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未來教室、未來教師會是怎樣的?下一個五年你如何應對?

2021-02-14 河南教師



編者的話:

      2015年逝去了,回首這一年的「教育熱詞」,排名第一的應是「網際網路+教育」。在線教育在經歷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平板學習和創客等創新教育行為模式的「折騰」後,平靜了好一段時間。臨近歲末在烏鎮召開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又燒了一把火,點燃了新的思考。技術引領下的「未來教育」,學校、教師、學生應該是什麼樣子?不斷變化和創新的教育令人神往。中央最近在對「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用來指導未來教育的發展是非常貼切的。

      15年後的學校定位、教師角色,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未來學校會變成什麼樣?


2015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關於「2030年的學校」調查匯集了全球645位專家的觀點,其中一個關於教師的觀點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專家們認為,教師傳統角色將消解。未來教育將變得更具個性化,教師作為權威專家、知識來源這樣的傳統角色將產生變化,73%的專家認為,教師角色將向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方向轉變,教師將成為「學習的促進者」。這也體現了師生關係的一種根本性轉變,教師完全主導的角色正在向師生共同引導課堂的方向發展。

未來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專家們認為,學校將成為一個以課堂為點的全球交流網絡。未來的學校是「一個有社會交互的學習環境」,單一演講者主導的教室將變為研討室,學生可以在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下聚在一起交換想法和觀點。作為這種合作學習形式的結果,教師不會用我們今天常見的方式教學,相反,一個有30名學生的教室將變成有31名「教師」的研討室。


有數據顯示,未來教育70%的知識傳遞可以通過屏幕實現。那麼未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會消亡?有專家認為,未來的學校,不一定讓人一看就是校園。校園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和社區充分地融為一體,如果你不加留意,基本上不會注意到這裡是一所學校。學校裡的大多數公共設施如體育場地、圖書資料等都是和社區共享的,圖書資料中絕大多數是數字版的,通過智能終端就可以方便地查詢和閱讀。

 

有研究者認為,「所謂突破圍牆、學校不存在等概念,並不是指物理上的空間,更多是代表了一種組織體系,也就是說,教學是不是在固定的空間裡,教室在哪個空間已經無所謂了。孩子需要探索和發展,他的腳步要走出來。」

未來課堂將是什麼樣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課堂的圖景正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已經遠遠適應不了孩子們的發展需求。

1.課堂時空越來越大:自帶設備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

以前,我們是背著書包上學堂;未來課堂,這樣的圖景不再,孩子不用背著書包,而是帶著酷炫的ipad、行動裝置走進課堂。與教育場景仍然較為單一的現在相比,未來的課堂將在時間與空間上得到較大的擴展。學習者可以真正「隨時隨地」的學習。

2.知識的渠道將越來越多元,雲計算讓「學習場」無處不在

只要有網絡,所有學生都可以通過某種終端設備,依靠雲計算訪問和共享信息、硬體設備和應用程式。雲計算也為各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各種可能。教師和教材都將只是知識獲取的方式之一。搜尋引擎、網絡百科、知識社區,多渠道多維度的知識獲取,會使得自主學習成為未來學習者知識積累的首選。

3.「大數據分析」將孩子的思維過程完全呈現出來

隨著行動網路時代的到來和大數據的不斷應用,個性化學習將不再只是噱頭與廣告。未來教育將更好地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而不再是對整體的妥協與機械。過去教師只能通過學生做題結果評判對錯,卻很難知道他們的思考過程。在未來,大數據以及學習分析技術,將讓孩子們的思維呈現出來。

4.遊戲化技術,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學習就像玩遊戲一樣!」在未來的3—4年內,家長可能會越來越多聽到孩子發出這樣的感慨。專家透露,未來3—4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教育遊戲和學習遊戲出現,學生們通過遊戲進行學習的比重將會比現在多得多。

5.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網際網路時代裡,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已經並非是唯一正確答案的提供者,「明星導師+智慧輔導者+助教式教師」將構成未來教育的師資網格,並且會有第三方的多方位參與。未來,將會有一大批教師面臨重構自己的教師職業。


八種觀點值得關注:

1.知識來源:近百位被採訪的專家認為,在線內容將成為人們未來獲取知識的第一來源,其後才是傳統學校、社交與個人環境、職場。

2.未來需要何種能力:在2030年,最被重視的將是個人能力,其次才是實踐能力、學術能力。

3.怎樣評價個人能力:與僅憑學歷的一元化評價體系不同,專家們認為,學校文憑、職業認證、同行認可這三項標準將共同承擔評價個人的作用。

4.教師的角色轉變:未來的教師角色所承載的任務將與現在有所不同。傳授知識和檢查學生作業僅僅佔教師工作的很小一部分。教師的最大任務將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指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生的引路人。

