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來學校」在路上:讓未來到來
2030年的學校什麼樣?教師角色將怎樣改變?課堂的路上:讓未來到來形態與性質會如何變化? 「網際網路+」時代,教育信息化將會有什麼樣的新格局?未來學校將會是什麼樣子?在教育改革創新領域,一場關於「未來學校」建設的構想正在擲地有聲地展開來。
描繪未來學校藍圖 勾勒未來教育願景
「未來學校」,顧名思義,是面向未來的學校和教育。在社會轉型,科技迅猛發展,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個性化教育需求與日俱增的趨勢下應運而生。尤其是政府簡政放權,推進位度創新和體制改革,鼓勵多元辦學,多形態育人,基礎教育領域全面迎來供給側改革的態勢下,各種各樣的教育探索在進行,學校如何抓住機遇,順時而動,成為牽動整個教育戰線和教育決策者心弦的大事。
未來學校到底會以怎樣的形態生長,一系列在教育領域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一系列栩栩如生、可實踐的構想躍然紙上。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認為,未來教育應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性,實現因材施教,更加適合的教育;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提倡,提高學校自主辦學權,普遍建立起現代學校制度,按照章程自主辦學,一系列「無圍牆學校」開始出現;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孫煦東認為,未來的學校將會成為「以課堂為點」的全球交流網絡,是「一個有社會交互的學習環境」,教師的傳統角色也被期望產生變化,傳統教師的角色將會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學習的促進者」;未來更多的外教來華任教,派更多的老師出國任教;到2030年我國的教育投入將會進一步增長,普及12年免費基礎教育,切實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讓教師崗位成為讓人羨慕的崗位……
在未來學校的構想框架下,翻轉課堂、教育信息化這些名詞大家都已耳熟能詳,更加多樣化的教育推送形式必將湧現,一部分學校的形態將發生重大改變,出現一批無牆學校,「在家上學」將會增多,「智慧手機」將伴隨每個人。公民隨時可有學習機會,步入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
而未來學校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培養未來人——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社會公民、世界公民。學校要瞄準學生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未來安家立業、為社會做貢獻時應具備的特徵,賦予學生承擔未來責任應具備的素養和特徵。
助力未來學校建設 讓未來照進現實
當前,教育領域的變革愈發深刻。為應對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世界各國陸續出臺了面向未來的教育發展戰略,推動未來學校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如何在中國的框架內開展未來學校的有效實踐,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本著服務教育創新改革的宗旨,旨在成為匯聚創新要素的平臺,在「未來學校」建設領域積極探索著,從學前教育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邁出了堅實的腳步。
中心主任陳鋒帶領全中心人員勇立潮頭,高瞻遠矚,基於「網際網路+」與大數據時代,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提出未來學校的六點可能性變革方向:寬帶、移動互聯和雲、大數據、區塊鏈、VR/AR、人工智慧、神經技術諸領域的發展,正在成為全方位推動學校形態變革的重要力量。
為更好地服務「教育現代化2030」編制工作,探索符合未來教育發展要求的學校構建模式,推動基礎教育發展形態和學校創新性研究與實驗,8月1日,中心發布了未來學校(中小學、幼兒園)實驗研究課題,首批資助經費高達100萬元。這項實驗研究課題,是中心探索未來學校建設勇敢邁出的第一步,無疑對主動面向未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學校新理念、未來學校的校園和建築規劃設計、未來學校形態構建、未來學校管理機制創新、未來學校的課程設計和培養模式、未來學校科技創新與新技術應用、智慧校園與未來教室、教育大數據應用與實踐等都被納入課程選題範圍內,同時以出成果、出產品的導向,與地方政府、教育機構、金融機構、公司等機構協同創新,跨界合作,共同開展創新實驗研究,推動學校創新發展。
面向未來立足未來 未來學校在路上
正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陳如平研究員提出:未來學校是一輛概念車。描繪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站在五年後、十年後,倒回來看學校發展過程中應該具備的要素和特徵。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已經可以描繪出未來學校區別於傳統學校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對於未來學校,還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解讀——沒有將其當做未來車的概念。有些學校已經具備了我們想像的未來學校應具備的一些特徵,但不具備未來學校的整體結構。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選擇未來學校某方面的特徵,作為研究、創新、探索和實踐的突破點,比如,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學校課堂的變化、學校學習環境和教室的變化。
「我理解的未來學校,應該是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考慮到價值、人、技術、結構等多種因素,陳如平這樣談道,「未來學校是新樣態學校,它不是原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打開教室門窗、拆掉圍牆,而是在更高的教育境界上,或者更高的教育品質和品位上來思考學校發展。如果這樣做,我相信未來學校一定是教育烏託邦的顯化,一定是教育的理想和執念的落實。」
個性化、私人定製的課堂或成為主流。「未來學校的課程資源,不僅僅是學校裡面的資源,還有社區的、社會的、國際的、國內的資源,它的資源會更加豐富,更加接近社會的實際。」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餘勝泉教授說:「社會需求,社會大環境,國家戰略需求發生了變化,倒逼教育體系要發生系統變革,而不再是小修小補的變革,這是中國教育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們討論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我們不討論這種前提和基礎,就無法理解未來教育變革的重要性,就像杜威說過的一句話,今天的學生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老師和學生將生活在過去」。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陶西平先生,認為對未來學校的理想不一定能成現實,這不是必然的結果,是一個很艱苦、漸進的過程。各國都有關於未來學校的研究,中國未來學校的研究除了有教育的共性之外,也應該強調一下中國自身的特性。建議未來學校的研究更加關注的是2030年到21世紀中期中國的學校,更加關注中國學校的未來學校的研究。
來源: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
(責編:熊守朋(實習生)、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