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問「學習共同體」:全新的課堂樣態到底什麼樣?

2020-12-13 騰訊網

  

  「學習共同體·課改中國行」半年記。

  過去的一年,因為結緣學習共同體,郭建珍研備了5節學習共同體的課例,上過10多節公開課,寫了20多篇教學反思,讀了近30本教學專業書。

  郭建珍是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康華實驗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第一次遇見學習共同體是去年參加暑期研究坊。她後來在日誌中寫道:她被一群無比真誠和熱情的老師感動了,被潤澤而美好的學習共同體課堂打動了。當閉幕式上全體與會人員在臺灣教師吳慧琳的帶領下同唱《最好的未來》的那一刻,她心潮澎湃,暗下決心「哪怕沒人支持,我也要行動」。從此,她迷戀上這一全新的課堂樣態,開始一個人的「學習共同體實踐」。

  7月3日,郭建珍又一次如約來到暑期研究坊的學習現場。感動,依然是包括郭建珍在內的每一位學習者的集體感受。儘管發布通知後3天,主辦方就提前關閉了網上報名系統,但現場還是來了遠遠超出預期的學習者。因為場地有限,不少教師只能席地而坐,或站在門口旁聽。

  這是第三屆學習共同體領航教師暑期研究坊,也是「學習共同體·課改中國行」推進交流會。此次活動由中國教師報、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學習共同體研究院、上海市浦東新區世博家園實驗小學聯合主辦。

  為什麼以公益推進課改?

  上海浦東已成為學習共同體本土化實踐的策源地,準確地說,這個策源地的核心在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和浦東新區世博家園實驗小學。從2015年第一屆研究坊開始,短短3年間,學習共同體開始呈星火燎原之勢,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自願加入實踐者行列。

  重慶市酉陽縣小壩小學教師庹旻是坐了24個小時火車自費到上海來學習的。儘管她是第一次參加學習共同體培訓活動,但對學習共同體課堂充滿了期待,「在這裡我遇見了心嚮往之的課堂樣態」。

  作為學習共同體本土化實踐的倡導者和推動者,陳靜靜一直堅持公益精神,並倡導每一位參與者都能踐行志願者精神。3年前,在做第一屆研究坊的時候陳靜靜就說,學習共同體最關注的是「民主」和「平等」,所以在這個工作坊中,沒有人是專家、沒有人是領導,所有人都是志願者,都是自己人,每個人都要認領一份工作,每個人都要為這個工作坊作貢獻,目的就是要把所有人的願景和智慧凝結在一起。

  研究坊始終秉承的理念是:傾聽兒童聲音,回歸教育本真,堅持研究立場,師生共同創造。如今,研究坊走過3年,已經形成了以「課例研究」「專著共讀」「教學模擬」「TED演講」以及「分組研討」為主要形式,以「學習共同體」所倡導的「平等」與「傾聽」為主要宗旨,邀請兩岸三地業界專家共同研究、分享實踐心得,並以分學段、分學科的形式,指導和探索各類學科實踐學習共同體的路徑方法。

  2017年12月22日,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學習共同體研究院正式成立,陳靜靜擔任院長。學習共同體研究院旨在保障學生高品質學習權,研究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教育哲學思想,並與一線教師及各界人士共同開展教學現場的實證研究,追求並創造「學教翻轉」的教學風景。

  這是一個致力於學習共同體本土化實踐的公益性行動研究組織,是一個為全國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支持的平臺。「我們希望把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建成一個『家』,有了這樣的『家』,教育改革者就不會孤軍奮戰,所有對教育充滿期待的人都是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動者。」陳靜靜說。

  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的支持讓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更加從容。一直支持學習共同體實踐的還有中國教師報這一教育專業媒體。

  2月4日,由中國教師報和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共同主辦的「2018年學習共同體·課改中國行」公益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活動旨在貫徹落實《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現基層教育發展的好經驗、優秀教師成長的好故事,推動「課堂革命」,支持全國一線學校把握新的教育理念,掌握實際可行的教育實踐方法。

