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08:01:27 來源:寧波日報
「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中對產品生產的一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產品精雕細琢,不斷提高工藝製造水平,從而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提高行業整體水平的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人才因素是產業價值鏈上的高附加值環節,也是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需要高素質專業人才,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建設製造強國需要龐大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 要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育「工匠精神」,不僅是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更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
一、甬商精神中傳承著「工匠精神」的精髓
寧波是一座擁有甬商精神傳承的城市。寧波商幫生生不息,至今長盛不衰。在我國十大商幫中,寧波商幫形成的時間較晚,但其發展卻後來居上,活動區域不斷拓展,最終形成四出營生、商旅遍天下的局面。寧波百年商幫的發展過程,向世人闡釋了「寧波幫」的文化特徵和價值取向,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甬商精神。例如寧波「紅幫裁縫」,它作為一個工匠群體,成了中國近代服裝改革的先驅,重實幹,重經驗、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傳承弘揚「工匠精神」的生動寫照。這些工匠們,儘管他們文化程度不高,卻有著強烈的敬業精神,其功夫之深、手藝之精令人叫絕。培羅蒙西服公司的創始人許達昌,從量體裁衣這一最初環節開始,要求店員認真細緻,一絲不苟,每件衣服要經過兩次試樣、面料熨燙覆襯冷卻24小時以上,輔料要經過熱縮、水縮兩次縮水,縫製一套西服需要60小時左右的工時,秉承精益求精、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對待客戶做到「人過留痕」,只要來過一次,就必然留心記下了客人的姓名、地址、職業等信息,還細緻了解客人的服裝款式喜好等,看過哪類面料、定了哪款服飾,等客人再次光臨時,接待時就有針對性根據顧客的需求給出合適的建議。近百年來,不單單「紅幫裁縫」是這樣做,寧波商幫經營的其他行業和產業,處處為顧客著想,以客戶至上為服務宗旨的精神皆是如此。
二、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
將「工匠精神」培育滲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工匠精神」是祖祖輩輩的能工巧匠們世代錘鍊傳承的技藝、手藝、活計等造物文化的寶貴遺產,它是魯班的「鋸」、是賣油翁的「銅錢」、是千年古剎的「無梁殿」、是嫦娥奔月的「神州飛船」。寧波高職教育的發展,就要將這種「工匠精神」滲透到高職校園文化中,滲透到高職教育環節上。將「工匠精神」的內涵解讀以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在活動展演、媒體傳播上進行交流呈現。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旨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啟發學生崇拜「工匠精神」的內在潛能。
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職教育教學及產教融合中。中國職業教育的先驅者黃炎培提出,「技術教育範圍內,最易發現天才,對天才生必須施以特殊教育,萬不可以尋常繩墨去限制他發展」。為切實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落地生根。高職教育擔負著為企業培養一線操作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高職院校啟動「工匠」課堂建設工程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戰略基地。高等職業院校通過設計、開發並提供各種學習項目,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培育,培養「工匠人才」輸送企業,以支持企業的核心戰略的發展。高職院校「工匠」課堂建設應包含產教融合、信息化技術運用、課堂教學創新等要素,「工匠」課堂的整體教學設計要以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為依據,要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課程設計,要與綜合職業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相對接,根據專業特點、課程特色,通過引進企業真實項目、融入傳統文化技藝、根植「甬商精神」、踐行課程思政等多樣化的特色課程設計,制定「工匠」課堂建設基本指標。要做到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教學設計的迭代更新,在學習任務及情境設計、教法與學法、評價考核等方面有可行的創新,重點推行「課堂教學質控體系」和「快速設計項目」為典型的課堂教學創新,構建「工匠」課堂教學新形態,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典型案例,加快校內外的推廣應用,推動教學創新。「工匠」課堂的設計要堅持任務驅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要深刻分析重點、難點及措施,充分運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開發基於「學徒」理念的「任務型課程」。
將「工匠精神」培育滲透到高職黨建思政教育中。要從高職教育的目的和高職人才培養的職業需要出發,將「工匠精神」思政培育實現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課程與德育教學的有機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堅持立德樹人,有機融入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培育創新創業思維、跨界思維、匠心匠藝等,使學生潛移默化下得到薰陶。把「工匠精神」的價值取向、成就感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等職業教育不僅需要傳道者明道、信道,更需要以德施教、知行合一。
(作者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遲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