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學生是否不再需要老師?

2020-08-15 山水看教育

千篇一律到私人訂製

現行教學方式,認定每位學生的基礎和理解力均是相差無幾。老師的授課方式,同樣是按照學生平均水平進行設計。

比如學生升到三年級下學期,不管他是否熟練掌握「周長」的概念,老師會依舊按照課程進度,開始講解「面積」這個新概念。

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學生恐懼數學?數學有很強的邏輯性,需要一步步來,慢慢從低階知識過渡到高階知識。

學生基礎不紮實,到了高年級,會發現自己,已經聽不懂數學老師在講些什麼。

如何才能有效彌補學生知識薄弱處?

公認的有效方法是「私人訂製」,即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進度。如果小明沒太懂一元二次方程,就多學幾次;小紅有基礎,理解力強,已經掌握一元二次方程,那可以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無需浪費時間。

以前受限於客觀條件,老師沒辦法做到千人千面,只能按同一步調走。但未來,實現個性化的學習不再是夢想。

國外有公司已研發出,強大的人工智慧學習系統。負責人介紹,系統能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自動生成學生後續具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比如學生兩次答錯「牛頓第二定律」的物理題,系統會推薦相關的學習資料、測試習題,以及進度安排等。

未來人工智慧這麼強大,我們是否還需要「老師」的存在?

老師存在的理由

1.情感陪伴

學習是一條漫長且孤獨的路,如果沒有老師的陪伴和鼓勵,學生很難堅持走得下去。

短視頻平臺上會有很多名師,都在講勵志雞湯,比如:

  • 你這個年紀,你怎麼能睡得著覺?
  • 有時候我們放棄了,以為那只是一個計劃,後來才知道,放棄的其實是整個人生。
  • 不被嘲笑的夢想,不得去實現。

前英語名師羅永浩透露過背後的緣由:多數學生是很聰明的,學習通常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被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打敗。為了讓他們奮鬥到最後一刻,老師常常會說些勵志的話。

人工智慧想從情感上替代老師的作用,目前來看,挺困難。

2.樹立榜樣

教書育人,除了教書,還要育人。

老師是學生的人生榜樣,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三觀:生而為人,何為正確?好老師能讓學生心生嚮往——我以後也要成為老師這樣的人。

