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學:怎樣打造「學習共同體」,共創教育奇蹟?

2021-02-19 營山縣豐產完全小學校

導  讀:

他聽過27個國家的一萬多節課,把當今學校面臨的挑戰和改革的出路分析得淋漓盡致。謙卑是他的風格,對教師的體察是他最打動人心之處,聆聽佐藤學,聆聽最透徹的教育思考。

1.學習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

首先向邀請我參加如此盛會的朱永新教授、向當代教育家雜誌社李振村總編輯、向各位不辭辛苦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演講會的老師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對於學習來講,最重要的是什麼?很多人提過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顆非常謙虛的心。這就要求學習者一定要有這樣的心境:要能夠傾聽他人,不管多微小的聲音都要謙卑地傾聽;不光要向那些成績優異的人學習,也要向那些處於弱小地位、比我們年輕、比我們能力小的人學習。

迄今為止,我已經去了27個國家,觀察了一萬多節課。通過對這些課的觀察,我發現一個共同點:越是會學習的學生越是會互相傾聽,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這個教室非常安靜。同時我也發現,能夠教好學生、讓學生會學習的教師,他本人也一定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不管學生發出多麼細小的聲音,老師都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同時我認為,聽的過程是一個具有應答責任的過程。

教師傾聽學生,就意味著對學生的接受,就有一個應答的責任;在教室裡,小朋友傾聽其他小朋友的聲音,也就說明小朋友接受了其他的小朋友,也就是小朋友對其他小朋友肩負著一個回答的責任。

我就是基於上述理念來推動課程改革的,來探索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共同體指的是學生們能夠互相學習,教師也能互相學習,家長也能互相學習,而且是基於對話進行學習。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提出如下觀點:學校就是學生互相學習的場所,也是教師們互相學習的場所,更是家長和市民互相學習的場所。我個人把這個定為學校課程改革的一個願景。

2.最重要的是改革的願景

我們在推動學校改革的時候,什麼最重要?改革願景最重要:我們想建設什麼樣的學校,我們希望要什麼樣的教室,我們想要什麼樣的課堂,對這三點的願景非常重要。

在日本,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各種各樣的要求不斷從外界進來,就像球不斷地從外界丟進來一樣,老師要不斷地被迫去接球。也就是說,改革過多,老師們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改革所困擾,應接不暇。

這個時候,改革願景就顯得十分重要。老師自己沒有一個願景的話,所有的事情都要去做,你會應接不暇。那麼,有了願景以後,我們自己就有了一個主動的選擇性,我們可以選擇一個需要的球去丟。這樣,會讓改革順利很多。

學校的責任是什麼呢,老師的使命是什麼呢?我們好學校就是成績最好的學校嗎?我個人不這麼認為。好的學校,應該是保障每一個學生學習權的學校,不讓每一名學生掉隊,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成長。同時,好的學校還有另外一個使命和責任,就是不讓每一名教師掉隊,讓每一個教師作為教育專家,得到專業性成長。

我們發現現實生活中不是這樣的。在日本,越是舉行教育改革的時候,學生反倒對學校越來越失望。老師又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很多老師,伴隨著教齡的增長,越來越對教學失去信心,越來越對自己的工作失去熱情,這是一個非常可悲的事情。在日本,能堅持到退休的教師,只佔總數的40%,有60%已經放棄工作了。

所以說,我們要做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先要讓老師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讓學生對學習保持熱情。

3.我從不對老師的課堂說三道四

學校的改革是非常艱難的事業。

二十多年來,我堅持每個星期都抽出兩天時間,去日本各個學校和世界各個學校參觀訪問。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參與了2500多所學校的改革。但是,這其中有1000學校的改革是失敗的。也就是說,我進行改革的前十年,基本上來講就沒有成功過。

進行學校改革,是超乎想像的非常艱苦的實驗;想改變老師的想法,也是一個非常艱苦的實驗。我發現老師非常頑固,校長更為頑固,教育行政單位也是非常頑固,學生更是頑固。家長就更不用說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樣進行改革?