  早在2013年,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就與中國教師報合作推進課改中國行活動。這一次再度合作,同樣以公益的方式,以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建設課堂、推進課改。

  半年來,「2018年學習共同體·課改中國行」已先後走進雲南箇舊、山西運城、寧夏銀川、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等地。

  7月3日活動開幕式上,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表達了「讓孩子看見未來,讓中國看見真愛,讓世界看見中國」的「真愛夢想」的使命。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雷振海代表中國教師報致辭時表示:「課改中國行一端連著教師,一端連著課改,是中國教師報『零距離貼近教師』辦報理念的行動詮釋,是新課改理念的宣傳隊和播種機。」

  正是這樣的公益心和使命感讓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受到感召,加入到改進課堂的隊伍中來,讓每一次的學習共同體活動都變得如此「炙熱」。

  傾聽為什麼這麼難?

  課堂如何實現學教翻轉?學習共同體的秘密是什麼?學習共同體為什麼強調靜悄悄的課堂?為什麼主張聽比說更重要?如何構建新型的同學關係?半年來,「學習共同體·課改中國行」走到哪裡,都會圍繞這些核心問題展開解讀。

  這一切都建立在「傾聽」的基礎之上,而傾聽是需要練習的。「培養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教師自身示範傾聽,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有聲和無聲的語言 。」 自從接觸到學習共同體以來,上海市浦東新區世博家園實驗小學教師芮瑩一直與學生一起練習傾聽的技能。而在陳靜靜看來,創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首先要建立傾聽關係,教師天天在課堂裡傾聽孩子,示範給孩子看,孩子自然能學會傾聽。

  在7月3日下午的分班學習中,有班級專門選擇了「課堂構建傾聽關係的技巧,教師們平時怎麼做?」這一問題。最終經過「頭腦風暴」,他們作出了以下總結:一是構建傾聽關係的前提是構建良好的傾聽環境;二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傾聽做示範;三是聽思結合,在傾聽的過程中要進行思考,對傾聽的內容進行「深加工」,提出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四是可以歸納總結傾聽與表達的基本步驟,如對一個事件通常是以「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進行描述;五是傾聽時要注意捕捉對方的關鍵點等。

  一些學生學習中出現問題,往往是因為教師傾聽不夠。「如何幫扶學習困難的學生?」一線教師常常為這樣的問題犯難。對此,陳靜靜認為,許多時候,學習困難的學生並不需要幫扶,只要教師給他時間、空間、機會,然後認認真真地等待他,自然就會成長。「如果你說,這個孩子根本就沒有成長,那我要告訴你,你根本沒有去傾聽他,沒有去真的觀察他、關心他。」陳靜靜說,「課堂上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無數的『小事』,而這些『小事』正是我們的教育要面臨的『大事』。學習共同體的教師要用耳、眼、心去傾聽,聽出學生的困惑,聽出學生內心的需求,聽出組內學生、組間群體的差異等,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安心學習、熱衷學習」。

  10年前,陳靜靜到東京大學佐藤學研究所跟隨佐藤學做訪學研究。陳靜靜觀察到:我們在教研中最常見的做法是觀察「教師如何教」,而佐藤學是觀察和分析「孩子如何學」。「佐藤學每天帶我們到一線課堂去觀察、研究、研討和反思,用這種方法發現兒童真實的學習情況。這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也為我開展研究打下了基礎。」陳靜靜說。

  程春雨是踐行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受益者,2014年嘗試學習共同體課堂後,教學效果顯著,3年後從一所農村中學調入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如今,程春雨已成為學習共同體專家指導團成員。在踐行學習共同體過程中,他同樣心存疑惑——為什麼在這樣高度民主的課堂上,教師儘量去維護每一個學生的尊嚴,依然會有學生的學習權無法得到保障呢?

  程春雨的困惑引起了不少教師的共鳴。有教師也回應:為什麼喜歡表達的總是那幾個人?而不喜歡發言的依舊是「老樣子」呢?

