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如何為教師所用

2020-12-15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黃蔚 張東

  正在北京召開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會科技感十足。比如在論壇開幕式短片中出現的虛擬主持人,她不但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各類主持人的語音語態,還能夠實時轉換語言,像老師一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現場觀眾友好交流。

  5月17日,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主持的「人工智慧賦能教學和教師」主題論壇被與會者早早擠滿。

  有關教師職業是否會被取代的討論近年來熱度不減。技術和教師如何完美結合,如何更好地發揮技術的作用,也成為此次大會的一個焦點。

  保障教師的自主性,不能被AI牽著鼻子走

  「人工智慧在採用多種模式增強學生的互動性方面效果明顯。」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穆特盧·丘庫羅瓦(Mutlu Cukurova)認為,和傳統模式相比,人工智慧能夠很快判斷出學生對課堂的反應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但是,是否採用這種複雜的方式來判斷學生,最終的決定權在於教師。

  據了解,歐盟專門啟動了一個項目來處理教師、技術開發者和其他機構的金三角關係,教師採用合作的方式使人類智慧更大程度地發揮作用,但前提是教師自願接受這種方式,而不是被動地採用人工智慧手段。

  人工智慧只是教師使用的一種工具,能帶來發展動力但不能取代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發展能力來選擇工具,不能對每名學生採取同樣的人工智慧手段;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有選擇的自由度,而不能被AI(人工智慧)牽著鼻子走。

  智能化教學情境下,更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通過人工智慧精準分析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可以因材施教。根據此次會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透露的數據,在智能化教學的試點中,學生家庭作業的平均時間已經大約減少了50分鐘,錯題的解決率從原來的45%提高到了80%,也就是說,做作業時間減少了,但知識掌握的效率卻提高了,學生們騰出來的時間和精力,正好去發展自己的特長。

  智能化教學情境下,教師將面臨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既要實現人機協同,提供個性化、多樣性和適應性的教學,又要關注學生思維方式和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後者更加重要。

  「只有當教師真正關注對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用儘量少的課程達到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西北師範大學教授郭紹青說。

  教師與人工智慧交互產生新空間,學生成探究者發現者合作者

  「教師與輔助教學智能機器交互產生新的空間。」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的發言引起了會場聽眾的共鳴。

  按照對吳朝暉描述內容的理解,這種新空間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層面:

  一是物理世界與虛擬信息世界交互產生的新空間。受教育者的任務單式的學習、團隊項目式的學習、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等都能變得更加便捷。

  二是教師與輔助教學智能機器交互產生的新空間。在這種空間範疇下,除了師生關係外,還存在教師與輔助教學智能機器的關係;輔助教學智能機器將部分扮演以往教師的角色,如承擔自動出題與批閱、學習障礙診斷與及時反饋、問題解決能力測評、學生心理素質測評與改進等功能。

  三是學生利用輔助學習智能機器交互產生的新空間。在未來,學生除了與教師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外,更多的情況是與輔助學習智能機器共同學習、相互提高,如學生將在智能學習伴侶、個性化智能教學機器的陪伴下完成自主學習。

  往深裡想,人工智慧的教育將由學生、教師、智能機器共同參與,其中,學生是探究者、發現者、合作者,教師是支持者、引導者、組織者,智能機器在物理世界、虛擬信息世界並存,而且將長期存在。

[ 責編:劉朝 ]

