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2021-02-25 思維智匯

國內外都有這樣一種普遍的現象,當人們對現實問題不滿時,最終自然地歸根到教育,從而抨擊教師、責怪教育。

具體到教學上,教育行政部門對課堂教學非常微觀的行政管束和社會民眾對學科教學的指責,導致一些教師沒有從複雜性的本質特徵研究和把握課堂教學,只是在壓力之下執行上級的要求或者迎合家長的需求,從而背離了學科教學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規律,無力堅守作為專業教師應有的職業標準。

同時,導致普遍存在的課堂教學不夠「深刻」的現實,還有教師和學校自身的原因。

本文共4059字,仔細閱讀需11分鐘


近年來,筆者幾次參加教育部組織的義務教育規範辦學行為督查工作,與教師、學生進行訪談,進入課堂聽課,同時結合自己的學校管理工作,明顯感覺到當前的學科教學存在兩個問題。


一方面超越學科本身,過度地拓展內容;另一方面對學科本身的魅力和關鍵知識的「深度學習」把握不足,由此造成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實際效果堪憂。


如何讓學科內容隱含的「偉大事物的魅力」呈現出來,使學科教學更顯「深刻」,重建具有「深度學習」特徵的課堂教學,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



課堂教學具有「複雜性」特徵,以至於最有經驗的教師也難以用一種獨特的秘方來全面掌控課堂教學。當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索未知領域,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師生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此時,教學成了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當教師竭力表達、口吐白沫傾己所能講授時,教室裡卻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教師對此也無能為力,感覺自己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格格不入的學生像「敵人」一樣無處不在,此時,教師恨不得馬上離開教學崗位。


教學的困惑源自其本質的複雜性,這幾種經歷一般教師可能都曾有過:

一是學科的複雜性,學科知識像生命一樣廣泛、複雜、更新快捷,無論教師如何致力於閱讀和研究,對所教授的學科自身擁有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對教學內容的控制始終難以把握。


二是學生的複雜性,學生個體和群體是廣泛而複雜的,其複雜程度遠超過生命本身,要清晰地、完整地認識學生並快速作出明智的反應,需要教師具備少有的、高超的智慧。


三是教師自己的複雜性,教學無論好壞都發自教師自己的內心世界,教師體驗到的糾纏不清只不過是折射了內心生活中的交錯盤繞,對教師來講,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學科同等艱難。



多年來,教育及教學總是處在被指責和被整改的狀態。國內外都有這樣一種普遍的現象,當人們對現實問題不滿時,最終自然地歸根到教育,從而抨擊教師、責怪教育


具體到教學上,教育行政部門對課堂教學非常微觀的行政管束和社會民眾對學科教學的指責,導致一些教師沒有從複雜性的本質特徵研究和把握課堂教學,只是在壓力之下執行上級的要求或者迎合家長的需求,從而背離了學科教學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規律,無力堅守作為專業教師應有的職業標準。


同時,導致普遍存在的課堂教學不夠「深刻」的現實,還有教師和學校自身的原因。


一方面,新課程理念與教師教學技術的總體水平不匹配。按照新課程理念,學生和學習過程更為重要,課堂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蘊藏的知識和潛能獲得釋放,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問責的準則由學生小組產生。


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變換,這一切是基於教師擁有高超的教學技巧、策略和技能、懂得「教學不可局限於技術層面」作為基本前提的。



然而,現實中相當多的教師在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的基本層面還不達標。


要執行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能做的只是在表面上模仿示範課進行表演,對於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內涵無力深入考究,學生看到的是教師行為、語言和學生自身表達等的熱鬧場景,難以通過探究、體驗、合作等活動真正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另一方面,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態成了一件困難的事。作為專業教師,應當掌握對學生內部學習狀態診斷的技術:多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的需要、少推卸教師對於學生困境的責任。


有效的教學設計在表徵上與醫生給病人的治療方案一樣:診斷學生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但是,中小學教學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很少考慮甚至意識不到教學是要解決學生學業中的問題,這種自說自話的教學可謂「目中無人」。



