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刊:"佔領華爾街"任重道遠 美媒漠視名流支持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8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文說,美國紐約男女青年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美國貧富懸殊、金融「肥貓」貪得無厭。「佔領華爾街」是一項任重道遠的抗議運動,參加者有決心持續下去,至少要迫使政府或華爾街作出某種改革。紐約警察噴胡椒和大舉捕人,激起更多人抗議,美國各大城市亦群起響應,紛紛舉行對抗金融街的抗議運動。

  文章摘編如下:

  一群不滿美國貧富懸殊、政客無能、失業率居高不下和金融「肥貓」貪得無厭的男女青年,從9月17日開始聚集在紐約曼哈頓世貿中心附近,進行喧鬧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抗議運動。運動初起時,主流媒體並未重視看似一群烏合之眾的示威,鮮少報導,但抗議群眾的堅持不懈和紐約警察的粗暴壓制,終使眾聲喧譁的「佔領華爾街」抗議運動成為全國性大新聞,從東岸到西岸的美國各大城市亦群起響應,紛紛舉行對抗金融街的抗議運動。

  參與「佔領華爾街」抗議的群眾每日平均人數至少有二百人,多則二千人。參加「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群眾以高學歷的失業白人男女青年為主,但亦有不少中老年白人和少數族裔參與。抗議大本營位於離華爾街不遠的祖可蒂公園(Zuccotti Park)裡。祖可蒂公園過去稱自由公園,是一座私人產地;祖可蒂以前做過紐約公園局局長。抗議群眾在公園露營,白天則上街遊行。

  這群來自紐約東北部的憤怒青年雖無特定領導人,許多人亦互不相識,但他們在兩個多星期的團體生活中,已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他們不但不是一群群龍無首的散兵遊勇,反而在生活條件極不理想的環境裡自動自發、守望相助、分工合作。他們在抗議基地成立救護站、圖書室、信件和包裹收發站、信息站、計算機站、託兒所、垃圾收集站、媒體中心、發電站等。從全美各地寄來的醫藥、日用品、禦寒衣物和被子、電池、書籍等,每天源源不絕,抗議組織有專人到郵局領取(他們已在郵局設置信箱),一天兩次。而從各大小城市打電話到紐約披薩店用信用卡訂購披薩餅慰勞抗議群眾的義舉,多得不勝枚舉。

  源自加拿大雜誌構想

  「佔領華爾街」抗議運動源起於加拿大一份雜誌(Adbusters)所提出的構想,該雜誌網站今年七月建議在紐約發起抗議華爾街運動。紐約一個由年輕人組成的團體受到馬德裡會議的啟示,組成「聯合國大會」(General Assembly),並在曼哈頓湯普金斯廣場(Tompkins Square)舉行抗議活動。這場活動促發了9月17日正式展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群眾在華爾街附近遊行抗議後,落腳百老匯大道和自由街附近的祖可蒂公園,該公園亦靠近舊世貿中心。

  不少政論家批評「佔領華爾街」運動缺乏特定訴求目標、抗議主題和抗爭焦點,以及所提出的吶喊和要求太過空泛。他們不滿歐巴馬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搶救華爾街,而華爾街「肥貓」卻大撈利潤和巨額紅利;他們不滿1%巨富所擁有的財富比90%美國人的收入總和還多;他們不滿年收入百萬以上的有錢階級付很少的稅;他們不滿貧富太過懸殊,富人的貪婪把國家拖垮;他們不滿白宮和國會的權鬥與政爭把經濟拖垮;他們不滿他們當年所擁護的歐巴馬治國無方,被金融肥貓牽著鼻子走;他們不滿景氣一直低迷,失業率太高,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他們提出「打倒銀行家」、「打倒資本主義」的口號。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認為,他們應明確要求聯邦課徵金融交易稅,即股票買賣一次課五角交易稅,如此可使聯邦一年多收三千多億的稅。同時要求聯邦限制銀行從事高風險和投機性投資,以及防堵肥貓拿太多附帶收益等。

