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鋼:「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2020-08-28 教育微思考


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深度學習與「5E」模式的關係

據研究,教育領域中的深度學習概念最早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的馬頓和薩喬提出,他們在1976年研究大學生在進行大量散文閱讀任務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學習過程和使用的學習策略以及理解和記憶的差異化學習結果。


他們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理信息存在不同水平,呈現淺層和深層的差異。當學生使用淺層學習策略時,只能獲得對問題的淺表回答,學習過程表現為機械的死記硬背;當學生使用深層學習策略時,則能關注到文章主題和主要觀點。兩位學者由此提出了「深度學習」概念,指出深度學習是一個知識的遷移過程,有助於學習者提高解決問題並做出決策的能力。


此後,許多學者和教育研究組織紛紛開始對深度學習開始研究,在世界各地興起了研究熱潮。美國教育研究會(America Institutes for Research)將其深度學習細化為認知、人際、自我三大領域,形成了深度學習在領域維度與能力維度的兼容性框架。如圖:


深度學習在領域維度與能力維度的兼容性框架

領 域 維 度

能 力 維 度

認知領域

掌握核心學術內容;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

人際領域

有效溝通;協作能力

自我領域

學會學習;協作能力


從此框架中我們可以看到深度學習是針對教學實踐中存在大量的機械學習、死記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淺層學習或者虛假學習現象而提出的。


深度學習主要體現了五個特徵:學生學習是投入積極的,情感是愉悅快樂的;是基於理解的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和認知能力處於較高認知水平層次;在整體性學習的背景下,學生在各種知識和現象間建立聯通關係,逐漸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具有創造和批判的思維行為,能夠解決基於真實場景下的生活問題。


國內學者黎加厚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能夠在眾多的思想(知識或概念)進行聯繫,並能夠將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弊端或問題依然很多,如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沒有充分激發,學科思維和本質還沒有充分落實,過多地傳授知識和事實等等。深度學習的研究和實踐正是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辦法,是課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


5E教學法最早起源於生物學科的教學,是由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BSCS)開發出的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後因其完備的實用性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關注,是美國科學課堂的主流教學方法。


五個「E」具體為參與(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詳細說明(Elaboration)、評價(Evaluation)。因為5個學習階段都以「E」開頭,所以又被稱為「5E」教學模式。


5E教學模式的每個教學環節充分挖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思維,強調學習的過程,突出知識的創新和應用,與深度學習的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僅能夠給予國內科學教育提供啟發和借鑑,而且能夠促進深度學習的落實和實踐,促進科學教育的變革和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5E教學模式的教與學

5E教學模式主要應用在科學學科,科學體系主要由若干個核心概念和知識組成,此模式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運用調查和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強調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和知識的建構。


1. 參與(Engagement):激發學生參與和探究興趣


這個環節是「5E」教學模式的起始環節,類似於教學導入或者暖場鋪墊。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對學習任務產生興趣,驅動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探究,並提出所要學習的關鍵知識,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生聯繫,為探究做好準備。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裡的問題情境要堅持三個聯繫: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與課程內容和教學任務聯繫起來,與原有的知識和概念聯繫起來。情境中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引起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和認知思維,主動建構知識的興趣。這樣的問題通常是基於現實世界的問題、複雜的問題或者開放型的問題。


學生的任務是專注傾聽,並對新知提出問題和自己所感興趣的地方,並通過對於教師問題的回應和對自己問題的確證找到自己理解切入點。


2. 探究(Exploration):深入持續開展探究


這一階段是該模式的中心環節,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本階段完成。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和幫助。此環節主要目的是使得學生開展真實和有效的探究,經歷和學習關鍵概念,習得新的技能,並獲得研究、探尋和提問的體驗,還在反饋和檢查中掌握知識內在的關係,獲得理解性發展。實驗研究、場景研究、動手操作是此環節中經常出現的教學任務。


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觀察者,教師要能夠傾聽學生的聲音,分析學生的行為,並及時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反饋、跟蹤和調適,確保學生能夠有效、正確地開展探究。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思考和反饋的時間,促進學生思考和學習真實、高質量地完成。教師還要設計和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式學習。學生只有把自己的經驗拿來不斷與他人的經驗相互印證,觀點才能不斷豐富,判斷才能延伸,思維才能逐漸清晰。


