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教學方式,認定每位學生的基礎和理解力均是相差無幾。老師的授課方式,同樣是按照學生平均水平進行設計。
比如學生升到三年級下學期,不管他是否熟練掌握「周長」的概念,老師會依舊按照課程進度,開始講解「面積」這個新概念。
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學生恐懼數學?數學有很強的邏輯性,需要一步步來,慢慢從低階知識過渡到高階知識。
學生基礎不紮實,到了高年級,會發現自己,已經聽不懂數學老師在講些什麼。
如何才能有效彌補學生知識薄弱處?
公認的有效方法是「私人訂製」,即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進度。如果小明沒太懂一元二次方程,就多學幾次;小紅有基礎,理解力強,已經掌握一元二次方程,那可以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無需浪費時間。
以前受限於客觀條件,老師沒辦法做到千人千面,只能按同一步調走。但未來,實現個性化的學習不再是夢想。
國外有公司已研發出,強大的人工智慧學習系統。負責人介紹,系統能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自動生成學生後續具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比如學生兩次答錯「牛頓第二定律」的物理題,系統會推薦相關的學習資料、測試習題,以及進度安排等。
未來人工智慧這麼強大,我們是否還需要「老師」的存在?
1.情感陪伴
學習是一條漫長且孤獨的路,如果沒有老師的陪伴和鼓勵,學生很難堅持走得下去。
短視頻平臺上會有很多名師,都在講勵志雞湯,比如:
前英語名師羅永浩透露過背後的緣由:多數學生是很聰明的,學習通常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被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打敗。為了讓他們奮鬥到最後一刻,老師常常會說些勵志的話。
人工智慧想從情感上替代老師的作用,目前來看,挺困難。
2.樹立榜樣
教書育人,除了教書,還要育人。
老師是學生的人生榜樣,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三觀:生而為人,何為正確?好老師能讓學生心生嚮往——我以後也要成為老師這樣的人。
相比之下,人工智慧像個冷冰冰的機器,雖然功能強大,卻無法成為學生想要模仿的榜樣。
你覺得,人工智慧時代,老師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