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國際化,今天看書《靜悄悄的革命》看到了關於日本的一位教育學者的一種教學理論的推動,這種教學理論就是學習共同體。看到學習共同體,是不是和我們國家的郭思樂的教授倡導的生本理論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佐藤學的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在這樣的學校裡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和市民也參加學習、共同發展。學習不是以某個群體為中心獨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學生(人)與學生(人)之間的交往的軌跡,是以「合作性」關係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學習的軌跡。這種學習、教學和研究一體化的創造性做法架起了通向未來的橋梁。
「學習共同體」是為了讓個人的學習行為與集體的學習行為融為一體,因此它並不過分強調互相說,而是格外突出相互之間的傾聽,強調建立一種新型的、合作的、民主的關係,這種關係建立起來後,共同學習才有意義。
首先,共同體內的每一個成員應該是平等的。「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教師與家長、教師與教師都是建立在心與心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只是角色不同,卻無等級差異。在學習共同體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民主、平等的,不存在服從與被服從、支配與被支配的等級關係;每個人既是學習者,又是潛在的教師,「有知」與「無知」、「師」與「生」沒有絕然的分界線;學習者之間是合作的、互惠的、相互促進的關係,而不是對抗的或相互隔離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主體之間的對話合作在本質上是一種教學主體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過程。 這一點,不但教師自身要認識到,還要共同體內的每一個成員都認識到這一點。
其次,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作用得以重新構建。為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為了促進學生社會化自我的形成,為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對教師的能力、對教師的工作要求更高了。教師不僅要精通教學內容,更要熟悉學生,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社會文化背景和經驗,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宏觀的引導與具體的幫助,還要做家長的朋友,攜手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教師要定位自己的角色,要有所為又有所不為。讓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在教室裡產生出來,必須準備建立一種聯繫,即必須尊重每個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立,尊重學生在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個體成長的軌跡,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去影響每個學生個體成長的軌跡,使學生健康地發展。這就需要教師憑藉著對學生深刻的洞察能力去完成這一工作。
再次,在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裡,不僅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成長,而且為了促使學生相互學習,教師也必須要相互學習和提高。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需要家長走進課堂、走進學校,與孩子共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家長與自己的孩子甚至與其他孩子和家庭建立聯繫,通過參與學習活動,共同負起責任。
最後,關於學習的共同體,還有很多值得去思考和挖掘的,特別是教師與教師同僚間共同體的構建,操作起來似乎看起來簡單深入的進行下去卻很難。但是無論怎樣,感謝佐藤學先生給了我們如此詳細的一個學習的範本,讓我們可以從自身不斷的去思考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