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線丨趙唯吟 王喆瓊:深度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教學策略例談

2021-02-25 中國德育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9年度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課題「三維共生:道德與法治繪本資源重整與教學應用研究」(JDNNU20190315)研究成果。

近幾年,隨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深度學習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認同。深度學習強調的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靈活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它和被動的、機械的學習相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涵養學生生活實踐智慧的課程,強調的是學生道德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深度學習應當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學習主題,全身心地積極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能力與道德全面發展的學習過程,它能為兒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講授多、體驗少等淺層學習的現象。教師應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引導學生由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轉變?筆者結合課例作一些淺顯的策略探討。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而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有效的教學都是始於精準的教學目標。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有教師更加注重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前期對教學目標的定位,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甚至有不少年輕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會直接照搬優秀範例目標或教參的建議目標。這樣的目標往往是泛化的,缺少對當下自己班級兒童的關注,沒有真正貼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也沒有聚焦兒童真實的需求。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學習,首先就是要做到精準定位目標。

以五上《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的教學為例,本課由四個板塊組成:

第一個板塊是「豐富多樣的文字」,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不僅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第二個板塊是「古老而優美的漢字」,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

第三板塊是「意蘊雋永的漢字」,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每個漢字都蘊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反映了中華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人們可以從中體會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

第四個板塊是「影響深遠的漢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

而本班的學情是:大多數的學生雖然從小學習說漢語、寫漢字,但缺少對我國文字的整體認識;且大部分學生是民工子弟,課外閱讀量不大,對漢字背後蘊含的歷史文化等相關課外知識知之甚少。筆者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讀,結合學生的真實學情,將課時分為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從而精準定位目標。

第一課時:1.觀看視頻,製作文字年代尺,了解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多樣性以及漢字發展的歷史和特點。2.欣賞書法作品,了解漢字發展中不同字體的風格,學習欣賞獨特的書法藝術。3.初步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對我國漢字文化產生喜愛之情。

第二課時:1.通過觀察、分析感受漢字的寓意,知道漢字熔鑄著祖先的智慧和靈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2.查閱資料,了解漢字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從世界文化多元化和現代社會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審視漢字,懂得珍視祖國的傳統文化。3.感受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樹立為祖國的不斷發展而努力學習的信念。

只有深入、細緻地研讀教材,關注學生真實的學情,找準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才能準確定位,確定層次分明的課時目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紮實成長。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有句名言:「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也就是說,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做過。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激發兒童興趣,引導他們在做的過程中,不斷豐富體驗,激發潛能,豐富認知。

(一)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深度學習,需要學生自己願意學並樂於學。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小學中高段的教學內容涵蓋面廣,知識點多而雜,學生學起來可能有些乏味,甚至感到困難,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以至於倦怠於學、不願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輔助教學,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加深學習體驗的同時,為進一步的深度學習作鋪墊。

以三上《安全記心中》的教學為例,在課前導入階段,筆者創設了一個課堂上的「紅綠燈路口」交通路況場景,請學生上臺體驗參與,感受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隨機抽部分學生上臺,扮演場景中的人物,分別是汽車司機、騎電瓶車的人、騎自行車的人、普通行人等。筆者還適時引導學生模仿開車、騎車的樣子,讓他們更具真實的參與感。

通過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設置,將這種平時生活中學生無法切身體驗的生活場景引入課堂學習,不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讓他們在這樣的直接體驗中,對遵守交通規則有了自己的體會和看法,豐富了自己的認知。

(二)課堂模擬,親歷體驗 

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素材進行課堂模擬,將學生的日常生活搬到課堂上,實現和學生生活的對接,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模擬場景中,親歷體驗,更加投入地進行課堂學習。

如,在教學二下《傳統遊戲我會玩》這一課時,筆者嘗試把各種遊戲搬到課堂上,玩是兒童的天性,能夠實際動手玩一玩帶給兒童的感官刺激是遠勝於聽一聽、看一看的。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傳統遊戲的樂趣與魅力,從而喜歡上傳統遊戲,喜歡上它所包含的傳統文化,這就是一種體驗式學習,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的關鍵所在。

