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教師」大勢所趨,這些人工智慧教學好幫手你get√了嗎?

2021-02-19 科大訊飛智慧教育

在2018年發布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被寫進了改革的「目標任務」中;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中,也明確提出「啟動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

這些政策的出臺表明,伴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都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在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深入影響各行各業的當下,「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的啟動,旨在讓更多的教師正視、了解人工智慧的發展,衝擊並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學會利用人工智慧提高教學效果。

那麼,教育信息化2.0時代

教師們要怎樣迎對?

以下這些人工智慧教學好幫手

不妨先用起來~

備課是教師們日常教學工作的重難點之一,「備」不準、「備」不全,抓不到關鍵問題常常成為困擾。

現在,通過科大訊飛智慧課堂,教師在課前可以將學習內容通過學案、微課、課件等形式提前推送給學生,學生進行自主預習。

智慧課堂平臺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

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藉助於作業平臺、班級空間發回給老師。

老師在上課前根據數據統計,個別問題通過微課或課下留言單獨為同學解答。

針對普遍性問題,老師進行針對性的備課和講解,避免了大量備課而又不知道學生疑問在哪的情況,初步實現了課堂翻轉,「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師生互動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傳統課堂上,老師沒辦法及時了解到每個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而在這寶貴的45分鐘時間裡,也無暇開展豐富多樣的互動。

別著急,暢言智慧課堂豐富、高效、立體的課堂互動可以幫到您!

課堂上,教師機可以通過一鍵同屏連接投影,這樣老師就不必限制在講臺操作設備,能走到學生中交流。

課堂互動形式多種多樣,搶答、隨機選人,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老師也可以任意組合題型,布置隨堂練習。對於主觀題,學生可以直接在學生機上批註答題,或者先紙筆作答再拍照提交。

學生提交後,能夠快速生成答題報告,反饋學情,輔助老師動態組織課堂教學。

老師及時了解各題作答詳情,並能將學生的主觀題典型答案加入點評,進行對比講評,實現及時評價、立體反饋。

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會產生優質的教學資源,比如重要知識講解、難題解析、易錯點分析等,但是這樣的資源經常是轉瞬即逝,沒有及時記錄下來。

現在,有一款錄課神器——智慧微課,會成為人工智慧時代老師們的貼心好助手。

首先,通過智慧微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很簡單地把一個3、5分鐘的教學片段記錄下來。

更重要的是,錄製結束後,就能自動生成包括視頻、文本、課件等資源在內的結構化微課,可以實現文字記錄、重點標記、智能檢索、以及課件和講解內容的同步對應。

完成錄製後,系統還會自動生成二維碼,一方面通過手機掃碼就能直接查看講解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學生的學習空間也能查看到講課內容。

學生查看微課時,通過智能檢索可以實現快速到某一張課件ppt、老師某一句話的定位,能高效查找並複習個人需要的內容。

課後作業的標配通常是人手一本練習冊以及各類教輔資料,厚厚幾大摞。一些還未掌握知識點的學生常會無從下手;而那些學得快的學生,又會在已掌握的內容上浪費時間。

所以,布置作業看似簡單,但要做到「讓不會的學會,讓會的進階」就不容易了。

那麼,可以為每位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的智慧課堂、智學網趕快用起來吧!

教師通過智學網及時掌握班級學情

智學網個性化智能學習系統自動生成各個學科的知識圖譜,為學生規劃科學的學習路徑。

對於老師來說,班級知識圖譜讓班級共性問題一目了然、個性輔導一鍵分發。

同時在自適應學習技術的幫助下,為學生智能化推薦教師和系統提供的微課資源、試題資源、課件資源和其它學習資源,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通過學情診斷幫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個性化作業」再助一臂之力,作業的題目跟著學生需求走,人人有不同。

學生們要寫的作業多,老師們要改的作業更多。

老師們埋身數不清的本子、卷子裡,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而且時間緊、任務多,眼花繚亂根本來不及思考評語,「已閱」倆字一批到底。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老師們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智批改功能趕緊用起來!