  主流媒體一度漠視

  「佔領華爾街」引發主流媒體注意並予顯著報導的另一個原因是身著白色制服的紐約高階警官副督察安東尼•波洛納(Anthony V. Bologna)蓄意用胡椒噴器(pepper spray)噴射數名並未作任何違法行為的女士,這些女士頓時因辛辣所引起的劇痛而倒地。其它警察亦使用胡椒噴器對付抗議人士。紐約警局先說是群眾違規,才使用噴器,但現場至少兩個人拍錄到波洛納無緣無故噴射胡椒的鏡頭,警局始表示將進行內部調查。

  在歷史上,紐約警察對付示威群眾素以粗暴著稱,從南北戰爭時代的抗拒入伍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反越戰、爭民權運動,以及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反戰學生佔據校園行動,紐約警察動起粗來毫不手軟,出手極重,但亦因此而深化了警民之間的對抗性矛盾,並強化了抗議群眾堅持不妥協的決心。除了紐約,芝加哥警察亦以粗暴出名,1968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在芝加哥召開,會場內外警察與反戰青年大打出手,成為美國近代政黨史、群眾運動史上最臭名昭彰的一頁。

  名流表態支持

  紐約警察的噴胡椒和每日大舉捕人的動作,以及數百抗議群眾的堅持不用暴力反擊、堅持每天遊行抗議、堅持不合作行動,使主流媒體另眼相看。即使每日有數十人甚或數百人被捕,被捕者到警局登記後獲釋,準備日後被法庭傳喚出庭,不少被捕者離開警局後又立即返回抗議現場。

  以「向權力講真話」著稱的前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和加拿大女作家納歐米•克萊恩(Naomi Klein)都向抗議群眾表達支持,現任教普林斯頓大學的黑人哲學家康乃爾•威斯特(Cornel West)、女諧星羅珊•巴爾(Roseanne Barr)、影星蘇珊•莎蘭頓(Susan Sarandon)都曾到現場打氣。

  異議製片家麥可•穆爾(Michael Moore)在抗議現場受到群眾歡迎,他譴責主流媒體漠視「佔領華爾街」運動,證明他們有看輕運動而重視華爾街的偏見。他呼籲美國人民響應「佔領華爾街」運動,即使不能來紐約助陣,亦可在他們的城市進行抗議,讓華爾街肥貓知道美國人民內心的憤怒。穆爾亦指責主流媒體過去兩年過度重視茶黨反歐巴馬的集會,而現在極右翼的茶黨影響力已式微,美國人民終於了解到茶黨的偏激損害了美國經濟與美國一般人民的福祉。 (陳之嶽)

