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重新審視教學中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2020-12-15 騰訊網

人工智慧時代:

重新審視教學中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當教學生態系統中人工智慧的中軸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時,教師能夠獲取到更多、更加細緻的教學信息,使教師認知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倒逼教師做出改進,進而促使其主動地推進自身專業發展,與此同時又能夠滋養教師,使其做出反思,改進教學,使學生受益,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從以往只注重學生發展的偏利共生就能夠演化為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利的互利共生。

師生角色定位將會發生諸多變化

在人工智慧時代,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將會發生諸多變化。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

第一,教師應當由教學中全體學生的把控者轉向學生個體的把控者。這需要教師的教學從以往面向全班的教育風格,逐步轉向面向班級內每位學生個體的教育風格,在人工智慧的協助下,精確把握每一名學生的狀態,開展有針對地關注和指導。

第二,教師應當成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這是在知識教授層面上對教師更進一步的要求,在傳統的師生教學關係中,不論是學生主體還是主體間關係,都更加注重從知識傳授的角度來展開分析,然而師生之間的教學不僅只是知識的傳遞,也包含著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改造,在互利共生型師生關係中,要讓學生獲得「利」,就應當促進其全面發展,在人工智慧輔助完成知識傳授工作的同時,教師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對學生思想的引領工作中,以切實做到立德樹人。

第三,教師應當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於無聲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不僅應當通過語言去傳播知識,也應當利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在人工智慧時代,教師應當更加注重自身品質的修煉與人格的健全,當學生在教學中面對更多機器、軟體與智能系統時,他們的靈魂並沒有伴隨著數位化學習而得到塑造,反而容易因為接觸太多的機械化產品而使其內心也變得「機械化」,教師能夠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崇高德行放射出人性的光輝,以照亮學生「機械化」的內心,為學生樹立「做人」的榜樣,進而使其靈魂得以重塑,讓其成為一個真正適應社會生活,對社會有用的人,且內心充滿「人性」、靈魂「豐滿」的人。

第四,教師應當更加注重課後的教學研究工作,由一名純粹的教學一線人員轉變為教學、教研兩面手。基層教研系統在教師專業成長、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檢測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引領、推動作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提供的豐富數據就自己的教學過程展開分析,進行交流、比較,找出自己的不足,在成就自己一名優秀教研人員角色的同時,促進自身、團隊乃至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

應當在做好自己角色的同時,積極向教師提供反饋,成為教師教學的反饋者,這種反饋可以是主動的交流反饋,也可以從一種被動的反饋,具體來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量做到「本真」,不要不懂裝懂,不要在課堂上「演戲」,在遇到問題時及時提問,或者做出疑惑的表情,讓人工智慧能夠捕捉到真實的信息,幫助教師做出改進。

總的來說,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應當準確_把握各自角色的變化趨勢,同時,也要對對方的角色與職責有所了解,這樣才能避免師生之間溝通、了解不暢導致的蹺蹺板「難以運轉」或「低效運轉」,切實讓教學生態系統「動起來」。

追求更高層次的師生情感交互

師生之間不僅存在行為交互、知識交互,更存在情感交互,情感交互是其它交互的重要「潤滑劑」,高層次的情感交互能夠使教學生態系統的運行更具靈活性,進而提升師生互利共生教學關係的整體質量。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技術在教學中進一步「滲透」,不斷填補著教學中存在的各個「空隙」,然而伴隨著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情感交互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特別是人工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承擔教師的部分職能,在給教師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擠佔了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交互的時間,似乎並不利於師生情感交互的深層次發展。

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教師應當何去何從?

筆者認為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應當主動追求更高層次的師生情感交互,傳統的師生情感交互是建立在教學關係之上的,容易受到師生角色的影響。

在人工智慧時代,教師的職能被部分替代,教師的權威角色也被進一步弱化,教師應當順勢而為,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帶來的「時間福利」,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與學生的情感交互中去,將原本被擠佔的情感交互時間重新利用起來,放下自己教師的「架子」,改變學生對教師的刻板印象,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與學生開展「心連心」「點對點」的交流,探索是否能夠與學生達成「先友人,再師生」的關係,為更高層次、更具成效的情感交互奠定基礎。

同時,也應當注意到技術濫用給師生情感交互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度依賴技術,人工智慧終究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其在情感交互方面的缺陷難以彌補,不能讓其喧賓奪主,影響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互。

