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項教學策略:教師如何走出「深度學習」的三大誤區?

2020-12-10 騰訊網

在教學中,一些老師由於對深度學習的理解過於片面,產生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釐清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對深度學習真正「落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文共5783字,仔細閱讀需15分鐘

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鎮中心學校的吳長青老師回顧多年來的教學生涯後,愕然發現,自己曾多次「無意」或者「善意」地剝奪了學生很多權利。

比如,課堂上的小組交流環節側重形式大於內容,即便沒有真正完成,為了保證課堂設計的「結構完整」,自己也會終止學生繼續探究的可能,按照設計好的方案完成剩下的內容。這也許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但最終結果卻是,抹殺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也不利於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養成。

可怕的是,這絕非這位老師個人的局限。事實上,在教學中,這樣的情況十分普遍。一些老師由於對深度學習的理解過於片面,產生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

如今,深度學習已經廣泛成為一種關注學生深層理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方式,釐清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對深度學習真正「落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能動學習:培育「核心素養」的方法論

深度學習研究為我國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2013年底,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籌劃並組織開發了「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以此來力圖解決當前學校課堂中面臨的問題,並提煉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

課堂深度學習是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知識的理解與創造,實現認知結構完善、實踐能力發展和複雜情感體驗的過程。

課堂深度學習存在於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之中,尤其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豐富性、學習環節的完整性和學習過程的引導性,教師倘若對其把握不準,很容易陷入三大誤區:

1、重「難」輕「得」:

以單一的知識目標掩蓋了課堂深度學習的多維學習結果。

有些教師認為,教學內容越難,就越能實現學生課堂深度學習,以「難」為「深」,這是完全錯誤的。

事實上,教師片面加大難度,一方面極易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更為嚴重的是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學習內容過於艱澀,十分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敗感」,繼而產生厭學心理。

所以,當教師一味地追求知識難度,以知識的難度代替學生學習的深度時,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收穫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能因為「受挫」而對後續學習產生消極影響。

而這種重「難」輕「得」的現象,歸根結底源於教師只關注學生能否通過課堂學習掌握相應知識,比如教師認為學生學得「好」就是會做難題、能在相應的考試評價中獲得好成績,而忽視了這些知識對學生真正意義在哪兒,這樣只會導致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越來越粗淺和零碎。

為了讓老師摒棄這種錯誤認知,我們必須明晰深度學習究竟要達成什麼目標。事實上,課堂深度學習所強調的是多維度的學習結果,最終會讓學生發生三方面改變:

其一,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學生通過課堂深度學習,能超越個體經驗的局限,獲得對事物的基本認識與理解,了解其內在的規律和過程,形成具有清晰性、穩定性、概括性、包容性、連貫性和可辨別性的知識結構。

其二,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課堂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走出學校、更好地走向實踐。在課堂深度學習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操作體驗等多種方式了解實踐的方法和相應規範。

課堂深度學習尤其強調學生基於對知識的理解、合理地進行遷移和應用,尤其是在特定問題情景中,能夠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究其實質,這也是一個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的過程。

其三,學生複雜情感的體驗。課堂深度學習必須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價值的引導和意義的追尋,關切學生的精神世界、意義世界和生命成長。學生通過課堂中的學習來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和社會、理解生命的意義並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念。

2、重「高」輕「低」:

以部分學習環節代替課堂深度學習的完整過程。

深度學習是相對於只強調機械記憶、簡單提取和淺層理解的淺層學習而提出的,關注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有老師對課堂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的理解過於片面,以致重「高階思維」 輕「低階思維」:有的課堂只重知識的「拔高」而忽略了學生對基礎概念和原理的學習;有的課堂過於強調「遷移」,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本身的「理解」。

例如一節歷史課上,學生對於剛剛學習的歷史事件還沒有完全掌握,老師卻已經延伸了許多宏大的縱深問題。這固然是想要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但是由於學生基礎知識不充分,課堂效果並不好。

雖然深度學習是針對淺層學習提出的,但倘若教師將兩者完全割裂,只是片面強調高階思維而忽視學生對知識的基本記憶和理解,只會讓學生沒有完全理解所學內容。「地基」不穩,「高樓」豈能建成?即使建成,也是搖搖欲墜,禁不起風雨歲月。

