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許多高校在校生還未返校。截止到5月1日止,全國高校也僅僅只有100萬人開學了,還不到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也許,有的高校本學期非畢業年級的學生,都不會返校複課了。這樣一來,高校新入職的新教師的崗前培訓工作就要滯後了。但即便是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甚至連教師資格都還沒有考過,但急需用人的一些高校,肯定會安排新進教師下學期承擔教學任務,登臺講課了。
新手小白迅速上臺講課,第一個要過的就是備課關。近年來,大學新進教師的學歷都很高,科研實力不俗;但論備課、講課,有一部分新教師卻心裡沒底。小編作為一名老教師,想跟年輕教師探討一下,初任教師,備課時咱們該避開哪些&34;呢?
一、 只有借鑑沒有創新
備課是個腦力勞動,智力活動,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在借鑑的基礎上創新。但一些新手,由於不太熟悉教學,缺乏必要的創新,陷入只有借鑑沒有創新這個&34;中。
1、 為什麼會&34;?
備課是教師的基本功,但有的教師由於不是師範專業畢業,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對教學的理解有偏差,認為課堂上就應該講課本知識,於是就照本宣科。再加上近年來,一些出版社為了方便教師備課,還會為教師配套準備一些教輔資料,比如教學課件、案例彙編等。
少數新進教師得到這些教輔資料,就以為只要按照教材和教輔資料(尤其是配套的PPT)之後,就覺得無須再寫教案,寫講義,只要熟悉教材,按照配套的PPT講,就萬事大吉。
但事實上,我們在聽課評課中發現,有了參考資料後,少數老師備課時就簡單馬虎,直接把相關的PPT搬到課堂上,照著幻燈片一張一張地講解,不分輕重,不論主次,直接照搬,只有借鑑,絲毫沒有創新。
如果我們初次備課已經跳進了這個&34;,下次備課怎樣跳出來?
2、怎樣才能&34;?
一是要認真吃透教材。要抓住教材的重難點,寫出教案和講義,一定要在自己認真消化理解的基礎上才使用教輔資料,決不可照搬依賴。
新進教師千萬不要以為,進入新時代,所有的備課成果都以電子形式呈現即可,比如,課程教學方案、教學實施方案、教學進度表、PPT,有了這些電子化的成果,就OK了。最好還應有屬於自己的那種課堂講義,否則,電子化的備課資料,並不一定反映您的大腦思維,看不出您對教材是否吃透了;
二是在借鑑的基礎上創新。依據本校關於該課程的課程教學方案的課時計劃,對原來教輔資料做適當的刪減,對原來課件中提供的資料,一定要明確它究竟說明了什麼,如果有的資料說不清道不明,那就乾脆不用。小編曾經有次聽了一名新進教師的課,課件中提供了一個表格和相應的數據,可是,課件上就沒有標註這個數據來源於哪裡,數據採集的時間段都沒有,教師也沒有介紹。課堂上把這個&34;資料呈現出來,就是失誤,這種數據根本沒有任何價值。
所以,教師在備課中,僅僅只有一次備課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二次備課甚至三次備課,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消化教材,對教材的進行轉化和再造。
二、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近年來,為了提高教師的備課水平,高校很重視集體備課,有很多課程,尤其是通識教育類課程,都是採用集體備課的方式,既可以集思廣益,凝結集體的智慧,又可以相互促進,先進帶動後進,提升整個課程團隊的整體備課水平,是一種很理想的備課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新進教師卻未能融入這種團隊教學中,而是跳入深坑了,依然單打獨鬥。
1、 為什麼會&34;?
集體備課,明明可以利人利己,借才借智,短期內迅速成長,何樂而不為?
集體備課中,一般都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承擔相應部分教學內容的備課工作。為了做好備課,承擔任務的教師,都掏出自己多年的家底,分工協作地完成了自己負責部分的備課,交由大家討論、修訂,最後分享給所有任課教師。
新進教師一般不會承擔這種備課任務,只要在討論、修訂中參與,最後就可以分享其他老師的備課成果。但少數新進教師,由於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又不願意虛心學習,集體討論時提不出意見,或者害怕自己的意見很low,就不提意見。但別人按照自己的知識體系準備的教學內容或者表達方式,他又無法實現,於是,他只有另起爐灶,我行我素。但是,這種我行我素呈現出來的教學素材,由於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水平不高,就容易偏離課程團隊制定的課程教學方案,最終導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 怎樣才能&34;?
第一, 在集體備課時,要真正投入其中,敢於提出問題,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老師請教,在討論中調整思路,開闊視野,把握學情、社情,努力實現因材施教;
第二, 固定向某位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求教。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當您感覺自己在某些方妙與某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存在較大差距,拜他為師,跟著這位老師持續聽一個學期的課,看他在課堂上是怎樣處理同一門課的重難點教學、怎樣使用備課的素材,怎樣有效組織教學......可以說,跟著同一個課程團隊的教師,持續聽完他一門課,是最快、最有效的提高備課、上課水平的方法了;
三、 只傳知識不管育人
人們稱教師為&34;,但實際意義上,教書只是教師的使命之一,並不是全部,教師最神聖的使命是育人。但實際教學中,一些新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卻有些偏差。
1、 為什麼會&34;?
