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臘月時。
在寒冷乾燥的北方,總會懷念南洋炫目熾熱的陽光、高大肥碩的綠植、繽紛豔麗的服飾、酸辣鮮香的美食……還有一棟連著一棟的南洋老樓,那些木質百葉窗和磚雕騎樓的老房子,令人著迷到拍不夠,逛不厭的南洋老街。如果能有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那目的地毫不猶豫鎖定的是——檳城。
「世界文化遺產」檳城,既是「全球美食城冠軍」,又是「最佳養老勝地」和「全球十大最佳廉價預算旅遊地區」。既有美麗的海灘與原野風光,又有現代的商業都會和典雅的名勝古蹟……
那也是隆冬時節,從一片蕭索的北京飛抵居然還是熱烈的盛夏,到處生機勃勃,潔白典雅的殖民建築就掩映在盎然的綠意之中。拖鞋草帽、短褲長裙,悠然閒適的旅人,好不愜意的假日時光。
「印度洋綠寶石」,果然名不虛傳。
殖民建築東西合璧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也是凝固的音樂。檳城之美,首先在於其建築和街道。
打一進城那刻起,就驚喜於這裡有如此之多保存完好並正常使用的古老建築。在這個被濃蔭覆蓋的南洋名城,這些通體雪白的樓房,門楣厚重、鐵藝雕花、磚雕精美、長廊寬大,配以拱形的窗、彩色的玻璃和黑色的木百葉窗,真是令人頻頻駐足,痴痴凝望,戀戀不捨啊!
檳城,顯然是以擯榔樹多而得名。其英文譯為喬治市,一個殖民特徵明顯的名字。
是的,該城在十八世紀被英國政府開發,並打造成遠東最早的商業城市,也因此而留下了令人流連忘返的觀光勝地。
真是一個適合漫步的城市,目不暇接地遊覽了愛情巷、市政廳、康華利斯堡、舊關仔大鐘樓、赤道美術學院,美麗的建築無不充分體現著東西方的結合,獨特風情令東西方賓客都流連忘返。呂航原創並首發於百家號。
徜徉在古老的街巷,無意中發現了久聞大名的東方酒店E&O Hotel。這是與新加坡萊佛士酒店、曼谷東方酒店齊名的世界三大古董酒店之一。該店是由馬丁和泰戈蘭這對兄弟興建的,其緣起頗為有趣兒,先是1884年弟弟在萊特街上蓋起東方酒店(Eastern Hotel),次年哥哥也在旁邊法卡街建起另一間東方酒店(Oriental Hotel)。1889年,兩兄弟將酒店合併,更名為Eastern & Oriental Hotel,簡稱E&O 酒店。簡直是英語的文字遊戲。
酒店外觀兼具英倫色彩和南洋風情,迎賓門童穿著英國管家服飾,行古老的西式禮節。當時,我正在讀毛姆的小說,很恍惚地想到穿著一身白色紡綢西裝、帶著寬沿禮帽,手拄文明杖的毛姆,留著兩撇小鬍子,叼著精緻的菸斗,下了馬車回望一眼天色,就迅速走進酒店的旋轉玻璃門,身後跟著曬得黝黑穿著大短褲的當地僕歐,拎著兩個方方正正的大行李箱……
酒店有新舊高低多棟樓、帶二層包廂的劇場、私家遊艇碼頭,還有兩門大炮!古老的電梯、窗戶、地板、家具、茶具都有百年歷史,但養護良好仍在使用。在下榻的名人窗中,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和楊紫瓊的照片。呂航原創並首發於百家號。
中式建築內涵豐富
中式古典建築也是檳城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一百多年前,華人遠渡重洋踏上這片國土,胼手砥足創出一片立足之地,主要以經商為業,貿易佔據了大馬的半壁江山。取得商業成功的華人,按照中華傳統大興土木興建祠堂,以光宗耀祖。而作為鄉黨互助的會館,則開遍東南亞的各大城市。所以,會館和祠堂,是海外華人建築的一大特色。
風格也有似於廣州陳家祠的海南會館,建於1895年。中式大殿,雕鏤繁複,裝飾絢爛,據說建材都運自中國大陸。而建於1835年龍山堂丘公祠,有「世上最能代表20世紀中國南方傳統藝術的建築」之美譽。石刻藝術更是達到鬼斧神工、出神入化之境界,工匠也來自中國大陸。但該建築合該多難,曾兩度毀於大火又兩度重建。我們看到的,是1950年代的修復品了。
