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以實現課堂教學公平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探索與嘗試,並取得了一些成效。
1. 智慧課堂教學保證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差異性公平。在高中政治課堂學習共同體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在個人能力、天賦和生存環境等方面都必然存在差異。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公平即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合理的態度和方法公正平等地對待不同差異的學生,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感受自身存在的價值,獲得身份的認同,幸福感和成就感得到滿足。所以只有構建尊重差異、多層參與的課堂學習共同體,才能從實質上解決課堂教學的差異性公平,而智慧課堂教學正好能較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智慧課堂教學,就是基於網絡學習空間,利用電子書包、IPad、微課等數位化資源進行智慧教學的方式。智慧課堂教學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全面融合,突破了教育資源的限制,使課堂實施因材施教成為可能。智慧課堂以其一對 一、一對多、多對一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為不同學習者提供了進入課堂學習共同體的不同路徑,其交互性和能實時控制的優點,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多層次參與提供了條件,從而保證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差異性公平。
在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恆的中華民族精神」這節課中,我的教學設計就是基於智慧課堂和課堂學習共同體,藉助智慧課堂的互動功能,運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將 IPad 與政治教學有效融合,實現網絡情境下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教與學。在「課前準備」環節,我從學情出發,認真研究分析教材,精心設計這一教學內容,收集生活中與中華民族精神這一知識點有關的資料視頻,製作有助於突破本課重難點的微課視頻《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在「課前導學」環節,我利用電子書包搶答功能開展「民族脊梁」知識搶答。這一環節可以檢閱學生課前任務完成情況,同時調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英雄楷模事跡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從而導入新課。在「教學實施」環節,我充分給予每個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成員 思考和交流時空。同時利用電子書包拍照上傳的功能、答題功能、學生演示功能、彈幕功能讓課堂學習 共同體的成員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讓學生代表用自己的方法和智慧去進行匯報、講解、展示與中華民族精神相關的成語、詩句、典故,檢驗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基本內涵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在思辨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理性愛國。
2. 項目式學習促進高中政治課堂資源共享的公平性。項目式學習即 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 ,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在課堂學習共同體中,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己選擇、計劃、提出一個項目問題即項目,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共同體內的小組分工合作與完成展示等多種方式主動探索並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更有效率地獲得更深刻的學科知識、方法技能和社會情感。其中,提出問題( Propose) 、規劃方案( Plan) 、解決問題( Execute) 和評價和反思( Judge) 是項目式學習的基本關鍵環節。學生希望自己在項目式學習共同體中起到作用,很願意分享自己所享有的知識並互相幫助,得到其他成員和教師認可,由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歸屬感。由於學生的社會背景和習得知識等方面存在差異,學生之 間知識共享有利於課堂資源公平的實現。教師也希望通過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因而在項目式學習過程當中,構建基於項目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可以對解決課堂教學資源不公平現象起到實質意義上的幫助,從而在課堂上形成相互學習的良好氛圍。
在「永恆的中華民族精神」這節課中,我設置「感悟中華民族精神」這一項目,提出「結合家鄉人民長期奮鬥的歷史,調查了解中國人民的奮鬥歷程,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把握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 這一問題,引導班級不同政治學習共同體通過走進博物館進行實地調查、深入生活採訪企業家等社會實踐活動,調研結束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調研報告,並推選四個共同體組長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分享課前探究實踐成果,帶領全體共同體成員一起感悟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最後教師和同學再給予評價改進。在這一項目學習中,共同體成員共享了「感悟中華民族精神」這一學習資源,實踐了課堂資源共享的公平性。
3. 師生互評保障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評價的公平性。有效的評價對課堂教學、對師生個人的成長有著導向、調控、激勵、監督、診斷和促進的作用。因此,筆者在高中政治學習共同體中,嘗試推行新型的師生互評運行機制,有助於保障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評價的公平性。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師生互評是指政治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評價只看學生考試分數的做法,遵循學科特色,樹立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依 據規定標準對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水平進行價值判斷。同時也改變以往學校單純以學生的分數作為考量教師教學質量的標準,轉向讓學生也依據規定的標準對政治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教育 教學工作態度、工作作風、教師人格和教師間的實際差異等一些教師公正合理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這樣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師生互評機制的運行既有利於政治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質,做出全面合理 公正的評價,也有利於學校、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價。只有進行師生互評,才能形成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從而使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評價的公平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例如,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政治知識掌握情況、政治學習習慣方法態度、政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並給予及時、恰當、個性化、公平的評價。同時,我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後也及時把自己政治課學習的收穫和困惑反饋給教師,以供教師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 改進教學工作。學生也對我的政治課堂教學及時做出評價並提出建議。這些評價和建議能及時調整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真正提高和改進政治課堂教學實踐,也促進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公平。
通過借鑑學習共同體的組織理論,遵循課堂教學公平的特徵,在課堂教學公平的基礎上,構建高中政治課堂學習共同體以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公平的初步探索實踐,我們充分體驗到學習共同體是一種以生為本、以學為本、內涵豐富、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並滿足差異性的新型課堂組織結構。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我們構建智慧課堂,嘗試項目學習,推行師生互評,創建公平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都能 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自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得到充分滿足,使自己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適合自己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真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