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工匠精神」推動高職教育發展

2020-07-30 中工網

2020-07-30 08:01:27 來源:寧波日報

「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中對產品生產的一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產品精雕細琢,不斷提高工藝製造水平,從而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提高行業整體水平的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人才因素是產業價值鏈上的高附加值環節,也是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需要高素質專業人才,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建設製造強國需要龐大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 要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育「工匠精神」,不僅是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更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

一、甬商精神中傳承著「工匠精神」的精髓

寧波是一座擁有甬商精神傳承的城市。寧波商幫生生不息,至今長盛不衰。在我國十大商幫中,寧波商幫形成的時間較晚,但其發展卻後來居上,活動區域不斷拓展,最終形成四出營生、商旅遍天下的局面。寧波百年商幫的發展過程,向世人闡釋了「寧波幫」的文化特徵和價值取向,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甬商精神。例如寧波「紅幫裁縫」,它作為一個工匠群體,成了中國近代服裝改革的先驅,重實幹,重經驗、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傳承弘揚「工匠精神」的生動寫照。這些工匠們,儘管他們文化程度不高,卻有著強烈的敬業精神,其功夫之深、手藝之精令人叫絕。培羅蒙西服公司的創始人許達昌,從量體裁衣這一最初環節開始,要求店員認真細緻,一絲不苟,每件衣服要經過兩次試樣、面料熨燙覆襯冷卻24小時以上,輔料要經過熱縮、水縮兩次縮水,縫製一套西服需要60小時左右的工時,秉承精益求精、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對待客戶做到「人過留痕」,只要來過一次,就必然留心記下了客人的姓名、地址、職業等信息,還細緻了解客人的服裝款式喜好等,看過哪類面料、定了哪款服飾,等客人再次光臨時,接待時就有針對性根據顧客的需求給出合適的建議。近百年來,不單單「紅幫裁縫」是這樣做,寧波商幫經營的其他行業和產業,處處為顧客著想,以客戶至上為服務宗旨的精神皆是如此。

二、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

將「工匠精神」培育滲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工匠精神」是祖祖輩輩的能工巧匠們世代錘鍊傳承的技藝、手藝、活計等造物文化的寶貴遺產,它是魯班的「鋸」、是賣油翁的「銅錢」、是千年古剎的「無梁殿」、是嫦娥奔月的「神州飛船」。寧波高職教育的發展,就要將這種「工匠精神」滲透到高職校園文化中,滲透到高職教育環節上。將「工匠精神」的內涵解讀以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在活動展演、媒體傳播上進行交流呈現。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旨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啟發學生崇拜「工匠精神」的內在潛能。

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職教育教學及產教融合中。中國職業教育的先驅者黃炎培提出,「技術教育範圍內,最易發現天才,對天才生必須施以特殊教育,萬不可以尋常繩墨去限制他發展」。為切實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落地生根。高職教育擔負著為企業培養一線操作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高職院校啟動「工匠」課堂建設工程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戰略基地。高等職業院校通過設計、開發並提供各種學習項目,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培育,培養「工匠人才」輸送企業,以支持企業的核心戰略的發展。高職院校「工匠」課堂建設應包含產教融合、信息化技術運用、課堂教學創新等要素,「工匠」課堂的整體教學設計要以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為依據,要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課程設計,要與綜合職業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相對接,根據專業特點、課程特色,通過引進企業真實項目、融入傳統文化技藝、根植「甬商精神」、踐行課程思政等多樣化的特色課程設計,制定「工匠」課堂建設基本指標。要做到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教學設計的迭代更新,在學習任務及情境設計、教法與學法、評價考核等方面有可行的創新,重點推行「課堂教學質控體系」和「快速設計項目」為典型的課堂教學創新,構建「工匠」課堂教學新形態,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典型案例,加快校內外的推廣應用,推動教學創新。「工匠」課堂的設計要堅持任務驅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要深刻分析重點、難點及措施,充分運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開發基於「學徒」理念的「任務型課程」。

將「工匠精神」培育滲透到高職黨建思政教育中。要從高職教育的目的和高職人才培養的職業需要出發,將「工匠精神」思政培育實現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課程與德育教學的有機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堅持立德樹人,有機融入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培育創新創業思維、跨界思維、匠心匠藝等,使學生潛移默化下得到薰陶。把「工匠精神」的價值取向、成就感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等職業教育不僅需要傳道者明道、信道,更需要以德施教、知行合一。