新教師入這個坑,不是教學水平和技能不夠,完全是認識的問題。覺得作為教師,只要教好書,就是好老師。至於育人的任務,他們總覺得,應該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與己無關。
認識上的不足,就導致在實際教學中的不作為。體現在備課環節上,就表現為狹隘的備課:只去理解知識,解讀知識,而忽略了對育人目標的設計,簡直就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捨本逐末了。這樣一來,我們在課堂上呈現的就是死的知識,缺少了閃光的靈魂與高貴的精神。
2、 怎樣才能&34;?
新進教師剛剛開始教學工作,一旦形成習慣,在教學工作中,只備知識,不考慮育人,是本末倒置,是殘缺的教學。怎樣才能努力跳出這個坑呢?
第一, 加強師德學習,明確育人責任。新進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高校教師職業十項行為準則》等規範性文件,熟悉掌握高校教師行為規範,切記不要觸碰&34;,爭做&34;;
第二, 踐行師德規範,錘鍊高尚人格。教師要想在育人方面取得真正的實效,就一定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所以,新進教師一定要從嚴要求自己,從言談舉止、起臥坐行、禮貌禮儀、教風教態等多方面給學生樹立榜樣;
第三, 研究教材及學情,提煉育人素材。每門課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在備課階段一定要透過教材,挖掘隱含在知識體系中的德育目標,橋面地把他們提煉出來,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思想素質,在闡述相關的學科理論體系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紀觀的教育與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只有&34;不見&34;
&34;也好,&34;也罷,好像都是在課堂上才呈現出來的。但是,備課時,教師如果在教案中缺少了這部分設計,課堂上比如會冷場。
今天的教學,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教學,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課堂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但課堂上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能隨意,不能即興發揮,一定要提前設計。
1、 為什麼會&34;?
第一, 備課時只關注知識。新進教師,剛從學生角色轉換為教師角色,不少教師目前時間緊張,精力不濟,主要精力都用在解決知識體系的理解和傳授上,對學生有什麼需求,怎樣滿足學生,還不夠了解。
第二, 缺乏激發學生的技巧和手段。有的老師也有意活躍課堂,避免演&34;,但實際操作時,要麼用力過猛,學生不領情;要麼力度不夠,學生不積極。最終的結果就是,在課堂講授時,教師一人唱&34;,出現&34;冷場。
2、 怎樣才能&34;?
第一, 轉變思維。既要關注知識點,還要關注這些知識點,可以給學生哪些精神上的提升,在備課時都要多思索,做好相應的標記,找準切入點,要水到渠成地引入課堂;
第二, 促進交流。這一環節就是在備課中的&34;,對學生要有充分的了解。教師課後要通過多種渠道,保持和學生的溝通聯繫,了解學生需求,關注學生的興奮點、興趣點,以便於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第三, 培養骨幹。在開課初期,就要了解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對於學習積極的學生要重點關注,課後增進交流,培養師生之間的信任與感情。古人說&34;、&34;,只有建立紮實的師生情感,這些骨幹分子出於對老師的信任、尊敬和友善,也不會不參與課堂的。只要有人帶頭互動了,課堂上提問也好,討論甚至是辯論也好,都不會再冷場了。
五、 只有顯形備課不見隱形備課
很多老教師都知道,備課並不是只準備課本上的東西,而更多的功夫都是花在課本之外的。所以,備課既有顯形備課,也有隱形備課,而隱形備課更顯教學功夫的高下。但不少新進教師,備課之初,往往注重顯形備課,忽略了隱形備課。
1、 為什麼會&34;?
第一, 顯形備課是硬指標。很多學校對青年教師入職初期的各種檢查很多,要求教師上講臺,必須要準備好相關的顯形的教學材料,教學方案、教學進度表、教案、PPT等等。如果檢查時教師沒有備齊,一定會被批評的;
第二, 時間精力不足。新進教師剛剛實現角色轉換,時間緊任務重,這是一個客觀原因。
2、 怎樣才能&34;?
隨著教師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了解了基本的教學規範,教師就要花更多時間去隱形備課。隱形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思考教法、備學生、備自我等。
第一, 吃透教材。要廣泛涉獵,查閱和搜集豐富的資料,把教材已經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吃透,把重難點之間的關聯度、準確度把握好;
第二, 思考教法。對於什麼樣的內容,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什麼教具器材,都要找到最貼切、最能說明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第三, 備學生+備自我。在備課之際,既要備學生,了解學生所需所想,同時還要備自我,把自我的經歷、知識儲備及自我的情緒狀態,都要做個準備和預設。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有生氣,不至於枯燥乏味。
備課說難很難,說易也很易。但備課說到底就是個良心活,只要您熱愛教育事業,愛生如子,愛學習,肯鑽研,善反思,備課就越來越容易,原來困擾您的那五個&34;,早就被您填平了。於是,您的課堂越來越活躍,越來越精彩,評價越來越高,而您早已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了。
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