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視閾下問題式教學策略

2021-03-02 基礎教育課程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繫,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徵是:「理解與批判、聯繫與構建、遷移與應用。」在《上海市初中科學課程標準(試行稿)》中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是科學的核心,科學探究能力與方法的培養是全面發展科學素養的關鍵。」如何將科學探究活動落到實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呢?首先,分析探究活動的基本組成要素。

如圖1可見,無論探究過程中將涉及哪方面的內容,探究活動都以「提出問題」為起點。而且,整個探究活動都是圍繞著解決這個核心問題而逐步推進展開的。因此,要提升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學品質,首要任務應當是提出能夠圍繞其進行深入研究並從中習得知識的「核心問題」。只有以「提出問題」為導向,以「分析問題」為線索,以「解決問題」為驅動,才能將「基於問題的學習」貫穿於探究活動教學的始終,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筆者根據一線教學實踐總結歸納出四大問題式教學策略。

傳統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課堂效率,大多採用「開門見山」或「複習導入」的引入方式。貌似為後面的教師講授新知識節約了時間,但實際效果卻恰恰相反。課堂觀察採集的數據顯示,學生們在課堂的前15分鐘裡,注意力是相對最集中的。從師生互相問好後,班級中95%以上的學生都會自覺地將目光投向教師。因此,課堂引入環節尤為重要,甚至成為一節課成敗的先決條件。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給學生創設一個能夠產生「認知衝突」的情境,令他們產生疑問,引發深度思考,帶著疑問去探索,從中實現新知識的建構。

初中科學(牛津上海版)六年級第一學期第四章「物質的粒子模型」中有一節內容是「氣體的壓強」。教材內容是通過分析「給足球打氣現象」來認識氣體粒子產生氣壓。對於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司空見慣了的生活現象,無法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對此,筆者巧妙設計一個「小魔術」讓學生嘗試揭秘,從而引入對新知識的學習。

教師找到一名身材高大的男同學和一名身材嬌小的女同學到講臺前。拿出兩個同樣大小的空飲料瓶,將兩個氣球分別裝進飲料瓶中,並把氣球進氣口套在瓶口上。老師請同學們預測,哪名同學會最先把氣球吹起來。大家都認為男同學會勝出。經過比試,結果卻出乎意料,嬌小的女同學只吹了兩下,氣球就在瓶子裡鼓起來了;而高大的男同學無論怎麼用力吹,氣球都無法在瓶子中脹起來。頓時,全班同學都驚呆了,議論紛紛,迫不及待想知道其中的奧秘。

  

儘管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做前期鋪墊,卻巧妙地用一個有趣的「小魔術」激發了學生們的探究欲。正因為學生們無法用原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認知衝突」,形成了問題意識。接著,學生們圍繞著這個真實問題,開展探究活動。他們通過對比觀察兩個瓶子,嘗試體驗感知,發現其中的不同之處,從而提出各種假設,並嘗試著尋找證據來解釋現象。教師則在引導學生探尋揭秘的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嘗試用「粒子模型」理論來解釋現象。這樣就打破了刻板的以知識內容為主線的傳統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解決問題」為驅動的自主探究教學方式。學生們在探究中得出「小魔術」的原理:在瓶子底部戳一個小孔,瓶子裡原有的氣體會隨氣球脹大而跑掉。沒有小孔的瓶子則由於瓶子裡原有的氣體粒子所產生的氣壓阻礙氣球脹大。這樣,學生們便會積極主動調用已有知識或嘗試合作交流相互探討,努力嘗試著解釋現象,從而引發深入思考,挖掘事物的本質特徵,實現深度學習。