這種重「高」輕「低」現象源於教師以課堂深度學習的部分環節代替了整個發生機制。雖然在研究早期,深度學習是基於淺層學習的弊端而提出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是完全「對立」和「割裂」的。

在現實中,課堂深度學習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等相對複雜的高階思維活動,這意味著學生的低階思維活動和高階思維活動都應該被重視,因為「深度學習並不排斥淺層學習,而是與淺層學習是一個單獨的連續統一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以確保學生能有完整的思維活動,絕不能以部分代替整體。

如何更好的實施課堂的深度學習呢?可以通過四個環節來展開:

一是激活,即教師基於對「學情」的把握,找準觸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燃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入「預熱」狀態。雖然這一階段比較短暫,但它將發揮重要的控制執行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後續的學習狀態和持續關注度。

二是聯結,即學生在深度的認知加工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一方面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聯;學生要能理清整個學科知識體系與新知識之間的整體與部分關係、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前後順序」和「左右平行」關係;另一方面促進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之間的關聯,用新知識來更好地「解釋」已有的經驗,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

三是評價,即學生在「聯結」之後,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及認知過程進行評判和分析。其中。對新舊知識關係的評價決定了新的知識結構形成的兩種方式:當新舊知識具有一致性時,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維持不變,知識總量得以擴充和豐;當新舊知識存在一定衝突時,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將得到調整和重建。

四是遷移,即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準確提取與綜合運用,具體可分為兩種:縱向遷移,即學生將所學新知識作為知識基礎用以學習更複雜的知識,以實現原有知識結構的擴充與完善;橫向遷移,即學生把所學新知識運用到類似的問題情境中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所學知識外顯化,並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3、重 「學」 輕 「教」:

以學生自己的學習遮蔽了課堂中教師充分的引導。

一節初中數學習題課上,老師設計完全由學生自己討論並講解所有習題,但部分題目綜合性強、難度較大,即使個別學生自己能完成,但因為對解題思路和方法講解不夠清晰,教師又缺乏相應點撥,所以多數學生對此類題仍然「茫然不知何解」。

學生自主學習,不是學生自己學習。有些教師將課堂深度學習簡單地等同於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幾乎完全放手。但在實踐中,學生在課堂上看起來在「深度參與」,實際上因為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而陷入形式化、表面化和簡單重複的學習中。

重「學」輕「教」,其實質是忽視了教師在課堂深度學習中的影響和作用。課堂深度學習反對的是教師支配、控制和決定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但不反對教師合理的引導作用。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倘若為了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實際是將教與學粗暴地進行了割裂,將兩者置於相互矛盾的地位。

當然,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任何引導,只有在觸發或優化學生的學習活動時,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所以,教師要準確把握在自己課堂中的地位與作用,切實促進學生的課堂深度學習。

教師促進課堂深度學習四項教學策略

教師要促進學生課堂深度學習,不僅要準確把握課堂深度學習的內涵,還要基於對學生的分析,對課堂學習目標、內容、活動、評價進行精心設計和系統實施,促進學生在課堂中持續地進行深度學習。

1、分析,確定豐富而複雜的教學目標

課堂深度學習的結果應該是豐富而複雜的,所以,教師要促進學生課堂深度學習,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是什麼?而這是建立在對學生的「縱橫」分析基礎之上的。

「縱向」分析以「過去—現在—未來」為線索:

「過去」 指向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因為已有知識直接影響著學生後續的學習,關注學生已經學習知識內容、了解其認知結構,才能更好確定學生進行課堂深度學習的「起點」。

「現在」 指向學生當前的生活經驗。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現實生活」,才能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內容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應用和遷移。

「未來」 是指學生通過一節課學習之後可能會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教師對「未來」分析的關鍵在於把握學生「將有」與「已有」知識、經驗和能力之間的內在關聯。

「橫向」分析以「整體—部分—個體」為線索:

整體上,教師可以從區域特點、學校特色等把握本校學生的基本特點;

部分上,教師從發展和關聯的視角,分析所教學段、特定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特定班級學生在認知、實踐和情感上的特點;

個體上,教師要基於對學生的充分了解,把握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

只有基於縱橫全面的分析,教師才可能確定合理的課堂教學目標。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促進學生課堂深度學習,課堂教學目標的內涵應該是豐富多元而非貧乏單一。所以,教師絕不能以偏概全,只重視其中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同時要關注教學目標各要素之間所具有的內在關聯,不能將這些要素簡單地羅列或者僵化地「堆積」。