5.未來需要的是怎樣的課程:標準一致的集體課程將成為過去,基於大數據的個性化課程將會替代標準課程的絕大部分市場。

6.教育將採用哪種語言:國際性語言將成為教學用語言的主流,取得46%的比重。國家和地方語言則佔約35%,地區性語言則僅佔19%。

7.大數據的作用:大部分專家(68%)都認為大數據將成為構建教育社區的得力工具。但也有20%的專家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大數據導致的決定論將產生消極影響。其餘專家則持中立意見。

8.資金來源:與現在不同,70%的受訪專家認為,政府將不再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根據該項調查的統計結果,家長會成為教育資金的最大金主,佔全部資金的40%。政府則仍佔有30%的比重,餘下部分則由企業承擔。 

                                                                                     (內容摘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未來學校」在路上:讓未來到來
    原標題:「未來學校」在路上:讓未來到來 2030年的學校什麼樣?教師角色將怎樣改變?課堂的路上:讓未來到來形態與性質會如何變化? 「網際網路+」時代,教育信息化將會有什麼樣的新格局?未來學校將會是什麼樣子?在教育改革創新領域,一場關於「未來學校」建設的構想正在擲地有聲地展開來。
  • 【未來學校】歐盟未來教室實驗室簡介
    編者按:為適應Edu3.0時代的到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於國際經驗於2014年建立了「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並於11月8-9日在北京召開「首屆未來學校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啟動會歐盟未來教室實驗室簡介黃海軍 未來教室實驗室(The Future Classroom Lab, FCL),是歐洲學校聯盟2012年1月在布魯塞爾成立的一個創新項目
  • 未來教師和未來教室都什麼樣
    在這場教育改革浪潮中,中國的千萬教師首當其衝,他們能否成功轉型直接關係著改革的成敗,因此,他們必須成為也必將擔當這場變革的主力軍。     未來教師和未來教室什麼樣    在未來的教室裡,沒有黑板,沒有粉筆,沒有教科書,有的是幾個交互式的電子白板和移動學習終端。
  • 價值100萬的「未來教室」,蘇州一小學未來教室惹熱議
    黑板被顯示屏取代、書本被平板電腦取代、教室四周擺放著6塊觸摸式一體機、4臺人影捕捉攝像機、10多臺垂掛電話筒……這種科幻感十足的教室確實存在。 短短40分鐘一堂課,大部分學生都完成了對3D技術從不懂到了解,並完成一篇小作文的要求。 備課需要一周,並非每堂課都適合「未來教室」 看到同學們的作業,潘老師舒了一口氣:「一個星期的備課沒有白費。」 原來,對老師來說,在「未來教室」上一回課,要比在傳統教室花費數倍、數十倍的精力。
  • 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樣?
    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5月7日訊(記者 張春銘)未來學校是什麼樣子?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教室如何變革?資訊時代,教和學將發生怎樣的變革?作為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的一部分,中國移動5G+未來教育高峰論壇7日在京舉行。論壇上,專家們就未來教育趨勢進行了研討。
  • 強薦|決定教師未來五年發展方向的10本書
    「翻轉學習是翻轉教室的進階版」掌握創新課程設計的三個C,各領域的熱血教師都能更快打造自主學習的新課堂!如何才能不被教學進度與測驗成績追趕?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如何才能夠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翻轉大浪來襲,如何縮短摸索、建立以學生為主的學習天地?
  • 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朱永新《未來學校》新書發布
    在網際網路、AI等科技發展的背景下,他對未來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師隊伍、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的發展趨勢作了梳理和預測,重構了教育結構和體系。朱永新認為,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房間都需要預約;沒有以「校長室」「行政樓」為中心的領導機構,表面上看,可能有點像今天北上廣的創業孵化器;它可以在社區,也可以在大學校園,甚至在培訓機構。
  • 未來的教室會是這樣的,看看有沒有你學校的影子
    學習空間重構被如此重視,那麼教室究竟應該如何改造,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呢?一、未來教室,桌椅不應該是固定的,應該是可以靈活組合的原因:靈活自由,便於交流討論依據:根據最新的學習科學(情境學習理論),學習在團隊協作式往往最高效。原因:降低教師的權威性,打破教師為中心的範式。
  • 你認為未來的教室是怎麼樣的?
    今天,且不說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傳統手段帶給學習者古人無法想像的、身臨其境般的情境體驗,AR、VR等技術即將用於教育能引起的革命性學習體驗也許比你想像的還要震撼,最重要的,上述這般在「網際網路+教室」的條件下可以任由學習者唾手可得,想到這些,是不是會對學習不由得熱血沸騰?
  • 教育要變革,未來學校會怎麼樣?
    他是美國的谷歌技術組的,自己有一個8歲的孩子要上學,沒有理想的學校,所以他就自己創辦了一所學校。但是這個學校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小規模,短短幾年時間已經發展一批連鎖學校,但是一個學校只有一二百人。他的學校很有意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選擇他們的教室。04教育要變革,未來學校會怎麼樣?
  • 未來教室長什麼樣?谷歌全球教育告訴你8大教育新趨勢!