  對此,遼寧師範大學教授楊曉說:「即使是這樣生動的課堂,即使是這樣能夠充分發揮主體性的課堂,即使教師那麼尊重他們,學生的融入程度仍然是不同的,浸潤程度是深淺不一樣的。沒有人企圖通過一門課達到100%融入,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長期把孩子置於這樣的環境中薰陶,慢慢就內化了。」

  不斷嘗試,不斷遭遇新的問題,又不斷釋疑。學習共同體踐行者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抵達新的境界。建立以相互傾聽的互學關係,以平等協同的關係取代「孤立競爭」的關係,讓同學真正成為「同學」,進而解放學生的學習力,學習共同體一直在創建安靜、潤澤的課堂文化。

  與小組合作學習有何不同?

  第一次走進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師們普遍的困惑是,同樣是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與當前的小組合作學習到底有何不同?

  在第三屆學習共同體暑期研究坊第一天上午的演講中,陳靜靜進行了系統分析。她認為,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學生之間是否完全平等、彼此傾聽,有沒有組長;學生之間是否分工、分層;同學之間是互相教的關係還是互相學的關係;對學習設計的關注度如何;是追求一致的答案還是尊重學生的多元發現;是強化外在評價,還是培養內在興趣。

  關於小組內是否需要組長,曾經引發過不小的爭論。小組合作學習通常是有領導者的,小組內各成員有明確的分工。在臺灣新北市秀山小學校長林文生看來,指定組長或其他不同角色很容易導致學習的階層化,學生之間也很容易產生互教關係,而「學習共同體」從一開始就非常強調學習者之間人人平等,沒有領導者,沒有分工,每一個同學都充分被尊重,而所謂的不同角色是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自然產生的,隨著這一輪學習的結束,各個角色也自然消失。

  與小組合作學習更多地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說出「我會的」不同,學習共同體課堂則更強調安靜,強調學生更多地思考,強調師生、學生相互之間的傾聽,強調學生說出「我不懂」「我不會」,強調向夥伴學習、向夥伴求助,互相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回民實驗小學副校長金利觀察一些公開課時發現,許多教師都在上「假課」,許多孩子都在「假學」,假課的一個表徵就是課堂只屬於那些出類拔萃的孩子,屬於那些「會的孩子」,而沉默的大多數只是陪讀而已。

  「以往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機會是不公平的,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學困生進行指導,更多的是優等生展示的機會,時間長了,一部分學生就慢慢被邊緣化,逐漸沒了課堂參與的興趣和熱情。」金利說,「失去了學習的原動力、被邊緣化的學生還會願意傾聽同伴的發言嗎?還會願意自己發言嗎?於是,我們的課堂聲音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小,最後只有一種語言——教師的獨白」。

  來自山西運城的教師邱婭妮在觀摩了福州教育學院第四附屬小學校長林莘的公開課後感觸頗深:「靜靜地傾聽,努力地思考或大膽地發問,充分表達或主動分享,是學習共同體的三個主要特徵。」林莘反覆強調,她在課堂上主要關注兩個問題:一個是基礎問題,即你讀懂了什麼?文中的那些語段、那些場景你最喜歡哪個?請說出你的理由。另一個是深度回歸:再回到文本,你有什麼新的發現?你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從問題出發,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挖掘,與文本對話,與夥伴交流,從而碰撞出超越教師、超越教參、超越文本的深度見解。提問,緣於孩子本能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是孩子探知世界秘密的重要方式,也是孩子實現生命夢想的開端。孩子們通過細膩分析,提出有價值、有深度思考的問題,是最讓林莘引以為豪的事情。

  「學情觀察」是學習共同體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又一大不同。在第三屆學習共同體暑期研究坊中,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執行院長談楊解讀了學情觀察的注意事項。他說,學習共同體很少做量化研究和數據分析的研究,做的是學生學習故事的研究。學習觀察員首先要鎖定一名焦點學生,觀察他的學習歷程,然後記錄學習中的關鍵事件,記錄重要的時間點,觀察重點是看學生是否安全、安心持續地在學習。

  來自學生的反饋如何?

