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等專家,齊聚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圍繞「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主題,進行了一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對話研討。
研討會伊始,中關村一小教師洪麗娟執教了一節六年級語文課《長城贊》。這節課上,教師按照學生課前的質疑與思考梳理提煉出6個研究主題,由學生自由結成6個小組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們在小組中各自展開質疑解疑、合作探索,並分組展示了各小組的學習成果。
共同體學習是「交響的學習」
葵園研究院教師田春娣是教美術的,她特別留意到,在洪麗娟的課堂上,有一個學生一直在畫長城。「我們追求的是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們允許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教師應該怎麼給他們選擇適合學習的方式呢?」她提出疑問。
佐藤學先生用「交響樂的學習」形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之前教師『一對一』針對每一個學生培養他的個性,可以稱之為『定製』。但是定製是有限度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只針對一個孩子。」佐藤學說,「現在所提倡的共同體學習,就像『交響樂團』,每一個人都能夠在樂團中發揮作用,就像我們有不同的樂器,但是這些樂器匯聚在一起才能產生非常好聽的聲音。」
在佐藤學看來,這種共同體學習不是找出共性,而是找出不同的個性以形成共同體。
佐藤學還特別關注到課堂上的學習小組都是6人一個小組的細節。他認為,共同體的學習需要每一個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公,6人小組的合作人數有點多。他介紹,6人小組其實是受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工業模式的影響。他提倡把小組的合作方式進行改進,「我提倡4人小組,我也推薦4人小組」。
項目式學習不能忘了學科特性
到底什麼是學習?學習的概念怎麼解釋?學習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佐藤學指出,「學習」包含三種對話:與客觀事物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
「我認為有了這三種對話才能形成學習。與教科書對話可以了解世界,與同伴對話可以形成人際交往的關係,與自己對話實際是在造就自己,正因為有了這三種對話,才形成我們的學習。所以,我認為學習應該是在教室中的對話。」佐藤學說。
近年來,許多學校都在進行項目式學習、探究性學習、融合課程等教育試驗。項目式學習、融合課程與學科特性該如何有機結合?葵園研究院教師陳千舉提出了疑問。
佐藤學以洪麗娟的語文課為例解釋說,「今天的語文課是一種探究式、項目式學習,學生分成6個主題進行研究和學習,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忘記這是一節語文課,而不是一項綜合學習活動,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時不時地回到課文中,課文中哪裡寫到了,你從哪裡知道的,教師要沿著這個內容帶領學生學習。」
佐藤學還提醒教師注意,在進行這種項目式學習的同時,還要保證學科教學的基本質量。
「項目式學習有許多重要內容是發生在課堂以前的,因此我們不能只從一節課來判斷學習的質量到底是怎樣的,因為在這之前發生了更重要的學習,比如孩子們怎樣去收集材料,怎樣去整理資料……最重要的學習可能在前一部分已經發生,我想這節課也是因為前期有不同學科的教師參與進來,才造就了這麼優秀的課。」佐藤學說。
高質量學習在共同體中更有實現可能
「洪麗娟的課照顧了個體,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參與程度。」曾天山在評課中表示,這讓他看到中國學校發展的生機勃勃。但是他也指出,這堂課雖然生動,但缺少深度。
「深度學習是思維的框架,是為思維而教,為智慧而教。我們的教學還缺少一個環節,就是學會合作的環節。」曾天山說。
中關村一小校長劉暢對曾天山關於深度學習的解讀表示認可。她認為,兒童產生深度學習最基礎的一點,首先是兒童對學習感興趣,第二是兒童有想動手做的衝動。
「如何使這種深度學習在每天的常態課堂裡發生,關鍵在於教師。這要求教師具有學科專業性,尤其是必須具備對兒童的認知,同時,教師不要僅僅拘泥於教材,要上下連通,前後相連,左顧右盼,使學習的權利真正落實到學生手裡。」劉暢說。
佐藤學對曾天山和劉暢的話題進行了回應。他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深度學習都是未來學校發展中將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怎樣才能實現深度學習?每個人的個體學習實現不了深度學習,整堂課灌輸也實現不了深度學習,只有共同體學習才能夠實現這個目標。」佐藤學說,在日本,一些不同層次的學校都在做學習共同體建設,而且都很成功。這種學習方式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安心地學習,讓學生能夠很大膽地說出「這個我不懂」。
佐藤學還特別提到深度學習需要注意的事情。他說,現在的課堂,小手林立,學生都想發言,都是「我想說,我想說」,但是,如果不把「我想說」換成「我想聽」,可能不能實現真正的探究。
「我們的合作學習應該是探究不會的東西,現在有一些課堂現場是一種發表的競爭,展示的競爭。如果合作學習必須要有這種對話,那就必須要重視傾聽。」佐藤學說。
佐藤學最後指出,學習共同體在以前並沒有像現在這樣有影響力,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多教師想去了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和現在所提倡的學習內容是相吻合的。學習共同體和深度學習,是開創未來教育改革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