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 || 學習共同體,爭做教學的研究者

2021-02-13 竹溪研訓

「學習共同體」一詞最早見於1995年伯耶爾《基礎學校:學習共同體》的報告。他認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

學校中的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和助學者(教師、專家、輔導者和家長)構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時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在共同活動中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係,形成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學習集體。學習共同體與傳統教學班的教學組織的主要區別在於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

一、「學習共同體」的實質

「學習共同體」其實是一場課程改革。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讓教適應學,讓教輔助學,讓教服務學。教師真正做到教好教會,孩子真正做到學好學會。基本教學模式是「三環五步目標嘗試教學法」,這實際就是我們縣近幾年來一直推廣的「綠色生態」課改,構建綠色生態課堂。在全縣課改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我們再來學習陳靜靜博士的《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個人認為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聚焦這本書,作者研究了的課堂的困境與變革;用直觀可感的學科課例深度剖析了高品質的學習設計等內容。我深刻地感受和認識到帶來的課堂變革。如在第二輯《讓學習真實地發生》第二章《什麼是高品質的課堂》中用了二十二頁的篇幅具體闡述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令我獲益匪淺的是:

二、做好環境創設  奏好課堂前奏

1、「三安」潤澤一堂好課

推進課改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孩子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要積極創設「三安」(即安全、安心、安靜)教學環境,引導他們主動參與的安全、安心、安靜的「三安」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這在《賀佐的超級阿嬤》質疑教學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證。由陳靜靜教授的語文閱讀課《賀佐的超級阿嬤》講述了面臨教學的對象是以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大多是擇校不成的孩子。為了消除學生煩躁感、自卑感甚至是恐懼感的心理,陳老師與校長商討:將教室的座位由原來一色的面向黑板、講臺的模式布置成U字型,並將學生的課桌鋪上綠白相間具有鎮定、安神作用的格子臺布,桌上還擺放粉色桌花和一杯茶。這個咖啡館式的教室暗示學生與老師人人平等,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課堂上孩子們除了感到欣喜外,還有滿滿得被尊重感。這種環境的創設無疑是溫馨的、祥和的、讓人放鬆的。為後來陳老師順利、成功的上完本節課做了準備。

在我們現實的教室中,可能幼兒園的每個班裡是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喜好來進行環境創設的:除了有娃娃布偶、毛絨玩具可以緩解幼兒離開家人的緊張情緒的「娃娃家」外還有可供孩子翻看的繪本故事、或溫暖、或清新的教室環境。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了小學、中學的教室都是清一色的五列、十排或六列、十排布置,教師都是站在比學生稍高一點的講臺前,學生全體面向黑板,雖然沒有明顯的排名,但一般都是從優等生到後進生依次從前到後的排列方式安排座次,毫無「創設」可言。當然,我們不可能像陳靜靜老師那樣絞盡腦汁,也不用額外的花費心思,只需要我們用心。

我們可以在課前將自己收拾的乾淨利落,進入教室後,將周圍的黑板擦得乾乾淨淨、講臺一塵不染;我們可以打亂課堂上井然有序的座次,讓後進生不在孤單地坐在教室的最後,讓看不清黑板的學生端上凳子至前列,有時候看似「挪凳子」一個小小的舉動,長此以往可以很好得預防後進生被邊緣化。如果每位教師能夠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做好環境創設,奏好這一前奏,必定可以磨刀不誤砍柴工。

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尤其提到對學習環境的設計,他指出:學習的場所要柔軟舒適,讓孩子安心、產生有聯結。「學習共同體」的課堂環境是一個安全令人放心的「潤澤的課堂」它使每個學生學習權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安心的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其實這也很好地體現了「教育的情調」。