又如,進行四上《這些事 我來做》這課的教學時,在學生暢聊自己曾經做過的家務活之後,筆者設計了一場「家務小能手」現場擂臺賽,讓學生現場參與、動手體驗,在比賽的氛圍中,感受做家務的樂趣,體驗做家務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這種家務活的體驗學習突破了教學難點,為下一個教學環節「了解家務活的好處和做家務活的意義」作了良好的鋪墊。

道德不是教出來的,而應該通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習者親歷其中,獲得真實的感受。我們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生活,豐富學生的體驗和認知,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的深度體驗,這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的關鍵。

孔子曾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在學習中至關重要。思維深度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的核心。要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的思維深度,教師作為兒童課程學習的引路人,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巧妙設計,幫助兒童在課程學習中持續深入,重構道德認知,為學會生活打下基礎。

(一)任務前置,預熱學習 

兒童的思維方式是直觀的,他們在理解一些抽象問題時,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學前任務,進行適當知識的鋪墊,以降低學習難度。

以三下《四通八達的交通》的教學為例,要求學生能關注現代日常的交通方式,感受交通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了解家鄉交通的變化,感受家鄉交通的飛速發展。交通、出行等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他們每天出門上學都要用到不同的交通方式,經過不同的交通路線,但學生往往只關注一些自己需要知道的,如他們的上學路,學生知道去學校的路怎麼走,可是你問他經過了哪幾條路,路名叫什麼,他們多半是答不出來的。又如,學生知道乘飛機、汽車、輪船等這些基本的交通方式,但這些交通方式的特點、使用利弊,他們不會去思考深究。所以,學生的這種理解和認知是表層的、有局限性的。不同的交通方式有什麼不同的特點?家鄉交通有什麼新變化?如果對這些一無所知,課堂上深度學習的展開必然也會受到限制。為了突破類似的教學難點,筆者設計了課前學習單(見表1),將一些學習任務前置,放到上課之前,以學習單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前置式學習,突破難點。

通過學習單的設計,筆者系統地幫學生梳理了一些關於交通的問題,引導學生去關注那些以往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他們平時經歷過但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學習任務前置,為進一步開展課堂學習作了鋪墊和預熱。

(二)層層設問,促進反省 

道德的建構是一種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複雜過程。在教學時,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持續深入思考,聯繫生活,反省自身,幫助他們重構道德認知。

以四上《這些事 我會做》的教學為例,通過錄音呈現不同孩子對家務活的不同觀念後,筆者通過提問,請學生來說感受。如,

在這個反饋過程中,教師層層設問,步步推進,引導學生從旁觀的評價者轉變為自身的審問者,主動反思自身行為,並認真思考今後應該怎麼做,以此來指導他們今後的生活。

(三)場景再現,指向生活 

通過任務前置、層層設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漸構建起他們的道德認知。但這些都還是紙上談兵,缺乏真正的生活實踐。當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之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生活中常見的種種問題場景呈現在他們面前,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去思考,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到這樣的問題,自己應該怎麼做,通過生活化的場景演練,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促進良好道德的發展。

仍以《這些事 我來做》的教學為例,當學生對做家務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明白了做家務活的意義之後,筆者設計了一組「小鬼當家」的生活場景,配合錄音介紹,依次出示髒亂的洗碗臺、亂糟糟的臥室、堆著髒衣服的衛生間等圖片,將一系列的生活問題場景再現,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面臨這樣的情況會怎麼做。這一幅幅場景、一次次思考,都是在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日常生活,承擔起家庭責任。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旨在為學生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公民奠定基礎,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與行為習慣,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愛親敬長、愛家鄉愛祖國。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深度學習,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不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解決問題上,更注重學生情感態度的升華。這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特殊的價值追求。

以四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的教學為例,教學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份觀察記錄表——爸爸/媽媽的一天,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父母的日常生活,了解父母的辛苦以及他們為家庭的付出,體諒他們的不易,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激和關愛之情。在教學的過程中,這樣一個小環節的設置,加深了兒童對父母的理解,升華了兒童對父母的感情。

再以五上《神聖的國土》的教學為例,教學這一課時,筆者在課前播放音樂《我和我的祖國》,以耳熟能詳的歌曲激起他們的愛國之心。然後,通過對比中國與歐洲的領土面積,讓學生感受祖國的遼闊與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播放視頻《守邊疆的戰士》,讓學生感受祖國海陸疆域的遼闊;通過了解我國的行政區,了解香港和臺灣的歷史,讓學生知道祖國的每一寸領土都神聖不可侵犯,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筆者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國家領土主權教育,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情感價值觀教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指向學生核心素養,關注生活能力提升,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期待這樣的深度學習,更多地發生於道德與法治課堂,以「深度」潤澤兒童的心靈。