首先,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教室變成一個開放空間。在小學,各個教室之間是比較封閉的,到了初中和高中,學科和學科之間的隔閡就變得突出了。我們不把教室與教室、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打破,學校是沒有辦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的。

我因為有著世界上最多的教育改革失敗的經歷,所以我從失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到的經驗之一就是:學校如果不從內部改革的話,是沒有辦法發生本質意義上的改變的。我發現,老師會寫很多教育研究報告,但寫了以後根本沒有人看。老師真的需要做這些事情嗎?我個人不這樣認為。老師首先要注重的是學生的改變。像那種華而不實的事情,不做也好!我們必須要做的是不斷觀察學生,不斷反省自己,不斷改進教學。

在日本,學校每年都會開三次公開課研討會。像這樣三個月一次的研討,不會推動學校改變,不會推動課程改變。因為我發現每次都是些年輕老師參加,老教師很開心地去評課。新老師沒有什麼經驗,被指出不足的時候,情緒會有些低落。這個時候,年長的老師就會邀請這些年輕老師去酒館喝酒。他就會在酒席間說:「沒關係,我年輕時也是這樣過來的。」

其次,我們不應該對課堂教學進行這兒好、那兒不好的評價。我個人參加了非常多的研討會,可是我在這一生中從沒對任何課作過評價,我沒有說過你這兒好那兒不好的話。因為我從每一名老師身上都學到了東西。

每一次,我都是把從老師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跟大家分享。所以,我們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不對老師的課進行評價的,而是基於教室裡發生的事實分享交流:剛才的課上,學生哪些地方學得非常順利,在哪兒遇到了阻礙學不下去了,在哪兒又超過了老師的想像……

我們要對其進行討論,互相交流,互相學習。這是一個分享的過程,教學研討會就變成了老師對教學改革的一種希望了。

最後,學習共同體學校還有一個支撐,就是有著卓越的目標。這個卓越不是說老師一定比其他學校的老師好,學生一定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優秀。說的是,不論什麼情況,學校都有著最高的目標追求。我們不能夠說這個學生能力不夠,或家裡條件不是太好,就對他降低要求,我們必須要求學生向最好的目標去努力追求。

15年前,完全按照我剛剛所講的這些理念進行改革的學校,現在已經變成學習共同體的領航學校。12年前,中學又出現一個領航學校。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來自全日本的十萬教師到這兩所學校參觀學習,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數字。這也就意味著,全日本的中小學教師中,每三個人就有一個到這兩所學校參觀過,而且基本都是自費來參加研討會。

現在在日本大概有1500多所小學、2000多所中學、300多所高中,正在嘗試學習共同體的改革,我們這個改革取得了奇蹟般的成功。

可能中國的老師想像不到,在日本有非常多的問題學校,我剛才給大家說的這所領航學校就是問題非常嚴重的學校。學校共有800多名初中生,他們在走廊裡騎摩託車,把教室玻璃打碎,不斷破壞學校。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全日本最下位的。但是他們參加了學習共同體改革半年以後,所有的人都回到了課堂,所有學生的暴力行為都停止了。以前這所學校每年都會有一百多名學生退學,現在減到了每年只有三名學生退學。原本3%的大學升學率提升到了70%。學校變成了它所在的縣比較上位的學校了。

這個學校的變化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扎紮實實地進行學習共同體的改革,我們就能夠真正改變學校。

4.相互說絕不等於相互學

互相學習並不是互相教的關係,互相教就變成會的學生單方去教不會的學生,這樣沒辦法實現實際意義上的學習。為什麼呢?不會的學生以後就會變成慢慢地等著別人來教他,一旦他意識到別人應該教他,他就不會真正參與到學習當中來了。

同時,你會發現越是不會的小孩子越是願意自己在那邊悶頭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能讓這樣的小孩主動說:「哎,這事怎麼辦啊?」當這些不會的小孩子能主動地去問旁邊的小孩子:「這兒我該怎麼做啊?」當他們有這樣一個主動的學習意識之後,才是真正的學習的開始。

這是日本開展學習共同體改革的第一所領航學校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進行共同體改革的老師都是坐著上課的。面對這些照片,不知您能不能感受到,學生與學生之間傾聽得非常專心,學生的情緒都非常好。老師們講話儘量壓低聲音。學生越需要思考,越要求周圍的環境特別安靜。

小組學習在日本已經得到廣泛的推廣,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小組學習就是相互說。大家一定注意,相互說絕不等於相互學。你會發現有些小組討論得非常熱烈。好多老師都認為,這個討論得非常熱烈的小組是非常好的小組。可是研究表明,越是發言討論得很熱烈的小組,真正的學習行為並沒有發生,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相互學和相互說並不相等。相互學的那個小組是相互傾聽的小組,是把自己的細微想法能夠講出來,對方能夠認真傾聽的這樣一個小組。

