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項新策略,構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2020-12-16 科學羋盒

課堂的教學實踐,是開放的。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和每次的學習內容進行調整完善,而不受限定形式的約束。但改進教學行為也並非盲目亂改一氣,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能為」事做好、做實,抓住教學的核心問題,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絕不包辦。

以下6個在課堂教學上的改進策略,幫助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從學習目標、教學流程設計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每次改進一點點,循序漸進的改變陳舊的教學習慣,有效解決教學目標與課堂實現路徑之間累積的諸多問題,達到深度學習的層面。

1. 對學生充分信任

每個學生都喜歡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希望自己更加優秀。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充分信任學生,雙方共同約定課堂的規範,在融洽的氛圍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主動性。

信任不是放任,有序地放手,發動學生自主學習,充分激發出他們的學習潛能。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化吸收,構建規範的知識架構,提煉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 規劃教學目標的實現路徑

課堂教學的改進,須得按照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分層教學,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層層遞進,既包括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能達到的基礎目標,也包括提升核心素養的挑戰性目標。

不同的目標,需要不同的教學路徑實現。在課堂上50%的時間,教師集中解決基礎目標相關的關鍵問題,其餘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挑戰性目標可以放在課後。

這裡,並沒有固定的分層目標設定規則,教師在實現分層教學目標時,要靈活考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實現的路徑、完成流程及時間安排,切忌照貓畫虎。

3. 教學進度的科學安排

大多數學生能達到目標的教學進度才是科學合理地,方能保證後續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一味追趕進度,尤其是教學上進行調整時,留給學生一定的適應時間。

快慢不是最重要的,效率才是關鍵。如果因為趕教學進度,本來在課堂上能充分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導致學生的學習「夾生」,課後的學習任務和複習,效率和效果舊大打折扣。

4.調動課堂討論,促進深度學習

課堂上不能「滿堂灌」,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很有必要。教師退居到引導監督的位置,分成幾個討論小組,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引發思考。

對於基礎較差的班級,制定一些小規則,比如只能討論和本次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不可漫無邊際聊天;對於學習程度高的班級,設置稍稍有難度的討論問題。

每次開展討論前,先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否則,討論就陷入低效的淺層交流,沒有意義。

深度學習需要深度的思考,思考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無效交流談不上深度學習。

5.培養創新思維

教師給予的引導,需要制定科學的指導方案,以問題為導向。每節課開始的前15分鐘,以與本次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入,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提問,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知識,嘗試解決未知的問題,開展新知識的學習,然後總結出規律,用來解決相似的一類問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至於引導的問題,不是簡單地一問一答,而是平等的交流、質疑。不可居高臨下地引起學生反感情緒,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融洽的氣氛中雙向交流、探討。

6. 由評價引發思考

深度學習中,評價是高階思維的表現。

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應遵循客觀的原則。並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到互評中,

評價的語言表述要有技巧,比如先肯定某同學的一些表現,越具體越詳細越好,讓學生感受到你的真誠,然後再委婉提出,如果在某些地方稍稍改進下就更好了。

評價不是目的,也不是結束。引導學生從評價中反思,找到問題所在,完善認知的不足,在不同的知識間建立聯繫,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培養系統的思維能力。