它可以輔助老師進行作文評分和批改,幫助老師減少85%的工作量,是老師身邊的機器評分助手。

手機、Pad可以隨時隨地移動批改作業,讓老師有更多時間給作業更多的建議、指導。

可以為學生作文提供單詞、語法、句式、篇章結構等內容的點評,是學生身邊的個性化作文輔導專家。

還可以提供班級、學校等各級作文分析診斷報告,提供針對性改進意見,使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常態化為可能,是老師精準備課與教學的得力助手。

作業交上來、改過後,如何上好一堂有效的講評課,幫助學生們從練習題中溫故習新是課堂教學的又一大難點。

平均用力,看似全面實則缺乏深度;就題論題,資源泛而不精;只講不練,講評效果無法評價。

現在,通過智學網的精準講評課方案,就可以預設講評重點、拓展講評資源,而且有講有練、講評效果及時評。

利用系統提供的學業數據採集結果和變式題拓展資源,老師們可結合典型題、典型卷實現共性問題集中講解;也可基於課前備課使用智學網預設的講評順序,按照得分率或者知識點,集中講解班級共性難題。

老師一鍵布置個性化作業,過程中通過系統實時監督每一位學生的答題進度、正誤以及舉手情況,進行小組或一對一輔導。

基於系統實時生成的全班個性化答題報告,錯題解決率、薄弱知識點提升度一目了然,然後再次講解系統統計出的個性化作業中的高頻錯題。

未來的教育是人與人工智慧協作的教育。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正在把課堂還給學生,也正在把更多機會帶給老師,幫助老師從重複性模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釋放教師的勞動力價值。有了人工智慧的輔助,教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讓教育變得更好。