我認為,真正的學習應該符合下面三個條件:

首先,真正的學習,一定是符合學科本質的學習。比方說,文學課就要有基於文學課特徵的學習,數學課要有基於數學課特徵的學習,音樂課要有符合音樂課性質的學習……每個學科都是不一樣的,符合每個學科本質的學習,這才是我所理解的學習。

其次,還要構建一個跟學生相互學習的關係,學習的深刻本質是相互傾聽,這個話題我剛才已經說了很多。

第三,真正的學習還是有挑戰的學習。我經常發現老師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有一定水準、能讓學生進行挑戰的課題。越是成績不好的學校,越要在課題的研究上提高水準,必須花心思去做。因為這樣的學校更需要去挑戰。

符合學科本質的學習,建立能夠互相傾聽的關係,讓學習富有挑戰,這樣的學習構成一個三角形,慢慢不斷擴大和豐富,學校就會發生巨大變化。

相關焦點

  • 教育|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
    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國際化,今天看書《靜悄悄的革命》看到了關於日本的一位教育學者的一種教學理論的推動,這種教學理論就是學習共同體。
  •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該如何打造?
    教師傾聽學生,就意味著對學生的接受,就有一個應答的責任;在教室裡,小朋友傾聽其他小朋友的聲音,也就說明小朋友接受了其他的小朋友,也就是小朋友對其他小朋友肩負著一個回答的責任。  我就是基於上述理念來推動課程改革的,來探索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共同體指的是學生們能夠互相學習,教師也能互相學習,家長也能互相學習,而且是基於對話進行學習。
  • 走近「學習共同體」----讀《跟隨佐藤學做教育》有感
    時下,學校追求教育質量,教師追求教學效率,以多知識點、多訓練題為標誌的課堂教學越演越烈,很多學生疲於應付,學困生不斷產生,教育生態不斷惡化。教學改革從關注分數向人文關懷轉變,日本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學習共同體」,創建安全潤澤的教育生態,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發展。
  • 「傾聽」佐藤學 對話「共同體」
    佐藤學來了!近兩年,這位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從《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等一本本備受關注的著作中,走進現實的中國學校和課堂,走到中國的學生和教師中間,再度點燃了教師們的心靈之「火」。在中國,佐藤學教授因為倡導「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而被中國教師熟知。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
    你如何在合作學習中習得更多的素養?日本教育專家、學習共同體倡導者佐藤學曾直擊當下合作學習的痛點——✓ 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合作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安心地說出「我不懂」。
  • 大家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建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大膽說出「我不懂」
    3月21日,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等專家,齊聚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圍繞「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主題,進行了一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對話研討。研討會伊始,中關村一小教師洪麗娟執教了一節六年級語文課《長城贊》。
  • 佐藤學:專家型教師是怎樣煉成的
    正如華東師大教育學員院長周彬所言,佐藤學教授是一位在中國不需要介紹的教授。我最先知道佐藤學教授是通過鍾啟泉教授翻譯的系列叢書,發現他不同於一般埋頭於理論研究的學者教授,是一位「行動的教育學者」。在教學第一線,直面眾多的難題,堅持不懈地從兒童的學習與教師的實踐事實中學習。「學習共同體」的願景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照著書開展實踐工作,卻總是孤獨無助不得要領。
  • 課改前沿 | 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探訪心湖小學「學習共同體」
    本次活動通過觀摩「學習共同體」示範課,討論交流、聆聽講座等形式開展,推動課程理念的翻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從而以點帶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促進三門教育質量的提升。,苦練內功,積極探索,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質量,辦三門人民滿意的教育。
  • 看·書 | 打造學習共同體,怎樣讓學生從淺表學習到深度學習?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亦坦言,那種關注學生個性到「一對一」的定製「是有限度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只針對一個孩子。而落實到每一堂課的實際教學中去,這三要素的實現都需要教師和學校對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不斷調整、化繁為簡,再輔以科學的評估方法,來驗證這種深度學習的發生。如何打造學習共同體的課堂?
  • 佐藤學來了
    他就是佐藤學,國際著名教育家,教育學博士,「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創建人之一,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京大學教育學院名譽教授,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中國教師們早已拜讀過他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學校的挑戰——創造學習共同體》等著作。他曾到過幾十個國家,進過上萬間教室,觀察了數萬節課堂。他30多次來到中國,但這是他第一次來福建,第一次來莆田。
  • 探究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秘密