相關焦點

  • 深度學習背景下如何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
    相對於傳統的淺層學習而言,深度學習更加注重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強調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並理解學習內容的完整含義,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建立聯繫,系統性地學習物理知識,在加深對於物理知識理解程度的同時,提升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一般而言,深度學習有著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徵:其一,學習的內在動機。
  • 4項教學策略:教師如何走出「深度學習」的三大誤區?
    在教學中,一些老師由於對深度學習的理解過於片面,產生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釐清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對深度學習真正「落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有助於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小學數學學習是一個整體、動態的過程,隨時都可能遇到新的變化和新的問題,但淺層學習獲取到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點狀的,這會導致學生在面對複雜多變的數學問題時,感到束手無策、無能為力。而深度學習是學生以認知情況為基礎,對新知識的主動篩選、處理和加工,使新知識融入學生已有知識體系中,這樣會非常有助於學生靈活運用新知識。
  •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二、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課堂教學中基於差異可以採用以下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1.創境質疑,重情趣藉助生活情境提出問題,以問題為驅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兒童心理特點,採用故事、案例、遊戲等形式,注重情趣學習。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作者鄭鋼,系上海市三林中學東校黨支部書記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淺談課堂教學策略的演進迭代
    傳統的單邊講授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團隊理念、共同體理念、項目化理念的不斷研究和實踐,使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應運而。     這一策略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大多採取便於討論交流的小組圍坐式,強調以小組為單位,任務驅動式的共同學習。根據不同的學生成績和性別等組建小組,學優生一般為組長,組織學習。
  • 推進深度學習,構建高效課堂
    從2020年8月26日開始,嶽陽市六中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暑假教師學習班,任述庚校長作了《推進深度學習,構建高效課堂》的專題講座,任校長提出要把市六中辦成一所受人尊敬的學校的理念,要讓學生體驗快樂,讓教師享受成功,讓家長收穫希望。任校長強調指出:新的學期我們將堅持一手抓開學開課,一手抓疫情常態化管理。
  • 助力智慧課堂,悠數學中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研討會圓滿成功
    新的學習時空正在由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在此過程中,如何適應學習時空的變化,建立符合智慧教育特徵的數學教學範式,實現數學課堂的深度教學,已是數學教育中亟需深度探討的問題。
  • 鄭 鋼:「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深度學習與「5E」模式的關係據研究,教育領域中的深度學習概念最早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的馬頓和薩喬提出,他們在1976年研究大學生在進行大量散文閱讀任務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學習過程和使用的學習策略以及理解和記憶的差異化學習結果。
  • 推進深度學習,思維照亮課堂——益民中學教師積極參加「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第五期研修班
    郭教授從性質、內容、過程、任務與目的等方面對深度學習進行具體闡述,她指出: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郭教授還說:深度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模式,也不是脫離學科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歷史上一切優秀理論與實踐的總結與凝鍊,是現代教學應該有的樣子。
  • 深度學習視閾下問題式教學策略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繫,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徵是:「理解與批判、聯繫與構建、遷移與應用。」
  • 讓課堂教學走向深度的10個策略
    學生課堂中的學習是培養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但是,傳統課堂教學中工具性、程序化、單向度的學習方式,導致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表面化和淺層化。 想要打造「一節好課」,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關鍵能力的提升,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重要因素。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課堂教學走向深度呢?
  • 為什麼英語「深度學習」課堂成為熱點?
    這樣說,其實還是很籠統,通過和傳統課堂做對比,就會明了一些:傳統課堂,一般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課堂上,教學方式主要是老師灌輸,學習的任務主要是識記性的,簡單說就是聽、多背、多練,結果往往是除了一少部分堅強的學生,大多數學生都厭學。而且,老師也會因過於枯燥的灌輸教學而疲憊,並產生倦怠情緒。
  • 如何重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一方面超越學科本身,過度地拓展內容;另一方面對學科本身的魅力和關鍵知識的「深度學習」把握不足,由此造成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實際效果堪憂。如何讓學科內容隱含的「偉大事物的魅力」呈現出來,使學科教學更顯「深刻」,重建具有「深度學習」特徵的課堂教學,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
  • 促進陳述性知識學習的教學策略
    根據陳述性知識學習的一般條件,可以利用以下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學習陳述性知識:(1)動機性策略動機性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明確新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在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中,如果學生沒有主動積極去學習、注意新知識的願望,很容易出現機械學習或只對命題做表層聯結。
  • 第一線丨趙唯吟 王喆瓊:深度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教學策略例談
    因此,深度學習應當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學習主題,全身心地積極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能力與道德全面發展的學習過程,它能為兒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講授多、體驗少等淺層學習的現象。教師應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引導學生由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轉變?筆者結合課例作一些淺顯的策略探討。
  • 基教典型經驗丨濟南天橋: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推動區域教學深度變革
    近年來,為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天橋區全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引擎,推動區域教學深度變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推動管理機制深度變革一是機制創新添活力2013年,天橋區全面啟動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本著「理念共通、資源共享、教育共管、教學共研、特色共創、底蘊共塑」原則,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高位均衡發展。
  • 專訪郭華教授 | 走向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比如,有的教師以為深度學習就是從更難的題目入手,有的教師認為深度學習是一題多解,還有教師認為深度學習就是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入,等等。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如何才能「深」?深度學習有哪些路徑,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這些問題總是成為一種困擾,甚至成為利用教育理論改進課堂教學路上的障礙。
  • 基教典型經驗③濟南天橋: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推動區域教學深度變革
    濟南市天橋區近年來,為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天橋區全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引擎,推動區域教學深度變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