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藝術教育該如何進行?

2020-12-13 澎湃新聞

原創 王璐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134個

近期,各大藝術院校響應《新文科建設宣言》,高等教育改革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背景下,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全球院長論壇」,圍繞「教師面臨著什麼樣的功能和角色變化?」展開討論。對於高等院校的教學該如何適應和調整,從事一線教學改革的院長和與會教育界精英、學者,從多個視角展開了話題討論。

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全球院長論壇現場

以往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直面人工智慧時代的當下,已並非如此。

教師角色發生了什麼變化?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開設一門「換位教學與自主學習」課程,學生可以自主報名,提出想要給老師上課的內容。內容確定後再用一個星期備課,最終老師會根據學生授課的好壞來打分。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常說,如今的師生關係更是「師兄論」。「老師的角色並不是提供答案的人,而是一整套學術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和示範者,更是一個懷疑者、試錯者、出難題的人、出醜的人、製造麻煩和困難的人」。

而多位院長也都認同,當下老師和學生角色其實是相互的。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

為什麼會如此?在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阿利斯泰爾·佩恩看來,教育工作者角色改變的關鍵因素,是因數位技術以及智能發展作為一種新的使用工具,創造了新的實踐模式。

確實,一方面,在發達的網際網路信息之下,學生有能力通過網絡搜索獲取所需知識。另一方面,課堂傳授的知識,其實並不足以滿足學生應對未來社會將面臨的局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在提到人工智慧時代教師角色轉換時說:「面對未知時代、未知問題時,老師和學生其實都一樣『無知』,需要重新學習。」

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

在這背景下,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認為,「一定會有很多新問題,也有很多新技術引用到解決問題中。這對教育提出了挑戰,需要我們變革學習方式,無論從課程體系、教師、教學方法、培養模式還是教育思想理念,都需要有所變革、有所創新。」

特別是在創意教育上,索爾福德大學藝術媒體與創意技術學院艾倫·沃克覺得,創意教育領域需要不斷修改自我項目組合,並確保與學校和行業的密切聯繫,以保持幣值並建立可持續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而隊伍需要如何搭建、引領,高等教育就是重中之重。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工作坊現場

未來,老師該如何教學?

2018年,阿里「魯班」系統上線,取代了傳統平面設計師的很多工作,其中淘寶美工從業者的含金量明顯縮水。

在人工智慧取代勞力的情況下,如今藝術教學已不能再拿十年前的教案重複上課,要不斷更新各自知識結構。

這也是大家在教育中的一個共識:培養未來不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人。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工作坊現場

邱志傑認為,當下培養人才並不是簡單滿足社會需求就行,而是能引領社會創新或未來生活的變革者。「而今天的藝術教育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終身學習者的態度教授給同學。」

在課程上,邱志傑會進行物體劇場挑戰,「我給自己出考題,讓每個同學帶十個東西到教室,我要用這些東西來完成十件作品。這種共同創作和把自己當作實驗品的試錯,很可能是今天藝術教學的唯一方式。」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副校長兼教務長Naren Barfield也覺得,教師不再是一名指導員,而是擁有更加完善和複雜認知圖譜,如同伴一般的創造者。在教學中應減少學生手工技巧的工作,更多地幫助他們了解思想、關係、文化、連接分散的點,並形成網絡的能力。「老師帶來知識、理解力、概念圖以及指導和情境化的能力,可幫助學生填補自身知識的空白,聯結他們的理解力,以建立人類夥伴關係和合作關係。而好的教育是學生畢業後能夠自力更生。」

未來,「藝術」有何立足之地?