當然,環境的創設除了教室的陳設,座次的安排外,還包括教師的心情、說話的語氣、傾聽的態度。

2、善聽就是一個「專家」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嚴格遵守「綠色生態」模式進行教學。常態課上是由我來引導學生探究新知、得出結論或方法後再進行變式訓練,時間一長,我的學生對我的課堂流程非常的清楚、熟悉,導致他們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質疑方法。反觀課例《賀佐的超級阿嬤》,陳靜靜通過走訪校園、詢問校長、考察教室,了解學生構成情況、分析學生心理、認真選擇文案,在最後的《阿婆的手紋》與《賀佐的超級阿嬤》(阿嬤:外婆)這兩篇文案中反覆斟酌,最後敲定教授這篇。反思中,我領悟到教師的「研」之細。她並未按語文教師的常規方法:預習生字生詞、檢查評價、讀教材、劃重點後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文中的句子、段落。而是讓學生靜靜的閱讀長達81自然段的文案內容十分鐘,讓學生獨學(初探阿嬤的性格特點)、群學(結合教師設計的問題深入文本)、小組合作(學生小組之間交流及班內交流),最後以給文章取名為引子,體會文中阿嬤的形象。她用了八十分鐘看似很慢的教學進度完成了正常課堂三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好的詮釋了「慢是為了更好的快」。我發現,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是一個問題的設計者,更是一個很好得傾聽者:傾聽學生、更讓學生與學生互相傾聽。

構建良好的傾聽環境,對課改而言無疑是有益的。引導學生在「三安」的學習環境裡學會傾聽,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傾聽做示範;聽思結合,在傾聽的過程中進行「深加工」,提出更為深層次的問題;注意捕捉對方的關鍵點,逐步形成「傾聽—串聯—反芻」機制,形成良好對傾聽習慣。

3、及時認錯做榜樣

在我的課堂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一節《圓的切線證明》的課上,班上小敏同學題目一出就很快舉手要求回答。她是個基礎較好的學生我想她一定會按我的心意「答對」這題。可是她並沒用這種方法,而是用了較複雜的另一種方法,敘述起來沒完沒了。眼看就要下課,我以「好了,下課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打斷了她的回答。回到辦公室在教案末尾寫「教後反思」時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除了給小敏同學以後在數學課上不敢、不願回答問題外更重要的帶給孩子的是挫敗感,甚至失去在眾人面前表達想法的信心,我又如何去要求我的學生要有傾聽的品質呢?好在第二天課前我找到了這個孩子,跟她道了歉,並請她重新將自己的方法向大家展示了一遍再上新課。在講解過程中她始終保持微笑,我慶幸自己沒有扼殺孩子的自信。「學習共同體」對學生要求是:做課堂的主人,做課堂學習的探究者、體驗者、合作者、表演者,教師要從知識的講授者變成學生的傾聽者,要摒棄「自我中心」,重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新生態,這是對教師專業的新挑戰。要明白,只有在傾聽中交流、交流中傾聽才能獲取、改變,在傾聽為主的過程中成為「學」的專家。

三、改變才有學習力

教師發展中心之所以將本書作為閱讀書單是想我們全縣的教師能夠領「綠色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精髓,在進一步完善我們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旨在引領全縣的教師成長為一名教學的研究者。那麼如何成為這樣的教師?我們從芮瑩、王曉葉、鄭豔紅等多位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科領航老師身上找到了學習力、實踐力、變革力、研究力的特質。個人認為,要想成為一名教學研究者要觀察課堂,發現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力。

課堂學習上的一大矛盾是複雜而緩慢的學習歷程和快速而被壓縮的教學過程之間的矛盾。記得在2015年秋,十堰市教科院送教下鄉磨課活動在我校舉行,當時我們學校的吳彩雲老師上了一節《用點的坐標表示平移》,我們全組老師將吳老師的這節課磨了三遍,組內教師分別分工觀察學生學習狀況,記錄教師提問的次數(無效問題與有效問題有多少),學生回答問題的人數、次數,看學生交流的情況、……幾節課下來我們不禁感慨:如此花費心思上一節課多麼耗費老師的精力!看了書中的各位領航者,我才發現自己與他們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改變,從課堂開始。需要我們教師從教者轉變成為傾聽者與設計者。要營造溫暖關切、平等傾聽、互相學習的人際環境,在學生學習任務的設計上,要想好問題導向和奇趣挑戰,要給學生平等學習權和話語權,設計平等學習的機會。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才能保障我們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走向深度學習!



      編輯:周金奎 審核:魏祖成

   投稿郵箱:zhuxiyanxun@qq.com.