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創設出一個問題情境來。因此,問題的提出方式需要更加多樣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佔「主體」地位,教師是「引導者」,即: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是由教師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然而,提什麼問題、何時提問題、提哪類問題等等,都是需要教師深思熟慮的。否則,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學生的思考就沒有方向,簡單回答「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沒有實際價值,而開放性過大的問題又容易導致學生的思路偏離教學主題。因此,教師需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視角來審視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提出恰當合適的「真問題」。這樣,師生之間才會產生共鳴,才能將教師提出的問題變成學生心中所想的問題。下面列舉一個反例,來闡述教師如何將自己的提問變成學生所提出的問題。

初中科學(牛津上海版)六年級第二學期第六章「水與人類」中有一節內容為「水的三態變化」。執教老師設計了如下主要的教學活動:

教師布置學生進行測量水沸騰和冰融化時的溫度實驗前,拋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水沸騰時、冰融化時,水的溫度不變?」然後,教師就讓學生們帶著這個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實驗。學生們實驗結束後,發現當水溫達到100攝氏度時,溫度就不再上升了。同樣,冰融化成水時,溫度也保持在0攝氏度不變。接著,教師又拋出問題:「大家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粒子模型理論來解釋一下現象呢?」學生們的反應非常沉悶。

  

剖析現象看本質,之所以課堂上會出現沉悶的氣氛,究其原因學生們始終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教師拋出的問題沒有成為學生自己的問題。所以學生不能理解教師為什麼在做實驗前就讓大家思考「溫度不變的原因」。在實驗結束後,又非常突兀地要用「粒子模型」理論來解釋現象。這樣的探究活動是在「做表面功夫」,沒有將探究活動的精髓挖掘出來,更無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由於活動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關聯,教學過程則顯得非常的「程式化」。實際上,教師應該在授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細緻分析,搞清楚各個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對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能貫穿整個探究活動的始終進行透徹的分析。就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言,其中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即:水從固態到液態再到氣態的過程中都需要吸收熱量,如圖2所示。

那麼,教師就應該牢牢抓住「吸熱」這一線索。先讓學生們觀察並記錄冰融化成水、水沸騰形成水蒸氣的過程中水的溫度變化。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們分析實驗數據,根據已有認知解釋現象。以水沸騰現象為例,學生們的認知基礎是:「水吸熱會導致溫度升高」。但根據數據形成的折線圖發現,當水溫達到100攝氏度時,溫度不再上升,如圖3所示。

但此時,酒精燈仍然在給水加熱。於是,學生們便自然會產生疑問:「水沸騰時,仍然吸熱,但為什麼溫度卻沒有升高呢?」這便是學生頭腦中所產生的「認知衝突」,是「真問題」。而先前教師所提出的「水沸騰時為什麼溫度不變?」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假問題」。因為,學生們在沒有進行實驗前,無法關注到水沸騰時會保持溫度不變這一現象。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沒有基於學生的觀察和體驗,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能成為學生們所認同的「真問題」,就無法觸發他們進行深入思考。那麼,究竟為什麼水明明在吸熱,溫度卻沒有升高呢?這部分熱量到哪裡去了呢?這時,就必須要從「宏觀現象」過渡到「微觀世界」,利用「粒子模型」理論進行分析才能揭示其中的本質原因。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水沸騰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們會指出,有大量的氣泡冒出來。那麼,這些氣泡是什麼呢?學生會回答「水蒸氣」。也就是說:水粒子從液態變成氣態跑到空氣中來,它們需要獲得能量才能掙脫彼此之間的束縛。這時,學生們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水所吸收的熱量被水粒子用來掙脫束縛,它們獲得了能量,產生劇烈的運動。」因此,只有促使學生們提出「真問題」,才能在師生之間產生共鳴,從而引發學生們探尋本質的深入思考。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很多零星分散的知識點,它們之間通常會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教師需要分析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形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鏈」。探究活動的起點是「核心問題」,但解決了這個問題後,還會引發新的問題。只有從一個問題引申到另一個問題,才能不斷推進教學縱深發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如果一堂課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就還只停留在淺表學習層面。必須要能夠不斷地拓展、延伸、誘發新的問題才能將學生引向高階思維的發展階段。