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

前兩年法國藝術組織Obvious用人工智慧創作了一幅畫作並上拍,這是AI畫作第一次在大型藝術品拍賣行亮相,以1萬歐元(約7.8萬人民幣)起拍,最終以43.25萬美元(約300萬元人民幣)成交。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以此為例,並不是為探討AI智能人工繪畫的價值和意義,而是提醒,在技術、智能、網絡塑造之下,今天的藝術正在被智能化,「只有明白藝術處於何種立足之地,才能知道藝術教育的立場和對應態度。如果不能準確面對技術,就很難展開藝術教學。」

需要重新定義「藝術家」工種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工作坊現場

索爾福德大學藝術媒體與創意技術學院艾倫·沃克認為,對藝術高校從業者的新要求可以分為3部分:「首先,在藝術學校的各個方面體驗,都需要將模擬與數字聯繫起來的靈活性和創造力;其次,在學院以及工商業領域開展跨學科合作的經驗;第三,具有高水平的數字專家,包括教授編碼的能力。」

而婁永琪也覺得,合格的老師「要『身體力行』,雖千萬人吾往矣。也要『知行相資』,在行動過程中再創造知識;更要在對的目標上堅持『博學好成』,克己復禮。」

而俞立中也直言,創新人才並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教育來提升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和思維,其中設計、製作就是重要途徑。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跨學科發展,術業專攻已不適用?

從術業有專攻,到《新文科建設宣言》中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交叉課程,再到今年11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就「2035年還有沒有學科之分」的談論,從中可以看到,學院正試圖把學科推向更大的疆域。

首先我們得知道為什麼有學科之分?其實是一群有共同學術思維、追求甚至利益的人,共同來分享相近的學術規範。這群人在一起就形成了學術的共同圈,也相當於是學科的「砌牆人」。

不過世界但凡有砌牆人就一定有拆牆人,這個時代拆牆的人就是「跨學科」。此前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探討「2035年有沒有學科」的背景,是2010年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建立的國際交流平臺「同濟大學中芬中心」,中心裡90%學生來自其他學科,「大家都相信,設計思維是可以整合不同知識的黏合劑」。

至於學科問題,在婁永琪看來,「學科的發展,就是砌牆、拆牆、砌牆、拆牆的過程。即使到了2035年,拆牆人也不會消失,它只是以各種各樣的不同形式存在。」

當然,數位技術的發展與傳統手工技能學科並不衝突,「相反基於傳統手工技能的學科可以支撐技術的創新,並為數位化方法的實踐提供進一步的支持。此外跨學科不能僅從創造性教育領域出發,還應該考慮可持續性、環境健康以及社會福利等方面」,阿利斯泰爾·佩恩表示。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例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利用綜合大學優勢,積極拓展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模式。與其大學計算機學院和新聞學院聯合,進行多年的交叉學科項目,以此希望將工文科能有效整合;也與新雅書院合作工業設計跨學科項目;與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合作做藝術碩士培養項目;還與國內其他院校、行業合作GID(全球創新設計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

無獨有偶,四川美術館學院申請了僅面向理工的重慶市新媒介美術創作重點實驗室;也得益於成渝雙城經濟圈,與成都電子科大建立實驗基地和校間實驗項目。

另外上海紐約大學成立後,也率先設立交互媒體藝術專業,「它不僅是一個專業,也是其他專業能選修的課程。通過IMA的學習,確實提升了他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表示。而這一課程的成功也被引回到紐約大學裡。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除了跨學科,藝術學院也擴寬了「教室」範疇,在各地設立「基地」。

如2016年,同濟大學在上海創辦了「同濟黃浦設計中心中學」,希望培養具有設計思維和創新精神、未來各行各業遊戲規則的重新制定者。

2017年,清華大學在義大利設立了米蘭藝術設計學院,希望在歐洲平臺上更好促進國際交流以及跨學科教育;並充分利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把藝術課堂真正融入實踐中。另外,即將運行的青島藝術與科學藝術研究院,將變成轉化教學成果和智慧財產權的重點基地。

......

