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可視化支持下的幼兒體驗式深度學習

2020-12-15 心智研究院

在肖文園長的帶領下,瀋陽市花語幼兒園教學團隊成為思維可視化融入幼教領域的先行探索者,擴展了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範圍,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幼兒也能進行結構化思考。

思維可視化支持下的幼兒體驗式深度學習

瀋陽市渾南區花語幼兒園

肖文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進人的心智發展,而人的心智發展是一個非間斷的連續體,每個階段的心智成長都是下一個階段心智成長的基礎。基於這樣的動態視角,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支持心智成長的核心活動便是學習。近年來,人們對學前教育的關注點逐漸從「學什麼」轉向「怎麼學」,教育者也回歸幼兒本位思考學前幼兒的學習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幼兒學習的有效設計對於幼教工作者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因為幼兒的學習既不能進行簡單的提前知識灌輸,將幼兒教學「小學化」;也不能丟失其成長目標,將幼兒教學「自由化」。那麼,如何能讓學前幼兒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準確且適度的心智成長支持,形成良好學習品質?筆者認為引導幼兒深度學習是有效路徑。

如何理解幼兒的深度學習?我們發現在相同的學習活動中,幼兒的學習態度、探索興趣、參與程度和學習效果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水平,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心智捲入」的程度差異。劉濯源老師提出:深度學習即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心智的深度捲入及正向發展。結合幼兒的心智發展目標,我們可以將幼兒的深度學習理解為: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幼兒能夠在規則的引導下,自發且自主的參與感知、觀察、想像和表達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確立自我價值。

幼兒可以深度學習嗎?幼兒的深度學習並非指向深奧的學習內容,更不是超越兒童認知能力的「拔苗助長」,而是基於幼兒認知發展規律,指向兒童最近發展區的學習狀態。幼兒的認知處於前運算發展階段,無法脫離具體形象進行抽象思考,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應該是以直接感知獲得的經驗為主,即通過視、聽、觸、味、嗅五種基本感官通道獲得直接信號刺激。在此基礎上,幼兒將感性形象以及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的經驗作為進一步思維加工的素材,逐步建構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已有經驗進行遷移運用和批判重組,在新舊認知衝突中形成更深一層的認知經驗。這個建構的過程,其實就是深度學習的發生過程,也是引導幼兒從「現有水平」走向「潛在發展水平」的路徑。

那麼,幼兒教師應該如何引領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如何為幼兒在感性形象及抽象建構之間搭建思維的橋梁?筆者認為「思維可視化」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所謂「思維可視化」就是要將「看不見的」思維的過程和方法以圖示或圖示組合的方式清晰地呈現出來,以便更好地理解、記憶和運用。思維可視化概念由心智研究院劉濯源院長提出,筆者在參加由王東校長主持的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中小學生學習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了解到相關理論及策略,深受啟發。

如何運用思維可視化策略支持幼兒開展體驗式深度學習?深度學習的前提是深度思考,因此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將「思維可視化」策略引入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當中,以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為聚焦點,鼓勵幼兒將自己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的思考轉換為規範的口頭語言和圖示語言(圖像、圖形之間的內在思維聯繫),運用分類、提煉、概括的方式持續深化學習過程。下面筆者將結合實踐,舉例談談具體路徑。

1、空間可視化——不斷深化的學習環境

① 主題清晰,層次分明

樓梯和走廊是幼兒園常見的公共環境,更應該承載幼兒自主學習的重要資源。針對以往班級各自為政,環境課程內容零散、無序的問題,我們帶領教師進行研究,根據不同年段幼兒的認知水平確定研究主題,同時運用「心智圖」(以思維可視化為手段,以心智發展為目標)架構出每個主題分層展開的思路(如下圖1),將各主題幼兒心智圖放置在環境課程的起始部分,在可視化的環境中方便幼兒對各主題的學習內容進行整體感知,明晰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係,逐步形成上下層級概念。

圖1:亞洲地理主題空間可視化設計

② 目標明確,層層深入

教師為幼兒提供學習環境和材料時應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在引導幼兒繪製心智圖過程中,要通過有效追問,把幼兒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以滿足幼兒持續探究的需求,將幼兒的好奇心轉化為探究欲。