(作者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遲語洋

相關焦點

  • 評論| 孫海梅:培育「工匠精神」推動高職教育發展
    將「工匠精神」培育滲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工匠精神」是祖祖輩輩的能工巧匠們世代錘鍊傳承的技藝、手藝、活計等造物文化的寶貴遺產,它是魯班的「鋸」、是賣油翁的「銅錢」、是千年古剎的「無梁殿」、是嫦娥奔月的「神州飛船」。寧波高職教育的發展,就要將這種「工匠精神」滲透到高職校園文化中,滲透到高職教育環節上。
  • 推進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既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都應貫穿於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二者相互融合、整體推進,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也是促進高職院校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 破解工匠精神培育難題 助力珠海經濟發展
    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作為培養新時代工匠的主陣地,當前,高職教育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這一方面卻有很多新問題亟待解決。
  • 淺談高職護生職業道德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養
    工匠精神的實質是對職業道德的遵守,體現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要求,與護理職業教育和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有著高度的統一性和內在的聯繫,弘揚工匠精神,是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目前,國內護理專業屬於人員比較緊張、需求量大的一個專業,也正因如此,在國家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前提下,高職院校對更多、更好地培養護理專業的人才有著不可或缺的責任和義務。
  • 弘揚工匠精神 創新思政實踐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是當前我國發展的總體要求。,為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積極營造氛圍,努力培養更多德技雙馨的大國工匠。(2)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精品資源共享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特色即為「在思修課中強化職業精神教育」,前期收集有關於「工匠精神」方面的約20G線上大容量資源庫,力求講好工匠故事。文化素質課。學校注重工匠精神類的文化素養課的培育與開設,現共計10餘門,如《中國書畫鑑賞》、《汽車文化》等。專業課課程思政。
  • 【聚焦】專家黃景容新談工匠精神的培育與職業訓練院的建設
    二、工匠精神誰培育        李克強總理2016年3月5日在人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體是誰?毫無疑問是企業!既然是企業,那麼,此事與技工院校何幹?與職業院校何幹?
  • 涵養君子人格 培育大國工匠
    讓人高興的是,學院在創新性探索與實踐中,不但成功破題而且碩果纍纍,以更高戰略、更寬視野、更強擔當,將發展重心轉移到質量提升與內涵發展上,走出一條立德樹人、培育具有君子人格和新時代大國工匠特色的育人新路。強校:厚植教育沃土新時代對高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院領導堅定地認為,高職院校應積極回應人民對職教的期待,讓學生都享有優質教育資源。
  • 原創校園話劇,弘揚工匠精神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於16學時。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養時,必須同時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時,應當緊密結合職業技能的培養進行。職業技能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要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高度融合,合力育人。
  • 大足:弘揚勞模精神 培育大國工匠
    華龍網6月15日10時51分訊(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 通訊員 馮娟)「我們的勞模工作室在引領企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也為廣大職工提供了技能提升的機會。」  「勞模工作室就是要以弘揚勞模精神,培育大國工匠精神,打造『匠人』和『能人』隊伍。」賀小琴介紹說,工作室還湧現出「金牌工人」楊有光、「最美職工」劉遠正、「技術能手」傅朝川等一批匠人代表,充分展示了大足工匠們的風採。據悉,目前大足區有這樣的工作室10個,涵蓋了工業、教育、種養殖等行業領域。  如何更好地弘揚勞模工匠精神,加快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 關注| 2016「工匠精神」為何如此火爆?全因這七宗「最」
    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網友投票最多的是「社會形成風氣」;剩下的依次是:制度進行保障、政府大力倡導、企業形成規範、職校加強教育、媒體加大宣傳。  對於工匠精神,不少網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 學習理論 | 弘揚工匠精神 推動高質量發展
    無論在傳統製造還是現代智能製造領域,工匠始終是中國製造業的中堅力量。工匠們的守正創新、追求卓越是我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必要支撐。進入新時代,大力弘揚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不僅有助於建設一支重知識、善技能、創新型的產業大軍,更能夠為推動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重要精神動力。
  • 煙臺黃金職業學院多路徑培育工匠精神
    水母網11月26日(通訊員 帥濤 王寧 陳曉慧 記者 彩梅)多年來,煙臺黃金職業學院建校以來,緊緊把準時代脈搏,發揮職業教育功能,堅持服務區域企業人才和技術需求的辦學宗旨,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專業特色,把握產業方向,緊貼人才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成為學院高質量育人的方向標和辦學質量提升的強引擎。
  • 中經評論:點亮藍領職業榮光 培育更多「大國工匠」
    對中國而言,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是重要的支撐力量。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對於什麼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兩個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細刻、精益求精。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培育德技並修大國工匠 創新「12357」三職...
    學校組建20年,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立足宜昌、融入宜昌、服務宜昌」的辦學定位,秉承「正則、修能、追遠」的校訓,完成了「組建融合、規模發展、內涵建設」教育辦學事業的「三級跳」,走出了特色創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宜昌經濟建設培養了數以萬計德才兼備的高技能人才。思政創新品牌的主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德技並修大國工匠。
  • 提高質量,高職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穩步發展高層次職業教育,要求把發展專科高職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把發展本科職業教育作為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 中經評論:點亮藍領職業榮光 培育更多「大國工匠」_國內新聞_新聞...
    對中國而言,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是重要的支撐力量。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對於什麼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兩個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細刻、精益求精。
  • 用工匠精神做好質檢工作
    □ 藍 麒  2016年「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社會熱議,也引發了人們對精益求精、執著敬業的再思考。工匠精神是對細節永無止境的打磨,是對完美和極致的不懈追求,更是對創新和創造的不斷突破。無論是貫徹十八大精神,「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還是落實習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指示,都需要踏下心來慢工出細活,都需要工匠精神的精雕細琢。
  •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
    更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職業道德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契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與廣泛的社會意義。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兩個輪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雙翅膀」,二者缺一而不可。事實上,「工匠精神」的發育程度,同一個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進步程度都直接發生著關聯。
  • 「大國工匠」進校園 讓匠心精神薪火相傳
    高中漢在進口數控設備升級維修、技術改造及人才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先後獲得「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勞動模範最後高工提出,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工匠精神有著更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新一代的青年大學生是祖國新鮮的血液,應當培育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本次培訓,進一步鞏固了各位老師的專業知識,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作水平,也為更好的教導學生進行實訓打下了更加紮實的基礎。
  • 「雙高」工程:培育貴州高職教育領頭羊
    今年9月,《貴州省支持職業教育發展若干措施》正式出臺,提出了「實施高職『雙高』工程,著力支持3至5所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支持15所左右高職院校實施貴州『雙高』計劃」,這為貴州高職院校堅持走內涵發展特色辦學之路指明了方向。  2015年以來,全省職業院校培養輸送技術技能人才90餘萬人,為貴州經濟增速持續位居全國前列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