亟待師資新「血液」加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冬江

而在這些新增的教學模式之下,師資結構的突破和變化將是最大問題。

現場楊冬江提醒,藝術跨專業、跨學科尤為不易,需要有很強的專業知識為基礎,同時也要有眼光和視野。但他依舊認為,「真正的師資,就應該通過跨學科的培養和方案實施,來適應新形勢下的藝術教育。只有新鮮『血液』和新知識不斷湧入教學中,才能夠真正做到中國教育所希望的目標。」

巧合的是,中央美術學院正嘗試這樣的師資引進。在全球院長論壇開始的同時,徐震正在中央美術學院首次為在校研究生授課。另外,藝術家曹斐、導演張廣天成為了新的師資力量。

邱志傑也透露,如何說服學院將中專畢業的徐震,變成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導師,就得益於徐震非常出色的藝術表現和理念。

所以說,未來可期,從業者一直在實踐。但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就像2017年BBC列出了人類將面臨的十大問題,但誰又知道就在3年後的2020年,「COVID-19」的突然出現反而成為人類面臨最大問題之一?

因此,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認為,「我們不能對未來去真正規劃和計劃,但未來就像歷史,其實是一個多重敘事的結果。既然如此,把握此刻就是把握未來。」


原標題:《人工智慧時代,藝術教育該如何進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 教育該如何應變?
    原標題:人工智慧時代將至 教育該如何應變?未來學習是新型環島式而非傳統學校孤島式,家庭、網絡、社區、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處處都可以是學校。30年後的教育會怎樣?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學什麼,在哪學,跟誰學?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教育該如何應變?
    30年後的教育會怎樣?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學什麼,在哪學,跟誰學?  這些問題,既關乎未來,也照進現實。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
  • 高校如何跟上人工智慧時代
    Aoun)在其《教育的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變革》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美國高等教育該如何面對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從其作用來看,人工智慧的應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契機。比如「合作機器人」在工廠裡與人類一起工作,提高了製造業的生產效率。然而,人工智慧在為人類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與挑戰。
  • 人工智慧時代,校長該如何治校?
    由機器輔助人進行工作,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把工作重點放在機器不可替代的創造性工作和價值引領等方面。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校長的治校思維對於其行動策略有決定性影響,而校長所採取的行動對於學校發展至關重要。技術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學校作為教育組織不僅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且應開時代先聲,引領時代發展。在人工智慧時代,校長的治校思維也應與時俱進。
  • 人工智慧時代,如何破創客教育難題
    人工智慧正以超出人們預想的速度迅猛發展。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了「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支持開展人工智慧競賽,鼓勵進行形式多樣的人工智慧科普創作」。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
    30年後的教育會怎樣?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學什麼,在哪學,跟誰學?這些問題,既關乎未來,也照進現實。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
  • 2019人工智慧·藝術與科技展暨數字媒體藝術教育論壇隆重舉辦
    2019年12月13日,「未來智慧:2019人工智慧·藝術與科技展」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隆重開幕,此次展覽以人工智慧與數字藝術為核心,分為「新問題」、「新形態」、「新物種」、「新觀念」四個板塊,邀請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20多位國際先鋒藝術家、教育家和創意團隊的作品,類型涉及人工智慧、新媒體、裝置藝術、影像等不同形態,力求從「未來智慧」的視角呈現數字媒介在新時代下的樣貌。
  •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時代,教育怎麼樣?
    在近日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員,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數字革命會給每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很多新的機會,年輕人應當具備掌握新機會的能力,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所針對。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變革
    教育是一門時代學。每個時代的教育都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徵,從庠序到私塾,從古代官學到現代公立學校,無一不是時代變遷的產物。隨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的興起,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動力以及社會分工體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工業革命以來所建立的教育體系正在急劇過時,依靠標準化教學來批量生產人才的模式難以為繼,社會轉型必然會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_文化_中國西藏網