2、解讀,挖掘教學內容的多重價值

課堂深度學習是以特定的學習內容為載體而實現的。對於教師來說,要通過課堂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多維解讀。

其一,「背景」解讀。學生深度學習的內容並非絕對客觀而抽象的,而是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中。對特定知識「背景」的解讀有利於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

其二,「關係」解讀。任何學科知識都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所以,教師不僅要重視這些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內涵,還要能夠準確把握它們彼此之間的本質關聯。

其三,「方法」解讀。教師只有對知識所承載的思維方法進行解讀, 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科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 舉一反三, 真正實現對知識的創造和遷移。

其四,「意義」解讀。教師只有分析並向學生呈現知識對於拓寬學生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意義,才能幫助學生通過課堂深度學習來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力量,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實施,尊重學生課堂深度學習的完整性

課堂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系統實施。對於學生課堂深度學習的不同環節,教師要有不同的實施重點和策略。

其一,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教師要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就要善於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這一情境既要與學生學習該內容的前概念、已有經驗密切相關;又要明確指向特定學習目的,體現所學內容的學科本質;還要能夠激發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和持續思考的興趣。

其二,及時 「搭橋」,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與生活經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教師既要善於發現新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關聯處與契合處,幫助學生用已有經驗來支持新知識的學習;又要引導學生在「回憶」中提取與之相關的已有知識,形成關聯。

其三,設問「比較」,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知識結構。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學會 「比較」,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不同概念和原理進行判辨,對知識與經驗之間的關係加以分析,以發現知識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其四,再設情境,幫助學生遷移。這一環節的情境創設不在於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而在於通過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以批判的態度來思考、理解情境,以證據來推理、解決問題,在實現知識遷移和有效運用的同時,形成學生自己具有探索性的見解甚至質疑。

4、評價,促進學生課堂深度學習的持續推進

評價對課堂深度學習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評價來為學生「搭梯子」,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思考學習內容,及時調整學習方法與策略,促進學生課堂深度學習的持續推進。

一方面,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的評價要及時、全面和準確。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的整個過程,以便能夠及時作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

其次,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的評價要全面,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對學習資源的選擇、學習方法的運用、學習時間的安排、努力程度等。

再次,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評價要準確,不能僅憑刻板印象或者表面現象來評判,而要挖掘現象背後的根源,精準找到本質問題。

另一方面,教師要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方式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評價只有及時反饋給學生、 被學生接受,評價才能發揮真正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教師要採取恰當的方式、簡明清楚地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既願意接受認同評價結果,又能明確改進方向,進而不斷自我調整,真正實現課堂深度學習的持續推進。