圖2:幼兒心智圖——《有趣的泡泡》

例如,在中班繪製《有趣的泡泡》心智圖時(如上圖2),大部分幼兒都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教師提供的材料分為能吹出泡泡和不能吹出泡泡兩大類,教師從能吹出泡泡的材料中拿出筆管、羽毛球、軟毛棒三種,經過幼兒再次觀察、比較,找到三種材料的異同,並參照三種材料的不同特徵對其它材料進行分類,最後形成具有初級結構化思考特徵的思維圖示。

2、方法多元化——適時適度的支持引導

教師在充分觀察、了解的基礎上,給予幼兒適時適度的心智支持,運用不同的方法為幼兒提供適宜的幫助,以此來激發幼兒持久的學習動力。

① 信任幼兒,學會等待

教師要充分相信幼兒具有與生俱來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能力,學會適當的等待,把學習的機會還給幼兒。班級的活動區裡玩具非常多,每次教師都需要幫助幼兒進行整理。如果教師將一張玩具歸類的「半成品」心智圖貼在活動區牆面上,讓幼兒在對照活動區中的玩具後,自發地將心智圖補充完整,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自主感及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並且學會了玩具的分類收納方法。

② 理解幼兒,提供方法

教師要根據幼兒在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新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給予恰當有效的引導,為幼兒的心智成長搭建一個臺階。例如,大班幼兒已經熟練掌握了圓圈圖的繪製方法,當他們在學習中需要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時,教師出示了交叉氣泡圖,並讓幼兒認真觀察圖示特徵,嘗試用語言進行說明。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夠初步理解圖示的作用,並在頭腦中建構出一個基於比較策略的「思維結構」,儘管這種抽象的、隱性的「思維結構」並不能被幼兒當成客觀知識所認識和理解,但它卻會作為一種思考方式沉澱在幼兒的頭腦中,並在進行比較學習時派上用場。在完成一個「比較學習」任務的情況下,幼兒又自發運用這種方法繪製了以動物、植物、人物、日曆、時鐘等為主題的心智圖(如下圖3),並能夠藉助圖示進行相對有序的語言表達,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基於「結構遷移」的心智深度正向捲入的深度學習。

圖3:基於比較策略的幼兒心智圖

3、成果實用化——遷移運用的實踐平臺

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或經驗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夠最終固化成為他們的有效學習成果。因此,是否能夠舉一反三將新的知識經驗進行遷移運用,也是評價幼兒學習深度的重要指標。

① 一點切入,多點聯結。

在進行幼兒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充分掌握概念體系之間的關係,通過對核心概念的追問,幫助幼兒打開思維,形成發散式的思維聯結,構建概念網絡。在健康活動《認識蔬菜》的認識菠菜、小白菜兩個活動中(如下圖4),教師運用發散式心智圖和孩子們共同總結出認識綠葉蔬菜的學習方法,並悄悄地在科學區內投放了香菜、生菜、油菜三種綠葉菜,幼兒發現後,很快就根據外形特徵將三種新蔬菜與原來認識的兩種蔬菜建立了認知聯繫,將已有綠葉類蔬菜的學習方法,遷移到新的學習活動中,並在拓展「認知疆域」的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學習經驗。

圖4:運用發散式心智圖認識綠葉蔬菜

② 批判質疑,認知重建

幼兒的深度學習還體現在是否具備主動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例如,在《我要上小學》體驗式主題活動中,幼兒通過實地觀察了解到小學生之間會偶爾發生矛盾和衝突,他們通過小組討論提出了解決辦法,並用心智圖呈現出來(如下圖5)。在小組分享時,幼兒針對每個小組的心智圖提出質疑,不斷推翻方案再進行重建,最後產生在幼兒視角下相對完善的解決方案,在這樣一種開放、質疑的氛圍中,幼兒的深度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意識也更加強烈了。在遇到衝突時,幼兒能夠主動思考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圖5:運用心智圖學會解決問題

