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還需要老師嗎?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

2020-12-20 正北方網

未來學習是新型環島式而非傳統學校孤島式,家庭、網絡、社區、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處處都可以是學校。

30年後的教育會怎樣?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學什麼,在哪學,跟誰學?

這些問題,既關乎未來,也照進現實。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大問題,「搞清教育的未來,是人們對未來挑戰的回應」。

現在學的東西過時了嗎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介紹,差不多150年前,社會學家斯賓塞提出了「什麼知識最有價值」這一命題。直到現在,學習的體系也是根據這一理念構建的。「這樣一套理論是天經地義的嗎?那個時代和現在的孩子們應該學習同樣的內容嗎?」朱永新拋出了問題。

他認為,「學什麼」是教育的重要出發點之一。如今,舊有的課程體系沒變,新的知識又洶湧而來。每一次課程改革,都意味著進一步增加課程內容,也就意味著進一步增加孩子們的負擔。

朱永新認為,未來教育要整合課程。「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沒有必要學習目前所有的課程。」他表示,課程內容應該整合為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大德育和大生命,要把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作為新教育探索的基礎性課程。

另外,課程難度要下降。朱永新表示,現在課程的難度都圍繞著進入最好大學的目標設計,但並非所有人都要學到那麼難、那麼深。畢竟,進入最好大學並非所有人的唯一出路。「未來至少應該有50%的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朱永新說。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看到的教育問題,則是「雷同」。即使在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理念、內容也基本都以發達國家為參照,甚至是照搬發達國家。有些教育內容確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人需要讀、寫、算的能力,需要掌握學習新知識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但還有些內容,應該有國家特色。「一個國家應該根據它的發展階段,去組織生產和教育教學。教育要成功,就要發展中國家在未來有更多的交流,去把握數字革命、人工智慧革命帶來的機會。」林毅夫說。

林毅夫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人工智慧。在諮詢會上的討論中,幾乎所有專家都直言,人工智慧將是未來教育的巨大變量。

老師和學校還需要存在嗎

「2050年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還很難完全說清楚。但我在想,2050年,肯定還會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還會有規模大小不一的學校。教師的水平也不太可能都達到最高水平;我們的孩子肯定還是千差萬別的,這些情況暫時不會有較大的變化。」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說。

專家希望,未來人工智慧可以賦能老師、學校和管理。「我們將改變教師的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向知識建構轉變,同時緩解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任友群說,未來的教育信息化,不再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而是能夠實現更加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信息化。

傳統教育是在學校、在班級,朱永新說,「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多以項目為中心,以學生的探索和學生之間的學習為中心」。

家庭、網絡、社區、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處處都可以是學校。「未來是新型環島式而非傳統學校孤島式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新的教育革命,新的學校革命。」朱永新強調。

那麼,還需要老師嗎?

北京實驗二小校長蘆詠莉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們認為,立德永遠是育人的前提和首要任務,那麼人師就不可替代。」她說,人的成長需要他人的陪伴。老師們會問那些喜歡上學的學生——你來上學的原因是什麼?90%以上同學的回答是「我喜歡老師」或者「我想和同學在一起」。「對社交的需求,對受歡迎的需求,無論是否在人工智慧時代,對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基礎階段的成長都非常重要。」她說。

所以,在人工智慧時代,教師角色、同伴角色同樣無法替代,不過,蘆詠莉也指出,教師的角色會更加多樣。

教師不再僅僅指專職教師。他們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其他成年家庭成員,可以是社區內的權威或榜樣,可以是工作坊裡的師傅……同伴角色也會更加豐富,因為未來混齡學習會成為常態。「當學校樣態豐富,學校教育邊界被打破時,我們有理由認為,家庭和社區將成為影響我們育人任務中最重要也是最穩定的場所。」蘆詠莉判斷。

和人工智慧究竟怎麼相處

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看來,未來是人與人工智慧共生的時代。「從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程度來看,坦率講,它還不足以對我們的教育產生深刻影響。但是當它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帶來革命性影響。」