現實中,常見的是「教師代替知識,成為它的代言人並成為學生注意力的唯一焦點」這樣的缺乏教學韻味的課堂;或者是「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放棄領導權,以至於課堂和教學混亂到了無政府狀態」那樣的缺乏知識要求的教學。


這些都沒有認識到課堂教學行為的複雜性,導致知識的內在景觀不再豐富多彩,認知也變得平淡無奇和不需要思考,更談不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並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在眾多思想中作出分析和判斷,遷移和運用新知識並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不夠「深刻」,與教師學科知識底蘊不厚、教學知識和經驗不豐富有關,還與目前學科教學的知識觀在教師群體中客觀上存在某些混亂、困惑有關。


怎樣看待知識, 站在什麼立場上理解知識的性質,如何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及其與學生發展的關係,究竟如何處理課程教學中的知識教學問題,的確是需要謹慎面對的問題。


知識問題是教育學的經典問題,也是課堂教學的現實問題。


重構「深刻」的課堂教學,必須樹立正確的知識立場,由表層的知識符號教學走向深度教學,從表面化的學生活動走向指向認知的實踐活動,實現課堂教學基於知識學習而不是游離於知識學習之外的豐富價值。




課堂教學要向學生揭示那個「偉大事物的魅力」。不管教師的教學方式如何,教學組織形式如何,無論學生們圍坐成一個圓圈討論,還是傳統的大、小班級;無論是採用講授方式,還是學生演講、實驗室操作、野外學習、電子媒體展示,最重要的事是如何把認知對象的「偉大事物的魅力」作為課堂教學的聚焦點。這種聚焦更多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刻的、融入式的。


例如,當我們看一出好的戲劇時,就好像自己的生命被搬上了舞臺,雖然並沒有「對答臺詞、越過走廊、跳上舞臺、參與演出」,但已經有親臨其境的體驗,不知不覺地「融入」其中,並與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所以,課堂教學的這種「深刻」不在於技術形態,而是一種對認知對象的內涵、外延及各種關係的正確把握。




「教學共同體」的核心使命是認知、教學和學習。「教學共同體」包含三個要素:知識的領域,共同關注該領域的人以及為有效獲得該領域的知識的共同實踐。


如果群體沒有一致需要認知的知識領域,或者缺乏對知識領域的共同關注,只是關注某個領域而沒有開展積極的共同實踐,就難以形成針對這一領域的做事方法、標準以及行動、交往、問題解決、實作和問責等相應的聯繫,也不能算得上是基於共同聯繫基礎之上的真正的「教學共同體」。


「教學共同體」通過對知識領域的共同關注和主動實踐,使課堂教學的深刻性在認知層面上得以全面體現。


 


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 , 學習的傳統是「修煉」和「對話」,「對話學習」是人們一起共享知識,知識是公開的和開放的,學習的實踐被界定為通過溝通參與文化公共圈的營生。


認知、教學和學習就發生在與對話相對應的認知實踐過程中。


儘管教師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目前的結論才開始教學和對話的,但是在課堂學習中教師不只是為了學生認識結論,還應把學生的觀察、解釋提請「教學共同體」全體成員驗證,並對其他成員的好意做出反饋。


認知實踐以及陳述、對話及其他活動的過程既不是獨裁式的也不是「無政府」的,它是親和與距離、說話與聆聽、知與未知間複雜而永恆的共舞,並使課堂教學不斷走向更有教育價值的「深刻」。



課堂教學需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能變成教師一個人的演講。教師的講述應當做一些減法,要讓學生「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教師沒有必要將滿滿的一車「沙」倒給學生,令他們看到全部,而應當是拿起一粒沙讓學生自己去瞧瞧看;要抓住知識的關鍵部分,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且自己去應用。


那些被塞滿了事實的課程及課堂教學,學生記住的只是足夠的「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懂得從中概括主題,教師將沒有主題的事實或一個主題下的所有事實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只會讓學生不知所措,知識的掌握也只是浮光掠影。