相關焦點

  •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如何轉變角色?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這已經不是傳說,不是遙遠的想像,而是正在到來的現實。那麼,教師作為這場變革的主要經歷者,該如何轉變角色融入其中,實現教育的變革和創新,走向教育新時代?課程變革並不完全是變革課程本身,從本質上說涉及的是教師的變革,尤其關鍵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
  • 人工智慧時代,學校何為,教師何為?
    「傳統辦學經驗難以符合時代潮流,校長治校思維要順勢而為。」面對人工智慧深入教育的這一機遇與挑戰,從行政推動到科研引領、從學校實施到技術支持和家校合作,溫克強進行了「雲海探索」:構建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課堂教學環境,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錄播、互動率、學生聽課情緒等反映出來的信息,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及時調整;構建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把學生的重複性學習變成針對性學習,將「教為主體」變為「學為主體」;構建基於新興技術的智能教育課程體系,
  • 人工智慧如何為教育創造新模式
    人工智慧如何為教育創造新模式 安徽日報 發表於 2019-10-24 15:40:03 解疑釋惑、智能評分、教學評估、選擇專業、遠程教育……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
  • 人工智慧異軍突起,中小學如何接招
    教師運用遊戲化和圖形化的方法,為學生們展示遺傳算法、神經網絡等人工智慧知識,原本抽象的教學內容在遊戲化的教學中變得生動活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融入社會各行業和百姓生活中,中小學也掀起了一波「人工智慧熱」。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出與人工智慧相關的議案、提案,建議發展教育科技。「人工智慧+教育」的話題日漸成為中小學校長和教育專家討論的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作為社會中堅力量,教師是實現化民成俗、傳遞主流思想文化的承擔者,其角色不僅為學問上的授業者和解惑者,而且是社會代言人和傳道者。[1]近代以來,人類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傳統手工作坊被機器大生產所取代,培養一大批掌握基本讀寫算能力的產業工人,成為教育的重要使命。於是,教師獲得了獨立的職業身份,開始專門承擔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
  • 人工智慧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人工智慧與教育的這種融合一定會改變現在的教育,包括課堂形式、教學方式等方方面面,而首先是對教師的改變。因此,教師角色的重新定義是實現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從而會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生態。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跟教育的融合更加緊密,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
  • AI專題 | 人工智慧背景下,教師如何提高信息素養?
    教育信息化正在從以往的數位化、網絡化、可視化向著智能化方向轉變,各類具備人工智慧特徵的教育產品開始湧現,為適應時代發展,為學生更好適應未來智能化社會提供支持,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信息素養的內涵也需發生改變,教師的信息素養需得到進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並不容樂觀。我們通過調研及訪談發現,影響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 餘勝泉:人工智慧教師的未來角色
    英國劍橋大學和BBC基於牛津大學卡爾·佛雷和米歇爾·奧斯本的數據,系統分析了目前365種職業中未來的「被淘汰率」,結果顯示:電話推銷員為99.0%,打字員為98.5%,保險業務員為97.0%,而藝術家為3.8%,音樂家為4.5%,科學家為6.2%,建築師為1.8%,教師職業的被取代率更低,只有0.4%。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摘要】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觸發了教育變革,教師角色再造成為必然。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虛擬教師的出現, 儘管人工智慧無法替代教師,但是教師被賦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與傳統教師迥異,教師將從「全才」轉為「專才」,從「教學者」轉向「輔助者」,從「教練」轉變為「導師」。
  • 人工智慧教育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
    人工智慧AI為未來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想像空間,而教育被認為是人工智慧落地最好的應用場景之一。在國內,真正的人工智慧教育才剛剛起步,優鴻人工智慧課堂作為基礎教育領域勇敢探索的先行者,在人工智慧+教育的探索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當教育與人工智慧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AI會取代老師嗎?答案是不會的,但不會用AI的老師一定會被取代。
  • 江蘇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慧教育培訓活動順利舉行
    為貫徹落實《江蘇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升中小學教師人工智智能素養,推動人工智慧教育在中小學全面開展,12月9-11日,江蘇省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培訓活動在無錫市新吳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
  • 教師節特刊 | 教師+人工智慧,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
    雖然人工智慧不會取代教師,但是它將成為師生的強大助手,大幅提升教與學的效率和效果。從「教」來看,教育信息技術進入學校的目標是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目前,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適應很多被認為能提高教學質量的技術或者工具,削弱了教師原本在教育中具備的優勢作用。不僅如此,過度追求分數也讓教師在技術的應用上跑偏,也給學生增加了學習負擔。
  • 從寧夏石嘴山,看西部教師遇上「人工智慧」的巨變!
    新時代下,人工智慧如何為教師隊伍全面賦能?「網際網路+教育」如何助力鄉村教師發展?11月20日下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及相關司局領導、各省(區、市)教育廳領導、教育部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專家組專家近100人,分為2組依次走進石嘴山市第三中學、寧夏中小學教師智能研訓基地(石嘴山)、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學等人工智慧應用試點學校進行現場觀摩。
  • 教師不會被人工智慧替代,但不會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有可能被淘汰
    對於人工智慧大面積應用,對各行各業產生了深遠影響,教師作為站在教育行業第一線的人,也經常會感受到人工智慧帶來的衝擊。那麼在這個人工智慧時代,老師們應該怎樣去面對呢?「目前的智能教學系統還是對優秀教師的模擬,建立教師模型、學生模型、教學法模型和交互模型等。所以說,人工智慧遠遠談不上對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直接威脅。我們可以將人類智慧編碼輸入電腦,但不可能將電腦晶片植入一個健康的大腦。」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賈積有說。
  • 「人工智慧+教師」大勢所趨,這些人工智慧教學好幫手你get√了嗎?
    這些政策的出臺表明,伴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都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在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深入影響各行各業的當下,「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的啟動,旨在讓更多的教師正視、了解人工智慧的發展,衝擊並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學會利用人工智慧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們要怎樣迎對?
  • 抓住人工智慧助推教師發展的新契機
    近日,據媒體報導,教育部在寧夏石嘴山市召開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會。會上明確提出,要抓住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機遇,通過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破解教師編制不足、師資質量不高不均衡等瓶頸問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扶貧實效。
  • 全球首本人工智慧基礎教材發布,全國40所高中要開設人工智慧課程啦!
    今天,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共同出版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慧基礎教材《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教材》在華東師範大學發布。全國各地40所高中成為了首批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基地學校,據悉,這些學校將通過創新實驗室搭建、課程改革等方式,探索基礎教育階段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方式。
  • 現代教學丨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應對
    人工智慧也和車一樣,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沒有的是人類的創造力。因此,未來人類要學習要發展的應該是人工智慧所做不到的,比如創新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未來應該是人類和人工智慧交互協作的時代,人工智慧將把人類從重複性的、低創造力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在人工智慧協作下,我們將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深度學習、體驗與創造,享受美好生活。
  • 清華大學朱小燕:人工智慧讓海量信息為我所用
    在「AI如何助力新基建」分論壇上,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小燕表示,我國的人工智慧技術在應用方面有很大優勢,主要因為我國有人口紅利、數據紅利,所以有更多機會落地應用,但從科研的角度來說,更希望做到的是基礎理論方面的創新。「雖然我們老說某國第一、我們第二,但是第一、第二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 如何構建面向計算思維培養的人工智慧教學模式?
    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CSTA)都在研究計算思維如何進入中小學,在我國,計算思維已納入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把計算思維融入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信息科學的核心本質,培養學生選用電腦計算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