除上述策略外,幼兒園還應將思維可視化策略應用於教師的教學設計當中,教師將每一個主題活動的設計都繪製成層次分明的思維圖示,並通過不斷追問的方式引發自己的深度思考。另外,幼兒園還應對家長進行思維可視化的培訓,鼓勵家長支持和幫助幼兒將學習成果設計製作成心智圖,引導家長參與幼兒的深度學習,成為幼兒深度學習的重要支持者和合作者,給予幼兒高品質的陪伴。

基於思維可視化策略支持下的幼兒深度學習路徑探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沐浴到心智成長的陽光。在劉濯源老師及其團隊的指導及支持下,我們將再接再厲,努力探索,為幼兒的心智發展提供準確的、科學的、有效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學會成功舉辦「思維可視化支持下的深度學習」專題培訓會
    近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南京濯源心智文化發展研究院協辦的第一屆「思維可視化支持下的深度學習」中小學專題培訓會在蘇州吳中區橫涇實驗小學舉辦。此次會議是劉濯源思維可視化教學團隊歷經十九年的研究與實踐,首次從道(規律)、法(規則)、術(策略)、器(工具)、場(環境)五個維度,按追問教學、學科思維、圖示家族、教學模式、深度閱讀、學科建模、實踐路徑、課程重構八大模塊,系統性闡釋如何實現思維可視化支持下的深度學習,如何將「知識灌輸導向」的課堂轉變為「思維發展導向」的課堂。
  • 精準 精練 精進——基於「思維可視化」的深度教研
    思維可視化教學體系創建者劉濯源院長指出:「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是將學科知識的內在結構、學科思維的建構過程,運用結構化的思維組織方式,藉助圖示及圖示組合呈現出來的過程。下面,筆者將從學校教研視角,結合自身實踐,談談「基於思維可視化支持下的深度教研」的路徑探索。
  • 如何探索遊戲中的深度學習,拓展幼兒的思維?
    深度學習的體驗與幼兒遊戲狀態非常類似。深度學習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意味著幼兒要集中精力,努力達到「暢」的高峰體驗。契克森米哈伊認為,「暢」是一種既可以在遊戲中也可以在學習中產生的最佳體驗,它是一種感覺。
  • 探究式學習線上共創營,幼兒教師可以體驗的創新教育!
    所以日敦社幼師學院邀請他為對探究式學習和創新教育感興趣的幼兒園老師做一期探究式學習線上共創營,希望能夠在線上,帶給各位不方便出行的老師媲美線下的體驗。老師們在幼兒園努力為孩子創造探究學習的環境時,我們不妨也用這樣的方式來組織自己的學習。
  • 「解讀幼兒行為 支持幼兒深度學習」
    隨著江蘇省「課程遊戲化」項目的不斷推進,對於幼兒來說,學習不再是最終結果,而是一種深入探索的過程,「深度學習」的理念也就應運而生,並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知識可視化:有效促進幼兒在生活環節中的學習與發展
    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還給孩子生活的本來面目,給孩子生活原貌,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而《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診視遊戲與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做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的學習來源於生活,最後還要回歸生活。
  • 《深度思維》學習筆記
    深度思維是具有巨大價值的思維方式,思維的技術與格局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認真研究和學習的能力。
  • 你是否真正理解幼兒學習過程可視化背後的意義?
    不知大家在做這個的時候,是否理解我們為什麼要將幼兒的學習過程可視化,並以多元化的形式記錄和呈現在班級環境中?學習過程可視化對於幼兒、教師、幼兒園課程以及家長和社區有何意義?在澳洲,我們提倡兒童在玩中學,探索中實踐,給予每一個孩子充分的時間探索、實踐、研究與學習,這就是他們的學習過程。而對於繪畫創作,我們也同樣提倡讓孩子多實踐與探索,讓兒童的創作過程不僅僅只停留在作品上。
  • 知識可視化:有效促進幼兒在生活環節中的學習與發展
    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還給孩子生活的本來面目,給孩子生活原貌,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而《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診視遊戲與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做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的學習來源於生活,最後還要回歸生活。學習在其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動中發生著、進行著。
  • 百度數據可視化實驗室正式成立,發布深度學習可視化平臺 Visual DL
  • 深度學習訓練過程可視化(附github源碼)