初中科學(牛津上海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九章「電力與電信」中有一節內容為「電流的磁效應」。教學流程如下:

教師巧妙創設了一個探究「炒豆之謎」的引入情境。即:教師演示小魔術把多個「紅豆」和「綠豆」在一瞬間就分開成兩堆,讓學生們嘗試揭秘。從而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根據生活經驗學生提出可能是盤子下藏有磁鐵,吸引了「鐵質的綠豆」。教師展示盤子底部,發現沒有磁鐵而是一些「通電小裝置」(電磁鐵),從而引發學生探究判斷「通電小裝置」是否有磁性的活動。最終,學生通過尋找證據得出結論:「通電小裝置有磁性,吸引了鐵質的綠豆。」 

至此,核心問題已經解決。但就教學內容而言,其中的本質原理還未揭示出來。因此,教師必須要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探尋內在本質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實現深度學習。此時,教師又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把『通電小裝置』(電磁鐵)的導線拆下來,直接給導線通電,還有磁性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沒有磁性了。」這一回答是學生們的認知特點所決定的。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通電小裝置(電磁鐵)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即鐵芯),就不會有磁性了。教師緊緊抓住學生認知的這個「誤區」,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並得出結論:「通電導線有磁性」。糾正錯誤認識往往比講授正確知識給學生們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也正是教師拋出的這個問題,引發起學生們更加深入的思考,揭示本質原因。接著,教師又提出一系列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和運用。

從圖4可見,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係,從而形成了一條具有關聯性的「問題鏈」。正是這條貫穿始終的「問題鏈」,將各個活動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知識點有機融合在一起,成為推動教學活動不斷深化的線索,不僅實現了活動之間的無痕過渡,更實現了知識的不斷建構,促進了學生的深入思考。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要「學以致用」。否則,單純的機械記憶無法實現知識的內在價值。深度學習理論特別強調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最終將知識進行變式應用,實現知識遷移,以解決新情境下的真實問題。以探究活動為基本教學方式的初中科學課程,更關注科學方法的習得和科學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們體驗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和發現的過程,目的在於啟迪智慧,發展思維,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開展探究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需要有一定的層次性,由淺入深,從一般到特殊,逐層遞進,提升思維品質。這不僅僅體現在問題本身的開放性上,更應該關注問題所能促使思維的發散性。

初中科學(牛津上海版)六年級第一學期第一章「科學入門」中有一節內容為「刻度尺和長度」。在強調規範操作要求基礎之上,需要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提出一些「有挑戰性的難題」來發展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例如:

1.只有一把磨損掉「0」刻度的尺子,你還能用它來測量物體嗎?

2.如果給你一把量程小於被測物體的尺子,你怎樣測量? 

3.給你一枚硬幣,你如何用刻度尺測量出它的周長? 

4.給你一根彎曲的線段,你如何來測量它的長度?

 

分析上述四個問題,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是有梯度的。前兩個問題目的在於打破傳統,倡導運用靈活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後兩個問題關注突破常規,倡導採取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測量硬幣的周長方法並不唯一,可以通過測量其直徑再計算出周長,也可以直接在刻度尺上滾動測量。而對於如何測量曲線的長度,學生則往往將思維局限於「將一根繩子與曲線重合,再測量繩子長度」這一種方法。此時,如果教師鼓勵學生嘗試設想出其他方法,學生們將帶著疑問積極主動進行深入思考。在彼此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大大提升思維品質。有的學生想到「將曲線分割成多個小段,用刻度尺測量每個小段後再加起來」的方法。還有的學生從測量硬幣的周長中獲得啟示,採用「將硬幣在曲線上滾動,記錄滾動了幾周,再將硬幣在刻度尺上滾動同樣周數從而得出長度」的方法。可見,教師的進一步追問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局限,大大拓寬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們不僅僅滿足於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建立了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找多樣化解決問題方法的意識。尤其是,學生實現了知識的「正遷移」——從前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中獲得啟發,用於解決後面的問題。這無疑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問題解決的思路,即:嘗試著將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做類比,將一個問題解決方法移植到另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

