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濟南大學:推動生涯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濟南大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推動生涯教育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上積極探索,打造了包括內容層、保障層和延伸層的「544」生涯教育一體化模式,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致力於實現學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工作目標,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生動性、親和力、感染力和針對性,穩步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
提升育人高度,突出思想引領體系建設
理想信念是青年學生思想行動的總開關,也是生涯教育的根本方向,學校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生涯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師資隊伍同頻互動,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一是推動思政活動與生涯元素融合。在新生入學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自我認知教育、生涯規劃教育等多元內容,引導大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開展山東省歐美同學會青年委員會文化沙龍「生涯面對面」活動、「我和我的祖國」優秀朋輩榜樣面對面活動,實現生涯教育隱性融入價值觀教育;
二是推動生涯課程和思政教育要素相融合。依託學校山東省一流課程《職業生涯指導與創業基礎》,挖掘思政生涯要素,用「生涯課程」+「課程生涯」紐帶串聯課程體系,推動「生涯思政」建設,夯實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融合的教育成效,提升育人高度,該課程獲得學校首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立項建設。
三是加強生涯與教育、管理、就業、資助和心理等工作模塊內嵌融合。發揮生涯教育隱性育人功能,積極解決學生的發展性和柔性教育問題,開展新生入學教育生涯啟蒙、優秀學生精英訓練營、少數民族學生團體生涯輔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涯諮詢輔導、職業生涯規劃書大賽、模擬求職大賽等。
挖掘育人深度,強化內容供給體系建設
如何認識青年學生、教育引領青年學生、發揮學生作用,如何把握大學生價值多元、思維活躍、需求多樣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解決生涯教育途徑單一、內容單調、效果不佳等問題?學校聚焦「內容層」建設,整合育人要素,保障生涯服務多樣供給,形成以課程建設為主途徑,諮詢輔導、實踐活動、測評評估和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內容體系。
一是發揮課程主途徑作用,實現從「生涯單一課程」到「生涯課程群」建設,重點加強《職業生涯指導與創業基礎》課程的標準化、模塊化建設,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量身定製課程,孵化「生涯課程群」,推動生涯課程多門次、多元化和系統化建設,新增《高效生涯管理》核心通選課1門,《大學幸福課:生涯規劃與人生設計》、《大學成長課:生涯規劃與職業素養建構》和《大學生生涯發展與規劃》通選課3門,出版《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教材2部。面對疫情對教學工作帶來的衝擊,黨委學生工作部成立了教學領導小組,推進「中心+工作室+生涯師資」混合教研模式,積極應變呈現線上教學方案,精心研發,挖掘價值,將疫情變教材講好育人故事。
二是研發生涯諮詢綜合管理平臺,加強生涯諮詢輔導體系建設,推進個性化成長指導服務,每年開展生涯諮詢300餘人次,微諮詢千餘次,疫情期間,利用自研平臺「濟南大學生涯在線預約平臺」開展線上生涯諮詢,15位生涯諮詢師分20個諮詢時段,為學生提供學業規劃、適應輔導、自我探索等6項諮詢服務,解決學生個性化的生涯問題。
三是重點打造「生涯面對面」精品活動,推動形成「學校精品+一院一品」生涯活動矩陣。依據專業特色和共性規律進行重點活動建構和品牌打造,通過朋輩面對面、生涯面對面、生涯團輔面對面三個系列活動,打通社會-學校-學生連結渠道,有效實現朋輩輔導、社會指導和專家督導,以未來成長的具象感,激發當下學習的迫切感,全面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
四是建設職業教育平臺,形成「1個測評平臺+2個測評專項」工作布局。開發濟南大學職業教育平臺,開展學生個體生涯數據測評,保證輔導員基於測評數據開展談心談話;連續7年開展《濟南大學大學生學風調查》,連續2年開展《新生生涯成熟度測評》,創新性地利用學生生涯測評數據,通過輔導員家訪活動,推進學校、家庭和學生共同探討未來成長與發展方案。
