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賀州至巴馬高速公路都安至巴馬段(以下簡稱都巴高速)達墨隧道右洞順利貫通。至此,達墨隧道歷時一年零六個月終於實現全幅貫通,標誌著都巴高速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推動全線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都巴路由廣西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承擔勘察設計。
凝聚匠心服務工程建設
在建的都巴高速達墨隧道位於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江南鄉達墨村南側。該隧道為分離式隧道,右線長2824米,左線長2877米,最大埋深約368米,是全線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該隧道區地處巖溶峰叢窪地地貌,地形陡峻、多懸崖峭壁。在勘察設計初期,受地形限制,勘察設計人員、機械均難以到達隧道洞身段,導致鑽探、物探等傳統技術手段在該區域難以施展,且施工難度極大。
為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項目設計建設,廣西交通設計集團勘察設計團隊另闢蹊徑,在傳統的常規勘察技術的基礎上,依託其參與組建的廣西新發展交通集團巖溶區綠色公路修建院士工作站,對當地的巖溶專項水文地質展開研究。在詳細查明隧道區域水文、巖溶地質單元及補、徑、排關係的前提下,總結出研究區的巖溶發育規律,為隧道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基於詳實豐富的水文地質調查結果做出的合理地質選線,使隧道設計建設成功繞避了規模大、呈多層發育的大型複雜溶洞,有效避免了因複雜巖溶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確保了施工安全。
大膽創新推動技術進步
結合都巴路達墨隧道的勘察設計成果,廣西交通設計集團與山東大學合作,在施工前期對達墨隧道進行了半航空瞬變電磁法現場試驗,試驗成果豐富了隧道開挖的基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並得到了隧道沿線電性結構斷面基本與實際地質情況相吻合的結論,進一步佐證了該方法是一種可用於巖溶地區隧道的有效的工程地質勘察手段。這也是目前行業內面對巖溶峰叢地貌難以開展常規物探手段的情況下,已知的唯一可替代手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據悉,半航空瞬變電磁法是一種新的物探手段,實驗通過無人機搭載相應的設備進行地球物理探測,分析地下介質的電性分布情況,從而獲知該區域的地質情況。廣西交通設計集團依託工程實踐實施的巖溶專項水文地質調查以及半航空瞬變電磁法的綜合應用,為巖溶區隧道工程勘察提供了全新思路。相關成果將切實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實力,提高其服務品質工程建設的能力,推動行業科技持續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