    再次走進學校,我內心充滿了忐忑,但短暫的暑期培訓卻讓我如釋重負,王校長以鮮活的教學實例和精準的理論引導我初識了學習共同體。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中,讓我了解了目前「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課堂形態,不是找出學生的共性,而是發掘學生不同的個性,以形成獨一無二的共同體。下面我就淺談一下我暑期培訓的點滴體會。1相信當每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傳遞給我們時,學生一定是先於我們老師被改變的。
  • 直播預告|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教授談《專家型教師的學習》
    直播預告|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教授談《專家型教師的學習》 澎湃訊 2017-02-25 10:25 來源:澎湃新聞
  • 七個字解讀踐行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秘密
    本次研究坊由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學習共同體聯合會共同主辦,由上海市浦東新區世博家園實驗小學全力承辦。在本次研究坊以」傾聽兒童聲音、回歸教育本真、堅持研究立場、師生共同創造「為主題,來自全國的400名校長教師、各學科專家、教科研專家共聚一堂,以把握「學習共同體」的精神實質與實踐策略為目標,以「團隊心理建設」、「課例研究」、」共同備課「、「專著共讀」、「教學模擬」、「微型演講」以及「分組研討」為主要載體,以「學習共同體」所倡導的「平等」與「傾聽」為主要宗旨展開了共同研究。
  • 未來學校應是「學習共同體」
    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沿用150年的教育模式是時候革新了  未來學校應是「學習共同體」   在佐藤學看來,不僅傳統的學校需要變革,教師群體也要轉型。昨天,日本教育專家、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佐藤學受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之邀,帶來了關於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接受了提問。  佐藤學被認為是日本學校教育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也是先進學習理論的研究者,他所倡導的學習共同體在世界各國的學術界都有眾多的擁躉,在一些發達國家還有大量的學習共同體理論的成果試驗。在佐藤學看來,不僅傳統的學校需要變革,教師群體也要轉型。
  • 閱讀佐藤學
    認識佐藤學的思想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佐藤學的書《靜悄悄的革命》在中國已經出版15年了。15年,教育發生了太多變化,正如佐藤學所說,15年前教室的風景和現在教室的風景已經完全不同。為什麼直到近兩年,佐藤學的教育思想才被一些學校和教師自發地用於實踐呢?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有人說,課改要善於等待。
  • 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主張慢下來,但學生學得更快了,背後有何秘密?
    一路走來,F4的課堂真正實現了「學教翻轉」,課堂回歸了寧靜,相互學習成了最動人的風景。學習共同體倡導者、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來到該校,對他們的課堂評價說,這裡正在發生一場「學習的革命」。「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的學習」。佐藤學說。
  • 【關注】佐藤學來北京聽課,說了啥
    ,符合學科本質;3月21日,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等專家,齊聚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圍繞「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主題,進行了一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對話研討。「我們追求的是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們允許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教師應該怎麼給他們選擇適合學習的方式呢?」她提出疑問。佐藤學先生用「交響樂的學習」形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之前教師『一對一』針對每一個學生培養他的個性,可以稱之為『定製』。但是定製是有限度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只針對一個孩子。」
  • 日本教改專家佐藤學:想把日本老師帶到蔡塘來學習
    【名片】佐藤學是日本「皇族大學」——學習院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被認為是日本學校教育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中國,佐藤學因為倡導「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而被中國老師熟知。這位國際級的教改專家是行動派——過去三十年,佐藤學每周至少兩天深入學校,紮根中小學實地觀察,他因此已經拜訪了世界上3500多所學校。
  • 特稿|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走向深度學習
    東京大學教育學教授佐藤學繼承了杜威的「共同體」理念,借鑑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內爾 • 諾丁斯的「關懷倫理」、義大利的瑞吉歐教育的方法以及芬蘭、新加坡等國的教育方法,開始在日本的公立學校進行學習共同體(School as Learning Community,簡稱 SLC)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並最終形成由願景、哲學和活動系統所構成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 「重建」,從閱讀佐藤學開始
    重建專家形象《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這三本書呈現了立足於觀察和參與大量教育實踐之上的思考和發現。佐藤學重塑了教育專家的形象,和中小學普通教師構成了研修共同體,一起參與實踐,感受和發現教育的困境,共同尋求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