將「問題」貫穿於科學探究活動的始終,將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實施基於問題的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只有巧妙創設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建立在對教材內容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只有把握住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才能構建出系統的「問題鏈」,只有從揭示本質到變式應用才能實現知識的遷移。最終,才能將探究活動教學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真正實現學科育人價值。

相關焦點

  • 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分層分類教學策略
    疫情期間,在校學習轉變為居家學習,課堂教學轉變為在線教學,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發生著巨大轉變,這一轉變為今後線上與線下混合式學習的推進帶來新的契機。混合式教學並不是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方式的簡單結合,美國發展訓練協會的Singh和Reed指出,混合式學習應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完成最佳的學習目標。
  •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了解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有利於推進個別化教育。兒童的學習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風格以及智能類型的差異,教師應基於學生個體差異促其深度學習,讓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二、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
  • 思維可視化支持下的幼兒體驗式深度學習
    在肖文園長的帶領下,瀋陽市花語幼兒園教學團隊成為思維可視化融入幼教領域的先行探索者,擴展了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範圍,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幼兒也能進行結構化思考。思維可視化概念由心智研究院劉濯源院長提出,筆者在參加由王東校長主持的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中小學生學習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了解到相關理論及策略,深受啟發。如何運用思維可視化策略支持幼兒開展體驗式深度學習?
  •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有助於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小學數學學習是一個整體、動態的過程,隨時都可能遇到新的變化和新的問題,但淺層學習獲取到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點狀的,這會導致學生在面對複雜多變的數學問題時,感到束手無策、無能為力。而深度學習是學生以認知情況為基礎,對新知識的主動篩選、處理和加工,使新知識融入學生已有知識體系中,這樣會非常有助於學生靈活運用新知識。
  • 6項新策略,構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
    課堂的教學實踐,是開放的。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和每次的學習內容進行調整完善,而不受限定形式的約束。但改進教學行為也並非盲目亂改一氣,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能為」事做好、做實,抓住教學的核心問題,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絕不包辦。
  • 第一線丨趙唯吟 王喆瓊:深度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教學策略例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9年度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課題「三維共生:道德與法治繪本資源重整與教學應用研究」(JDNNU20190315)研究成果。近幾年,隨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深度學習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認同。深度學習強調的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靈活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它和被動的、機械的學習相對。
  • 4項教學策略:教師如何走出「深度學習」的三大誤區?
    在教學中,一些老師由於對深度學習的理解過於片面,產生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釐清當前教師對「課堂深度學習」的認識誤區,分析其產生的緣由並提出相應策略,對深度學習真正「落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
    劉曉婷老師在《真問題驅動的教學反思》這本書中做了詳細的闡述,劉老師圍繞著「如何做深度教學反思」,「深度教學反思文章的呈現方式」兩個方面展開論述。閱讀之後,茅塞頓開,收穫頗豐。一、如何做深度教學反思。所謂深度教學反思,其核心就是有問題的驅動。
  • 教研前沿:長沙開展中學教師深度學習策略主題研修
    紅網時刻4月16日訊(通訊員 徐善羨 楊旭)4月11-13日,來自長沙市市直、五區的57位骨幹物理教師,冒雨前來長沙教育學院參加2019年長沙市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策略主題研修。本次研修以深度學習策略的實施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驅動,問題解決為培訓方式,在崗位實踐中探索單元主題式學習、實景體驗式學習、項目化學習和STEM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實施。
  • 淺談實現深度學習的策略和步驟
    實現深度學習的策略是:變低階思維問題為高階思維問題,變低階思維活動為高階思維活動。深度學習內容需要有機整合,要將多種知識和信息間的聯結,包括多學科知識融合及新舊知識聯繫,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深度學習過程屬於建構反思,個體在某特定社會環境中互相協作、共同參與某種有目的的活動,最終形成某種觀念、理論或假設等智慧產品。
