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在於課堂是否有效,通過課堂的變革實現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引導教師感受教育魅力的精彩,喚醒教師追求教育理想的信念;通過課堂的變革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激發學生積極持續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的良好素質。而這需要一種文化去引領,需要一種文化去浸潤,優質的課堂文化能促進了教師自覺地課堂變革,促進了學生自主的學習變革。
任何一項改革都需要頂層設計,設計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完善,而一旦選擇改革,選擇了破解原有的積弊,改革就需要勇氣和堅守,課堂改革亦如此。
改革需要剔除積弊、循序漸進,發展需要科學設計、傳承優良。按照教學模式化、模式學科化、模式個性化的三個發展階段,實驗中學將課改發展確定為創建模式、走進模式、活用模式和超越模式四步走發展戰略。
1.對於模式的思考
十年的課改實踐證明,顛覆一種舊觀念,樹立一種新觀念是何其艱難。往往教師的經驗越豐富、知識越深厚就越難以接受新課改理念;而新教師雖有改革熱情,但不會有的放矢,導致課堂有形式無實效,過程熱鬧非凡,結果毫無深度。這就需要一個標準去改變差異,需要一個框架去改變觀念,這就是教學模式的作用和價值。
當然,教學模式在初始階段也會有一定的弊端,其束縛了教師的個性,限制了教師的創新,但模式引導教師通過行為的改變實現了觀念的轉變,模式引導了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研究向學生、學情的研究轉變,模式引導了教師從備課的單一性向資源的整合性轉變,模式引導了教師對培養接受型人才向合作型、創新型、能力型人才轉變,實踐證明,課改模式化是改革初期必經之路,也是轉變教師觀念的重要途徑。
2.對於建構模式各階段的思考
文化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的文化自覺需要時間去解決,而模式的構建為文化的構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持續發展的保證,模式構建每一個階段都要有不同的任務和目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通過形式豐富內涵,通過研究提升品質。
第一階段:提出模式。主要任務是通過個別教師、個別班級的嘗試尋找一種適合學生實際、適合教學實際的操作流程,進而提出適合的改革理念與操作方法。
第二階段:走進模式。主要任務是不斷豐富自學、合學、展學的內涵,對學案編制、小組建設、自學策略、合作技能、展學形式的品質不斷研究完善,讓課堂的品質從示範課、新授課走向常態課、複習課、講評課等,讓課改的理念轉化為每名教師自覺、自主的教學行為。
第三階段:活用模式。「活用模式」是指各學科不用統一的模式;「相對的活用模式」是指每個學科都要在模式下運行。即以學科組為單位,在課改理論指導下,構建、完善各類課型的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特點相近的學科也可共同構建),各學科不斷豐富各類課型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活用模式階段,真正實現課改理念成為每個教師自覺的教學行為。
第四階段:超越模式。超越模式的前提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實現模式個性化的重要階段,也是課堂改革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學校發展的美好願景.超越模式是課改理念和課堂行為成為教師向名師之路進發的重要保障,成為教師追求教育品質、實現教育理想的重要路徑,學校將湧現一大批教育名師,師生將共同感受改革精彩換來的教育魅力,實現校園裡教師與學生對理想價值的崇高追求。
3.對於教學管理的思考
教學改革的成功源於教育管理的成功,一切失敗也源於管理的失敗。在學校管理中,物質刺激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制度也只能約束教師的行動而非思想,唯有用文化引領教師尋求自我實現,用文化引領教師實現教育理想和人生價值,才是教學管理的上策。
課堂改革正是讓教師實現教育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平臺,而校長應成為課堂改革的引領者和教師追求理想的引導者,行政工作、事務工作再忙,也需要校長的精心分析、研究課堂、方向前導、方法跟進。創建模式和走進模式階段需要校長不斷的進行理論指導及方法滲透,必要時要通過行政手段推動課堂的根本性變革;活用模式階段需要校長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通過聽推門課、研究課,在聽課、評課中逐步解決教師的觀念和方法問題,從而推動教師建立文化自覺,促進常態課的品質提升,形成各學科的教學標準與課堂流程;超越模式階段,校長要引導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個性提煉教學特點,釋放每名教師的教學魅力,給教師堅定的信念支撐,從而實現教師對教育理想和價值的堅定追求。
1.否定教師作用
基礎教育十多年的課改歷程中,我們不時能聽到「無師課堂」「0+40分鐘課堂」,很多課改學校都在否定教師在課堂的作用。教師在課堂改革中難以實現理念和行為的迅速轉變,難以實現課堂引領和規律總結的迅速提升,這都是課改的現實存在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教師的作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初中生的心理還不夠成熟,自控力還比較弱,要實現真正的自主教育還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助力,所以,不論是教育管理還是學習引領,教師依然起決定性的作用。課改同樣不能否定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專業素養的厚度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寬度,教師點撥、拓展的精度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深度,教師的人格魅力、高尚師德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品行、言語行為。