夯實育人效度,加強條件保障體系建設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動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證機制改革,學校聚焦「保障層」建設,採用「中心+工作室」的組織架構,形成包括機構設置、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和條件保障相互配合的保障支持機制,完善以生涯工作指標體系為核心的評價機制,實現一體化模式「學校-學院-班級」縱向貫通,「高校-高中-社會(企業)」橫向聯通,從而保障全員參與、全過程覆蓋和全要素運行,推動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是完善組織機制,成立專門性機構。成立由黨委領導的學生生涯教育領導小組,建立學生生涯發展指導中心(2013年)和生涯發展指導工作室(2016年),學院設置生涯輔導員,設置學校和學院兩個層面的生涯協會(組織),打通學校(學生生涯發展指導中心)-學院(生涯輔導員)-班級(協會)工作機制,實現生涯教育工作組織健全、渠道下沉和內容落地。
二是完善規章制度,保障體系規範管理。制定學校生涯教育工作的總體規章制度與分項規章制度,在師資隊伍、工作條件、經費投入、社會資源利用等各個方面,明確規定各項細分工作的詳細流程。制定《濟南大學學生生涯指導中心職責》、《濟南大學學生生涯發展指導工作指標體系(試行)》和《濟南大學生涯輔導員制度》等制度,實現生涯教育工作的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建立生涯育人共同體。形成高校內部和外部相互協同的生涯育人共同體,學校內部形成包括黨政領導、中心師資、生涯課程師資、生涯輔導員、生涯工作室成員和校外生涯導師相互支撐的隊伍結構,學校外部形成包括高校、高中、政府、社會(企業)和家庭相互配合的隊伍結構,通過「專家報告、學校內訓、外出研修、自主學習、工作坊和沙龍」等多種培訓形式,堅持「學習-反思-提升」的成長路線,建構科學完善的「金字塔式」培訓進階體系,通過學校和學院兩個層面推進生涯隊伍學習研究,不斷提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四是加強條件保障,形成穩定的外部資源供給。學校專門建設用於個體生涯諮詢、團體生涯輔導、沙龍(工作坊)的學生成長空間和個體諮詢室;設置生涯教育專項經費,保障生涯一體化體系建設和項目運行;與科研機構、高校、高中、企業合作,拓展社會資源延伸利用渠道和效能。
拓寬育人廣度,推進延伸協同體系建設
深入探索凝聚校內外育人力量,整合課內外育人資源的合力育人機制,教育分學段,而學生的成長卻是連續的,人才培養必須是全程貫通的。學校聚焦「延伸層」建設,挖掘高校系統內部新動能,協同政府、社會(企業)、家庭和高中資源,形成高中前置、大學核心和社會延展的生涯育人延伸協同體系。
一是推進生涯教育生態建設。基於貫穿式的教育模式設計,實現發展指導的連續性,保證教育要素的遞進性。將生涯教育場景從高校前置到高中、延伸到社會(企業),梳理出與大學生生涯發展相關的7個關鍵節點,即選科目、選大學(專業)、專業分流、二專業選擇、選考研/就業、選職業(單位)、職業適應和轉換,形成全過程生涯教育鏈條。
二是建設山東省高校生涯教育一體化聯盟。舉行山東省生涯教育一體化論壇,成立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生涯教育專業委員會。來自高中、高校和社會(企業)共計200餘名代表參加論壇,首批確定山東省生涯教育一體化聯盟單位37家,確定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生涯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秘書長和副秘書長21人(18所高校),初步搭建高中、高校和社會(企業)生涯教育立交橋和教育資源互通平臺,推進山東省生涯教育專業化、生態化和體系化建設。
三是建設全省範圍內開放共享的體驗式生涯教育網站—「職觀網」。依託網站(APP)「職觀網」,針對大學生、中學生開展職業體驗項目、專業體驗項目和職業實習項目,加強學生生涯體驗認識和分類指導的線上線下交互式平臺,打通企業-高校-學生之間的壁壘。
四是推進生涯教育前置高中研究,實現課程內容、選科指導、選校指導、專業認知的高中前置,依託材料學科建設專業體驗所,組織中心和工作室成員到高中進行選科指導和生涯規劃講座,與高中開展協同教研。
學校「大思政」視野下高校生涯教育一體化工作自2013年啟動以來,充分整合教育資源,現在已經形成包括微觀內容層、中觀保障層和宏觀協同層三個層次13個要素在內的全程式、系統式、貫穿式和體驗式的育人體系,是學校「以學生為本,關注兩個比例,實現兩個更多」學生工作理念的具體實踐,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和學生精準化指導的科學方法;是推動「三全育人」和「五育並舉」,建設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學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鑄魂育才工程;是凝聚校內外育人力量和課內外育人資源,推進山東生涯教育工作跨學科、多維度、全方位發展的生態工程;是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劉珂珂 劉芝)
「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活動來了,典型案例持續徵集中!
徵集郵箱:dzrb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