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培傑 來源於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我們常說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思想的變革,教師職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考驗和挑戰。基於網際網路的知識獲取方式,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的逐漸普及推廣,未來教育將會迎來新格局,那麼未來教師應如何應對,怎樣更好地定位自己,如何成功轉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教師角色在歷史上有著不同定位。在我國古代,教師往往被視為道德的楷模和真理的化身,不僅為學問上的授業者和解惑者,而且是社會代言人和「傳道者」。
近代以來,人類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培養一大批掌握基本讀寫算能力的產業工人,成為教育的重要使命。於是,教師獲得了獨立的職業身份,開始專門承擔具體的學科教學工作。隨著教育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傳道、授業、解惑」幾乎被異化為「傳經、授課、解題」,教師專業發展出現了工具化傾向。這在疫情期間的大規模在線教育中有所體現。儘管課堂從教室搬到了網上,但教師角色並未發生太大變化,以至於有人戲稱,「一線教師紛紛變成了十八線網絡主播」。
未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教育將會迎來「人機共教」的新格局,教師角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知識取向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代言人,那我們完全可以採用在線教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學家教語文、最優秀的數學家教數學,最優秀的歷史學家教歷史……哪怕有人會說,這些專家不一定擅長教學。那我們也可以集中最優質的資源進行教學技能培訓,或是在同類型專家中尋找一個既有淵博知識又有教學能力的人,這些想必都不是難事。
第二,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過去,教師作為年長者,憑藉年齡優勢在特定的文化系統中通過學習和日積月累的經驗,比年輕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輕者通過網絡或其他技術手段,有可能比年長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實際上,相對呈指數增長的海量知識而言,「專家」和「新手」之間的距離被不斷縮小,後來居上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常態。
第三,「知識就是力量」將被改寫。在人工智慧時代,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所有可以公開的知識,每個人能夠獲取到的知識總量不存在明顯差異。知識將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創造力、想像力、價值觀、個人品質等將重獲生機,在教育中擁有與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個體,關注重點是中等水平學生,這必然會造成少部分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學方式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狀態進行不斷調整。無論學生處於何種狀態,都會定製一個最適合的學習方案,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
教師要想在人工智慧時代中獲得成功,首先要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一方面,教師要主動適應技術變革,藉助學習分析、知識圖譜、數字畫像等技術手段,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洞察學生的認知特徵、優勢潛能和學習偏好,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學習方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緒、習慣、品質、價值觀等,這些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的非認知特徵分析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優秀的教師往往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學生相互連接之中,通過身教和垂範影響學生的成長。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讀懂學生的基礎上。孔子通過日常接觸對學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分析。比如,在性格方面,「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在特長方面,「德行:顏淵、閔子騫;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等等。孔子在了解學生特點基礎上因材施教,使學生發揮所長、克服所短。《論語》中記載了一則「聞斯行諸」的故事。有一天,子路問孔子:「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啊!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要多請教父親和兄長,然後再行動。」過了一會,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你應該儘快付諸行動。」旁人十分不解,問其原故。孔子說:「冉有個性謙退,所以要激勵他勇於實踐;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多加斟酌。」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一定要讀懂學生,尊重學生差異,充分利用差異,把「一刀切」的教學變成「私人訂製」的學習支持。
長期以來,教師只有「怎麼教」的權利,沒有選擇「教什麼」的權利,主要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於是,知識被窄化為知識點,所有教學都是圍繞這些孤立的知識點進行的。這種做法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今天,知識的跨界與綜合已經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主導趨勢,人工智慧的興起,就得益於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神經生物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科課程整合、大單元教學、跨學科學習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所以,未來教師不僅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應該是課程的創設者。一方面,合理突破固定的教材章節,以大概念為核心進行單元任務設計,突出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另一方面,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建設主題課程,彌合分科教學的不足,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真正的本領。