【作者:趙唯吟,浙江省慈谿市藍天小學;王喆瓊,浙江省慈谿市教育局教研室】

【來源:《中國德育》2020年第15期】

【責任編輯:孫格格】

【微信編輯:宋 芳】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屬於本公眾號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二、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課堂教學中基於差異可以採用以下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1.創境質疑,重情趣藉助生活情境提出問題,以問題為驅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兒童心理特點,採用故事、案例、遊戲等形式,注重情趣學習。
  •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意義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淺層學習通常依靠死記硬背或單純模仿的記憶方式,學習過程比較枯燥、死板,處理問題也比較孤立、封閉,缺乏必要的創新、反思和批判意識,這會嚴重抑制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而深度學習是將學生置於特定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自主對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和總結,從而找出最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
  • 特級教師說| 朱開群:基於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
    從「深度學習」走向「深度教學」,深入推進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的改革,把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中,這樣就把核心素養從一個抽象的理論變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
  • 挑戰性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
    為此,我校聚焦於「挑戰性學習」的研究,旨在讓學生在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中,進行目標明確、自主探究、富有價值的學習,從而讓學習真正發生。刊於《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20年第7期《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20年第7期視 點 1 什麼是真正的深度學習/吳永軍專 題為兒童搭建挑戰性學習的支架7 挑戰性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孫瑩 於飛
  •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路徑探索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以思維發展型課程建構為主要研究方向,選拔語文、數學、藝術學科優秀青年教師參與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此文為數學教師左明旭的一篇基於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所撰寫的文章,其中數學概念的多元表徵與思維可視化的融合運用進一步拓展了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版圖,值得借鑑。
  • 讓學習真正發生——深度學習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有這種疑問,高三拼命的學習,通過大量的練習,對知識進行不斷的鞏固,但是上了大學後,高中學過的知識基本都已經忘了,那學生到底學了什麼?一、基本學習能力 大學以前的學習都是為了讓人具有基本的學習能力,如閱讀,查找,初級計算,理解等能力。這些能力可以說是一個人能夠在社會生存所必須的能力。擁有了這些能力個人就具備了自學的能力,以後,在任何環境中,個體都不會太過的窘迫。
  • 深度學習 讓語文學習更優質——奧龍小學語文組教師參加「深度學習...
    舜網訊 語文組全體老師進行觀看深度學習教學改革項目小學語文直播的活動。此次直播主要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由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帶來的講座:基於語文學習主題的單元整體設計。第二部分是案例交流,分別由來自寧波、上海、北京的三個教研團隊和大家進行分享:《大自然的畫卷,在想像中發現美好》——三年級下第一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彩筆繪生活,寫清一件事》——四年級上習作單元的教學設計;《魯迅面面觀,我說大先生》一一「我眼中的魯迅」研讀交流會。通過觀看學習,我們應該變單篇課文教學為大單元整體教學。最後部分是現場研討。研討主題1:活動設計,讓深度學習發生。
  • 資訊|岔路河學區舉行小學英語、道德與法治、科學教師「練三功 創三優」暨「星光杯•深度學習」課堂教學初賽活動
    為進一步深化學科教學主題研究,提高專任教師課堂教學水平,進而提升學科教學整體質量,促進學區基地校與成員校之間的交流,根據永吉縣進修學校要求,岔路河學區小學英語、小學道德與法治、小學科學教師「練三功 創三優」暨「星光杯•深度學習」課堂教學初賽活動於2020年10月13日-15日在基地校岔路河鎮中心小學舉行。
  • 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
    上篇分享了「深度學習」和「小學數學深度學習」這兩個熱詞的意義。今天與大家分享「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他們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馬雲鵬教授主編的《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學科教學指南·小學數學),揭開廬山真面目。
  • 星源小學: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
    星源小學: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本學期星源小學開展了以「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為主題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近日,六年級組進行了「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說理文教學——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教研活動。一確立主題小學階段的說理文作為一種應用性文本,其教學以語言為平臺,將教學的中心指向言語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經研討,六年級組確立了「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說理文教學——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教研主題。
