和情感發展的領路人。
未來教師要以愛育愛、以情育情,通過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實現完整的生命成長。
五、教師角色:策劃師
一直以來,教師的教學活動存在著明顯的邊界。如今,這個局面正在發生改變,網際網路打開了學校教育的圍牆。疫情期間,偏遠山區的學生也可以在國家雲平臺上聽到名校名師的教學。
人工智慧時代,教師可以基於真實、虛擬兩種學習環境,面向真實問題重組教學內容,創設適應不同學習內容的學習情境,採用主動、探究式、項目化的學習方式,創設更多的實踐與動手操作機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實踐變革之間的深層聯繫,在積極體驗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養成個性。在學習情境創設上,既可以基於問題創設情境,以問題研究為平臺建構課堂教學,也可以創設一些開放性、生活性、現實性的教學情境,特別是從抽象、枯燥的概念學習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讓每個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陶行知認為,學校是小的社會,社會是大的學校。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未來教師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通過校內外資源整合,把世界變成學生的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結
由於未來學習、教學與教育的變革對未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育同樣面臨巨大的挑戰。要重新思考教師教育、教師招聘和可持續發展等議題,並建議參照醫學模式持續完善教師專業教育,從而持續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如果說未來的教師將是學習資源與課程的開發者、學生學習內在機制的研究者以及實現內容、方法與技術高度融合的教學服務者,那麼教師教育也必須適應這種趨勢,及時作出改變:
一是必須將基於數位技術開發課程與學習資源的能力置於教師專業教育的核心位置,形成能夠順應未來學習、教學與教育發展趨勢並致力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教師專業教育體系。
二是必須建構新的教師專業教育模式,其中教師專業教育課程同樣應圍繞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技術與學習、教學的有效整合進行建設,為教師熟練掌握即將在學校、社會學習環境中普遍應用的數位技術提供課程與技術的支持。
三是教師專業組織或政府必須行動起來,制定與未來學習、教學、教育變革相適應的新的教師專業標準,為教師專業發展指明方向。
四是必須使教師教育者具備全方位應對、深度介入未來學習、教學與教育變革的綜合素養和能力,使教師教育者成為未來教師教育理念、模式變革的創造者、引領者和優先示範者。
總之,未來教師不是存在於未來世界或虛幻想像中的教師,而是順應時代潮流、培養時代新人的教師。我們既要面向未來,又要回望歷史,從超越時代的名師身上學習,不甘成為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聯結世界的「大先生」,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