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以來,持續20年的探索與實踐,改變了2.8億學生的學習方式,新概念、新經驗、新成果陸續湧現。這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沉澱、不斷深化的過程。
中國教科院曹培傑博士經多年研究後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學習方式迎來了新的挑戰,我們的課堂還要進一步轉型。他認為,只有捋清眼前的現實,找到發力點和實踐路徑,我們才能抵達教育理想。
傳統課堂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重書本輕實踐,課堂上輕易不會讓學生動手實踐,總覺得這個要花很多時間,是比較低效的教學環節。
我們往往把教材變成了知識點,把知識點變成了重點和難點,所有教學都圍繞著這些重難點展開,但恰恰忘了所有的重難點,都是從生活中、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速度顯著加快,學習越來越呈現出實踐性、參與性、情境化的特徵,僅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逐漸失去價值,因為人工智慧在這些方面比人做的更好。以至於有人講:「我們把機器製造得越來越像人,卻把人培養得越來越像機器」。
人工智慧正在觸發一場劇烈的社會分工調整。今天的中小學生進入社會後,很可能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代需要和機器去全面競爭工作的人。如果我們不改變傳統課堂形態,還是靠死記硬背,培養出來的學生進入社會後,立刻就會被機器所取代。
因此,我覺得未來學習要從「學以致用」轉向「用以致學」,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參與、體驗中進行學習,把「學知識」和「用知識」融為一體,成為能夠應對未來複雜挑戰的創新人才。
我們習慣把「沒有問題的課堂」視為一流課堂,師生對答如流,整節課都沒有出現任何的衝突和挑戰。但是,學習者通常要經歷「衝突—解構—重新建構」的認知過程才能真正學會。「一帆風順」的課堂往往停留於淺層次學習,學生看似學會了,但並沒有真正的掌握,問題情境稍微更換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未來的學習方式要從「虛假成功」轉向「有效失敗」,經歷認知衝突的過程往往比得出一個標準答案更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認知衝突就沒有深度學習,這是課堂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當前,對於新老師來說,建立教學模式,明確教學流程,預估每一個環節的時長,還是很有必要的,這能幫助他們站穩講臺。但對一名成熟老師來說,一定要從固定的操作流程走向動態的生產過程,教學要適當開放,更加注重學生在認知衝突、問題挑戰和思維碰撞中進行學習。
傳統課堂特別注重效率,追求用最短的時間學最多的知識,而創新精神、堅強意志、健康體質等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能力素養受到了忽視,最終導致學習走向低效甚至無效。
實際上,一旦把視野打開,從一節四十分鐘的課拉長到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至是人的一生,你就會發現,講授式教學的效率並不高。
我們現在回想一下,是否還能想起來當年上學時聽老師講的某節課?可能幾乎都想不起來了。但是,那些親身參與或體驗過的學習活動,反而能在記憶中留存下來。這個參與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學習,而是對學生的興趣培養,以及合作、溝通、創造等能力培養都會有著深刻影響。
所以,我覺得未來的學習方式要從「短期目標」轉向「長期目標」,那些原本看似用途不大的「軟素養」,如好奇心、首創精神、堅毅、適應力、社會文化意識等,反倒成為人類應對人工智慧挑戰的關鍵。只有超越短期目標的局限,才能避免學生贏在了起點卻輸在終點的悲劇發生。
面向未來的課堂到底應該怎麼樣做?我有五個建議:
第一,面向真實任務的活動設計
將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建立起聯繫,從真實任務入手,採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解決問題。
有一年,我去參加一次教學研討活動,聽了一節小學四年級的課,講《山雨》。課文描寫了雨後山林那種美妙的景象,語言非常優美,老師也講得極為精彩。
聽課過程中,我不經意間看了一眼窗外,發現學校就在一座小山旁邊,那天恰好在下小雨,窗外的場景跟課文描繪的場景基本上一模一樣。我甚至在想,作者可能就是看到這樣一幅場景,所以寫下了《山雨》這篇文章,後來又恰好被選入教材。
但是很遺憾,一旦知識進入了教材,教學似乎就跟鮮活的實踐沒有任何關係了。
課後我跟老師提議,有沒有可能壓縮課堂時間,哪怕五分鐘都行,這五分鐘不是讓學生坐在教室聽老師講,而是老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到小山上面,看一看雨後山林翠綠的景象,聞一聞雨後山林特有的清新空氣,我相信學生的收穫不一定比坐在教室裡面聽講來的少。