課改中,教師的重要作用體現在備課不只是分析教材,更要對學情加以分析;課堂中教師不只是有序組織教學,更要對每一個環節的活動精雕細琢,對每一個學習片段進行觀察分析,對每一個學習過程都精準評價,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度的解讀和研究,對知識重難點突破有獨到的見解和策略,對類型題方法和規律的總結透徹到底,通過學習過程實現情感的融合,這些教師的引領作用是不能被替代和否定的,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實現知識學習的拔高與延伸,掌握學習的方法與解題的技巧,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2.虛假繁榮
課改後,有些學校、有些課堂為了展示課改的繁榮,為了呈現完整的課改流程,出現了很多虛假繁榮的課堂。自學的淺、合學的假、展學的演在繁榮的課堂中此起彼伏,教師變著花樣搞創新、造特色,實則課堂的學習深度與思維拓展遠遠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更可怕的是有些領導與專家對此類課堂評價很高,認為是新課改理念下的好課,虛假繁榮加上誤導性的評價讓此類課堂成為了教師追求的目標,其危害性與毀滅性不得不引起足夠警惕。我們認為,有深度的課堂肯定是目標達成較高的課堂,有深度的課堂肯定是以學生學習為主的課堂,有深度的課堂是抓住重難點有選擇性的進行合學和展學的課堂,有深度的課堂必然是學生在知識和思維層面收穫滿滿的課堂,課改中,我們要摒棄淺的、假的、演的作秀化課堂,我們要構建真實的、有深度的、以學為本的品質化課堂。
3.碎片化教學
人們認識事物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整體—部分—整體,這
樣的認知過程,實現了從簡單到複雜、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因此說,整體——部分——整體是人們認知的最基本的規律。
碎片化教學是指把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主要指課堂的大合唱、問答式、齊步走或ppt控制的節奏緊湊型教學行為。板塊化教學是指將課堂內容進行整合,按照不同目標提煉3個以下學習活動或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活動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每個板塊都有針對學習能力差異所設計的階梯式學習內容與要求。板塊化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最大程度兼顧學習能力的差異,引導教師在處理教材中制訂清晰的學習目標與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從知識點學習走向問題導學,引導學生從零碎的學習過程走向整體的、系統的學習過程,引導教師從合唱式、問答式教學走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對話式教學。
文化是指導課堂行為的指揮棒,實驗中學的課堂改革經歷了
發現課堂問題、分析產生原因、進行過程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提煉教學文化五步形式開展,經過不斷的研究、完善、改進和發展,逐步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逐步構建並形成符合我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文化。
1.教學模式:學本教學
以問題導學型學本教學為教學模式,突出三個基本特徵:問題引領、團隊合作、學為主線。
問題引領。以問題為主線,全過程、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團隊合作。讓學習成為同伴間思想碰撞、討論探究和展示交流的過程。
學為主線。以學定教、先學後教、多學少教、因學活教,構建有效的學習系統。
2.基本理念
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學習方式為基本組織形式,以「結構化預習」、「工具單導學」「小組合作團隊學習」和「多元評價機制」推動學生的學習管理。突出學本課堂的核心內涵:結構穩定、問題導學、內涵自學、深度合學、開放展學、智慧領學。
3.推進策略
構建品質課堂,不斷豐富課堂動力系統、思維系統、能力系統、合作系統、生成系統、規範系統的內涵,將新課程理念貫穿於課堂和教學中,讓課改理念成為每名教師每節課自覺踐行的實際行動,讓課改理念由研究課、公開課走向常態課、複習課、講評課;活用模式就是要實現模式學科化,根據學科特點、學習規律不斷豐富課堂內涵,對學案編制、小組建設、自學策略、合作技能、展學形式的品質不斷研究完善,制定各學科各課型的課堂教學流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學法指導等途徑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高品質的學習能力。品質課堂既重視知識的學習,也重視能力的培養,通過問題、活動、體驗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激活學習思維,以板塊化教學為基本結構,構建開放、民主、思辯的活躍型課堂為目標,實現學習效果的高質量。
4.價值追求
文化就是價值追求,課堂文化就是我們課堂的價值追求。課堂的價值追求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應該是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應該是對智慧的激發和啟迪,應該是對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應該是讓課堂回歸人的常態生活,充滿對人性的關懷,天性的尊重和關注個體生命的健康成長,課堂應是從關注教師的「教」回歸到關注學生的「學」,從學生被動的「學」回歸到主動的「學」,從以「傳授式」為主的教學方式回歸到以「合作探究式」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起來、快樂起來、高效起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課改,必然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場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旅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學校發展也在不斷推進,既成就了學生、學校,也成就了教師,一所學校的內涵發展最終就是教師和學生的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