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西部地區的孩子怎樣才能接觸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如何解決線上教育中師生互動不足的問題?如何讓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8月23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與西北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60名關心西部教育問題的專家學者、教育機構負責人、一線教育工作者及相關企業,帶著讓西部孩子擁有美好未來的共同目標,探討信息化如何改變著西部教育。
新冠疫情之下重新定義學習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朱永新指出,今年的新冠疫情,讓全世界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網際網路教育實驗,線上教育也經歷了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考」。這讓大家不得不重新定義學習,思考技術如何賦能教育。雖然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但在硬體建設、資源整合、質量評價、隊伍素養等方面,與現有的技術和時代要求還有差距。後疫情時代,教育同樣需要「新基建」。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朱永新
西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俊宗總結了學校近年來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信息化背景下「未來學校」究竟該是什麼樣的形態,面對信息化革命,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學業成績如何評價?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中國答案。他表示,在這個面向未來教育的中國答卷中,應該包括「多個學習中心、多種教育形態、多樣教學模式、多面學習場景、多元學習角色」等這樣一些關鍵詞。
西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俊宗
「儘管在線教育的平臺很多,但西部不少地區的學校和教師為無米下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周洪宇認為,在線教育對網絡環境、硬體設備要求高。但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之間網絡不均,特別是西部深度貧困地區,部分農村學校問題尤為突出。此外,一些學習平臺雖然功能模塊較為完整,但很難滿足個性化要求,存在良莠不齊、魚目混珠的問題。
周洪宇建議實施頭部傾斜和上網優惠政策,確保農村邊緣學校學生享受優質在線教育。「我們要優先發展城鄉邊緣和落後農村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對城市低階層子女和農村邊緣地區學校教育信息化投入傾斜,實行上網折扣或者乾脆免費,並對網絡運營商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設備納入新一輪教育脫貧攻堅計劃,保證城鄉弱勢群體同樣能享受到優質在線教育的資源。」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周洪宇
疫情期間的教育揭示了城鄉間的巨大信息鴻溝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指出,疫情期間的教育雖然是特殊時期的教育,但它仍然包含了很多值得認識的因素,它可以幫助我們走向未來。「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它不是用20世紀的技術去改造19世紀的教育,是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和文化改變教育,它不僅是一種技術,還是一種文化。」
楊東平指出,線上教育可以進行大規模減負實踐,「學生在家裡不用早出晚歸,上課的時數大量減少,作業也大量減少,可以少做作業、增加睡眠。這是一個非常態,但是它有沒有可能變成常態呢?」他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實現對中小學生的減負,雖然理想化,但也不是不可想像的。
此外,楊東平認為,這次疫情期間的教育,揭示了城鄉之間巨大的信息鴻溝。「沒有在線教育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統計數據,比如98%的地區已經接通了網際網路等。但只有用起來,才知道事情並非如此,70%的學生只能用手機上網,50%的農村學生每天上網不到1小時。教育信息化的部署是以學校為單位,學校只布置一間多媒體教室,所以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網際網路需求。而在家庭當中,家長和孩子共用一個智慧型手機,如何滿足在線教育呢?」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
甘肅省平涼市政協副主席牛啟壽也表示,「本來教育信息化是填平數字鴻溝,但這次疫情期間通過三四個月的檢驗,我們發現數字鴻溝不僅沒有填平,還有拉大的趨勢。」他指出,城鎮之間有差異,不同家庭之間也有差異。對城鎮家庭來說,疫情期間爺爺奶奶不能跳廣場舞、不能打太極拳,就全身心照顧孫子孫女的學習。爸爸媽媽不能上班,也成天盯著孩子,輔導作業。而農村孩子則沒有這個資源,家校協同非常欠缺。「網絡時代,家校應該連接,網絡文化、網絡道德、網絡倫理、網絡規範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急需建立。」
甘肅省平涼市政協副主席牛啟壽
後疫情時代鄉村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樣態
牛啟壽分享,在停課不停學前期,當地對學生的學習條件、學習工具、學習方式進行調研。結果顯示,95%的學生具備在線學習條件,接近5%不具備在線學習條件的學生中,主要不是網絡不通,而是學習終端設備太落後。「農村的學生家長絕大多數使用的手機價值在1000元左右。加上農村很多家長喜歡玩抖音、快手,這幾個娛樂APP一上線,手機內存基本佔滿,所以不具備學習條件。」
牛啟壽表示,疫情到來後,平涼市提供了包括電視教育資源、網絡教育平臺、直播學習平臺在內的多樣化的資源平臺,與三大運營商聯繫,總共對2432名學生進行了網絡流量贈送活動。總的來說,基於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實踐,提升了平涼市的信息化素養。「有一部分老師,特別是年齡大的老師,從來不用信息化設備。我們把釘釘、智慧課堂建立起來,他們也主動上傳課件進行直播,學會了信息化應用,有個別老師居然成了網紅。」
「因為我用網絡教學已經三年了,當疫情襲來的時候,我能坦然面對。但很多鄉村教師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內容,所以突然上網課會顯得手忙腳亂。」得益於青椒計劃,今年52歲的河南澠池縣果園鄉中心小學教師王莉莉,以她所在的學校為例分享了後疫情時代鄉村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樣態。
「在疫情期間,從國家到地方、學校和個人都有各種課程,因此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課程重複建設。」她表示,在國家、地方公共課堂平臺上有很多資源,但是鄉村老師用得不多、甚至不知道怎麼用。這樣一來,各種課程資源雖充足,但缺乏整合。面對海量的信息,一方面老師和學生不會選擇,不知道到底要用哪些資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如何避免課程的重複建設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河南澠池縣果園鄉中心小學教師王莉莉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校對 劉越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