過去的教育創新,更多時候是基於理論和經驗來進行。陳鋒說,未來的教育創新,更多時候會與技術密切相關。「如果我們不了解技術,不學習技術,不在教育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工具研究和方法研究中與技術的變革緊密結合,我們就找不到教育變革的方向。」他認為,我們需要建立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機構來支撐未來的教育變革。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指出,教育要增強人的能力,今天的教育,就特別要增強人和人工智慧打交道的能力。

首先,要建立對人工智慧素養的基本要求。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形成不同的要求;在達成全球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各層次畢業生在人工智慧時代就業和生存發展適應力的相關標準。其次,是要建立基礎性的人工智慧倫理標準。龔克說,它非常重要,人類需要一個符合人類價值觀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慧。最後,是需要強化可轉移的能力。「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的職業是迅速變化的,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教育必須強化學生可移植、可攜帶、可轉移能力的培訓,這是用教育的進一步強化,來保證人工智慧為人類服務。」龔克認為,教育要培養更有批判性思維、更有人類價值觀的人來駕馭和操縱AI。

或許,唯一確定的就是變化。

「當變革不斷加速,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未來學生的心理、精神的發展,一定會成為這個社會所面臨的一個突出挑戰。」陳鋒說,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在數字時代需要建立什麼樣的文化共識,從而發展新的教育理念,讓更多的人能夠在數字時代獲得平衡發展。「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政府、學者、企業界等共同攜手,才能一起面對未來。」陳鋒表示。

[責任編輯:辛永紅]

