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一詞最早見於1995年伯耶爾《基礎學校:學習共同體》的報告。他認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
學校中的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和助學者(教師、專家、輔導者和家長)構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時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在共同活動中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係,形成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學習集體。學習共同體與傳統教學班的教學組織的主要區別在於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
一、「學習共同體」的實質
「學習共同體」其實是一場課程改革。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讓教適應學,讓教輔助學,讓教服務學。教師真正做到教好教會,孩子真正做到學好學會。基本教學模式是「三環五步目標嘗試教學法」,這實際就是我們縣近幾年來一直推廣的「綠色生態」課改,構建綠色生態課堂。在全縣課改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我們再來學習陳靜靜博士的《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個人認為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聚焦這本書,作者研究了的課堂的困境與變革;用直觀可感的學科課例深度剖析了高品質的學習設計等內容。我深刻地感受和認識到帶來的課堂變革。如在第二輯《讓學習真實地發生》第二章《什麼是高品質的課堂》中用了二十二頁的篇幅具體闡述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令我獲益匪淺的是:
二、做好環境創設 奏好課堂前奏
1、「三安」潤澤一堂好課
推進課改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孩子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要積極創設「三安」(即安全、安心、安靜)教學環境,引導他們主動參與的安全、安心、安靜的「三安」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這在《賀佐的超級阿嬤》質疑教學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證。由陳靜靜教授的語文閱讀課《賀佐的超級阿嬤》講述了面臨教學的對象是以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大多是擇校不成的孩子。為了消除學生煩躁感、自卑感甚至是恐懼感的心理,陳老師與校長商討:將教室的座位由原來一色的面向黑板、講臺的模式布置成U字型,並將學生的課桌鋪上綠白相間具有鎮定、安神作用的格子臺布,桌上還擺放粉色桌花和一杯茶。這個咖啡館式的教室暗示學生與老師人人平等,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課堂上孩子們除了感到欣喜外,還有滿滿得被尊重感。這種環境的創設無疑是溫馨的、祥和的、讓人放鬆的。為後來陳老師順利、成功的上完本節課做了準備。
在我們現實的教室中,可能幼兒園的每個班裡是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喜好來進行環境創設的:除了有娃娃布偶、毛絨玩具可以緩解幼兒離開家人的緊張情緒的「娃娃家」外還有可供孩子翻看的繪本故事、或溫暖、或清新的教室環境。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了小學、中學的教室都是清一色的五列、十排或六列、十排布置,教師都是站在比學生稍高一點的講臺前,學生全體面向黑板,雖然沒有明顯的排名,但一般都是從優等生到後進生依次從前到後的排列方式安排座次,毫無「創設」可言。當然,我們不可能像陳靜靜老師那樣絞盡腦汁,也不用額外的花費心思,只需要我們用心。
我們可以在課前將自己收拾的乾淨利落,進入教室後,將周圍的黑板擦得乾乾淨淨、講臺一塵不染;我們可以打亂課堂上井然有序的座次,讓後進生不在孤單地坐在教室的最後,讓看不清黑板的學生端上凳子至前列,有時候看似「挪凳子」一個小小的舉動,長此以往可以很好得預防後進生被邊緣化。如果每位教師能夠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做好環境創設,奏好這一前奏,必定可以磨刀不誤砍柴工。
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尤其提到對學習環境的設計,他指出:學習的場所要柔軟舒適,讓孩子安心、產生有聯結。「學習共同體」的課堂環境是一個安全令人放心的「潤澤的課堂」它使每個學生學習權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安心的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其實這也很好地體現了「教育的情調」。
當然,環境的創設除了教室的陳設,座次的安排外,還包括教師的心情、說話的語氣、傾聽的態度。