堅守技術應用的教師專業倫理

教師專業倫理就是教師與同事、學生、家長及其他相關主體在進行專業交往時表現出的行為事實如何的規律與應該如何的規範。在人工智慧時代,儘管教師的主體地位有所降低,教學的重心有所轉移,但是仍然要堅守教師的專業倫理邊界,甚至要做得更好,否則就容易導致偏利的狀況出現,具體來說就是要避免幾個極端。

一方面,不能在教學中做「甩手掌柜」,即過於依賴人工智慧,這樣就會影響教學質量,從而損害了學生的「利」;另一方面,不能在教學中做「技術狂人」,即過於迷信教學中產生的數據,為了數據而去教學,本末倒置,也會損害學生的「利」。

同時,也應當注重學生隱私的保護,儘管我國已經出臺了諸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針對學生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是隱私的洩露往往具有隱秘性,難以溯源,作為數據的直接掌握者,教師能否做到嚴守學生隱私,往往更加需要教師的自律,不能因自己的「利」而傷害學生的「利」。

作者:鄭新1、楊曉宏1、張靖2,1.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2.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來源:《中國電化教育》2020.11總第406期。本文為節選。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近幾年,各地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開展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人工智慧與教育的這種融合一定會改變現在的教育,包括課堂形式、教學方式等方方面面,而首先是對教師的改變。因此,教師角色的重新定義是實現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從而會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生態。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摘要】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觸發了教育變革,教師角色再造成為必然。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虛擬教師的出現, 儘管人工智慧無法替代教師,但是教師被賦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與傳統教師迥異,教師將從「全才」轉為「專才」,從「教學者」轉向「輔助者」,從「教練」轉變為「導師」。
  • 曹培傑: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教師的5種角色
    我今天報告的題目是未來教師的角色。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這就決定了教師是面向未來的職業。我覺得,人工智慧無法取代教師,但時代會賦予教師新的內涵,未來教師將會迎來新角色和新定位。今天會場外面的藝術展,入口就是古代先賢圖,有孔子、也有蘇格拉底。如果我們可以穿越到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問一問孔子和蘇格拉底,你是教哪個班的?教哪個學科的?
  • 餘勝泉:人工智慧教師的未來角色
    在我看來,未來教育將進入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共存的時代,教師與人工智慧將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終身的教育和公平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把未來的教師進行定位,我們可以界定為「人工智慧教師+人類教師」協作完成教書育人任務。
  • 人工智慧教育下教師角色的定位與轉變
    這就是在優鴻人工智慧課堂的學習中心的情景。那麼老師在幹什麼呢?但要時刻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以便及時調整和矯正,課後列印雲端生成的個性化作業就OK了」那麼,在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的作用和定位是什麼他說,由於人工智慧教育的運用,從知識分類的角度而言,認知領域的教學可以交給機器,有效擔負知識傳授這一重要職能,為老師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的教育以及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職能也要為之一變,主要有三個:一是人工智慧課堂的管理和指導。
  • ​範蠡商學院〡職教前沿: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虛擬教師的出現, 儘管人工智慧無法替代教師,但是教師被賦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與傳統教師迥異,教師將從「全才」轉為「專才」,從「教學者」轉向「輔助者」,從「教練」轉變為「導師」。為了迎接人機協同推動教育發展的新時代,教師要樹立合作意識,正確認識並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對於教師職業的衝擊。同時強化轉型意識,發揮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 【教育雜談】「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教師角色重塑
    在「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依據教師勝任力模型「KASO」的四個方面,教師必須掌握特定的人工智慧知識(Knowledge)、擁有運用人工智慧實施教育的能力(Ability)、具有使用人工智慧進行教學的技巧(Skill)、做人工智慧教育實踐的反思者(Other)。一是基於知識需求的角色定位:具有融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的教育學者。
  • 重新審視社會科學研究
    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官網近日發表該協會主席阿朗德拉·尼爾森(Alondra Nelson)的文章稱,人們在討論疫情之後如何重新開放社會時,對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即對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社會變化進行實質性反思,並對社會科學的一些普遍假設進行重新驗證。