  蔡龍昊就讀於上海大學附屬中學。自2016年起,在語文教師鄭豔紅的引領下,開展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和實踐活動。2017年起,蔡龍昊作為學習共同體改革的親歷者,以學生視角和研究視角探索學習共同體改革的諸多問題。其中《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問題提出路徑的研究》榮獲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17年4月12日,中國教師報曾以「師道無為,生道有為」為題,刊發了這個班級學生關於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文章。

  2018年5月26日,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在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舉辦了一場題為「創新、創造、創生——學生引領未來」的教育創新論壇。這是一次由學生「唱主角」的教育論壇,校長、專家退居觀眾席,演繹了一場師生翻轉式會議。

  兩天的論壇,有一半時間主席臺屬於學生。5月27日上午,來自上海大學附屬中學的蔡龍昊、俞林昊、須奕航、陸安誠、徐昭陽、羅沁怡等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分享了他們實踐「學習共同體」這一創新教育的故事。

  與傳統課堂相比,他們這樣描述自己的學習共同體課堂——

  首先,學生不一樣了。課堂上,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聽講與記錄,更多的是傾聽和交流。課前自主預習成為常態,查找作者簡介,了解寫作背景,這些工作都需要學生在課前完成,課上積極發言保障課程進度,他人表達的時候,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學生在臺上分享交流時,臺下根據臺上學生的發言記錄、整理、分析,並向學生提問。

  其次,教師不一樣了。學生發言時,教師不能隨意打斷,發言完之後也不進行點評,只負責記錄,以免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如果討論被帶偏,教師要及時引導,保證教學正常進行。在學習共同體課堂中,教師全力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安排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而不是灌輸教材的內容,使討論更深入。

  最後,課堂不一樣了。與傳統課堂有所不同,學習共同體課堂常用4人小組,便於大家交流和傾聽,講臺不再是教師的專場,而是更多地交給學生,成為學生分享智慧的舞臺。學生可以在分享期間自由上臺發言,利用多媒體、黑板將自己的想法以文字和圖表的方式表達出來。

  7月3日的暑期研究坊開幕式上,蔡龍昊又一次站在了舞臺的中央,向與會教師講述了自己的「小夢想」:作為學習共同體這一創新教育的受益者,他願意做學習共同體的代言人,做好志願者,希望能把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介紹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今天的課堂改革正在由「教授的場所」切換為「學習的場所」,正在完成一種「學教翻轉」。當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實學習和深度學習會自然發生。正如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安桂清所說,「作為教師,你沒有享受過『學教翻轉』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不會如此堅定」。

  「教育,不是把花瓶填滿,而是把火把點燃。」這是上海市六灶中學教師王曉葉最喜歡的一句話。如他一樣,學習共同體的踐行者都在「捍衛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權」的路上且行且思。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薦讀

