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的教學實踐,是開放的。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和每次的學習內容進行調整完善,而不受限定形式的約束。但改進教學行為也並非盲目亂改一氣,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能為」事做好、做實,抓住教學的核心問題,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絕不包辦。
以下6個在課堂教學上的改進策略,幫助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從學習目標、教學流程設計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每次改進一點點,循序漸進的改變陳舊的教學習慣,有效解決教學目標與課堂實現路徑之間累積的諸多問題,達到深度學習的層面。
1. 對學生充分信任
每個學生都喜歡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希望自己更加優秀。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充分信任學生,雙方共同約定課堂的規範,在融洽的氛圍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主動性。
信任不是放任,有序地放手,發動學生自主學習,充分激發出他們的學習潛能。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化吸收,構建規範的知識架構,提煉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 規劃教學目標的實現路徑
課堂教學的改進,須得按照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分層教學,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層層遞進,既包括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能達到的基礎目標,也包括提升核心素養的挑戰性目標。
不同的目標,需要不同的教學路徑實現。在課堂上50%的時間,教師集中解決基礎目標相關的關鍵問題,其餘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挑戰性目標可以放在課後。
這裡,並沒有固定的分層目標設定規則,教師在實現分層教學目標時,要靈活考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實現的路徑、完成流程及時間安排,切忌照貓畫虎。
3. 教學進度的科學安排
大多數學生能達到目標的教學進度才是科學合理地,方能保證後續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一味追趕進度,尤其是教學上進行調整時,留給學生一定的適應時間。
快慢不是最重要的,效率才是關鍵。如果因為趕教學進度,本來在課堂上能充分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導致學生的學習「夾生」,課後的學習任務和複習,效率和效果舊大打折扣。
4.調動課堂討論,促進深度學習
課堂上不能「滿堂灌」,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很有必要。教師退居到引導監督的位置,分成幾個討論小組,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引發思考。
對於基礎較差的班級,制定一些小規則,比如只能討論和本次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不可漫無邊際聊天;對於學習程度高的班級,設置稍稍有難度的討論問題。
每次開展討論前,先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否則,討論就陷入低效的淺層交流,沒有意義。
深度學習需要深度的思考,思考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無效交流談不上深度學習。
5.培養創新思維
教師給予的引導,需要制定科學的指導方案,以問題為導向。每節課開始的前15分鐘,以與本次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入,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提問,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知識,嘗試解決未知的問題,開展新知識的學習,然後總結出規律,用來解決相似的一類問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至於引導的問題,不是簡單地一問一答,而是平等的交流、質疑。不可居高臨下地引起學生反感情緒,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融洽的氣氛中雙向交流、探討。
6. 由評價引發思考
深度學習中,評價是高階思維的表現。
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應遵循客觀的原則。並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到互評中,
評價的語言表述要有技巧,比如先肯定某同學的一些表現,越具體越詳細越好,讓學生感受到你的真誠,然後再委婉提出,如果在某些地方稍稍改進下就更好了。
評價不是目的,也不是結束。引導學生從評價中反思,找到問題所在,完善認知的不足,在不同的知識間建立聯繫,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培養系統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