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近義詞有:背道而馳,反義詞有:有的放矢,南轅北轍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含貶義。南轅北轍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南轅北轍(nán yuán běi zhé)成語釋義: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成語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近 義 詞:背道而馳反 義 詞:有的放矢成語用法: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含貶義。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感情色彩:貶義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故事: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釐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釐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釐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麼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塗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於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釐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南轅北轍的例句:1、做事如果無視客觀環境,只憑主觀想法,結果往往與事實的需求南轅北轍。2、只有目標明確,才不會南轅北轍。3、如今我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構想,可說是南轅北轍,全不相干。4、他倆的個性南轅北轍,根本談不攏。5、性格卻是南轅北轍,兄長崇尚恬淡無為,一生不爭。6、如果學習目的不對頭,你再刻苦用功,只能落個南轅北轍的結果。7、不辨別方向的啟程無異於盲人騎瞎馬,不僅僅達不到前方的目標,另外還會使你離目標越來越遠,更甚者還會離失方向,南轅北轍,誤入歧途。8、既然我倆想法南轅北轍,看來只有拆夥了。9、團結一旦偏離了正確的航向,以至於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就有可能駛向萬劫不復的深淵。10、如果說他們正朝著那個地方緩慢的行駛,而我和她卻是在南轅北轍離它愈來愈遠。11、青春總是南轅北轍而錯過了太多的風向,迷失了太多的時光。南轅北轍的成語接龍:南轅北轍 > 轍亂旗靡 > 靡衣偷食 > 食肉寢皮 > 皮開肉破 > 破破爛爛 > 爛額焦頭 > 頭破血流 > 流風回雪 > 雪泥鴻爪 > 爪牙之士 > 士紳名流 > 流離遇合 > 合膽同心 > 心神不寧 > 寧戚叩牛 > 牛頭馬面 > 面黃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飽馬騰 > 騰雲駕霧 > 霧慘雲愁 > 愁雲慘霧 > 霧閣雲窗 > 窗明几淨 > 淨幾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燻目染 > 染蒼染黃 > 黃衣使者 > 者也之乎[南轅北轍]由小學家庭輔導平臺[小孩子點讀]APP獨家整理並發布。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