   投稿要求:作品原創,引領成長;體裁不限,文責自負。習作、心得、述事、微故事、微案例、微視頻均可。投稿內容按「1+3」的方式進行,即1篇電子文稿,另附3張左右相關圖片,圖片像素不低於800×600像素。優秀文章提倡轉發分享,相互學習。

   投稿時註明作者姓名、所在單位、聯繫電話及郵箱。

相關焦點

  • 【思政教學】何玉鳳|學習共同體促進課堂教學公平
    在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以實現課堂教學公平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探索與嘗試,並取得了一些成效。       1. 智慧課堂教學保證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差異性公平。在高中政治課堂學習共同體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在個人能力、天賦和生存環境等方面都必然存在差異。
  • 第三屆學習共同體大會教學研討活動舉行
    千龍網北京11月4日訊 近日,「促進課堂革新 創建學習共同體」第三屆學習共同體大會的第一天教學研討活動,在豐臺五小舉行。豐臺五小教育集團校長李磊陪同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北師大教師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於莉莉,以及參與此次大會的友好校領導、教師和豐臺區名校長工作室成員近160人,走進豐臺五小51間教室,開展學習共同體課堂巡課及10節焦點課觀摩活動
  • 走近「學習共同體」----讀《跟隨佐藤學做教育》有感
    時下,學校追求教育質量,教師追求教學效率,以多知識點、多訓練題為標誌的課堂教學越演越烈,很多學生疲於應付,學困生不斷產生,教育生態不斷惡化。教學改革從關注分數向人文關懷轉變,日本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學習共同體」,創建安全潤澤的教育生態,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發展。
  • 學習共同體,快樂在一起
    --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舉行第二期暑假共同體分享會2020 年8月2日晚上,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五年級啟智班迎來了第二期線上學習共同體經驗交流會。她說暑假以來,按照合肥市教育局的倡議,在學校指導下,班主任胡付彪老師根據就近方便原則,給啟智班分成八個學習共同體小組,明確了各自分工和具體活動方式,促進了孩子們同學共進,增進了孩子們的友誼,讓孩子們更主動自學,更樂意群學,也給家長們減輕了很多負擔。
  • 西安交大附中讀書分享會邁入新階段 系列分享活動助推「學共體...
    2021年1月6日西安交大附中高一年級讀書分享活動在校三樓教工閱覽室舉行。這是繼2020年12月9日成功開啟首次系列讀書分享會之後西安交大附中舉行的第二場分享會。  本期閱讀分享的是陳靜靜博士經過十餘年的教育觀察與研究撰寫的專著《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本次分享會經過一個月的深度學習,精心研讀,準備充分,亮點多多。
  • 【讀書 | 感悟】《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讀後感第⑧輯
    從目的出發,以需求為導向,為了學生在每節課都能學到知識,觀察與研究是完成教學改進和突破的重要方法。     作為當代教師,我們應當藉助於教師學習共同體,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接下來分享的讀後感專欄以期與大家交流經驗,共享心得。感動?冷靜?
  • 構建基於信任的專業學習共同體
    在教育變革的今天,教研員要成為一名教育專家,就要先成為高效的思考者和終身學習者。然而,僅憑教研員個人努力,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可能會走得緩慢而曲折,而「專業學習共同體」則可以為每一位教研員提供再學習、再成長的機會。培育共同價值取向價值取向關係著教研工作的根本方向,也是建立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基礎。
  • 沐浴書香 共同成長、啟智·暑假學習共同體第三期分享會線上舉行
    他們從小組堅持讀書分享說起,讀《魯濱遜漂流記》,感受了魯濱遜那種不畏艱險、樂觀向上、頑強生存的精神;讀《史記》裡經典的小故事,結合自身實際收穫的分享;特別李曉樂結合在天津生活的經歷和媽媽一起讀《俗世奇人》的收穫,給大家很多啟示。
  • 【品質教育•教研】名師送教論俊採,好書助學述怡情——渭南市實驗初中三張一中合併式共同體送教捐書活動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離不開集體的研討、分享。為了充分發揮城鄉合併式共同體示範、引領作用。11月4日上午,渭南市實驗初中張潤紅主任、田鵬副主任一行7人來到合併式共同體學校三張一中開展了送教下鄉及贈書活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語文學習與閱讀的樂趣。
  • 專業學習共同體,學生的福音,教師的機遇
    專業學習共同體必備的文化建立專業學習共同體不是要在同行之間避免衝突,而是要包容衝突。在剛剛建立學習共同體時,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建立一種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文化,來使合作能夠真正有效的進行下去。建立專業共同體要經歷4個階段:形成、風暴、規範和實行。只有在風暴過去之後才能夠逐步形成規範,才能夠在規範的指導之下發展到合作的實行階段。