相關焦點

  • 水秉和:什麼是佔領華爾街?
    什麼是佔領華爾街?它是一個什麼樣的運動?它能持久嗎?還有,你能聽信美國主流媒體對佔領華爾街的分析嗎?我說,你想了解佔領華爾街,為什麼不反求諸己?誰最能了解佔領華爾街?農村地區採草莓、瓜果蔬菜的苦工又被來自墨西哥和中南美的非法移民用低工資拿走,於是乎,沒有受到大學教育的一般美國群眾就由中產階級變成了低產階級,或者加入了失業大軍。他們中間有些人逐漸醒悟:為什麼我有工作能力,也有工作意願,但是卻找不到工作?或者,為什麼我兢兢業業工作了二十年,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公司要炒我魷魚?或者,為什麼我工作二十年,但是工資並沒有增加?
  • 「佔領華爾街」運動最新進展(中英對照)
    華盛頓最新消息:華盛頓國會大廈被抗議者佔領「佔領華爾街」網於2011年11月28日下午9:14分報導:11月28日,在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市,「佔領」運動的抗議者們佔領了華盛頓國會大廈!抗議者被華盛頓警察強行驅逐並有數人被逮捕。警方在行動過程中過度使用武力,據稱有三名抗議者被警方用泰瑟槍電擊。
  • 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人、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逝世,享年59歲
    1「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關鍵人物:「我們是99% 」20世紀90年代後期,格雷伯開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他是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關鍵人物格雷伯認為,佔領華爾街運動缺乏對現有政治機構或法律結構合法性的認識,對非等級共識決策和前途政治的擁護使其成為一個無政府主義項目。與阿拉伯之春相比,格雷伯聲稱佔領華爾街和其他當代基層抗議活動代表著「關於美國帝國解體的一系列談判的開端。」
  • 提出「狗屁工作」的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去世,曾組織「佔領華爾街」運動
    他以擔任過「佔領華爾街」運動組織者而聞名,但否認「我們是99%(不再忍受1%的貪婪與腐敗)」的口號由自己提出。他還提出了「狗屁工作」(bullshit job)的理論,讓讀者思考工作的意義……本周三,他去世了。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的妻子Nika Dubrovsky在推特上發文稱,「世界上最好的人,我的丈夫和朋友大衛·格雷伯在威尼斯一家醫院逝世。」
  • 美媒稱:華爾街商業高層已變成「中國的說客」!負責遊說總統國會
    導語:美媒稱:華爾街商業高層已變成「中國的說客」!負責遊說總統國會 剛剛不久,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發布了一篇名為《華爾街執行長實際上是「中國共產主義的說客」》。了解文章後,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媒體吹牛、編瞎話的本事!
  • 孟玄:富人不在乎佔領華爾街運動 再鬧也是狗吠火車
    鳳凰衛視10月7日《鳳凰全球連線》,以下為文字實錄:胡一虎:從佔領華爾街現在三周之後佔領了華盛頓,接下來三周之後又會怎麼樣的演變,它又會對全球的經濟形勢,包括對中國會不會有一些連鎖反應,首先我們要轉到華盛頓現場,特別邀請的嘉賓是林長盛先生,長盛兄,剛剛我們在看到新聞鏡頭當中有一個招牌上面寫的是tax the rich help
  • 港刊:「擁抱愚蠢」已成無堅不摧的社會潮流
    港刊:「擁抱愚蠢」已成無堅不摧的社會潮流 2015-04-14 15:51:23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4月14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近期刊文稱,在網際網路、社交網站、實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和智慧型手機「佔領
  • 美媒曝光一則大新聞,中國在美還有個強大夥伴
    根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媒曝光一則大新聞,這篇報導的題目就非常引人關注:中國在美還有一個強大的夥伴,華爾街。按照文章中的觀點,儘管川普上臺以後一直在破壞中美關係,可是在川普上臺的這4年裡,華爾街人士一直積極促進中美兩國的溝通,盡力為中美關係降溫。
  • 美媒文章批川普漠視科學 將政治直覺置於事實之上
    文章認為,對科學建議的漠視已經成為川普政府的主要特徵之一,而這一點已經成為影響美國在世界舞臺上地位的因素。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漠視科學的政策影響美全球地位文章指出,雖然以往的美國政府曾不同程度上忽視了與政治或政策重點相衝突的科學發現。但在川普政府內部,對科學和專業知識的攻擊要廣泛得多。