人工智慧助力教育  因材施教成就夢想

文&編 | Elaine swwang  責編 | zhutao

相關焦點

  • 現代教學丨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應對
    【關鍵詞】人工智慧  教師轉型  教學改革自人工智慧機器AlphaGo戰勝人類世界圍棋冠軍以來,人工智慧的話題一直熱議不絕。有專家預言,三十年之後,現在大多職業崗位,將由人工智慧機器擔任,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機器人將讓人類從重複性、低創造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必然是大勢所趨。
  • 人工智慧教育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
    人工智慧AI為未來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想像空間,而教育被認為是人工智慧落地最好的應用場景之一。在國內,真正的人工智慧教育才剛剛起步,優鴻人工智慧課堂作為基礎教育領域勇敢探索的先行者,在人工智慧+教育的探索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當教育與人工智慧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AI會取代老師嗎?答案是不會的,但不會用AI的老師一定會被取代。
  •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如何轉變角色?
    對於課程與教學而言,由於有海量資源的網際網路的存在,各種課程資源和課程定製的豐富性、專業性,已無需學校和教師過多參與,課程外包或訂購逐漸成為主流,課堂教學的「人工智慧化」已是大勢所趨。人工智慧時代學生的學習課程不應僅限於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師應順應時代潮流開設一些手工課程、3D列印技術、編程課程等。
  • 教師不會被人工智慧替代,但不會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有可能被淘汰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要求,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創意和審美。」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餘勝泉說,「反之,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 人工智慧來了,教師會被取代嗎?
    《規劃》指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於樂的編程教學軟體、遊戲的開發和推廣。前不久,在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馬雲也曾說:如果教育理念不改,未來,孩子們將競爭不過機器。
  • 人工智慧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現今出現的很多智能教學系統或線上評測系統,就將老師們從這些簡單而重複的大量作業評測中解放出來。此外,利用線上系統進行評測,不但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測,還能基於所積累的評測數據精準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其次,人工智慧提升了教學組織的效率。人工智慧的興起,改變了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使得評價的自動化、及時化成為可能。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
    【關鍵詞】教師角色;人工智慧;虛擬教師;未來學校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在改變整個世界運行方式的同時觸發了教育變革,近年來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使機器人開始介入教育領域,這些都對傳統學校教育和教師職業造成了衝擊。技術時代亟需重新思考教育。
  • 人工智慧將進入高中課堂,你準備好了嗎?
    據了解,該教材是華東師範大學慕課中心和商湯科技合作,聯合全國多所知名中學教師共同編寫,由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出版並備案。目前,全國已有40所學校引入該教材作為選修課或校本課程,成為首批「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基地學校」。  「與其他教材不同,該教材以『手腦結合』為主要學習方式,不僅關注對人工智慧原理的介紹,更加重視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 邁向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的未來教育時代
    | 全文共3799字,建議閱讀時4分鐘 |轉載自公眾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微信號
  • 劉徵:象棋教學與人工智慧啟蒙教學的融合研究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之後長達十年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第一次高峰,當然人工智慧的發展也經歷了低谷,因為人們開始對它寄予的希望太高,高造價的人工智慧沒有很好的落地服務於人,不過人工智慧還是大勢所趨,IBM的深藍戰勝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和谷歌公司的「阿爾法狗」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兩個標誌性事件都將人工智慧帶入了新的輝煌。
  • 國家大力推廣人工智慧等科學教育,你準備好了嗎?
    4月2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項目2.0的意見》,要求教師積極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技術變革,並積極參與。切實開展教育教學。印度學校還將AR,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VR集成到教學中。在印度,一些學校現已將雲計算,AR和虛擬實境技術集成到教學中。在過去的幾年中,先進的技術應用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IT行業的領導者,印度一直站在該技術的最前沿,從銀行業到政府管理,農業,日常購物和食品分銷等領域的技術已經統一。
  • 優鴻人工智慧課堂,探索教學新模式
    優鴻人工智慧導學系統以優鴻人工智慧課堂為載體,採用「智能導學系統」+「督導老師」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課堂模式。課堂上,學生使用的優鴻人工智慧導學系統採用遊戲闖關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自主學習。
  • 人工智慧機器人將讓你失業之二:教師或將全部失業
    人工智慧機器人將讓你失業之二:教師或將全部失業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的預言:「2045年左右,人工智慧將來到一個『奇點』,跨越這個臨界點,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機器的關係。」今天,就和大家談談人工智慧初級階段,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部分工作的可能性。
  • 如何構建面向計算思維培養的人工智慧教學模式?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好參謀 教育技術應用的好幫手近幾年,計算思維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受關注。人工智慧項目教學中,教師在項目實施的各個環節進行計算思維的引導,在每個階段給予適當點評,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在項目式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最大限度地對學生進行計算思維的培養。實踐探索以初中人工智慧的項目實踐課「智能語音電話簿的設計與製作」為例進行面向計算思維培養的人工智慧項目式教學實踐,如圖1。
  •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另一方面,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緒、習慣、價值觀等,這些在傳統教學中容易被忽視,但卻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的非認知特徵分析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教師在這方面具有的優勢遠遠超過技術。優秀的教師往往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學生相互連接的共在之中,通過身教和垂範影響學生的成長。
  • 國外人工智慧教學應用研究綜述
    這些研究成果對開發人工智慧教學產品、理解學習的本質、探索教學規律等提供了方法指導和可供借鑑的研究範式,但也存在人工智慧教學應用研究狹窄化、碎片化、微觀化等問題,後期還需從宏觀、中觀層面開展人工智慧與教學的關係研究、人工智慧教學應用關鍵技術研究、人工智慧賦能教師的理論基礎研究、人工智慧與教學融合形態研究、人機協同背景下的教師人工智慧教學應用素養研究等。
  • 餘勝泉:人工智慧教師的未來角色
    在我看來,未來教育將進入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共存的時代,教師與人工智慧將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終身的教育和公平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把未來的教師進行定位,我們可以界定為「人工智慧教師+人類教師」協作完成教書育人任務。
  • 基於人工智慧的課堂教學分析
    至此,基於人工智慧的課堂教學分析系統,會具備客觀性、準確性、規模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從數據中發現新規律,反哺教學改進,幫助人類教師形成課堂教學診斷與洞察能力,完成如圖1所示的人工智慧協同課堂教學分析進化歷程。雖然目前人工智慧技術仍在發展初期,但是教育界多是對新技術持開放與主動適應的態度,並呈現出越來越緊密的人工智慧融合教育的發展趨勢[22][23]。
  • 人工智慧項目式教學成果頗豐,東莞教師團隊現場競逐收穫滿滿
    來自我市多所中小學教師團隊組成8支競賽隊伍,現場角逐。這不僅僅是一場人工智慧的較量,也是我市負責科技創新、創客、機器人等項目的骨幹教師,在為期四天的人工智慧培訓中的成果檢驗。原來,為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活動與課程實施,提升師生工程能力與信息技術素養,我市特組織此次人工智慧教育應用能力培訓。
  • 人工智慧如何走進教室切實輔助到教學
    國家計劃用人工智慧這種方式來促進我國教師隊伍建設,你怎麼看?《意見》著眼於未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趨勢,明確提出,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實施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開展智能校園建設,開發智能教育助理,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