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璐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134個
近期,各大藝術院校響應《新文科建設宣言》,高等教育改革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背景下,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全球院長論壇」,圍繞「教師面臨著什麼樣的功能和角色變化?」展開討論。對於高等院校的教學該如何適應和調整,從事一線教學改革的院長和與會教育界精英、學者,從多個視角展開了話題討論。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全球院長論壇現場
以往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直面人工智慧時代的當下,已並非如此。
教師角色發生了什麼變化?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開設一門「換位教學與自主學習」課程,學生可以自主報名,提出想要給老師上課的內容。內容確定後再用一個星期備課,最終老師會根據學生授課的好壞來打分。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常說,如今的師生關係更是「師兄論」。「老師的角色並不是提供答案的人,而是一整套學術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和示範者,更是一個懷疑者、試錯者、出難題的人、出醜的人、製造麻煩和困難的人」。
而多位院長也都認同,當下老師和學生角色其實是相互的。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
為什麼會如此?在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阿利斯泰爾·佩恩看來,教育工作者角色改變的關鍵因素,是因數位技術以及智能發展作為一種新的使用工具,創造了新的實踐模式。
確實,一方面,在發達的網際網路信息之下,學生有能力通過網絡搜索獲取所需知識。另一方面,課堂傳授的知識,其實並不足以滿足學生應對未來社會將面臨的局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在提到人工智慧時代教師角色轉換時說:「面對未知時代、未知問題時,老師和學生其實都一樣『無知』,需要重新學習。」
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
在這背景下,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認為,「一定會有很多新問題,也有很多新技術引用到解決問題中。這對教育提出了挑戰,需要我們變革學習方式,無論從課程體系、教師、教學方法、培養模式還是教育思想理念,都需要有所變革、有所創新。」
特別是在創意教育上,索爾福德大學藝術媒體與創意技術學院艾倫·沃克覺得,創意教育領域需要不斷修改自我項目組合,並確保與學校和行業的密切聯繫,以保持幣值並建立可持續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而隊伍需要如何搭建、引領,高等教育就是重中之重。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工作坊現場
未來,老師該如何教學?
2018年,阿里「魯班」系統上線,取代了傳統平面設計師的很多工作,其中淘寶美工從業者的含金量明顯縮水。
在人工智慧取代勞力的情況下,如今藝術教學已不能再拿十年前的教案重複上課,要不斷更新各自知識結構。
這也是大家在教育中的一個共識:培養未來不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人。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工作坊現場
邱志傑認為,當下培養人才並不是簡單滿足社會需求就行,而是能引領社會創新或未來生活的變革者。「而今天的藝術教育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終身學習者的態度教授給同學。」
在課程上,邱志傑會進行物體劇場挑戰,「我給自己出考題,讓每個同學帶十個東西到教室,我要用這些東西來完成十件作品。這種共同創作和把自己當作實驗品的試錯,很可能是今天藝術教學的唯一方式。」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副校長兼教務長Naren Barfield也覺得,教師不再是一名指導員,而是擁有更加完善和複雜認知圖譜,如同伴一般的創造者。在教學中應減少學生手工技巧的工作,更多地幫助他們了解思想、關係、文化、連接分散的點,並形成網絡的能力。「老師帶來知識、理解力、概念圖以及指導和情境化的能力,可幫助學生填補自身知識的空白,聯結他們的理解力,以建立人類夥伴關係和合作關係。而好的教育是學生畢業後能夠自力更生。」
未來,「藝術」有何立足之地?
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
前兩年法國藝術組織Obvious用人工智慧創作了一幅畫作並上拍,這是AI畫作第一次在大型藝術品拍賣行亮相,以1萬歐元(約7.8萬人民幣)起拍,最終以43.25萬美元(約300萬元人民幣)成交。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以此為例,並不是為探討AI智能人工繪畫的價值和意義,而是提醒,在技術、智能、網絡塑造之下,今天的藝術正在被智能化,「只有明白藝術處於何種立足之地,才能知道藝術教育的立場和對應態度。如果不能準確面對技術,就很難展開藝術教學。」
需要重新定義「藝術家」工種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工作坊現場
索爾福德大學藝術媒體與創意技術學院艾倫·沃克認為,對藝術高校從業者的新要求可以分為3部分:「首先,在藝術學校的各個方面體驗,都需要將模擬與數字聯繫起來的靈活性和創造力;其次,在學院以及工商業領域開展跨學科合作的經驗;第三,具有高水平的數字專家,包括教授編碼的能力。」
而婁永琪也覺得,合格的老師「要『身體力行』,雖千萬人吾往矣。也要『知行相資』,在行動過程中再創造知識;更要在對的目標上堅持『博學好成』,克己復禮。」
而俞立中也直言,創新人才並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教育來提升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和思維,其中設計、製作就是重要途徑。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跨學科發展,術業專攻已不適用?
