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題目:歷史鏡鑑應銘記,選人用人當唯賢
寫作者:韓中鋒,大學生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讀了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故事,對齊桓公深感欽佩。
齊桓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出色政治家,他深明大義,採納了鮑叔諫言,不計較個人得失,任用與其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並尊其為「仲父」,這種將個人恩怨讓位於國家利益的做法,讓管仲傾心於齊國富國強兵之計,並最終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首個霸主,從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的故事對我們當下的社會治理有示範意義。選賢任能才能長治久安,在今天,除了要擺正用人心態之外,領導幹部能不能準確識人用人,對一地治理成效的提升至關重要。
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用人之長,天下無可棄之人。領導幹部應該善於「知人短中之長」。劉邦就是善於發現人才的典型,他的建功立業離不開文官張良、蕭何和武將韓信、彭越。但張良雖是傑出謀臣,曾幫劉邦脫身鴻門之宴,但恐怕不精於戰場殺伐,韓信雖有「兵仙」「神帥」之譽,但論計謀恐不及張良,假如讓張良處理軍務,而讓韓信做文官,恐怕會是另一番結局。
齊桓公和齊國因為選人用人之「得」,成為春秋一霸,但也正是因為選人用人之「失」,最後死於宮中。管仲死後,齊恆公親小人遠賢臣,重用佞臣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輩,導致齊國後期一片狼藉,五公子各率黨羽爭位,齊桓公無力彈壓,最終被囚禁在屋中活活餓死,一代霸主就此悽慘死去,直到六十餘日新立齊君才為其收斂。此後,新的齊國一度無力稱霸。
歷史鏡鑑應該被銘記。今天,跑官要官、買官賣官仍有市場,「圈子文化」「裙帶關係」等詞仍出現在十九屆巡視體檢報告中,這說明少部分領導幹部仍然未能將「選人用人為了誰」的問題認識清楚,在「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賢」之間站位模糊、立場不清、態度曖昧,與齊桓公早期的用人之道相去甚遠。
齊國雖已經是幾千年的王朝,但齊國國力因選人用人失當而下滑的殷鑑卻並不遠。齊桓公的死去、齊國的衰落無一不在告訴我們,選人用人關乎人心向背甚至生死存亡,在選人用人問題上絕不能放鬆要求。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領導幹部要在選人用人上堅決摒棄團團夥夥、任人唯親那一套,超脫個人好惡,堅持事業為上、以事擇人、人崗相適的原則,嚴格吏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為歷史和人民負責。
以上就是我在今天讀書會上的發言。謝謝大家!
【來源:長城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