2、善聽就是一個「專家」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嚴格遵守「綠色生態」模式進行教學。常態課上是由我來引導學生探究新知、得出結論或方法後再進行變式訓練,時間一長,我的學生對我的課堂流程非常的清楚、熟悉,導致他們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質疑方法。反觀課例《賀佐的超級阿嬤》,陳靜靜通過走訪校園、詢問校長、考察教室,了解學生構成情況、分析學生心理、認真選擇文案,在最後的《阿婆的手紋》與《賀佐的超級阿嬤》(阿嬤:外婆)這兩篇文案中反覆斟酌,最後敲定教授這篇。反思中,我領悟到教師的「研」之細。她並未按語文教師的常規方法:預習生字生詞、檢查評價、讀教材、劃重點後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文中的句子、段落。而是讓學生靜靜的閱讀長達81自然段的文案內容十分鐘,讓學生獨學(初探阿嬤的性格特點)、群學(結合教師設計的問題深入文本)、小組合作(學生小組之間交流及班內交流),最後以給文章取名為引子,體會文中阿嬤的形象。她用了八十分鐘看似很慢的教學進度完成了正常課堂三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好的詮釋了「慢是為了更好的快」。我發現,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是一個問題的設計者,更是一個很好得傾聽者:傾聽學生、更讓學生與學生互相傾聽。
構建良好的傾聽環境,對課改而言無疑是有益的。引導學生在「三安」的學習環境裡學會傾聽,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傾聽做示範;聽思結合,在傾聽的過程中進行「深加工」,提出更為深層次的問題;注意捕捉對方的關鍵點,逐步形成「傾聽—串聯—反芻」機制,形成良好對傾聽習慣。
3、及時認錯做榜樣
在我的課堂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一節《圓的切線證明》的課上,班上小敏同學題目一出就很快舉手要求回答。她是個基礎較好的學生我想她一定會按我的心意「答對」這題。可是她並沒用這種方法,而是用了較複雜的另一種方法,敘述起來沒完沒了。眼看就要下課,我以「好了,下課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打斷了她的回答。回到辦公室在教案末尾寫「教後反思」時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除了給小敏同學以後在數學課上不敢、不願回答問題外更重要的帶給孩子的是挫敗感,甚至失去在眾人面前表達想法的信心,我又如何去要求我的學生要有傾聽的品質呢?好在第二天課前我找到了這個孩子,跟她道了歉,並請她重新將自己的方法向大家展示了一遍再上新課。在講解過程中她始終保持微笑,我慶幸自己沒有扼殺孩子的自信。「學習共同體」對學生要求是:做課堂的主人,做課堂學習的探究者、體驗者、合作者、表演者,教師要從知識的講授者變成學生的傾聽者,要摒棄「自我中心」,重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新生態,這是對教師專業的新挑戰。要明白,只有在傾聽中交流、交流中傾聽才能獲取、改變,在傾聽為主的過程中成為「學」的專家。
三、改變才有學習力
教師發展中心之所以將本書作為閱讀書單是想我們全縣的教師能夠領「綠色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精髓,在進一步完善我們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旨在引領全縣的教師成長為一名教學的研究者。那麼如何成為這樣的教師?我們從芮瑩、王曉葉、鄭豔紅等多位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科領航老師身上找到了學習力、實踐力、變革力、研究力的特質。個人認為,要想成為一名教學研究者要觀察課堂,發現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力。
課堂學習上的一大矛盾是複雜而緩慢的學習歷程和快速而被壓縮的教學過程之間的矛盾。記得在2015年秋,十堰市教科院送教下鄉磨課活動在我校舉行,當時我們學校的吳彩雲老師上了一節《用點的坐標表示平移》,我們全組老師將吳老師的這節課磨了三遍,組內教師分別分工觀察學生學習狀況,記錄教師提問的次數(無效問題與有效問題有多少),學生回答問題的人數、次數,看學生交流的情況、……幾節課下來我們不禁感慨:如此花費心思上一節課多麼耗費老師的精力!看了書中的各位領航者,我才發現自己與他們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改變,從課堂開始。需要我們教師從教者轉變成為傾聽者與設計者。要營造溫暖關切、平等傾聽、互相學習的人際環境,在學生學習任務的設計上,要想好問題導向和奇趣挑戰,要給學生平等學習權和話語權,設計平等學習的機會。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才能保障我們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走向深度學習!
編輯:周金奎 審核:魏祖成
投稿郵箱:zhuxiyanxun@qq.com.
投稿要求:作品原創,引領成長;體裁不限,文責自負。習作、心得、述事、微故事、微案例、微視頻均可。投稿內容按「1+3」的方式進行,即1篇電子文稿,另附3張左右相關圖片,圖片像素不低於800×600像素。優秀文章提倡轉發分享,相互學習。
投稿時註明作者姓名、所在單位、聯繫電話及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