  • 「問題解決」教學的實施策略學習心得
    「問題解決」教學的實施策略永清縣韓村鎮中心校  王秋月今天聽了北京大的興區教研員馮文凱教授專題為:「問題解決」教學的實施策略的講座
  • 星源小學: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
    星源小學: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本學期星源小學開展了以「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為主題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近日,六年級組進行了「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說理文教學——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教研活動。一確立主題小學階段的說理文作為一種應用性文本,其教學以語言為平臺,將教學的中心指向言語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經研討,六年級組確立了「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說理文教學——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教研主題。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與「5E」模式的關係據研究,教育領域中的深度學習概念最早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的馬頓和薩喬提出,他們在1976年研究大學生在進行大量散文閱讀任務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學習過程和使用的學習策略以及理解和記憶的差異化學習結果。他們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理信息存在不同水平,呈現淺層和深層的差異。
  • 「深度學習」教學改進的案例式研究(建議教師都看看~)
    2018年,我們工作室以「深度學習」為主題邀請趙老師來漣源進行了專題講學,在之後的一年時間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中,我們工作室不斷地進行「深度學習」的案例式研究,逐漸豐富了我們對「深度學習」的認識——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帶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繫,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
  • 混合式學習設計12原則和設計策略.
    總體而言,任何教學原則的應用,最終都是為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應與特定的學習對象和學習目標相一致,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混合式學習設計的典型策略:策略一:明晰的核心目標是有效、高效教學的根本保障在混合式教學中最讓教師困擾的問題是,當教師把部分學習內容轉變成線上學習內容和任務後,學生的學習投入增多了,但學習效果可能並沒有改善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據研究,教育領域中的深度學習概念最早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的馬頓和薩喬提出,他們在1976年研究大學生在進行大量散文閱讀任務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學習過程和使用的學習策略以及理解和記憶的差異化學習結果。他們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理信息存在不同水平,呈現淺層和深層的差異。
  • 讓課堂教學走向深度的10個策略
    學生課堂中的學習是培養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但是,傳統課堂教學中工具性、程序化、單向度的學習方式,導致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表面化和淺層化。 想要打造「一節好課」,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關鍵能力的提升,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重要因素。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課堂教學走向深度呢?
  • 【項目學習】關注項目式學習中的驅動性問題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驅動性問題科學教學 項目式學習是當前科學教育實踐中關注的熱點問題,它強調教師要圍繞真實的問題設計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學科核心概念、跨學科概念和科學實踐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需要以對學生有意義且重要的問題為線索來組織和推進教學活動,可以說,驅動性問題是項目展開的核心和靈魂m。
  • 2020高中生深度學習策略課程
    」即可 免費獲得 深度思考、高效學習的方法(本文共4051字,閱讀約需11分鐘)前幾年,學習策略夏令營一直是做的線下實體課程,這是第一次將深度學習策略課程搬到線上來。綜合研究各類思維方法與學習策略,自主開發《可視化思維》《深度理解》《中學結構化策略生態》《輸出指引策略》等多套系列課程。為幾千名教育局官員、校長、骨幹教師,幾十萬名學生做過學習策略培訓,受到廣泛好評。 與別家培訓機構的最大不同在於,我是個真正搞教育研究的人,而不是個普通的商業機構。
  • 特級教師說| 朱開群:基於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
    本文通過對「深度學習」特徵的剖析,提出了只有將學生引向「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才是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觀點,並指出「深度教學」應該是基於價值引領的教學、基於真實情境的教學、基於高質量問題的教學、基於學科內和學科間的整合性教學、基於思辨的教學、基於微探究和微課題的研究性教學。從「深度學習」走向「深度教學」,使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從理念走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