  • 《黑暗騎士崛起》《悲慘世界》,好萊塢如何佔領華爾街?
    或許是個巧合,諾蘭的新作《黑暗騎士崛起》正是在2008年寫出劇本大綱的,此後,已然登臨好萊塢金拱之頂的諾蘭耗時4年不斷修改、反覆打磨出這篇超級英雄的故事新編;在這期間,再度以紐約為原點爆發了民眾「佔領華爾街」運動,並迅速演變為一場影響力輻射全球的抗議運動。
  • 美媒:美救援人員從中國肉場救出20隻狗,據稱臺灣SPCA也幫忙了
    導語:美媒:美救援人員從中國肉場救出20隻狗,據稱臺灣SPCA也幫忙了佛羅裡達州的一家動物收容所說,他們在中國的一個肉市菜單上,幫助20隻金毛獵犬重獲新生。據稱,這項行動涉及了兩大洲的志願者。她說,如果沒有十幾家支持她的小企業、還有願意收養這些狗的家庭,以及包括臺灣SPCA在內的其他支持者的幫助,她不可能完成救援。據南佛羅裡達黃金救援組織(GRSF)稱,米內瓦安排這些狗在上周三離開中國大陸,在臺灣停留11小時,飛機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加油,在上周日下午降落在邁阿密。但由於機械故障和另一次延誤,這些狗在臺灣逗留了40個小時才最終起飛。
  • 美媒抹黑微信和支付寶,專家:有關報導非常荒唐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發表文章抹黑稱,「中國正越來越多地利用微信收集信息」,宣稱後者儼然已成為「中國政府監控公眾、審查言論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微信方面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對此類消息進行回應。中國專家認為,美媒有關報導非常荒唐。
  • 新華社記者質疑美媒歪曲原意
    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記者把這詞翻譯成了英文,寫進了有關中國的報導裡。但新華社記者讀後認為,報導搞錯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話。儘管新華社記者做了詳盡解釋,但不光這位美媒資深記者堅稱自己「沒有錯」,登上《華爾街日報》印刷版的翻譯,也一字未動。網友也開始懷疑,這是真弄錯,還是假不懂?
  • 華爾街英語:left和right還有這麼多用法
    華爾街英語:left和right還有這麼多用法2020/9/2 16:39:22 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提到left和right,你們會想到什麼?只有「左邊的」和「右邊的」嗎?
  • 美媒:川普疫情協調員正謀求拜登團隊職位
    (美聯社)海外網12月10日電 美媒報導稱,川普政府疫情協調員黛博拉·伯克斯(Deborah Birx)正謀求在拜登團隊中任職,以繼續發揮作用。伯克斯於2月末被任命為白宮新冠病毒應對工作組協調員,而不到10個月後,隨著川普政府任期接近尾聲,伯克斯聲譽已受到打擊。
  • ...懲罰拒絕或拖延本國公民離美回國的國家,美媒:主要針對中美洲國家
    環球網消息,俄羅斯RT電視臺剛剛消息,美國總統川普已經籤署一項命令,即以「公共衛生風險為由」,對那些不願讓本國公民或居民離美回國的國家實施處罰,具體是對「拖延或拒絕」本國公民回國的國家實施籤證制裁。RT還在報導標題中質問:制裁是最好的良藥?
  • 美媒:中國主權債成全球避風港 外資持有規模創紀錄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美媒稱,尋求收益和有效對衝股市普遍下跌工具的債券投資者正日漸轉向中國。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2月7日報導,今年由於各主要經濟體的決策者採取極端激進的刺激措施,壓低收益率並使得貨幣貶值,中國主權債券的吸引力顯現出來。
  • 華爾街英語:left和right還有這麼多用法?
    華爾街英語:left和right還有這麼多用法?那你就得好好看看下面這段話了,這是美媒對川普的評價,華爾街英語帶著大家一起從這段話裡... 提到left和right,你們會想到什麼?只有「左邊的」和「右邊的」嗎?
  • 美媒:民主黨內現政策分歧 共同標準困擾希拉蕊
    原標題:美媒:民主黨內現政策分歧 共同標準困擾希拉蕊   希拉蕊上次參選總統的時候,並不需要就共同核心標準、爭向頂尖與教師評價問題選邊站;在2007年,在她為標準化考試、以及小布希政府未能提供「不落下一個孩子」法案足夠的經費深表痛惜之後,她贏得了國內最大教師工會之一的支持。但當希拉蕊準備第二次參選總統,民主黨內關於教育標準的看法已經產生裂痕。
  • 新華社記者質疑美媒華人記者歪曲原意
    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記者把這詞翻譯成了英文,寫進了有關中國的報導裡。但新華社記者讀後認為,報導搞錯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話。 儘管新華社記者做了詳盡解釋,但不光這位美媒資深記者堅稱自己「沒有錯」,登上《華爾街日報》印刷版的翻譯,也一字未動。網友也開始懷疑,這是真弄錯,還是假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