在此環節中,學生要針對特定的內容進行探究活動,他們要觀察和分析現象、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概括規律、識別變量,這是引入新概念或術語的重要前提。他們首先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能夠分享彼此的觀點,但不是貿然地評判。


學生要像科學家一樣,記錄活動過程和數據,並不時歸納總結。學生還要測驗預言和假設,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預言和假設。一旦活動出現偏差,要調整修改,提出替代方案。由於學生進行了具體的探究活動,學生的原有概念、技能、方法等逐漸被暴露出來,為之後創造了便利的條件。


3. 解釋(Explanation):檢驗是否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此環節是此模式的關鍵環節,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幫助學生在新的學習場景下理解關鍵知識和概念,鞏固新舊知識和概念間的聯繫、理解,進一步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內化的經驗和認知。這是使新概念、過程或方法明確化和可理解化的過程。此環節通常體現小組內個體交流發言和小組代表交流匯報。


教師要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學生描述和解釋他們觀察到的東西,並解釋為什麼會這樣。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此之前,教師通過各種指導,向學生解釋如何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科學解釋。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解釋時將這些科學解釋與學生從參與的探索活動中獲得的證據聯繫起來,並且還要與學生已經形成的解釋聯繫起來,形成充分的證據鏈和邏輯關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用科學術語來解釋說明探究過程和結果,從而促使學生深刻理解科學概念。


解釋是促進或者檢驗學生理解的重要方式。《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提出了六個「理解側面」。解釋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所學的側面之一,此書說到:解釋是恰如其分地運用理論和圖示,有見地、合理地說明事件、行為和觀點。換句話說,學生能夠解釋事物是如何運作的,它們反映了什麼,在什麼地方相互聯繫,為什麼會發生。也就是說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們對一些問題給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釋,基於問題的學習。


無論是組內交流還是小組匯報,學生能夠學習到他人思想中正確且精華的部分並內化到自己的思維中,儘可能的嘗試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原理或概念;運用探究過程和結果,解釋問題現象,分析結果原因;對探究的問題做出結論。教師能夠從解釋中了解學生對於概念和知識掌握程度,並幫助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和正確理解概念。


4. 拓展延伸(Elaboration):學以致用促進知識和概念轉化


此環節是新概念學習的延伸環節,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將新學習的內容用在新的或相似場景中,發展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技巧,使得學生擴充概念的基本內涵,並與其他已有概念建立某種聯繫,並能夠用標準和正確的科學術語交流解釋新的情境或新的問題。


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實驗、操作、測量、記錄等技能得到了訓練,學生的推理、預測、分析、解釋、應用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這些都是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中無法實現的培養目標。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創設和提供新的知識和概念應用場景,引導學生在知識理解和技能使用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知識、技能解決新的問題,獲取和應用新概念和新技能,並與其它的知識、技能之間建立聯繫,構建知識網絡。如在學習「蒸髮帶走熱量」這一核心概念,解釋「人的皮膚汗液蒸發會帶來什麼感覺?」「相同量的水放在不同形狀的容器裡,它們蒸發的速度會一樣嗎」等新的問題。


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先前學習到的知識和概念,在新的近似的情境下運用、解釋和解決問題。學生能夠提出解決方案、做出決定、設計實驗,並從證據中總結出合理的結論,並解決問題,從而在新的環境和新的問題情境中去實踐、驗證、應用和鞏固。這是一個新概念不斷獲得深入理解、精緻、內化和應用的過程。


5. 評價(Evaluation):多元評價真實反饋學生學習


這是5E課堂的總結環節或者說是學習某個主題後的結束環節。主要是採用多種評價方式,例如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從性質上來說有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旨在發現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概念,具有診斷性和增值性的功能。終結性評價旨在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它所覆蓋的範圍是綜合性的。因此評價的內容不局限於考試或測評結果,應該更加重視探究的過程、學生的參與程度。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要觀察學生如何應用新的概念和方法來解決問題,並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評估學生對新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以及應用情況。教師還要通過提問、小組討論、記錄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結果、展示報告和紙筆評價等多種形式,收集學生已經改變了的思維和行為的證據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評估。教師應該根據學習內容和方法設計量規評價標準,從而更加客觀、全面和真實地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