    30年後的教育會怎樣?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學什麼,在哪學,跟誰學?  這些問題,既關乎未來,也照進現實。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
  • 人工智慧來襲!我們該怎樣利用人工智慧教育孩子呢?
    阿爾法狗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柯潔的消息,再次引發人們關注人工智慧對教育的衝擊。在我國,人工智慧在課堂教學、在線學習、家教輔導等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並帶來高達千億元的市場。未來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成為熱點話題。  人工智慧正悄然引發一場「教育革命」  人工智慧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多。
  •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如何創新?國博100多件新展品有劇透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人工智慧時代將為藝術創作帶來哪些靈感和表現方式?11月3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的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用120餘件作品呈現了世界各國在藝術與科學融合領域的探索。本屆作品展主題圍繞「AS-Helix: 人工智慧時代的藝術與科學融合」,A代表藝術,S代表科學,AS-Helix寓意藝術與科學深度融合、創新協同螺旋式發展。展廳中展示了一把日本設計師設計的「深度學習椅」,呈現出圓融的狀態。
  • 人工智慧時代,教育什麼樣?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應該有前瞻性。」在近日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員,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數字革命會給每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很多新的機會,年輕人應當具備掌握新機會的能力,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所針對。
  • TED:人工智慧時代的藝術
    在21世紀,人工智慧意味著什麼?土耳其多媒體藝術家Refik Anadol近日登上TED,進行了名為《Art in the age of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專題演講,並用豐富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藉助數據和AI,打造出震撼的公共藝術裝置和沉浸式感官體驗。
  • 人工智慧時代凸顯情感教育需求
    與此同時,學校教育也將不再是以簡單的傳授、記誦、標準化選擇等作為自己的內核,教育的藝術內涵將大大凸顯,教育學將轉變對知識單一、過度的依賴和崇拜,而越來越趨向於成為一種關注作為「整體」的個體發展和心靈成長的學問。在引領學生、幫助學生去探索貼合個人需求和特徵的發展方式,幫助學生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發展可能性等方面,教育學以及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精神性、內質性、整體性特徵將顯得空前重要。
  • 人工智慧教育如何培養未來人才
    「目前在讀的中小學生正是10年、20年後勞動力市場的生力軍,我們要積極謀劃未來教育,讓孩子們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做好生活和就業的準備。」在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高級別對話中,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鄭富芝把視角對準了未來教育背景下如何定義和培養智能時代人的核心素養這一議題,而這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大焦點。在鄭富芝看來,人工智慧時代社會需求無疑會發生重大變化,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都會相應地發生改變。
  • 上海電教館館長:教育智能體,是人工智慧時代的學校形態
    AI降臨,海水已淹沒至膝蓋人工智慧時代加速到來已是事實。在中國,「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國外, 「新硬體時代」 「工業4.0」 推動智能革命。
  • 教育視點丨人工智慧時代校長的治校思維
    技術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學校作為教育組織不僅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且應開時代先聲,引領時代發展。在人工智慧時代,校長的治校思維也應與時俱進。    在當前學校管理與教學活動中,已經有一卡通門禁、OA系統、自主排課和選課系統、職業生涯規劃平臺、成績分析系統、無紙化閱卷系統、試題庫和教學評價系統等軟體的應用。
  • 人工智慧時代下教育教學創新模式梳理,探索還在進行中
    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社交網絡盛況空前的時代,免費、靈活、適合個體、全球共享的教育才是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薩爾曼可汗(可汗學院)薩爾曼可汗對未來教育的暢想:讓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費教育!未來10年,人工智慧將成為最具顛覆性的技術。
  • 陳山 何昕航:人工智慧時代的法科教育變革
    在人工智慧時代,法科教育面臨因法律職業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在人工智慧時代的背景下,未來的法科教育將是一種高度注重塑造內在價值的人格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法科教育應當實現「智能轉型」;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需要著力培養「智能時代的法律人」;在教學舉措上,應當注重建設法律人工智慧師資隊伍,搭建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平臺,調整法學專業選修課程設置,引入項目式教學、認證式課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