相關焦點

  • 未來還需要老師嗎?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教育要成功,就要發展中國家在未來有更多的交流,去把握數字革命、人工智慧革命帶來的機會。」林毅夫說。  林毅夫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人工智慧。在諮詢會上的討論中,幾乎所有專家都直言,人工智慧將是未來教育的巨大變量。  老師和學校還需要存在嗎  「2050年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還很難完全說清楚。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 教育該如何應變?
    原標題:人工智慧時代將至 教育該如何應變?未來學習是新型環島式而非傳統學校孤島式,家庭、網絡、社區、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處處都可以是學校。30年後的教育會怎樣?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學什麼,在哪學,跟誰學?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教育該如何應變?
    老師和學校還需要存在嗎  「2050年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還很難完全說清楚。但我在想,2050年,肯定還會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還會有規模大小不一的學校。教師的水平也不太可能都達到最高水平;我們的孩子肯定還是千差萬別的,這些情況暫時不會有較大的變化。」
  •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教育該如何進行?
    對於高等院校的教學該如何適應和調整,從事一線教學改革的院長和與會教育界精英、學者,從多個視角展開了話題討論。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全球院長論壇現場以往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直面人工智慧時代的當下,已並非如此。
  • 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學生是否不再需要老師?
    老師的授課方式,同樣是按照學生平均水平進行設計。比如學生升到三年級下學期,不管他是否熟練掌握「周長」的概念,老師會依舊按照課程進度,開始講解「面積」這個新概念。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學生恐懼數學?數學有很強的邏輯性,需要一步步來,慢慢從低階知識過渡到高階知識。學生基礎不紮實,到了高年級,會發現自己,已經聽不懂數學老師在講些什麼。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教育或將發生大改變,未來教育會人工智慧化?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教育或將發生大改變,未來教育會人工智慧化? 喜歡看「大型科幻片」的同學們,最喜歡看的或許就是電影中那些無處於在的人工智慧。的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慧已經開始漸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工智慧也開始逐漸影響人類生活方式。
  •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的孩子究竟需要什麼?
    那麼,身處人工智慧時代的我們,孩子需要做什麼?家長朋友又該如何正確給孩子做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很多家長朋友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編程教育在未來的重要性,目前也只有部分學校有開設編程課程,但少兒編程其實已經在美國普及了。英國、美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都頒布了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使包括編程教育在內的信息技術課程實施有據可依。
  • 教育學教授趙勇: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大家知道,人發明一個工具的同時,為了和工具協同發展,需要發展不同的能力。哈佛大學有兩個經濟學家出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教育與技術的賽跑》,核心觀點是說,技術的發展永遠超越教育,而教育在技術發展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應該是重新定義什麼叫做有價值的能力。 那什麼技術如何定義能力的價值?
  • 人工智慧教育如何培養未來人才
    「目前在讀的中小學生正是10年、20年後勞動力市場的生力軍,我們要積極謀劃未來教育,讓孩子們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做好生活和就業的準備。」在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高級別對話中,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鄭富芝把視角對準了未來教育背景下如何定義和培養智能時代人的核心素養這一議題,而這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大焦點。在鄭富芝看來,人工智慧時代社會需求無疑會發生重大變化,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都會相應地發生改變。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未來教育?四位院士共繪新藍圖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孫競 瀋陽)隨著網際網路、5G、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組合創新,人類教育邁進「智能時代」的重要當口。探索智能技術如何助力教育公平與人的個性化成長,既是科技界和教育界肩負的時代使命,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邁向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的未來教育時代
    :itedu2012從雲計算,到大數據,再到被廣泛關注和討論的人工智慧,我們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當人工智慧成為大數據時代新的變量,無時不在擾動著我們對技術發展的認知。無論是大數據,抑或是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方興未艾,技術的魅力更加令人無法抵擋。
  •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時代,教育怎麼樣?
    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知識的獲取和傳授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育內容等已難以適應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尤其是今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教育受到嚴重影響,大規模線上教育也讓新技術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那麼,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將會發生哪些調整和改變?未來的教育將具有哪些突出特徵?
  • 人工智慧時代,校長該如何治校?
    技術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學校作為教育組織不僅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且應開時代先聲,引領時代發展。在人工智慧時代,校長的治校思維也應與時俱進。在當前學校管理與教學活動中,已經有一卡通門禁、OA系統、自主排課和選課系統、職業生涯規劃平臺、成績分析系統、無紙化閱卷系統、試題庫和教學評價系統等軟體的應用。這些軟體引入學校管理與教學活動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校教學與管理活動的效率。
  • 未來學生需要怎樣的核心素養?未來教育該如何育人?
    智能時代,人們需要怎樣的核心素養,未來教育該如何育人? 在近日於北京落下帷幕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向我們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中國將以改革為根本動力,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如何推進教育信息化?
  • 人工智慧時代,教育什麼樣?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應該有前瞻性。」在近日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員,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數字革命會給每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很多新的機會,年輕人應當具備掌握新機會的能力,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所針對。
  • 未來已來,人工智慧將如何走進中小學課堂
    當人工智慧帶來翻天覆地的技術革新,人們開始思考——AI時代人的核心素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教育如何變革才能更好地適應AI時代?如何更好地利用AI為教育賦能?兒童又該如何走近和走進人工智慧?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李玉順說,信息技術除了幫助老師減負增效,對老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關注學生思維發展、學習體驗、綜合素質發展都是傳統教育很少體現的,如何將人與機器的優勢有效結合,是現代教育中需要考慮的事情。人工智慧可以讓教師更加清晰高效地提高教師教學、教研的效率,讓學生便捷、個性化地學習。
  • 人工智慧來襲!我們該怎樣利用人工智慧教育孩子呢?
    阿爾法狗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柯潔的消息,再次引發人們關注人工智慧對教育的衝擊。在我國,人工智慧在課堂教學、在線學習、家教輔導等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並帶來高達千億元的市場。未來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成為熱點話題。  人工智慧正悄然引發一場「教育革命」  人工智慧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多。
  • 人工智慧將改變教育的未來: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你是否意識到,人工智慧已經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最顯著的例子是智慧型手機的虛擬助手和Netflix的推薦系統。不僅如此,人工智慧也悄悄進入了教育領域。學生使用人工智慧提高他們的成績,而教師利用它進行在線評估和確定學生的優缺點。展望教育的未來,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人工智慧能讓我們更聰明嗎?
  • 人工智慧教育的變化及未來需要突破的難題
    打開APP 人工智慧教育的變化及未來需要突破的難題 經濟觀察報 發表於 2020-12-13 10:28:52   「對於人工智慧教育的未來,一方面,需要進一步發揮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智能教育需要有更好的規範。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舉行,共話智能時代教育未來
    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已成為我國躋身於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的重要抓手,是中國2030年建設智能強國的基礎所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希望通過本次大會,能與各位開放探討、攜手並進、共謀發展,一起為開展全民智能時代的教育項目,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慧人才高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