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據現代藥理研究,有許多作用,抗腫瘤,抗血凝,降氣,止咳,抗炎,鎮驚等等。但半夏最引人好奇的,還是所謂的交通陰陽。陰陽本身就是個比較深奧的中醫術語,現在又說是交通陰陽,則更添了層神秘色彩。
最先講到半夏交通陰陽概念的,出自《靈樞·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從這個對半夏的描述裡,明確提到半夏有交通陰陽的作用,說得更確切些就是引陽入陰。
半夏有引陽入陰的功效,個人推測,大概是古人實踐的結果,或者更確切講,從半夏生長特性,正好從陽鼎盛時轉入陰起之時,由此推測半夏具有引陽入陰之效,而實踐的結果又印證了這一推測。古人用藥沒有現在的儀器實驗,全憑實踐,憑萬物生長之規律中找到用藥的方法。
後世在對半夏的藥理解釋時,主要講下氣化痰化溼作用,對半夏交通陰陽的作用很少提及。這也為半夏的應用範圍設置了障礙。儘管現代藥理研究,半夏成分有安眠作用。但仍不能很好地解釋半夏引陽入陰的難題。按內經的解釋,陽不入陰,是因為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厥氣可以理解為邪氣,而邪氣一般都是寒和溼造成的,也就是說五臟被寒溼所形成的邪氣佔據,邪氣把衛氣獨擋於外,造成衛氣入不了五臟。按這個理解,半夏的作用點就應該在五臟,也就是胸腹這一塊。胸腹為少陽地帶,所以半夏在《本經》中說主治傷寒寒熱也就不難理解,《傷寒論》中半夏的應用也印證了這點。
那半夏的引陽入陰是怎麼做到的呢?陽和陰,在《內經》的概念裡,只有「陰平陽密」才能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最佳狀態。五臟彼邪氣佔位,可見五臟的陰陽已失和,已不是「陰平陽密」的和諧狀態了,就像你的房子被一大幫持槍的壞人佔據,你想攻進去,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邪氣與細胞一樣,都有排它性。這就是生物學上講的凝集素,它會識別是敵人還是朋友,會把與自己同類的細胞聚合粘連在一起。半夏的引陽入陰,或許正是其獨特的成分,先麻痺對方,剩其不備,迅速佔領地盤。也就是說半夏有侵吞壞細胞的作用。如果這樣,那么半夏藥理學研究,所謂的抗腫瘤抗炎作用,就不難理解了。正是半夏的這一獨特作用,把好的細胞(陽)引入到被邪氣所佔比例五臟,所以叫引陽入陰。
半夏能交通陰陽,所以半夏確有助睡眠。失眠證型很多,但無一例外的,都是陰陽失和引起的。只可惜,因為半夏的所謂毒性,現在用的半夏,都是制半夏。制半夏在李可的眼裡,純粹是藥碴,認為一點用處也沒有。李老一年用掉的生半夏,按噸計算,可見,李老用實際證明了生半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