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建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大膽說出「我不懂」

2021-02-19 中國教師報


3月21日,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等專家,齊聚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圍繞「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主題,進行了一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對話研討。

研討會伊始,中關村一小教師洪麗娟執教了一節六年級語文課《長城贊》。這節課上,教師按照學生課前的質疑與思考梳理提煉出6個研究主題,由學生自由結成6個小組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們在小組中各自展開質疑解疑、合作探索,並分組展示了各小組的學習成果。

共同體學習是「交響的學習」

葵園研究院教師田春娣是教美術的,她特別留意到,在洪麗娟的課堂上,有一個學生一直在畫長城。「我們追求的是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們允許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教師應該怎麼給他們選擇適合學習的方式呢?」她提出疑問。

佐藤學先生用「交響樂的學習」形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之前教師『一對一』針對每一個學生培養他的個性,可以稱之為『定製』。但是定製是有限度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只針對一個孩子。」佐藤學說,「現在所提倡的共同體學習,就像『交響樂團』,每一個人都能夠在樂團中發揮作用,就像我們有不同的樂器,但是這些樂器匯聚在一起才能產生非常好聽的聲音。」

在佐藤學看來,這種共同體學習不是找出共性,而是找出不同的個性以形成共同體。

佐藤學還特別關注到課堂上的學習小組都是6人一個小組的細節。他認為,共同體的學習需要每一個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公,6人小組的合作人數有點多。他介紹,6人小組其實是受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工業模式的影響。他提倡把小組的合作方式進行改進,「我提倡4人小組,我也推薦4人小組」。

項目式學習不能忘了學科特性

到底什麼是學習?學習的概念怎麼解釋?學習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佐藤學指出,「學習」包含三種對話:與客觀事物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

「我認為有了這三種對話才能形成學習。與教科書對話可以了解世界,與同伴對話可以形成人際交往的關係,與自己對話實際是在造就自己,正因為有了這三種對話,才形成我們的學習。所以,我認為學習應該是在教室中的對話。」佐藤學說。

近年來,許多學校都在進行項目式學習、探究性學習、融合課程等教育試驗。項目式學習、融合課程與學科特性該如何有機結合?葵園研究院教師陳千舉提出了疑問。

佐藤學以洪麗娟的語文課為例解釋說,「今天的語文課是一種探究式、項目式學習,學生分成6個主題進行研究和學習,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忘記這是一節語文課,而不是一項綜合學習活動,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時不時地回到課文中,課文中哪裡寫到了,你從哪裡知道的,教師要沿著這個內容帶領學生學習。」

佐藤學還提醒教師注意,在進行這種項目式學習的同時,還要保證學科教學的基本質量。

「項目式學習有許多重要內容是發生在課堂以前的,因此我們不能只從一節課來判斷學習的質量到底是怎樣的,因為在這之前發生了更重要的學習,比如孩子們怎樣去收集材料,怎樣去整理資料……最重要的學習可能在前一部分已經發生,我想這節課也是因為前期有不同學科的教師參與進來,才造就了這麼優秀的課。」佐藤學說。

高質量學習在共同體中更有實現可能

「洪麗娟的課照顧了個體,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參與程度。」曾天山在評課中表示,這讓他看到中國學校發展的生機勃勃。但是他也指出,這堂課雖然生動,但缺少深度。

「深度學習是思維的框架,是為思維而教,為智慧而教。我們的教學還缺少一個環節,就是學會合作的環節。」曾天山說。

中關村一小校長劉暢對曾天山關於深度學習的解讀表示認可。她認為,兒童產生深度學習最基礎的一點,首先是兒童對學習感興趣,第二是兒童有想動手做的衝動。

「如何使這種深度學習在每天的常態課堂裡發生,關鍵在於教師。這要求教師具有學科專業性,尤其是必須具備對兒童的認知,同時,教師不要僅僅拘泥於教材,要上下連通,前後相連,左顧右盼,使學習的權利真正落實到學生手裡。」劉暢說。

佐藤學對曾天山和劉暢的話題進行了回應。他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深度學習都是未來學校發展中將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怎樣才能實現深度學習?每個人的個體學習實現不了深度學習,整堂課灌輸也實現不了深度學習,只有共同體學習才能夠實現這個目標。」佐藤學說,在日本,一些不同層次的學校都在做學習共同體建設,而且都很成功。這種學習方式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安心地學習,讓學生能夠很大膽地說出「這個我不懂」。

佐藤學還特別提到深度學習需要注意的事情。他說,現在的課堂,小手林立,學生都想發言,都是「我想說,我想說」,但是,如果不把「我想說」換成「我想聽」,可能不能實現真正的探究。