正端詳間,一個講著流利漢語的華人車夫邀我們坐他的三輪車。雖是馬拉西亞人,但他在廣東老家還有親戚。親戚也在他的協助下在馬來西亞購置了房產。他要送我們到張弼士故居去見識「世界排名前十」的豪宅。呂航原創並首發於百家號。
有「中國的洛克菲勒」之稱的張弼士富可敵國,是晚清的紅頂商人,曾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和檳城領事。我們熟悉的張裕葡萄酒公司就是他出資創辦,源於他飲用法國紅酒後對人講老家煙臺也可以做出這麼好的酒。為了兌現這一個誇口般的戲言,就悍然安排人回鄉開闢葡萄園,建設酒窖把酒廠建了起來,還獲得了首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的金獎。但據說因為一直沒有回國,直到晚年張弼士才喝到自己公司出品的酒。
而這棟叫「藍屋」的宅邸,是張弼士中年時為迎娶七太太而建。由來自蘇州的風水大師查勘,耗時七年才完工。風格亦中亦洋,外觀貌似簡樸,但內裡用料豪奢。是地地道道的「低調的奢華」。
當然,華人並不都是富商。姓氏橋就是普通華工按姓氏聚居的區域。最大的周姓橋近80戶人家,橋長500米。如今這裡成為交易市場,有美麗又便宜可以做沙麗裙裝的印染布料,和好吃不膩的榴槤泡芙。
多種宗教建築並存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的國度,共存的多種宗教和多元的各族文化,造就了多元化的建築風格。而且每一棟建築都有淵源,每一個古蹟都有來歷。他們密集地分布在喬治城老城,不用地圖就舉步可達。
建於1818年的聖喬治教堂是檳城最古老的教堂,是檳城標誌之一,也是馬來西亞政府評選的「五十大寶藏」之一,其藝術成就僅次於英國本土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燦爛的陽光下,矗立在碧綠草坪上的教堂,更顯典雅、莊嚴。這裡是周潤發電影《安娜與國王》的取景地。
在亞齊街找海南雞飯時,發現了檳城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回教堂。建於1800年,其名字亞齊源於這個土地曾經的統治者亞齊蘇丹。
看到緬佛寺的時候,聽聞其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南傳佛教寺廟」,也是「馬來西亞唯一的一座緬甸佛教系寺院」時,我們已不驚訝了。而其對過的泰佛寺,只是小乘佛教的不同建築樣式罷了。
第二天來到依山而建的百年古剎極樂寺,發現其是「馬拉西亞最大的佛教寺院」,且可能是「東南亞最美麗的寺院」。建築風格融匯了中緬泰的精華,佛教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了。登臨30米高的塔頂可俯瞰全城。回過神來,看到了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後流亡此地時題寫的「勿忘故國」石刻。油然而生親切之感!
在日記裡,我寫道:「幾日的檳城流連,獨特的歷史情態,給了我們以別樣的旅行體驗。東西方雜糅的海洋文化,除了美麗絕倫的建築藝術、娘惹風味的各色美食,以及與我們血脈相通講著流利漢語的親切的當地華人,都給我們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象。」
是的,如果時間暇滿,還想再次回到檳城這個「東方花園」,在鋪滿著石板路的西式街道中,慢慢尋找舊日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