  • 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變革路徑與策略
    由陳靜靜博士組織的「首屆學習共同體暑期工作坊」開展培訓活動,我們的新教師、管理人員都會參與其中。雖然以前曾經在讀書活動中學習過佐藤學教授的幾本著作,但認識非常淺顯,大多數老師的腦海中「學習共同體」只是泛屬一個新穎的教育理念,若是與自己本身發展聯繫起來,似乎還未到這個層面。
  • 從學習共同體到生長共同體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個重要的探索方向,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漸漸發現,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存在注重形式、看起來熱鬧卻缺乏實效的現象。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共同的目標、歸屬感和認同感。學習共同體的兩個核心理念就是平等和傾聽,這也是它區別於傳統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根本點。在共同體中,人與人是平等的,人們團結互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努力。學習共同體的組建和學習小組有相同之處,但是更強調學習這個共同體聯繫紐帶和共同目的,即共同體中的人必須具有持續的類似的學習意願。
  • 雲端戰疫丨問題導向下的學習共同體研修
    ——「春雨計劃」項目英語學習共同體暑期研修紀實「春雨計劃」項目自2020年4月啟動以來,聚焦「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培訓主題,精選網絡課程資源支持項目學員開展自主研修,開設專題直播課程集中線上培訓,順利完成了第一階段(即問題提出階段)的項目研修。
  • 晉安四小語文組「學習共同體」學習記
    8月12日—15日我校語文組3位教師,有幸參加了第五屆海峽青年節教育論壇暨第三屆海峽兩岸學習共同體「聚焦核心素養,促進學教翻轉,走向新的學習風景」高端論壇。為期4天的榕臺兩地的探討,讓我們感受到臺灣專家團隊的專業、誠懇、勤勉,同時對「學習共同體」的操作策略有了更加細膩深刻的了解,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 構建大學英語教師實踐共同體
    與教學團隊、項目團隊和教學管理機構等組織相比,教師實踐共同體是以平等自願、協商對話為前提,以解決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為抓手,以提升共同體成員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為目標,其核心是學習。與傳統的以認知學習為過程的學習型組織相比,實踐共同體倡導情境學習,從這一角度來說,實踐共同體比學習型組織更能促進教師的自主學習。
  • 醫學部開展學習《壯麗70年——新中國醫學力量》讀書分享會
    70年——新中國醫學力量》讀書分享會。「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向先輩們學習,學習他們不畏困難,迎難而上的奮鬥精神;膽大心細,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敢為人先,求索不止的創新精神。」黃蒙恩在分享結束語中滿懷豪情地說到。
  • 教育|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
    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國際化,今天看書《靜悄悄的革命》看到了關於日本的一位教育學者的一種教學理論的推動,這種教學理論就是學習共同體。
  • 邀請函|邁向學習共同體的未來——2017學習共同體教育峰會
    為讓更多一線教育工作者接觸學習共同體,深入把握教學改革的方法,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將於2017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在上海世博家園實驗小學舉辦「2017年學習共同體教育峰會」,以課例研究和專家解讀交織之形式,支持每一位教師在兼具先進視野的基礎上,真正提升自己的課堂實踐。
  • 構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共同體
    在他看來,名師工作室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體,其核心任務是引領、帶動青年教師成長,這是名師工作室的頭等大事。「名師工作室的大量湧現,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回應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教育需求的具體呈現。」
  • 「傾聽」佐藤學 對話「共同體」
    一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用腳步「丈量」現實的課堂「如果說蘇霍姆林斯基是我們的精神導師,那麼佐藤學就是我們的行動導師。」2016年3月,在佐藤學走進福建莆田的交流研討活動中,福建師範大學的餘文森教授曾做出這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