總之,教學是一項「留白」的藝術,教師與其自己不斷地、十分辛苦地講述,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探求。



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一書中將教師與牧羊犬進行類比,牧羊犬有四項功能:

維持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間;


把羊群聚集在那個空間,並不停地把走失的羊找回來;


保護空間的邊界並把危險的掠奪者阻擋在外;


當這個空間的食物已經吃光,它和羊群一起轉移到另外一個有食物的空間。

而教師在教室裡的任務就相當於牧羊犬的任務:

要讓學生學會自己「餵飽」自己,學會主動學習;


要將學生帶到一個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要有好的文本、計劃好的練習、啟發性的問題、紀律良好的對話;


當一個地方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時,要把學生帶入「有另外食物的下一個牧場」;


教師一定要把學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某一個地方,對類似於迷路或「走神」的個體給予特別的關注。

這些觀點對於教師打造「深刻」的課堂教學有很多啟發。


來源 | 人民教育

編輯 | 思維智匯



第三屆全國思維型教學大會暨思維型教學優質課展示正式報名通道現已開啟,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長按識別進行在線報名:



林崇德:思維品質的訓練對學生有多重要?

胡衛平——為素養而教,我們需要思維型教學

胡衛平——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長滕純——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維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張梅玲——將哲學思維滲透到數學教育中

改變我們的下一代,從思維教育開始

以思維為「核心動力」,這所學校抓住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湖南湘潭九華和平小學丁素平:「學思維」課程正在改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

「思行合一」:這樣提升專業能力才是當下教師所亟需的

「學思維」開學第一課來了!看看這些「玩」high了的課堂都是什麼?

