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
重新審視教學中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當教學生態系統中人工智慧的中軸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時,教師能夠獲取到更多、更加細緻的教學信息,使教師認知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倒逼教師做出改進,進而促使其主動地推進自身專業發展,與此同時又能夠滋養教師,使其做出反思,改進教學,使學生受益,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從以往只注重學生發展的偏利共生就能夠演化為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利的互利共生。
師生角色定位將會發生諸多變化
在人工智慧時代,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將會發生諸多變化。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
第一,教師應當由教學中全體學生的把控者轉向學生個體的把控者。這需要教師的教學從以往面向全班的教育風格,逐步轉向面向班級內每位學生個體的教育風格,在人工智慧的協助下,精確把握每一名學生的狀態,開展有針對地關注和指導。
第二,教師應當成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這是在知識教授層面上對教師更進一步的要求,在傳統的師生教學關係中,不論是學生主體還是主體間關係,都更加注重從知識傳授的角度來展開分析,然而師生之間的教學不僅只是知識的傳遞,也包含著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改造,在互利共生型師生關係中,要讓學生獲得「利」,就應當促進其全面發展,在人工智慧輔助完成知識傳授工作的同時,教師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對學生思想的引領工作中,以切實做到立德樹人。
第三,教師應當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於無聲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不僅應當通過語言去傳播知識,也應當利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在人工智慧時代,教師應當更加注重自身品質的修煉與人格的健全,當學生在教學中面對更多機器、軟體與智能系統時,他們的靈魂並沒有伴隨著數位化學習而得到塑造,反而容易因為接觸太多的機械化產品而使其內心也變得「機械化」,教師能夠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崇高德行放射出人性的光輝,以照亮學生「機械化」的內心,為學生樹立「做人」的榜樣,進而使其靈魂得以重塑,讓其成為一個真正適應社會生活,對社會有用的人,且內心充滿「人性」、靈魂「豐滿」的人。
第四,教師應當更加注重課後的教學研究工作,由一名純粹的教學一線人員轉變為教學、教研兩面手。基層教研系統在教師專業成長、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檢測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引領、推動作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提供的豐富數據就自己的教學過程展開分析,進行交流、比較,找出自己的不足,在成就自己一名優秀教研人員角色的同時,促進自身、團隊乃至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
應當在做好自己角色的同時,積極向教師提供反饋,成為教師教學的反饋者,這種反饋可以是主動的交流反饋,也可以從一種被動的反饋,具體來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量做到「本真」,不要不懂裝懂,不要在課堂上「演戲」,在遇到問題時及時提問,或者做出疑惑的表情,讓人工智慧能夠捕捉到真實的信息,幫助教師做出改進。
總的來說,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應當準確_把握各自角色的變化趨勢,同時,也要對對方的角色與職責有所了解,這樣才能避免師生之間溝通、了解不暢導致的蹺蹺板「難以運轉」或「低效運轉」,切實讓教學生態系統「動起來」。
追求更高層次的師生情感交互
師生之間不僅存在行為交互、知識交互,更存在情感交互,情感交互是其它交互的重要「潤滑劑」,高層次的情感交互能夠使教學生態系統的運行更具靈活性,進而提升師生互利共生教學關係的整體質量。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技術在教學中進一步「滲透」,不斷填補著教學中存在的各個「空隙」,然而伴隨著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情感交互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特別是人工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承擔教師的部分職能,在給教師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擠佔了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交互的時間,似乎並不利於師生情感交互的深層次發展。
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教師應當何去何從?
筆者認為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應當主動追求更高層次的師生情感交互,傳統的師生情感交互是建立在教學關係之上的,容易受到師生角色的影響。
在人工智慧時代,教師的職能被部分替代,教師的權威角色也被進一步弱化,教師應當順勢而為,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帶來的「時間福利」,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與學生的情感交互中去,將原本被擠佔的情感交互時間重新利用起來,放下自己教師的「架子」,改變學生對教師的刻板印象,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與學生開展「心連心」「點對點」的交流,探索是否能夠與學生達成「先友人,再師生」的關係,為更高層次、更具成效的情感交互奠定基礎。
同時,也應當注意到技術濫用給師生情感交互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度依賴技術,人工智慧終究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其在情感交互方面的缺陷難以彌補,不能讓其喧賓奪主,影響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互。
堅守技術應用的教師專業倫理
教師專業倫理就是教師與同事、學生、家長及其他相關主體在進行專業交往時表現出的行為事實如何的規律與應該如何的規範。在人工智慧時代,儘管教師的主體地位有所降低,教學的重心有所轉移,但是仍然要堅守教師的專業倫理邊界,甚至要做得更好,否則就容易導致偏利的狀況出現,具體來說就是要避免幾個極端。
一方面,不能在教學中做「甩手掌柜」,即過於依賴人工智慧,這樣就會影響教學質量,從而損害了學生的「利」;另一方面,不能在教學中做「技術狂人」,即過於迷信教學中產生的數據,為了數據而去教學,本末倒置,也會損害學生的「利」。
同時,也應當注重學生隱私的保護,儘管我國已經出臺了諸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針對學生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是隱私的洩露往往具有隱秘性,難以溯源,作為數據的直接掌握者,教師能否做到嚴守學生隱私,往往更加需要教師的自律,不能因自己的「利」而傷害學生的「利」。
作者:鄭新1、楊曉宏1、張靖2,1.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2.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來源:《中國電化教育》2020.11總第406期。本文為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