5E」教學模式也關注學生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機會,為了更有效的練習評估,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教給學生自我監控、自我調整和根據標準評價的策略。學習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有助於其更加清楚地認知知識、概念以及技能。


這五個教學環節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繫,形成科學課堂教學閉環。每一個教學環節背後蘊藏著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價值。每個環節並沒有提出或者規定一定的教學方法,而是更多地體現於教學理念或特點,引導教師在科學學科的設計和教學時要注重圍繞學科本質,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的思考和學習,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科學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幫助學生實現概念轉變和構建科學概念。


這五個環節也與深度學習的三大領域技能緊密聯繫起來,能夠促進學生在認知領域、人際領域和自我領域的發展。並能夠有效解決科學教學中重知識輕思維,重結果輕過程的淺層化問題,將有助於科學學科教學模式的轉型和課程目標的落實。

相關焦點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作者鄭鋼,系上海市三林中學東校黨支部書記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降低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理解難度。而這需要教師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例如,創設超市購物情境,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各種商品道具,並進行明碼標價,商品的價格要精確到小數。然後,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小組成員進行自主分工,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的角色,模擬買貨、賣貨的過程,如「每支筆1.5元,那麼買三支筆需要多少錢?」
  • 升學e網通「網絡學習空間」榮獲國家級獎項,促進線上線下教學深度...
    一、空間教學為主體,新老教師齊探索對於習慣了課堂教學的老師和同學們來說,線上教學的開展並不容易。但善於思考和合作的二中教師沒有放棄,他們利用優勢互補的方式,新教師為老教師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學會利用升學e網通布置作業和查看學生的學習數據、用QQ、釘釘等進行直播等;老教師則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幫助新教師制定教學計劃、教學方式、篩選合適的題目等。在新老教師的共同探索下,以升學e網通為主體的「網絡學習空間」教學模式成功運轉起來。
  • 6項新策略,構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以下6個在課堂教學上的改進策略,幫助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從學習目標、教學流程設計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每次改進一點點,循序漸進的改變陳舊的教學習慣,有效解決教學目標與課堂實現路徑之間累積的諸多問題,達到深度學習的層面。1.
  • 郭華:深度學習與課堂教學改進
    (一)深度學習是我國課程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改革開放40年,基礎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樹立了「學生是教育主體」的觀念。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並未真正成為主體,大多數課堂教學也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為什麼?因為大多數教學改革尚未抓住教學的根本,對課堂教學的研究還只停留在文本上、觀念上,沒有落到實際行動中。
  • 如何重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一方面超越學科本身,過度地拓展內容;另一方面對學科本身的魅力和關鍵知識的「深度學習」把握不足,由此造成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實際效果堪憂。如何讓學科內容隱含的「偉大事物的魅力」呈現出來,使學科教學更顯「深刻」,重建具有「深度學習」特徵的課堂教學,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
  • 驚呆:用英語「深度學習」課堂讓學生快速拿高分
    為此,我們專門請了有著22年教齡、一直在研究和實踐「深度學習」課堂的一線名師,勻木老師,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結合實踐經驗形成了8節系列課程,用一線老師熟悉的理念和方式,清楚明了的介紹了英語「深度學習」課堂教學,一定會在教學成績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 專訪郭華教授 | 走向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比如,有的教師以為深度學習就是從更難的題目入手,有的教師認為深度學習是一題多解,還有教師認為深度學習就是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入,等等。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如何才能「深」?深度學習有哪些路徑,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這些問題總是成為一種困擾,甚至成為利用教育理論改進課堂教學路上的障礙。
  • 為什麼英語「深度學習」課堂成為熱點?
    對於一線教師,這個定義還是太抽象,用通俗語言來講,就是教師做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習任務有挑戰性,思維有進階性,體驗有積極性,並且能實現學科育人功能。這樣說,其實還是很籠統,通過和傳統課堂做對比,就會明了一些:傳統課堂,一般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
  • 【思政教學】何玉鳳|學習共同體促進課堂教學公平