來源 | 校長會

相關焦點

  • 走出「課堂深度學習」認識的三大誤區
    因此,梳理深度學習的已有研究,明晰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這對深度學習在課堂上能否真正「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走出「課堂深度學習」認識的三大誤區!
    因此,梳理深度學習的已有研究,明晰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這對深度學習在課堂上能否真正「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深度學習」的概念源於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發展。
  • 6項新策略,構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課堂的教學實踐,是開放的。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和每次的學習內容進行調整完善,而不受限定形式的約束。但改進教學行為也並非盲目亂改一氣,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能為」事做好、做實,抓住教學的核心問題,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絕不包辦。
  •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了解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有利於推進個別化教育。兒童的學習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風格以及智能類型的差異,教師應基於學生個體差異促其深度學習,讓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二、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
  • 深度學習視閾下問題式教學策略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繫,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徵是:「理解與批判、聯繫與構建、遷移與應用。」
  • 教研前沿:長沙開展中學教師深度學習策略主題研修
    紅網時刻4月16日訊(通訊員 徐善羨 楊旭)4月11-13日,來自長沙市市直、五區的57位骨幹物理教師,冒雨前來長沙教育學院參加2019年長沙市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策略主題研修。本次研修以深度學習策略的實施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驅動,問題解決為培訓方式,在崗位實踐中探索單元主題式學習、實景體驗式學習、項目化學習和STEM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實施。
  • 走出申論學習的三大誤區
    在申論學習中,存在著很多誤區,這些誤區如果考生能辨認出,及時解決,那自己的申論分數可能會很不錯,但如果在考試中,誤入誤區的話,那很可能就會中招,小編為大家盤點申論三大誤區,讓大家的申論備考更加順暢。【誤區一:申論是玄學】很多同學裸考五六十,學習數月之後仍然是五六十,認為申論是玄學。
  • 特級教師說| 朱開群:基於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
    一、「深度學習」——體現核心素養指向的學習方式所謂「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就是指在真實複雜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運用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認知策略。
  •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淺層學習通常依靠死記硬背或單純模仿的記憶方式,學習過程比較枯燥、死板,處理問題也比較孤立、封閉,缺乏必要的創新、反思和批判意識,這會嚴重抑制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而深度學習是將學生置於特定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自主對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和總結,從而找出最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
  • 理論提點||「深度學習」內涵及策略
    深度學習作為一種關注學生深層理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方式,成為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關注的焦點。但在實踐中,一些教師由於對課堂深度學習的片面理解而產生認識誤區,直接「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成效。因此,梳理深度學習的已有研究,明晰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這對深度學習在課堂上能否真正「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作者鄭鋼,系上海市三林中學東校黨支部書記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線上學習≠看視頻,線上教學≠教師直播!走出這三個誤區,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 | 關注
    民小編說假期延長,但學生們的學習並沒有停止,在這特殊的時期,學校把課堂搬到空中,把教室架在網上,線上學習成了當前中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一段時間下來,很多學生、教師和家長均表示「不適應」。難道線上學習就是看視頻嗎?事實上,只有認清學習本質,走出以下誤區,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一起來看。
  • 淺談如何引導初中生走出焦慮的心理誤區
    其自我意識性強,但實際能力有限;接受信息廣泛,但缺乏認識深度;活動範圍擴大,但生活經驗不足。其中較為突出的有:粗暴的教育方式,陳舊的教學方法及難以達到的高難度要求都會讓學生產生焦慮心理。  為此,我要求學生每天早上到校後在體育委員的帶領下堅持早鍛鍊,認真做好課間操;中午要適當休息,以調節大腦,便於下午更好地學習。要早睡早起。在第二堂課和課外活動的時候要參加文娛活動和其他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使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同時健康發展。另外我和其他科任教師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布置作業儘量少而精,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 淺談實現深度學習的策略和步驟
    實現深度學習的策略是:變低階思維問題為高階思維問題,變低階思維活動為高階思維活動。深度學習內容需要有機整合,要將多種知識和信息間的聯結,包括多學科知識融合及新舊知識聯繫,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深度學習過程屬於建構反思,個體在某特定社會環境中互相協作、共同參與某種有目的的活動,最終形成某種觀念、理論或假設等智慧產品。
  • 2020公務員考試走出申論學習的三大誤區
    在申論學習中,存在著很多誤區,這些誤區如果考生能辨認出,及時解決,那自己的申論分數可能會很不錯,但如果在考試中,誤入誤區的話,那很可能就會中招,中公教育專家為大家盤點申論三大誤區,讓大家的申論備考更加順暢。
  • 鄭 鋼:「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深度學習與「5E」模式的關係據研究,教育領域中的深度學習概念最早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的馬頓和薩喬提出,他們在1976年研究大學生在進行大量散文閱讀任務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學習過程和使用的學習策略以及理解和記憶的差異化學習結果。
  • 如何重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一方面超越學科本身,過度地拓展內容;另一方面對學科本身的魅力和關鍵知識的「深度學習」把握不足,由此造成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實際效果堪憂。如何讓學科內容隱含的「偉大事物的魅力」呈現出來,使學科教學更顯「深刻」,重建具有「深度學習」特徵的課堂教學,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
  • 促進陳述性知識學習的教學策略
    根據陳述性知識學習的一般條件,可以利用以下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學習陳述性知識:(1)動機性策略動機性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明確新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在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中,如果學生沒有主動積極去學習、注意新知識的願望,很容易出現機械學習或只對命題做表層聯結。
  • 第一線丨趙唯吟 王喆瓊:深度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教學策略例談
    因此,深度學習應當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學習主題,全身心地積極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能力與道德全面發展的學習過程,它能為兒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講授多、體驗少等淺層學習的現象。教師應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引導學生由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轉變?筆者結合課例作一些淺顯的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