相關焦點

  • 建設高效課堂新樣態
    中國教師報將與展輝學校共建全國課改領航學校,支持展輝學校教師成長,助力學校營造課堂新生態。當天,展輝學校「看見改變」暑期教師成長營培訓活動同時啟動。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雷振海,學習共同體研究院院長、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陳靜靜,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執行院長談楊,知名數學特級教師張宏偉等專家團隊成員,為400多名展輝學校教師帶來了接地氣的專家報告和不一樣的體驗式培訓。
  • 心湖小學----學習共同體課堂,別樣的風景!
    「學習共同體」很有特色,要探索推廣。恰逢為期四天的大型教研活動----三門縣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小學語文、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培訓活動正在我校舉行,吸引了全縣的老師們前來觀摩,共同體的課堂帶給我們別樣的風景!
  • 發現合作教研新樣態
    課堂觀察則是藉助觀察量表,讓課堂研究實現從定性到定量的突破。在上述三種樣態的基礎上,我們引入了學情觀察員、六頂思考帽等做法,本著簡易、可操作、常態化原則,提出了一種校本教研新樣態——「多元觀教與研學」。
  • 【思政教學】何玉鳳|學習共同體促進課堂教學公平
    在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以實現課堂教學公平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探索與嘗試,並取得了一些成效。       1. 智慧課堂教學保證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差異性公平。在高中政治課堂學習共同體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在個人能力、天賦和生存環境等方面都必然存在差異。
  • 晉安四小語文組「學習共同體」學習記
    8月12日—15日我校語文組3位教師,有幸參加了第五屆海峽青年節教育論壇暨第三屆海峽兩岸學習共同體「聚焦核心素養,促進學教翻轉,走向新的學習風景」高端論壇。為期4天的榕臺兩地的探討,讓我們感受到臺灣專家團隊的專業、誠懇、勤勉,同時對「學習共同體」的操作策略有了更加細膩深刻的了解,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 實踐樣態 |「四融·四創」——溫州市第七幼兒園STEAM教育實踐樣態
    「四創」指創域(打造「全域空間」環境)、創研(三步五環教師培訓)、創行(五階五式項目化學習)、創評(一本三論評價方式)運行機制。通過STEAM項目案例「倉鼠新家」闡述「五階五式」項目的實施過程,同時成立樣態研究小組,建立「三方約定」項目保障機制、樣態課時經費及考核機制,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及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
  • 佐藤學:怎樣打造「學習共同體」,共創教育奇蹟?
    1.學習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首先向邀請我參加如此盛會的朱永新教授、向當代教育家雜誌社李振村總編輯、向各位不辭辛苦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演講會的老師們,致以誠摯的謝意!對於學習來講,最重要的是什麼?很多人提過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顆非常謙虛的心。
  • 鹽田區田心小學 立德樹人 新樣態「泓·雅」教育生機勃發
    學校供圖8月27日,臨近開學前,深圳市鹽田區田心小學二年級的唐珩越同學收到鍾南山院士的回信,信中囑咐孩子們要多問為什麼、保持好奇心、努力求創新。田心小學校長劉漢文抓住這難得的教育契機,在本學期開學第一天開展以「聽鍾南山爺爺教導,做新時代好少年」為主題的思政大課教育活動,將鍾南山院士的回信製作成視頻供全體同學學習。
  • 探究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秘密
    再次走進學校,我內心充滿了忐忑,但短暫的暑期培訓卻讓我如釋重負,王校長以鮮活的教學實例和精準的理論引導我初識了學習共同體。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中,讓我了解了目前「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課堂形態,不是找出學生的共性,而是發掘學生不同的個性,以形成獨一無二的共同體。下面我就淺談一下我暑期培訓的點滴體會。1相信當每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傳遞給我們時,學生一定是先於我們老師被改變的。
  • 邀請函|邁向學習共同體的未來——2017學習共同體教育峰會
    為讓更多一線教育工作者接觸學習共同體,深入把握教學改革的方法,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將於2017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在上海世博家園實驗小學舉辦「2017年學習共同體教育峰會」,以課例研究和專家解讀交織之形式,支持每一位教師在兼具先進視野的基礎上,真正提升自己的課堂實踐。
  • As One系列之二: 空中學習共同體 聯盟雲教研