    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公平即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合理的態度和方法公正平等地對待不同差異的學生,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感受自身存在的價值,獲得身份的認同,幸福感和成就感得到滿足。所以只有構建尊重差異、多層參與的課堂學習共同體,才能從實質上解決課堂教學的差異性公平,而智慧課堂教學正好能較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了解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有利於推進個別化教育。兒童的學習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風格以及智能類型的差異,教師應基於學生個體差異促其深度學習,讓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課堂教學中基於差異可以採用以下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1.創境質疑,重情趣藉助生活情境提出問題,以問題為驅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兒童心理特點,採用故事、案例、遊戲等形式,注重情趣學習。
  • 走出「課堂深度學習」認識的三大誤區
    不少研究者逐漸認識到,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有深度的「教」。米裡斯認為,為了實現學生深度學習,教師要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深度理解和參與的活動,給予學生高質量的反饋和作業。安富海強調深度學習的實現需要教師確立高階思維發展的教學目標、整合意義聯接的學習內容、創設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情景、選擇持續關注的評價方式進行積極引導。
  • 走出「課堂深度學習」認識的三大誤區!
    不少研究者逐漸認識到,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有深度的「教」。米裡斯認為,為了實現學生深度學習,教師要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深度理解和參與的活動,給予學生高質量的反饋和作業。安富海強調深度學習的實現需要教師確立高階思維發展的教學目標、整合意義聯接的學習內容、創設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情景、選擇持續關注的評價方式進行積極引導。
  • 理論探索|深度學習視域下智慧課堂與學生素養的關係探究
    (一)教學模型構建智慧課堂具有技術與學科融合化、師生交流互動立體化、教育決策數據化、學習時空開放化等特點,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培養智慧人才。圍繞學科素養、信息素養、智慧課堂三者間的融合共生關係,本文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 結合 DELC(Deeper Learning Cycle)深度學習理論[3] 和深度學習 4S 學習內容重構策略[4],從技術設備支持、教-學目標建立、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價設計四方面來對智慧課堂模式進行構建(圖 2)。
  • 張光陸|促進深度學習的師生話語互動:特徵與提升對策
    [5]奧康納(Mary. C. O'Connor)和麥可斯(S. Michaels)則提出了「回音」(Revoicing)這一課堂話語結構,「認為應將反饋的權利賦予學生,課堂話語互動變成了IRRvF結構」。[6]亦有更多的學者將研究的焦點聚集在話語互動的啟動上,指出為了促進課堂話語互動,教師應多提開放性問題或參考性問題,或者教師應給予學生平等的話語啟動權。
  • 推進深度學習,思維照亮課堂——益民中學教師積極參加「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第五期研修班
    郭教授從性質、內容、過程、任務與目的等方面對深度學習進行具體闡述,她指出: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郭教授還說:深度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模式,也不是脫離學科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歷史上一切優秀理論與實踐的總結與凝鍊,是現代教學應該有的樣子。
  • 大荔縣教研室召開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
    12月21日,大荔縣教研室組織全體領導和教研員召開了「聚焦深度學習 落實立德樹人」——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大荔縣教育局黨委委員、教研室主任張欣明全程參加會議,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薛彥榮,副局長周明應邀出席會議。
  •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語文教材的內容,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鼓勵初中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濃縮了作者豐富的情感。比如教學沈復的《童趣》時,教師可以從自身出發講述童年趣事,然後有效引導學生各自開展討論。從心理發展階段來說,初中生沒有小學時期的懵懂晦澀,也不若高中生有太多顧慮,正是天性發展最良好的階段,有趣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極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 在線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深度合作學習
    現在,當課堂被遷移到網際網路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空間分離,組織合作學習似乎比平時更難了。如果沒有合作學習,在線教學的效果完全只受教師講解能力與學生個人理解能力兩方面因素主導。 在合作學習中,通常異質分組,不同資質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落後的學生感覺到安全,在與同學的溝通中改進自己的認知、獲得針對性的幫助,優生則在指導同學過程中梳理總結學習成果與方法、促進高階思維發展,每個人在「成果分享-修正認知-達成共識」的循環中提升了學習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