    印象中我們知道的教室是長這樣的!▼但面對快速變遷的全球化時代,教育已經在發生變革。各種數位化科技推動新興創新教學,未來人才更注重培養社會適應性及技能。教室作為學習的場域,更悄悄地產生變化。你知道未來的教室是長什麼樣的嗎?
  • 楊凌郭琿峰讀《未來學校》有感:未來教師的危機與突破丨暑修班·閱讀
    暑期空閒時間,擠牙膏似地讀完了朱永新老師的《未來學校》。當做完最後一次批註,合上專著,書上所描述的一系列奇幻的景象不斷地清晰放大,但很快的便煙消雲散,令人窒息的危機感和焦灼感便如海浪般一浪接一浪前赴後繼、洶湧而來,我「恐怖」於如何才能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
  • 盧志文:未來學校的新思考丨未來學校雲論壇
    看一個例子,現在都說多媒體。它到底多不多?其實並不多,無非就是作用於人的視覺和聽覺。真正的一個體驗活動,有可能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直覺同時一起上。杜威說「一切浪費都是由於學校和現實隔離開來」。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教學做合一」。如何以學習和學習者為中心去整合學習資源,這種學習資源整合的載體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場館。
  • 對話朱永新:暢想未來學校
    □ 本報記者 黃東日未來教育將會怎麼變?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模樣?未來人才培養該如何著眼於激烈的競爭社會?未來如何為每個孩子定製「個性化」的成長與學習方案?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通過電話連線訪談了《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的作者、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學者、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與他共同暢想未來學校。
  • 【書評】未來學校:學校將再無圍牆
    教育是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只有了解我們所生活的智能時代,找到適應智能時代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好地規劃未來。 當教育與人工智慧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當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基本應用覆蓋了「教、學、考、評、管」全場景,有效助力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為學生、教師和各級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精準、便捷的服務。
  • 未來的教師會有哪些變化趨勢?
    伴隨著信息化革命的學習革命正在全球發生,在這個變革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五年十年後教師的職業發展又會如何?事實上,我們已經到了一個關鍵臨界點。而這一輪信息化革命帶來的學習變革主要會在幾個方面:第一次能夠獲取到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移動網際網路讓數字內容的分享和傳播效率提升教師業務交流也變得更加實時與透明。很多教師最關注數位化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機器未來會不會替代教師。讓我們來試想一個場景,教室裡有「翻轉課堂」,用播放教學視頻去替代老師的講解,那教師的數量是不是會減少呢。
  • 朱永新對話俞敏洪: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樣?
    多知網4月13日消息,昨晚8點,新東方雲教室直播了「朱永新對話俞敏洪:關於未來教育的思考」。直播中,二人圍繞閱讀與科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展開探討,並就朱永新在其《未來學校》一書中的觀點,對未來教育進行了分析預測。
  • 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
    這,就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學校生活。但,這樣的學校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嗎?著名教育學家朱永新在新出版的《未來學校》一書中指出: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網際網路,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不遠的未來,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 朱永新:教育要變革,未來學校會怎麼樣?
    04教育要變革,未來學校會怎麼樣?談到未來學校會怎麼樣?進入資訊時代,必須有時代的變革,才能深入時代的變革。這個時候如果再用傳統的教室,毫無疑問就OUT了。這種變革到底怎麼去變?我覺得未來學校可能很重要的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學校會變成一個學習中心。學校形態有很大變化,不再提供所有的一切,安排所有的一切,而是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各自特色的中心,甚至可以把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也都變成學習中心,讓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的可能。設想未來,比如說,在一個城市,學生第一,上學有彈性。
  • 用未來照亮現實,用現實鑄造未來——讀朱永新《未來學校》
    其實,《未來學校》不是一種預言,而是基於對教育本質的探尋,而對未來學校教育的一種描述,這種描述,是一種可能性或者應然性,而不是未來的學校教育必然存在的樣子。那麼,在朱永新教授心裡,未來的學校將會是什麼樣態呢?貫穿全書的一個概念,那就是「學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