相比之下,人工智慧像個冷冰冰的機器,雖然功能強大,卻無法成為學生想要模仿的榜樣。

總結

  • 未來的人工智慧很強大,但還無法完全取代老師的作用
  • 對於學生來說,老師的情感陪伴和樹立榜樣很重要。

你覺得,人工智慧時代,老師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未來還需要老師嗎?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
    專家希望,未來人工智慧可以賦能老師、學校和管理。「我們將改變教師的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向知識建構轉變,同時緩解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任友群說,未來的教育信息化,不再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而是能夠實現更加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信息化。傳統教育是在學校、在班級,朱永新說,「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多以項目為中心,以學生的探索和學生之間的學習為中心」。
  • 未來還需要老師嗎?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教育要成功,就要發展中國家在未來有更多的交流,去把握數字革命、人工智慧革命帶來的機會。」林毅夫說。  林毅夫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人工智慧。在諮詢會上的討論中,幾乎所有專家都直言,人工智慧將是未來教育的巨大變量。  老師和學校還需要存在嗎  「2050年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還很難完全說清楚。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教育或將發生大改變,未來教育會人工智慧化?
    目前,人工智慧時代對人類來說即將到來,那麼,在人工智慧即將到來或者到來後,教育是否仍然會「以人為本」?是否會發生巨大改變?未來社會教育方式是否會全面人工智慧化呢?
  • 邁向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的未來教育時代
    :itedu2012從雲計算,到大數據,再到被廣泛關注和討論的人工智慧,我們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目前,我們有一個小組在做基於知識圖譜計算機自動生成題目的研究,教師可以根據知識圖譜選擇一些知識點, 計算機基於這些知識圖譜的內在關係進行自動出題。可以實現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主觀題自動判別, 不只是選擇、填空題,還有簡答、翻譯、判斷、問答、閱讀理解等,實驗取得了80%的準確率。第二,學習障礙自動診斷與及時反饋。
  • 人工智慧是否可以代替老師?
    01教師職業是否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先給出我的回答:我認為教師職業將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將來的學習方式也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教師職業是否還會存在?我的答案是:教師職業仍然會存在,但是教師的工作將和現在的教師不太一樣。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 教育該如何應變?
    專家希望,未來人工智慧可以賦能老師、學校和管理。「我們將改變教師的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向知識建構轉變,同時緩解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任友群說,未來的教育信息化,不再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而是能夠實現更加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信息化。
  •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5] 未來教師是讀懂學生的分析師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個體,關注重點是佔大多數的中等水平學生,這必然會造成少部分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學方式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狀態不斷進行調整。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教育該如何應變?
    專家希望,未來人工智慧可以賦能老師、學校和管理。「我們將改變教師的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向知識建構轉變,同時緩解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任友群說,未來的教育信息化,不再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而是能夠實現更加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信息化。
  • 人工智慧時代需培養學生怎樣能力
    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在去年12月召開的2017未來教育大會上提出,在機器能夠思考的時代,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5種能力,即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及籌劃未來的能力。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傳統學校教育是否僅僅淪為制度化的存在,教師是否會被機器人所取代?如果傳統教師仍然存在,教師的角色是否發生改變,有無可能轉變為「超級教師」?[1]未來教師的工作是否可以由傳統教師和人工智慧共同協作完成?[2]這些都是時下人們對於傳統教育未來走向的疑問。
  •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時代,教育怎麼樣?
    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知識的獲取和傳授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育內容等已難以適應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尤其是今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教育受到嚴重影響,大規模線上教育也讓新技術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那麼,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將會發生哪些調整和改變?未來的教育將具有哪些突出特徵?
  • 未來人工智慧顛覆教育,中國1600多萬教師是否會失業?
    ,孩子是否在家上課就可以了,像這次疫情期間一樣,大家在家學習,為此!我採訪了很多家長和老師,他們一致認為,即使未來人工智慧來了,孩子還是需要去學校上課。 1.因為學校可以鍛鍊小孩的社交能力,讓他們開闊眼界,在家和機器打交道,不利於孩子成長,反而會讓小孩陷入社交恐懼症。
  • 人工智慧時代,未來英語教育是這樣的
    傳統英語教育的問題:1、耗時,費力,效果差,回饋低,學不能以致用,性價比最低;2、很難聽到正確的發音;3、學了多種,其實就是一種,語言而已;4、以老師為中心,是老師要講什麼,而不是學生想學什麼;5、同一班級孩子吸收步調不一,綜合成效大打折扣,知識漏點越來越多;6、學習過程困難重重,沒有毅力很難堅持;
  • 曹培傑: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教師的5種角色
    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這就決定了教師是面向未來的職業。我覺得,人工智慧無法取代教師,但時代會賦予教師新的內涵,未來教師將會迎來新角色和新定位。今天會場外面的藝術展,入口就是古代先賢圖,有孔子、也有蘇格拉底。如果我們可以穿越到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問一問孔子和蘇格拉底,你是教哪個班的?教哪個學科的?他可能壓根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 中小企業是否需要設立人工智慧崗位
    隨著當前大型科技公司紛紛開放自身的人工智慧平臺,基於人工智慧平臺的智能化應用將逐漸開始落地,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要進行人才結構調整,以適應人工智慧時代對於企業的新要求。對於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是否需要設立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類崗位,需要考慮三方面因素,其一是企業的生產場景要求,其二是企業所處的行業特點,其三是企業的發展規劃。
  • 教育學教授趙勇: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而現在的教育界有這麼多的抱怨,就是因為「相互超度」的過程變成了「相互蹂躪」的過程,家長不惜一切各種犧牲而且違心地強迫孩子做他們自己也不認可的事情,老師辛辛苦苦殫精竭力讓學生做著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家長老師的付出對學生就是壓力就是讓他們更加努力地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所以到頭來,大家都苦。
  • 人工智慧時代,教育什麼樣?
    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知識的獲取和傳授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育內容等已難以適應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尤其是今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教育受到嚴重影響,大規模線上教育也讓新技術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那麼,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將會發生哪些調整和改變?未來的教育將具有哪些突出特徵?
  • 那麼人工智慧時代,老師該怎麼做?
    這就體現為人工智慧在衝擊傳統課堂時,在另一方面卻是對教師、學生、學校的一種顛覆。 教師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教學創新;學生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可以制定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提高學習效率;學校也不再是為未來職業做準備,而是為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而準備。
  • 人工智慧走進課堂,絕非意味著老師教育權的讓渡
    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智能技術正在快速滲透教與學的各個環節。依託人工智慧技術,孩子們接收知識的過程不再過度依賴紙質課本,立體生動的智能化教學場景,讓孩子們的思維、想像力、創造力被充分激活,學習體驗和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
  • 人工智慧時代|斜槓青年 敢於人先
    「斜槓青年」的概念出自於《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她認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有多重職業與多重收入。這些人在他們的自我介紹裡面,會使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職業,於是「斜槓」就變成了這些人的代名詞。如:工作時間是某大學的企業管理教授,休息的時候就變成了企業的管理員,周末利用休息時間還能成為筆耕不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