「我們的合作學習應該是探究不會的東西,現在有一些課堂現場是一種發表的競爭,展示的競爭。如果合作學習必須要有這種對話,那就必須要重視傾聽。」佐藤學說。

佐藤學最後指出,學習共同體在以前並沒有像現在這樣有影響力,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多教師想去了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和現在所提倡的學習內容是相吻合的。學習共同體和深度學習,是開創未來教育改革的途徑。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
    你如何在合作學習中習得更多的素養?日本教育專家、學習共同體倡導者佐藤學曾直擊當下合作學習的痛點——✓ 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合作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安心地說出「我不懂」。
  • 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主張慢下來,但學生學得更快了,背後有何秘密?
    一路走來,F4的課堂真正實現了「學教翻轉」,課堂回歸了寧靜,相互學習成了最動人的風景。學習共同體倡導者、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來到該校,對他們的課堂評價說,這裡正在發生一場「學習的革命」。「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的學習」。佐藤學說。
  • 「傾聽」佐藤學 對話「共同體」
    優秀的教學設計是否一定會帶來學生良好的學習效果?討論熱烈的小組學習是否讓學習真正地發生?在對話過程中,針對當前課堂中一些流於形式的合作學習、活動學習,和一些教師過分注重授課的完美性的現象,佐藤學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些誤區。
  • 走近「學習共同體」----讀《跟隨佐藤學做教育》有感
    那麼「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具有怎樣的特徵、具有哪些要素,如何構建這樣的課堂生態,我認真研讀了陳靜靜博士所著的《跟隨佐藤學做教育》,領略了學習共同體的願景和行動。另外,對觀察員要進一步加強培訓,加強觀察員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儘可能安撫學生的情緒。最後,詢問學生問題要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當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現其他學生笑等情況,可以及時去調整,重申回答問題學生答案的合理性,這樣對回答問題的學生心理會得到鼓勵和保護。王曉葉老師在內蒙首屆學習共同體建設研討會上,為學生設計了五項規定,這些規定都為學安全安心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 探究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秘密
    再次走進學校,我內心充滿了忐忑,但短暫的暑期培訓卻讓我如釋重負,王校長以鮮活的教學實例和精準的理論引導我初識了學習共同體。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中,讓我了解了目前「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課堂形態,不是找出學生的共性,而是發掘學生不同的個性,以形成獨一無二的共同體。下面我就淺談一下我暑期培訓的點滴體會。1相信當每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傳遞給我們時,學生一定是先於我們老師被改變的。
  • 【關注】佐藤學來北京聽課,說了啥
    研討會伊始,中關村一小教師洪麗娟執教了一節六年級語文課《長城贊》。這節課上,教師按照學生課前的質疑與思考梳理提煉出6個研究主題,由學生自由結成6個小組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們在小組中各自展開質疑解疑、合作探索,並分組展示了各小組的學習成果。葵園研究院教師田春娣是教美術的,她特別留意到,在洪麗娟的課堂上,有一個學生一直在畫長城。「我
  •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該如何打造?
    他聽過27個國家的一萬多節課,把當今學校面臨的挑戰和改革的出路分析得淋漓盡致。很多人提過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顆非常謙虛的心。這就要求學習者一定要有這樣的心境:要能夠傾聽他人,不管多微小的聲音都要謙卑地傾聽;不光要向那些成績優異的人學習,也要向那些處於弱小地位、比我們年輕、比我們能力小的人學習。  迄今為止,我已經去了27個國家,觀察了一萬多節課。
  • 教育|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
    看到學習共同體,是不是和我們國家的郭思樂的教授倡導的生本理論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佐藤學的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在這樣的學校裡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和市民也參加學習、共同發展。
  • 課改前沿 | 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探訪心湖小學「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培養了學生傾聽、對話、合作的能力,並且關注到每一位學生,也不要害怕孩子出錯,孩子只有錯了才能深刻,才能成長,才能對以後的學習有真正的幫助。餘老師以六(5)班《松鼠跑進家來》為例講述了共同體課堂中生生互動,把握好同伴引領,同伴影響在孩子們學習中產生的重要作用。
  • 閱讀佐藤學
    但是,如果不是10多年「自主、合作、探究」課改理念的普及,也許真正認識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價值還要再推遲15年。佐藤學最大的特點是用「螞蟻之眼」觀察學情。相機是佐藤學走進課堂觀課的必備裝備。在上海世博家園實驗小學,佐藤學像往常一樣帶著相機在課堂尋找、駐足、拍照、微笑。他如此執著於拍照,有點讓人費解。
  • 七個字解讀踐行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秘密