從術業有專攻,到《新文科建設宣言》中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交叉課程,再到今年11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就「2035年還有沒有學科之分」的談論,從中可以看到,學院正試圖把學科推向更大的疆域。
首先我們得知道為什麼有學科之分?其實是一群有共同學術思維、追求甚至利益的人,共同來分享相近的學術規範。這群人在一起就形成了學術的共同圈,也相當於是學科的「砌牆人」。
不過世界但凡有砌牆人就一定有拆牆人,這個時代拆牆的人就是「跨學科」。此前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探討「2035年有沒有學科」的背景,是2010年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的國際交流平臺「同濟大學中芬中心」,中心裡90%學生來自其他學科,「大家都相信,設計思維是可以整合不同知識的黏合劑」。
至於學科問題,在婁永琪看來,「學科的發展,就是砌牆、拆牆、砌牆、拆牆的過程。即使到了2035年,拆牆人也不會消失,它只是以各種各樣的不同形式存在。」
當然,數位技術的發展與傳統手工技能學科並不衝突,「相反基於傳統手工技能的學科可以支撐技術的創新,並為數位化方法的實踐提供進一步的支持。此外跨學科不能僅從創造性教育領域出發,還應該考慮可持續性、環境健康以及社會福利等方面」,阿利斯泰爾·佩恩表示。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例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利用綜合大學優勢,積極拓展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模式。與其大學計算機學院和新聞學院聯合,進行多年的交叉學科項目,以此希望將工文科能有效整合;也與新雅書院合作工業設計跨學科項目;與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合作做藝術碩士培養項目;還與國內其他院校、行業合作GID(全球創新設計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
無獨有偶,四川美術館學院申請了僅面向理工的重慶市新媒介美術創作重點實驗室;也得益於成渝雙城經濟圈,與成都電子科大建立實驗基地和校間實驗項目。
另外上海紐約大學成立後,也率先設立交互媒體藝術專業,「它不僅是一個專業,也是其他專業能選修的課程。通過IMA的學習,確實提升了他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表示。而這一課程的成功也被引回到紐約大學裡。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除了跨學科,藝術學院也擴寬了「教室」範疇,在各地設立「基地」。
如2016年,同濟大學在上海創辦了「同濟黃浦設計中心中學」,希望培養具有設計思維和創新精神、未來各行各業遊戲規則的重新制定者。
2017年,清華大學在義大利設立了米蘭藝術設計學院,希望在歐洲平臺上更好促進國際交流以及跨學科教育;並充分利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把藝術課堂真正融入實踐中。另外,即將運行的青島藝術與科學藝術研究院,將變成轉化教學成果和智慧財產權的重點基地。
......
亟待師資新「血液」加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冬江
而在這些新增的教學模式之下,師資結構的突破和變化將是最大問題。
現場楊冬江提醒,藝術跨專業、跨學科尤為不易,需要有很強的專業知識為基礎,同時也要有眼光和視野。但他依舊認為,「真正的師資,就應該通過跨學科的培養和方案實施,來適應新形勢下的藝術教育。只有新鮮『血液』和新知識不斷湧入教學中,才能夠真正做到中國教育所希望的目標。」
巧合的是,中央美術學院正嘗試這樣的師資引進。在全球院長論壇開始的同時,徐震正在中央美術學院首次為在校研究生授課。另外,藝術家曹斐、導演張廣天成為了新的師資力量。
邱志傑也透露,如何說服學院將中專畢業的徐震,變成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導師,就得益於徐震非常出色的藝術表現和理念。
所以說,未來可期,從業者一直在實踐。但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就像2017年BBC列出了人類將面臨的十大問題,但誰又知道就在3年後的2020年,「COVID-19」的突然出現反而成為人類面臨最大問題之一?
因此,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認為,「我們不能對未來去真正規劃和計劃,但未來就像歷史,其實是一個多重敘事的結果。既然如此,把握此刻就是把握未來。」
原標題:《人工智慧時代,藝術教育該如何進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