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做一件事之前,都要想清楚利弊,既要替自己想,也要替家人想。太自以為是了,只會被別人嫌棄和厭惡。
凡事都有因果,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對你好,也沒有誰會無緣無故為難你。當自己被人嫌棄和厭惡時,大家首先應該自省,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否有誤,端正了自己的態度,規範了自己的行為,才不會讓人厭惡。
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接納,就要懂得先尊重和接納別人。家人之間會產生矛盾,就是因為很多人沒弄懂這個道理,總覺得自己才是最對的。
家人相處,不能為所欲為,因為有些家人關係很微妙,稍不注意就會引發矛盾。就算是一家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言行不當,只會影響整個家庭的和諧。
家庭成員簡單一點的家庭,這些問題可能都不太容易出現;可若是家庭成員複雜了,各方面都有可能出現問題。
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可就算得到了處理,關係也受到了影響。真正能讓家人之間更和諧的辦法,就是謹言慎行。
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很多,但是能做到的卻很少。孫嫻和嫂子之間,就因為她沒有謹言慎行,鬧得很不愉快。
孫嫻和哥哥是龍鳳胎,她從小身體就弱,所以父母對她的寵愛就多了很多,以至於讓她慢慢養成了不可一世,蠻狠霸道的性子。
孫嫻比哥哥早結婚一年,嫁給的是自己的高中同學。因為丈夫承包了一些天地來種菜,他們一直就住在鄉下。一開始孫嫻還不覺得苦,可時間久了,她就覺得鄉下哪裡都不好,然後開始頻繁回娘家。
每次回去父母都會準備很多好吃的,這讓她更是迷戀娘家的好。當時哥哥還沒結婚,倒也沒什麼,後來哥哥結婚了,她再頻繁回去,就讓嫂子有了意見。
嫂子的家庭條件不錯,結婚時陪嫁了一套房子,結完婚後大家就一起搬了過去。孫嫻從來不認為那是嫂子的房子,因為她覺得父母在哪娘家就在哪,所以一如既往頻繁回去。
一開始嫂子對她也很熱情,但是隨著她回家次數的遞增,她明顯察覺到了嫂子態度的轉變。不過她也沒放在心上,只想著可以繼續享受父母的疼愛。
她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一回去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家裡的家務以前都是父母在做,她也就習慣了不去插手。現在家務是嫂子在做,她也覺得自己無需多管。
就是因為她這樣的態度,讓嫂子對她的意見更大了。再加上有時候她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才徹底激怒了嫂子。
她和父母哥哥說話,都帶著一種命令的口吻,對嫂子自然也不例外。父母和哥哥能容忍她這樣,可嫂子卻忍不了。
她有什麼脾氣,也絲毫不顧及大家的感受,想發脾氣就發。父母和哥哥知曉她的脾氣,也都依著她,可嫂子卻無法接受。
在嫂子家裡,孫嫻從來不把自己當外人,家裡有什麼就用什麼,就連嫂子新買的按摩器她都要拿到鄉下去用。
孫嫻始終覺得嫂子不會跟她計較,但是她卻沒有站在嫂子的立場想過。她的理所當然,慢慢就加劇了嫂子對她的厭惡。
嫂子幾乎不和她說話,就算家裡只有她們兩個人在,嫂子也不和她交流。其實嫂子的這些態度,就是一種無聲的反抗,可孫嫻並不明白。
孫嫻懷孕之前,她只是一周回去一次,現在懷孕了,就完全紮根在了嫂子家裡。仗著自己懷孕了比較金貴,她竟也開始指使嫂子。
孫嫻在家裡什麼事也不做,就等著享受大家對她的好。可她不知道,她越是這樣,越讓身為房主的嫂子感到不滿。
家裡人都圍著她打轉,嫂子已經毫無地位了,所以對她的不滿又加重了幾分。這天家裡只剩她們兩人之後,嫂子提出了讓她搬走的要求。
孫嫻沒想到嫂子會趕她走,原本的好心情突然被破壞之後,她的怒火就壓制不住了。她直接衝嫂子吼道:「嫂子,我回我媽家,跟你沒關係!你要看不慣,那你也回你媽家啊。」
孫嫻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的態度,會給嫂子帶去怎樣的感受,只顧著發洩自己的怒火。嫂子衝進房間拿出房本,扔在孫嫻面前,然後說道:「這是我的房子,不是你的娘家!」
孫嫻一時之間不知道說什麼好,嫂子又說道:「你回來住我不反對,但是也請注意你的態度!這不是你撒潑蠻橫的舞臺,你的言行已經影響了我們原本的生活。」
一向寡言少語的嫂子能說出這些話,可見是隱忍了很久。孫嫻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理所當然回娘家,以及那些自以為是的舉動,都是錯誤的。
孫嫻沒能拉下臉來向嫂子道歉,不過她收斂了很多。雖然還是會經常回去,但是她也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
小菁情感解讀: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結了婚的女人總回娘家,確實說不過去。若是獨生子女,常回家看看沒什麼不對,可若是家裡還有其他的家人,三天兩頭往回跑,就會影響他們的生活。
孫嫻明明已經嫁出去了,卻還整天往嫂子家跑,勢必會讓嫂子心存不滿。再加上她又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才激怒了嫂子,引發了矛盾。
不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她從現在開始改變還不晚。端正自己的態度,注意自己的言行,她們姑嫂之間的關係也還能得到緩和。
站在嫂子的立場來看,孫嫻的做法確實讓她難以接受。自己才是房子的主人,卻沒有得到任何優待,反倒還要去伺候已經嫁出門的小姑子,她當然會不樂意。
人都是有情緒的,不可能一直容忍你的作為。不想關係變差,相處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自己也就會收斂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