    所以,當我們了解到學習共同體這個新概念時,要先認識它,而非懷疑和批判。信,不僅僅說是要相信新理念,相信你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相信我們的學生。要相信學生總是先於我們改變的。當一種新的理念同時傳遞給我們教師和學生以後,學生一定是先於我們老師改變的。這是我總結了很多課堂改革經驗後得出的結論。我發現真正推動改革的,如果說前期是老師的話,那麼後期則一定是學生。所以,相信學生是踐行學習共同體的重要前提。
  • 四問「學習共同體」:全新的課堂樣態到底什麼樣?
    學習共同體的教師要用耳、眼、心去傾聽,聽出學生的困惑,聽出學生內心的需求,聽出組內學生、組間群體的差異等,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安心學習、熱衷學習」。   10年前,陳靜靜到東京大學佐藤學研究所跟隨佐藤學做訪學研究。陳靜靜觀察到:我們在教研中最常見的做法是觀察「教師如何教」,而佐藤學是觀察和分析「孩子如何學」。
  • 佐藤學:怎樣打造「學習共同體」,共創教育奇蹟?
    謙卑是他的風格,對教師的體察是他最打動人心之處,聆聽佐藤學,聆聽最透徹的教育思考。1.學習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首先向邀請我參加如此盛會的朱永新教授、向當代教育家雜誌社李振村總編輯、向各位不辭辛苦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演講會的老師們,致以誠摯的謝意!對於學習來講,最重要的是什麼?很多人提過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顆非常謙虛的心。
  • 看·書 | 打造學習共同體,怎樣讓學生從淺表學習到深度學習?
    課堂上每個人關係平等,老師不對學生進行區分,對所有學生都懷有高期待,學生真正可以思維、探討,就像「交響樂」一樣的課堂。我從這段描述種拆解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要素有三:一、平等互助、共同學習的氛圍(前提);二、學生們以自主、協同的方式學習(路徑);三、每一位學生都進入真思維、真探討的深度學習(目的)。
  • 「重建」,從閱讀佐藤學開始
    現實中,學校教育無視知識背後的文化與歷史、情感和價值,無視學生的探究過程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知識被抽象成信息;知識被視作外在學習者的、就在那裡的目標,和學習者的意義建構無關;學校的學習如同流水工廠一般,是為了完成既定學習目標達成正確答案,追求效率與效益,時間空間和關係都從學習者的個人經驗中抽離出來;學校以控制和等級為明顯特徵,切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對話的可能……佐藤學敏銳地捕捉到了在學校空間中尋求學習者個人語言的重要
  • 學校教育研究者佐藤學走進海曙課堂 聽他說了什麼?
    佐藤學,全球學校教育最有影響的研究者之一,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率先將學習共同體構想引入教育改革實踐的學者。特別是看到學生在進行討論、交流,亦或是小組展示,他都會駐足觀察和拍照。看到學生就某一內容互相辯論時,他還會露出溫柔的笑容。  零距離觀察海曙外國語學校「微共體」的教學改革與指導後,佐藤學稱讚該校「微共體」協同學習的課堂「有溫度、有深度」。  佐藤學非常驚訝於海曙外國語學校「微共體」的普及:「這所學校將成為領航中國所有學習共同體領域學校共同前進的領頭羊!」
  • 日本教改專家佐藤學:想把日本老師帶到蔡塘來學習
    【名片】佐藤學是日本「皇族大學」——學習院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被認為是日本學校教育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中國,佐藤學因為倡導「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而被中國老師熟知。這位國際級的教改專家是行動派——過去三十年,佐藤學每周至少兩天深入學校,紮根中小學實地觀察,他因此已經拜訪了世界上3500多所學校。
  • 未來學校應是「學習共同體」
    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沿用150年的教育模式是時候革新了  未來學校應是「學習共同體」   在佐藤學看來,不僅傳統的學校需要變革,教師群體也要轉型。昨天,日本教育專家、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佐藤學受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之邀,帶來了關於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接受了提問。  佐藤學被認為是日本學校教育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也是先進學習理論的研究者,他所倡導的學習共同體在世界各國的學術界都有眾多的擁躉,在一些發達國家還有大量的學習共同體理論的成果試驗。在佐藤學看來,不僅傳統的學校需要變革,教師群體也要轉型。
  • 像佐藤學一樣做教師
    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並創設「學習共同體」。佐藤學認為,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21世紀的學校是「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在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裡,不僅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成長,而且為了促進學生相互學習,教師也必須相互學習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員、家長、市民等也都要學習和提高。
  • 佐藤學來了
    他就是佐藤學,國際著名教育家,教育學博士,「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創建人之一,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京大學教育學院名譽教授,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中國教師們早已拜讀過他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學校的挑戰——創造學習共同體》等著作。他曾到過幾十個國家,進過上萬間教室,觀察了數萬節課堂。他30多次來到中國,但這是他第一次來福建,第一次來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