葉聖陶主張教材只是一個「引子」,即使教材編得非常詳盡,也不過是某一學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範例罷了。1917年,葉聖陶應邀來到蘇州的吳縣縣立高等小學執教,就是根據學生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和改造。其中既有改寫的中國古典名篇,如《荊軻刺秦王》、《蘇州五人墓》等;也有國外文學佳作,如莫泊桑的《兩個朋友》、都德的《最後一課》;還有當時剛剛興起的「新文學」,如魯迅的《孔乙己》、胡適的《一顆星兒》等。葉聖陶還進一步提出,「文字的課本以外還有非文字的課本,非文字的課本羅列在我們周圍,隨時可以取來利用,利用得適當,比利用文字的課本更為有效」。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是重組課程的設計師,要基於教材、超越教材,整合課程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針對性支持。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效率,學生按年齡分班、使用統一的教材、採用規範的教學流程、定期開展考試等做法,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養人才,這在過去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過於強調效率,學校變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廠」,教師變成了工廠裡的「機器操作員」,學生的完備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質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隨著「人工智慧+教育」的推進,教師在知識傳授、學情分析、作業批改等方面的作用將大部分被技術所替代,而價值引領、信念確立、道德養成等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未來教師將從「經師」轉向「人師」,更加注重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引領,成為塑造學生品格的工程師。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做一個好人,「如果我知道什麼好的事情,我就傳授給他們」。蘇格拉底把教育變成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師放在建立美好社會的中心地位,並為之身體力行。「他那笨拙的體態總是包裹在常年不換、皺皺巴巴的寬大外袍裡,優哉遊哉地穿過古希臘的人民大會,對政治喧囂不聞不問,只是逢人便強留住對其侃侃而談,就這樣,他把年輕人中的有識之士聚攏在自己的周圍……」。在蘇格拉底眼中,有知識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識」,主張將道德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之上。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一定要擺脫灌輸知識的角色定位,注重學生的內在價值,用心塑造學生的美好品格。
教育的魅力就在於師生之間無處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雙向的情感互動。科技發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價值就越是凸顯。2016年3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教育的新願景:通過技術培育社會和情感學習》的報告,倡導把人的社會性和情感教育置於應對新工業革命的高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指出,學校是制度化學習和在家庭之外實現社會化的第一步,是社會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慧可以代替教師做很多工作,但它無法代替教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
目前,情感計算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研究的前沿話題,它通過賦予計算機識別、理解和表達人類情感的能力,使計算機具有更高的智能。但是,情感計算更多是對人類情感的模仿,人類情感很難全部轉化為人工智慧的程序代碼。未來教師不一定是無所不知的知識權威,但一定是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一定是學生精神成長和情感發展的領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利用人們關係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有意識地創造培養情感素養的環境,這是最細膩的教育藝術領域,是教師素養的本質。」他在帕夫雷什中學當校長時,學校花園開出了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全校學生都很喜歡。一天早晨,他看到一個小女孩竟然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從容地往外走。他並沒有直接批評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呀?能告訴我嗎?」小女孩羞怯地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校園裡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完了我就把花送回來。聽完小女孩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又摘下兩朵玫瑰花對她說:「一朵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有充滿愛的心靈;另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要以愛育愛、以情育情,通過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實現完整的生命成長。
一直以來,教師的教學活動存在著明顯的邊界。儘管每位學生都希望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由於優質資源的稀缺性,註定只能被少數人所壟斷。現在,這個局面正在發生改變,網際網路打開了學校教育的圍牆。疫情期間,偏遠山區的學生也可以在國家雲平臺上聽到名校名師的教學。
未來,隨著課程主題的不同,學習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區、科技館和高新技術企業,甚至去不同城市遊學,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教學的提供者不僅是教師,也可能是科學家、工程師、醫生等等,任何有專長的人都能成為「教師」。所以,未來教師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通過校內外資源整合,把世界變成學生的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陶行知認為,學校是小的社會,社會是大的學校。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就是這方面的典範。1927年3月,陶行知在曉莊師範的開學典禮上致辭:本校不同於平常的學校有兩點,一無校舍,二無教員。我們的校舍上面蓋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們的精神一樣的要充溢於天地間。本校只有指導員而無教師,指導員和學生要整天滾打在一起,與學生共教、共學、共做、共生活。當年的學生後來回憶道:除寫字、作文在校內活動外,主要活動場所是稻田、菜園裡。我們還邀請農友在田間用實物講解,我們邊做、邊教、邊學,既是老師,又是學生,師生打成一片。後來,曉莊師範學校因故被封,封條都沒處貼,只能貼在黑板上。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要把目光從狹小的教室轉向廣闊的世界,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引向學生。
總之,未來教師不是存在於未來世界或虛幻想像中的教師,而是順應時代潮流、培養時代新人的教師。我們既要面向未來,又要回望歷史,從孔子、陶行知、葉聖陶、蘇格拉底、蘇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時代的名師身上學習,不甘成為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聯結世界的「大先生」,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