長按二維碼,聯繫我們

電話:13521950921

投稿郵箱:siweizhihui@yeah.net

相關焦點

  • 專訪郭華教授 | 走向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有研究發現,近十多年來關於深度學習的研究呈整體上升趨勢,刊載深度學習相關文章的刊物主體面非常廣,涉及的高校和研究機構非常多,觸及的研究內容也相當廣泛。可以說,不了解深度學習,不深入研究深度學習,就很難對核心素養落地、課堂教學變革等問題有清晰深刻的認知。然而,有不少中小學教師對「深度學習」還存在許多誤解。
  • 大荔縣教研室召開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
    12月21日,大荔縣教研室組織全體領導和教研員召開了「聚焦深度學習 落實立德樹人」——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大荔縣教育局黨委委員、教研室主任張欣明全程參加會議,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薛彥榮,副局長周明應邀出席會議。
  • 郭華:深度學習與課堂教學改進
    (一)深度學習是我國課程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改革開放40年,基礎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樹立了「學生是教育主體」的觀念。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並未真正成為主體,大多數課堂教學也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為什麼?因為大多數教學改革尚未抓住教學的根本,對課堂教學的研究還只停留在文本上、觀念上,沒有落到實際行動中。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作者鄭鋼,系上海市三林中學東校黨支部書記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深度重建: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重建
    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們課題組的深度重建工作。從結果可以看出,基於深度學習的CT圖像重建方法在圖像質量上要優於傳統的重建算法。因此,在未來,深度學習和醫學圖像重建的聯繫將會越來越緊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也會致力於推進深度學習和CT圖像領域的結合,引入深度學習發展的最新技術,將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引入臨床應用上,並且嘗試解決其他的醫學圖像問題,加快醫學圖像領域的發展進程。
  • 6項新策略,構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課堂的教學實踐,是開放的。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和每次的學習內容進行調整完善,而不受限定形式的約束。但改進教學行為也並非盲目亂改一氣,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能為」事做好、做實,抓住教學的核心問題,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絕不包辦。
  • 4項教學策略:教師如何走出「深度學習」的三大誤區?
    在教學中,一些老師由於對深度學習的理解過於片面,產生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釐清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對深度學習真正「落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走出「課堂深度學習」認識的三大誤區
    郭華認為,深度學習發生的先決條件是教師的自覺引導,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教學意圖的結構化的教學材料以及能有序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過程,營造平等、寬鬆、合作、安全的互動氛圍,並依據反饋信息對教學活動進行及時調整。 深度學習研究對我國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
  • 鄭 鋼:「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弊端或問題依然很多,如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沒有充分激發,學科思維和本質還沒有充分落實,過多地傳授知識和事實等等。深度學習的研究和實踐正是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辦法,是課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
  • 走出「課堂深度學習」認識的三大誤區!
    郭華認為,深度學習發生的先決條件是教師的自覺引導,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教學意圖的結構化的教學材料以及能有序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過程,營造平等、寬鬆、合作、安全的互動氛圍,並依據反饋信息對教學活動進行及時調整。深度學習研究對我國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
  • 聚焦深度學習 打造高效課堂—我市組織中小學教師在線學習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
    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20年7月30日—31日,我市組織市、區(縣)各級教研員、各校校長、教學副校長、教務主任、學科教師參加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第五期研修班」的通識培訓。
  • 為什麼英語「深度學習」課堂成為熱點?
    著名專家北師大教授郭華曾給「深度學習」下過一個定義:「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對於一線教師,這個定義還是太抽象,用通俗語言來講,就是教師做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習任務有挑戰性,思維有進階性,體驗有積極性,並且能實現學科育人功能。
  • 深度學習:讓思維照亮課堂
    為了推動「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進程,探討以「深度學習」撬動課堂轉型的新思路,交流思想,分享經驗,2017年4月27日,全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研究聯盟首屆教學研討會在塔影中心小學舉行。此次活動由全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研究聯盟主辦,連元教育集團無錫市塔影中心小學承辦。
  • 深度學習背景下如何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自然學科,深度學習作為一種基於理解的學習,強調學生對於新舊知識的整合、真實問題的解決和自我學習與自我反思的能力,在深度學習的理念應用於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將有利於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課堂,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 支持深度學習的教學轉變
    您和您的團隊可以使用4個問題來檢查深度學習在課堂中的發生情況,以及您可能會通過以下2個教學轉變來支持自己的學生。 為了獲得持久的學習效果,教室需要較少的速記內容傳授,而需要更多的意義解釋。我們如何教深度學習? 如果要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我們必須找到方法來解決「內容過多」和「內容過多」的雙重問題。那麼問題變成了怎樣?我們認為,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進行兩個重點轉移來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 ...引領深度學習真實發生 下城區第十三屆課堂節開展小學數學學科...
    教學中,藉助學習材料,將三角形的認識、三邊關係和穩定性巧妙整合,突破學習難點;運用真實情境,設計有趣的穿鉛筆遊戲,挖掘學生對三角形的深度理解。鮮明的活動主題、豐富的活動形式、深刻的活動內涵充分彰顯了下城教學的水平和對深度學習的探究。
  • 推進深度學習,思維照亮課堂——益民中學教師積極參加「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第五期研修班
    郭教授從性質、內容、過程、任務與目的等方面對深度學習進行具體闡述,她指出: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郭教授還說:深度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模式,也不是脫離學科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歷史上一切優秀理論與實踐的總結與凝鍊,是現代教學應該有的樣子。
  • 特級教師說| 朱開群:基於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
    本文通過對「深度學習」特徵的剖析,提出了只有將學生引向「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才是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觀點,並指出「深度教學」應該是基於價值引領的教學、基於真實情境的教學、基於高質量問題的教學、基於學科內和學科間的整合性教學、基於思辨的教學、基於微探究和微課題的研究性教學。從「深度學習」走向「深度教學」,使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從理念走向行動。
  • 助力智慧課堂,悠數學中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研討會圓滿成功
    新的學習時空正在由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在此過程中,如何適應學習時空的變化,建立符合智慧教育特徵的數學教學範式,實現數學課堂的深度教學,已是數學教育中亟需深度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