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15年逝去了,回首這一年的「教育熱詞」,排名第一的應是「網際網路+教育」。在線教育在經歷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平板學習和創客等創新教育行為模式的「折騰」後,平靜了好一段時間。臨近歲末在烏鎮召開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又燒了一把火,點燃了新的思考。技術引領下的「未來教育」,學校、教師、學生應該是什麼樣子?不斷變化和創新的教育令人神往。中央最近在對「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用來指導未來教育的發展是非常貼切的。
15年後的學校定位、教師角色,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未來學校會變成什麼樣?
2015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關於「2030年的學校」調查匯集了全球645位專家的觀點,其中一個關於教師的觀點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專家們認為,教師傳統角色將消解。未來教育將變得更具個性化,教師作為權威專家、知識來源這樣的傳統角色將產生變化,73%的專家認為,教師角色將向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方向轉變,教師將成為「學習的促進者」。這也體現了師生關係的一種根本性轉變,教師完全主導的角色正在向師生共同引導課堂的方向發展。
未來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專家們認為,學校將成為一個以課堂為點的全球交流網絡。未來的學校是「一個有社會交互的學習環境」,單一演講者主導的教室將變為研討室,學生可以在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下聚在一起交換想法和觀點。作為這種合作學習形式的結果,教師不會用我們今天常見的方式教學,相反,一個有30名學生的教室將變成有31名「教師」的研討室。
有數據顯示,未來教育70%的知識傳遞可以通過屏幕實現。那麼未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會消亡?有專家認為,未來的學校,不一定讓人一看就是校園。校園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和社區充分地融為一體,如果你不加留意,基本上不會注意到這裡是一所學校。學校裡的大多數公共設施如體育場地、圖書資料等都是和社區共享的,圖書資料中絕大多數是數字版的,通過智能終端就可以方便地查詢和閱讀。
有研究者認為,「所謂突破圍牆、學校不存在等概念,並不是指物理上的空間,更多是代表了一種組織體系,也就是說,教學是不是在固定的空間裡,教室在哪個空間已經無所謂了。孩子需要探索和發展,他的腳步要走出來。」
未來課堂將是什麼樣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課堂的圖景正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已經遠遠適應不了孩子們的發展需求。
1.課堂時空越來越大:自帶設備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
以前,我們是背著書包上學堂;未來課堂,這樣的圖景不再,孩子不用背著書包,而是帶著酷炫的ipad、行動裝置走進課堂。與教育場景仍然較為單一的現在相比,未來的課堂將在時間與空間上得到較大的擴展。學習者可以真正「隨時隨地」的學習。
2.知識的渠道將越來越多元,雲計算讓「學習場」無處不在
只要有網絡,所有學生都可以通過某種終端設備,依靠雲計算訪問和共享信息、硬體設備和應用程式。雲計算也為各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各種可能。教師和教材都將只是知識獲取的方式之一。搜尋引擎、網絡百科、知識社區,多渠道多維度的知識獲取,會使得自主學習成為未來學習者知識積累的首選。
3.「大數據分析」將孩子的思維過程完全呈現出來
隨著行動網路時代的到來和大數據的不斷應用,個性化學習將不再只是噱頭與廣告。未來教育將更好地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而不再是對整體的妥協與機械。過去教師只能通過學生做題結果評判對錯,卻很難知道他們的思考過程。在未來,大數據以及學習分析技術,將讓孩子們的思維呈現出來。
4.遊戲化技術,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學習就像玩遊戲一樣!」在未來的3—4年內,家長可能會越來越多聽到孩子發出這樣的感慨。專家透露,未來3—4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教育遊戲和學習遊戲出現,學生們通過遊戲進行學習的比重將會比現在多得多。
5.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網際網路時代裡,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已經並非是唯一正確答案的提供者,「明星導師+智慧輔導者+助教式教師」將構成未來教育的師資網格,並且會有第三方的多方位參與。未來,將會有一大批教師面臨重構自己的教師職業。
八種觀點值得關注:
1.知識來源:近百位被採訪的專家認為,在線內容將成為人們未來獲取知識的第一來源,其後才是傳統學校、社交與個人環境、職場。
2.未來需要何種能力:在2030年,最被重視的將是個人能力,其次才是實踐能力、學術能力。
3.怎樣評價個人能力:與僅憑學歷的一元化評價體系不同,專家們認為,學校文憑、職業認證、同行認可這三項標準將共同承擔評價個人的作用。
4.教師的角色轉變:未來的教師角色所承載的任務將與現在有所不同。傳授知識和檢查學生作業僅僅佔教師工作的很小一部分。教師的最大任務將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指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生的引路人。
5.未來需要的是怎樣的課程:標準一致的集體課程將成為過去,基於大數據的個性化課程將會替代標準課程的絕大部分市場。
6.教育將採用哪種語言:國際性語言將成為教學用語言的主流,取得46%的比重。國家和地方語言則佔約35%,地區性語言則僅佔19%。
7.大數據的作用:大部分專家(68%)都認為大數據將成為構建教育社區的得力工具。但也有20%的專家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大數據導致的決定論將產生消極影響。其餘專家則持中立意見。
8.資金來源:與現在不同,70%的受訪專家認為,政府將不再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根據該項調查的統計結果,家長會成為教育資金的最大金主,佔全部資金的40%。政府則仍佔有30%的比重,餘下部分則由企業承擔。
(內容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