  • 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被銘記的群體
    從這個邏輯上講,其實最有資格進行學歷歧視的,是中師生。他們絕對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素質最高的群體,其實力不下於現在的985、211。要知道,當時中師的錄取率,要遠低於現在的985院校。放到今天,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當之無愧的「學霸」。
  • 現代教學丨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應對
    【摘 要】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育將從知識教育走向智慧教育。教師的知識傳輸角色將逐步被人工智慧取代,教師將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素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素養、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的素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素養等方向發展。基於此,教師應帶領學生在人工智慧的課堂中體驗智慧,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 戴耐德:重新定位英語教師角色
    就這個問題,戴耐德近日深度解析:重新定位英語教師角色 -- 英語教練。 傳統角色:英語教師 好教師自身擁有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授課技巧,能讓那些難懂的知識理解起來更加易懂;能讓整個教授的過程更加生動;能讓那些需要死記硬背內容更加方便快捷的背記,甚至讓學生在考試中得高分。
  • 當年的中師生,天之驕子淪為時代祭品,如今後悔了嗎?
    但隨著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事實證明,他們淪落為了時代發展的祭品。「當年比我成績差很多的同學考上了南京大學,還有的人考上了南京師範大學,而我,困在小縣城裡,為了平凡至極的生活,拼盡全力。」一位當年的中師生的網上留言令我難過不已。茨威格曾說:「命中饋贈的禮物,早已暗地裡標好了價格。」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尹樂:當時搶「中師生」名額,後來買大學錄取通知書……徇私舞弊之事亙古有之,或許當下才能公正、公平吧,也或者還要期待另外一個「以後」也未嘗可知。尹新武:「中師生」的歷史地位是一個實實在在需要加以定位的問題。它的非官方說法紛紛雜雜,均不能說服「中師生」以及社會。
  • 智能時代堅守教學規律變革
    人工智慧的加入無疑向教學領域提出了重新審思教學規律的挑戰。作為教學活動諸要素之間本質聯繫的教學規律呈現出一定的堅守,即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統一的目標得以堅守,知識體系與結構的完整性得以堅守,班級授課制度作為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得以堅守,教師與學生情感交往型的師生關係得以堅守,學校階段式總結性教學評價得以堅守等。以堅守為基,人工智慧與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教學要素之間規律性關係的一些變革。
  •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那年那些中師生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黝黑的少年提了提破舊的書包,緩步走進刻著師範學院的校門。在他短短十五年的印象裡,老師是一個嚴肅且有耐心的角色。當他決定報考師範學院的時候,老師不復以前的嚴肅表情,而是摘下眼鏡,輕聲道,「你真的想好了嗎,以你的天賦來說,考取一所不錯的大學沒有任何問題。」
  • 人工智慧小冰上音畢業,音工系陳世哲:促使音樂從業者審視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小冰的音樂作品還參與到上海音樂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地區開展的兒童音樂教學中,幫助孩子們完成人生中第一次歌曲的創作,展現出人工智慧在音樂創作領域的巨大潛力。  此外,微軟小冰還將發揮她的音樂創作能力,為即將召開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的主題曲作曲,並攜手其他人工智慧共同演唱。小冰的作曲優美抒情,展現了人工智慧「多才多藝」的一面。
  • 王開東:中師生,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憂傷
    飯席之間,說起了那一代中師生。那代中師生每個人都是人中龍鳳。聽曹先生說,他們上午上專業課,下午上書法和藝術,還有鋼琴、小提琴、舞蹈、繪畫、書法、長笛、二胡……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每個中師生都能做全科教師,如果上高中,他們可都是北大清華的材料。但命中注定,他們都成了中師生。
  • 人工智慧時代下教育教學創新模式梳理,探索還在進行中
    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社交網絡盛況空前的時代,免費、靈活、適合個體、全球共享的教育才是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薩爾曼可汗(可汗學院)薩爾曼可汗對未來教育的暢想:讓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費教育!未來10年,人工智慧將成為最具顛覆性的技術。
  •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隨著「人工智慧+教育」的推進,傳統的知識獲取方式、教學組織形態和師生關係都會發生重大變化。在這個大背景下,重新思考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未來教師的角色轉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命題。
  •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如何轉變角色?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這已經不是傳說,不是遙遠的想像,而是正在到來的現實。那麼,教師作為這場變革的主要經歷者,該如何轉變角色融入其中,實現教育的變革和創新,走向教育新時代?課程變革並不完全是變革課程本身,從本質上說涉及的是教師的變革,尤其關鍵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