    其實很多還是無法可解釋,但是通過可視化,具體可以知道深度學習在訓練過程到底學習了哪些特徵?到底對該目標的哪些特徵感興趣?這些我們現在已經有很多渠道可以得知,我先給大家介紹幾個比價好的工具!1.深度學習網絡結構畫圖工具地址:https://cbovar.github.io/ConvNetDraw/
  • 思維可視化教學暨學科思維導圖繪製與應用專場培訓(呼和浩特)
    這樣學習不但效能低,還會造成「習得性愚鈍」——學得越多思維越僵化,進而喪失了主動思考的能力。如何從「效率導向型」的教學轉變為「效能導向型」的教學,劉院長給出了答案:思維可視化教學體系。下午,林書揚主任帶領學員們進行了「學科思維導圖的內功訓練」。她強調:學科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二者形似而神異(思維導圖重自由聯想,而學科思維導圖強調結構化思考)。
  • 創客空間支持的深度學習設計
    (5)不追求、不迴避利益創意實物化不僅是創客興趣的實現,其內含的使用價值極有可能為創客帶來實際經濟效益,他們既可以為自己的創意申請專利,也可以自行批量生產銷售,進而發展為一項事業,規模化的生產甚至可為部分人解決就業問題,是創客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體現。
  • Keras 深度學習模型可視化
    深度學習可視化深度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黑盒子,模型通過大量的權重去學習擬合輸入的數據和學習目標,模型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模型的輸入的數據;深度學習的擬合效果往往出乎我們的的想像,但是模型如何擬合數據和學習目標之間的關係,我們知之甚少。
  • 幼兒英語的學習優勢及思維要如何培養?
    從小就學習第二種語言,有助於幼兒大腦的聽覺皮層發育和總體智力的發展。事實上,從小學習第二種語言對促進幼兒的發育是非常有效的,甚至對於腦損傷兒童和自閉症兒童的發育也是有幫助的。因此,讓孩子從小就學習英語,不僅能幫助他們輕鬆完成學校的英語課程,還能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幼兒英語教學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母語式的學習環境、感官式的學習方法和交流、互動、遊戲的學習方式,下面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路徑探索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以思維發展型課程建構為主要研究方向,選拔語文、數學、藝術學科優秀青年教師參與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此文為數學教師左明旭的一篇基於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所撰寫的文章,其中數學概念的多元表徵與思維可視化的融合運用進一步拓展了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版圖,值得借鑑。
  • 如何在科學區促進幼兒深度學習提問
    導言我們都知道,有效地提問能夠激發幼兒深入的學習與思考,是教師與幼兒之間重要的互動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老師常常會因為問「為什麼」而感到苦惱。那麼,在「科學區」這樣經常容易被提問的地方,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 廣東韶關舉辦《基於思維可視化的教學效能提升策略》專題講座
    6月13-14日,由廣東韶關中天教育培訓中心組織的兩場《基於思維可視化的教學效能提升策略》專題講座,分別在韶關市仁化教育局和廣東省北江中學舉辦,此次活動特別邀請思維可視化教學體系創建人,南京濯源心智文化發展研究院劉濯源院長全程主講。
  • 巧用「可視化思維」,提高孩子學習效率
    了解情形之後,我就推薦霖霖媽媽多去了解一下「可視化思維」,然後讓孩子運用這個方法去學習,這樣教育效果會好很多。一、什麼是「可視化思維」?而且可視化思維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有趣的體驗,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孩子可以把日常學習中比較枯燥的文字轉化成有趣的流程邏輯圖,這樣孩子也就能夠更好地記住。在這個的不斷鍛鍊下,孩子的記憶能力就會不斷的提高,對於學習也就更加具有幫助。二、「可視化思維」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 深度體驗學習,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
    在研究、實踐深度體驗教學的七年時間裡,他們經歷了「課外生活應用體驗」、「體驗學習」再到如今「深度體驗學習」的探索過程,在課堂中讓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感受數學的魅力,也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  本報記者 李飛 潘世金實習生 徐麗環        深度體驗學習在課堂真實發生  什麼是深度體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