  • 4項教學策略:教師如何走出「深度學習」的三大誤區?
    在教學中,一些老師由於對深度學習的理解過於片面,產生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釐清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對深度學習真正「落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新教材 新理念 新課堂——上海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深度研修活動...
    為紮實推進上海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統編教材的使用,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法治素養,2019年11月到12月期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面向全市各區教研員和骨幹教師組織了「新教材·新理念·新課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統編教材深度研修」活動。 本次研修活動採用分段推進的方法。
  • 深度學習 教學相長——濟南高新區漢峪小學教師參加「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觀摩與研討活動
    7月30日-31日,濟南高新區漢峪小學(山東師範大學漢峪實驗小學)全體語文數學教師齊聚線上,參加「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團隊研究開發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通過專家剖析教學案例,對照本校已有的深度學習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踐和探索,老師們深入學習了什麼是「深度學習」以及其意義和影響,「深度學習」理論下的教學設計,既注重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又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老師們進一步明確了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只有建立深度學習的實踐模型,把握單元整體設計的要點,才能真正讓學生做到學有目標、學有所成、學有意義。
  • 深度學習讓數學學習更高效——奧龍小學數學組參加「深度學習...
    舜網訊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辦的「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第五期研修班小學數學會場在中國教研網進行直播舉行。奧龍小學全體數學老師參加了本次研修班學習,及時上網進行觀看。隨後,東北師範大學馬雲鵬教授在題為《聚焦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教學設計:以「數的運算」為例》的報告中,進一步闡釋了「深度學習」的意涵、特徵及其意義。接著,播放了三個與「深度學習」相關的吳正憲老師的案例視頻,並且由吳正憲老師結合案例,對「基於深度學習的單元內容分析與教學設計」進行解讀。
  • 【師者心語】立足素養 深度學習--《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學習體會
    當然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我最希望看到的還是是如何將夢想照進現實,帶著這份期許和憧憬,我繼續讀了下去,這本書中,對深度學習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結合案例進行了系統而詳盡的闡述,進行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要經歷這樣的幾個過程:第一,確定單元學習主題。
  • 理論提點||「深度學習」內涵及策略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離不開對學生課堂學習的關注。在教育部「基於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要求中,提出面向學校課堂教學方式變革,推動課堂教學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注重思維達成度、學習參與度、合作學習有效性、課堂開放性、技術應用有效性等。深度學習是其中的關鍵詞之一。
  • 市教育局教研室入高新區調研暨「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階段總結...
    2020年11月26日,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教研員入高新區調研暨「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階段總結活動召開,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副主任連珂一行出席,高新區中小學300餘位教師參加。小學分會場設在鄭州大學實驗小學,分為《深度學習視角的小學課堂教學改進區域實踐》專題匯報,《深度學習視角的小學課堂教學改進區域實踐》課堂教學,《深度學習視角的小學課堂教學改進區域實踐》各學科匯報和市教研室各學科專家聽評課四個環節。中學分會場設在鄭州高新區第一中學,以「『深度學習』大概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為主題,上午專題匯報,共享理念,下午課例展示,經驗交流。
  • 專訪郭華教授 | 走向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作者丨郭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來源丨《新課程評論》2020/12「專題」欄目,訪談者為編輯部主任餘孟孟「深度學習」是時下教育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題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紮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深度學習有三個特點:第一,深度學習強調學生立場,關注學生的學習是否真正發生。
  • 聚焦深度學習 打造高效課堂—我市組織中小學教師在線學習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
    7月30日,遠程研修直播活動正式開始,教育部課程教材中心副主任劉月霞在開班儀式上致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郭華作《深度學習的內涵及意義》講座。郭華教授闡述了深度學習的緊迫性;深度學習的意涵特徵及發生的條件;深度學習的理論價值。
  • 淺談實現深度學習的策略和步驟
    實現深度學習的策略是:變低階思維問題為高階思維問題,變低階思維活動為高階思維活動。深度學習內容需要有機整合,要將多種知識和信息間的聯結,包括多學科知識融合及新舊知識聯繫,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深度學習過程屬於建構反思,個體在某特定社會環境中互相協作、共同參與某種有目的的活動,最終形成某種觀念、理論或假設等智慧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