實際上,這不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問題,而是整個課堂重構的問題。我們的課堂往往只針對書本裡的某一些知識,從知識到知識,從書本到書本,恰恰忘了任何知識都是從真實的實踐中來的,從現實生活中來的。
所以,一定要把書本知識學習和鮮活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營造面向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挑戰中發現知識、學習知識、運用知識,讓學習真實發生。
第二,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場景
未來學習要打通線上線下的教學場景,但必須明確:技術進入課堂的重點不是「統一化教學」,而是「個性化學習」。在統一化教學中,信息技術被弱化為一塊「顯示屏」,作用就是觀看教師講課,學生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在個性化學習中,通過設計序列化活動任務,引導學生利用網際網路開展交互、探求未知、完善思維。於是,網際網路從觀看教師講課的「終端」變成了聯結世界的「窗口」。
只有課堂打開以後,技術才能夠真正融入其中。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不再局限於課本,老師需要提供更多的資源,設計更寬廣的場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把學生能自己學會的內容全部交給學生,更多是通過線上自主學習來完成;學生自己學不會或需進一步挖掘的內容,再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線下教學指導,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第三,注重對話探究的教學方式
自從學生進入學校以後,坐在教室裡聽講就成為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式,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學習方式。這種在規定時間裡進行聽講的教學活動被稱為「第一課堂」,而那些同樣具有教育價值的遊戲、設計、創作、戲劇、遊學等活動統統被劃入「第二課堂」,在學校教育中逐漸被邊緣化,最後大多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校外活動。
實際上,對於學生來說,只要能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深層次的認知參與和美好的內在品質就是「第一課堂」,反之則是「第二課堂」。
所以,我們要從過去用靜聽代替實踐、用背誦代替思考、用記憶代替探索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打破坐著不動的課堂,把知識學習和對話探究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和參與體驗進行學習,將學習引向深入。
第四,提供豐富全面的學習資源
隨著課堂形態的變化,「一本教材打天下」越來越不可能實現了。葉聖陶先生強調,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個「引子」。
教材是統一、規範的知識內容體系,而學生需求卻千差萬別。
教師要創造性地增補、拓展和重組教材內容,圍繞某個教學主題提供配套學習資源,包括微課、背景資料、參考素材、學習案例、反饋練習、拓展資源等,甚至連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學術論文和科技動態,也可以變成學生的學習資源。
同時,要圍繞教材內容和學習資源,設計學習任務單,注重思維和學法引導,以遞進式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任務單不是練習冊,更像是在知識地圖上留下了若干學習線索,引導學生根據線索自己去探尋答案。
第五,研製立體全程的評價工具
學習方式變革能否實現,關鍵在於評價的轉型。
每一個學習任務都要建立相應的評價工具,包括學習量規、觀察量表、作品分析表等,避免學生的動手實踐變成了「放養式學習」,看起來好像轟轟烈烈、快快樂樂,但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學習效果。
同時,我們要調整評價的視角,把關注點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積極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創造力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關鍵。評價不要過分強調打分和排名,更注重指導性反饋,給學生提供明確的改進方向。
建立立體多元的評價體系,突破傳統以紙筆測試為主的評價方式,作業或測試是評價,做一場公開演講、組織一次集體活動或製作一件手工藝品也可以變成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
作者 | 曹培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
來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的演講
責編 | 凳子騎
排版 | M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