    正因為疫情,推進了線上教研的發展,打破了時空的壁壘,構建出學習的共同體,是線上教研集智的體現。空中學習共同體由學習者和助學者共同組成的,以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全體成員共同發展為目的的一個學習團隊,是資訊時代知識創生的社會基礎,凸顯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    面對「隔空」在線教學與研究實踐,學習共同體的組織構建、學習環境都有了本質性的變化。
  • 2015國培來到四附小學習共同體呈現美麗風景數位專家妙語連珠
    2015年甘肅省「國培計劃」在福州教育學院四附小舉辦,餘文森、汪潮、張榮偉、黃國才等眾多省內外專家及骨幹教師齊聚四附小,學習共同體的實踐研究再現美麗風景,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一年來,數次到四附小考察學習共同體。觀點:四附小的課堂亮點是德性課堂,即課堂不僅注重知識能力的發展,同時是人際交往、情感體驗、智慧生成、生命成長的過程。所有的課堂本質上都是道德課堂。看待共同體要裝上5雙眼睛:從形式到實質(形式即實質)、從教到學(學即教)、少即多、慢即快、傾聽即表達。——《學習共同體:從形式到實質》
  • 教學藝術 智慧課堂|春外構建「網際網路+名師」教學共同體優質均衡...
    隨後,各校專家分別對三位教師的課堂進行了點評。三位教師從不同理念、不同視角出發,對《貓》一文進行了不同解讀,演繹了別樣精彩。藉助於此次活動,語文教師們面對面深入交流學習,激發了新的思維火花,也為上好每一堂家常課開拓了新思路。據介紹,春暉外國語學校從線上到線下,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藝術,提升教師教學和科研素養,為學校積極探索的學科+教育新樣態注入新活力,拓展新渠道。春暉外國語學校、驛亭鎮中、蓋北鎮中這三所學校自結成城鄉互助共同體學校後,就走上了「網際網路+義務教育課程」打造優質均衡教育之路。
  • 聚焦西部教育,打造後疫情時代鄉村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樣態
    信息化背景下「未來學校」究竟該是什麼樣的形態,面對信息化革命,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學業成績如何評價?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中國答案。他表示,在這個面向未來教育的中國答卷中,應該包括「多個學習中心、多種教育形態、多樣教學模式、多面學習場景、多元學習角色」等這樣一些關鍵詞。
  • 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主張慢下來,但學生學得更快了,背後有何秘密?
    學習共同體倡導者、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來到該校,對他們的課堂評價說,這裡正在發生一場「學習的革命」。「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的學習」。佐藤學說。因為踐行學習共同體帶來學校教育生態的變化,讓林莘和她的團隊更加迷戀課堂,迷戀學習共同體。於是,在F4便有了每年一度的海峽兩岸學習共同體高峰論壇。
  • 管城區南十里舖小學:煥發課堂的本真 走出課堂新樣態
    管城區南十里舖小學:煥發課堂的本真 走出課堂新樣態 2019-05-29 15:29:00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 「校園傳真」平江縣談岑學區:點評課堂 為構建學習共同體「煽風...
    紅網嶽陽6月4日訊(通訊員 吳輝文)「要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學習的樂園。」6月4日中午,一場微型「課堂教學點評交流會」在餘坪鎮張市中學小學部綜合樓團輔室熱烈進行著,來自談岑學區業務室相關工作人員,給小學部的老師們來了一場親切的面對面課堂教學點評,為學校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點火助力,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稱讚。
  • 未來學習新樣態什麼樣?來看這場讀書報告分享會
    「朝向溫暖的心靈和關鍵的能力」「深度學習如何真實地發生」「引領學生成為未來生活的設計者」……昨天,金陵中學河西分校以「未來學習新樣態」第二屆讀書報告會在千人報告廳舉行,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和國際部的老師們結合教學實踐分享了讀書的心得感悟。
  • 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變革路徑與策略
    於是陳靜靜博士帶領著學習共同體的專家團隊進入校園,用一次次講座、一次次課堂觀察、課例分析,一次次由專家親自執教的課堂不厭其煩地闡述理念,剖析現狀,提出改進,在溝通交流中,我們慢慢理解了學習共同體,由語文學科組執先,將學習共同體引進了課堂,引入了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動。(二)為什麼要進行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變革教育領域對「共同體」探索的淵源可追溯到杜威的學校概念。
  •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該如何打造?
    教師傾聽學生,就意味著對學生的接受,就有一個應答的責任;在教室裡,小朋友傾聽其他小朋友的聲音,也就說明小朋友接受了其他的小朋友,也就是小朋友對其他小朋友肩負著一個回答的責任。  我就是基於上述理念來推動課程改革的,來探索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共同體指的是學生們能夠互相學習,教師也能互相學習,家長也能互相學習,而且是基於對話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