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各位老師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來到這裡,就小學體育課程變革和體育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大家進行研討學習。
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如何解決中國學校體育所面臨的問題?這需要大家一起來研究解決,只有將每個人的想法,每個人的思維,每個人的創意融合在一起,才能做好中國的學校體育教育。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學習、了解和討論的是: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的思和變。新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十九大報告裡強調,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時代,新的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
體育運動在中國是一項神聖的事業。這就是要求我們體育人、體育老師發揚中國的體育精神。而這種精神該怎樣去投入,怎樣去思考,怎樣去改變,可能在原有的精神上更賦予了我們一層新的含義,而這種新的含義更多帶來的是要改變。
所以,推進傳統體育教學方式方法轉型,賦予學生新時代知識和技能,推動中國由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一定是作為底座進行支撐的學校體育,這也是新時代體育人的夢想。
新時代的學校體育是一個什麼樣的體育?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清晰其定位:
一是四位一體全方位育人。在「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四位一體的目標中,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錘鍊意志。
二是體育起到育人的基礎性作用。體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石,過去的體育育人價值被嚴重忽視,但未來,學校要想培養出傑出人才,需要從做好學校體育、培養身心健全、富有創造力的學生開始。
三是教會、勤練、常賽是新時代學校體育的關鍵內容。這對體育老師和場地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學校體育的短板。
體育教學的四個問題
我想先反思一下我們的學校體育,我們小時候都是自然地運動,不管是跟同學一起玩耍、踢毽子、跳繩、掰手腕,我們總是在自然地運動。而現在的孩子們呢?有的做不了深蹲,有的爬爬樓就喘氣,甚至有的連書包都拉不上。
孩子們怎麼了?有人說這是因為科技進步了,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方式改變了,比如交通工具的出現替代了行走,逐漸的一些日常生活應當必備的運動能力消失了。對這些本該「與生俱來」的運動能力的培養,卻落在了體育課堂上。
我曾看過一次國外的足球課,一群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在球場上展現出了非常專業的運球能力、超強的體能素質和良好的體育品行。反觀國內的足球課,同樣是二年級的學生,國外已經開展技戰術的訓練了,而我們還在用手玩足球。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差異,如今的孩子基礎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思考,怎樣才能把他們失去的那些最基本的運動能力與具體的教學項目結合起來,完成體育教學。
未來學校體育到底怎樣改革?學校體育教學的課堂到底怎樣進行教學?我從兩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學什麼。我認為應該是以大概念、大單元、大任務、大主題為教育思路,促進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
二是怎麼學。我們的課程一定要牢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對學校的質疑:有的說學校12年1260學時的教育,卻沒有形成一項運動技能;有的說體育課越來越多,但體質並沒改善;還有的說學生喜歡的是體育,而不是體育課。
我認為,這些質疑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但指出的問題也是真實存在的。總的來說,主要有四個突出的問題:
一是課程首要目標理解有偏差,不能準確定位傳授運動技能和增強學生體質;
二是大班額上課,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低級重複;
三是技術動作分解過細,課程內容繁、淺、枯、舊;
四是課程主要內容理解有偏頗,以中考體育和體育測試為主要內容較為常見,練習內容單一,且中小學銜接不到位。
體育基礎教育的15個關鍵點
面對這些問題,該怎麼辦呢?我們首先要從國家的文件中去找答案,從國家的文件出發,這是支撐,也是方向。比如:
2019年7月8日,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到,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讓每一個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
2019年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開展青少年體育技能培訓,使青少年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
2019年2月23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到,建立健全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和體質健康標準,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
2020年10月15日《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強調,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體現了「全覆蓋、保底線、促均衡、扶弱勢」的全人體育。
結合相關文件,我梳理出關於體育基礎教育的15個關鍵點:
第一個方面,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
第二個方面,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發展新局面。
第三個方面,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辦學條件全面改善。
第四個方面,鼓勵小學、初中、高中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
第五個方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高中階段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格。
第六個方面,開展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8項中華傳統體育項目。
第七個方面,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
第八個方面,掌握跑、跳、投等3項基本運動技能。
第九個方面,掌握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遊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8項專項運動技能。
第十個方面,定期舉辦學生運動會或體育節,組建體育興趣小組、社團和俱樂部。
第十一個方面,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第十二個方面,加大力度配齊中小學體育教師,未配齊的地區應每年劃出一定比例用於招聘體育教師。
第十三個方面,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
第十四個方面,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將評價導向從教師教了多少轉向教會了多少,從完成課時數量轉向教育教學質量。
第十五個方面,對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持續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依規依法予以問責。
學校體育教學如何變革?
以這15個方面的內容作為背景,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從大單元結構化課程和情境化教學中改變學校體育?
我們一定要梳理大觀念、大任務、大概念、大單元的改革核心。首先,大單元要求我們將18-36個課時作為一個單位來教學;其次,大觀念指引我們構建全人教育觀念;再者,大概念要求我們「學會、勤練、常賽」,最後大任務也就是掌握1-2箱運動技能。這樣的目的主要是培養以素養為綱、以素養為內容的指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此外,為了加強對教學內容結構化設計全面落實核心素養,首先要幫助體育老師清晰體育課程內容要結構化的設計,不可能依然保持以知識點為序列的內容組織邏輯。比如籃球裡面的運球,我們應該把完整的運球放在一個課堂裡面去學習,而不是一節課就只高低運球,做著一種單一的機構化的技能教學。所以,我們要以大觀念或大單元或大任務重構課程內容。
其次要幫助體育教師轉變,實現這一突破才能引導和激發學習方式的變革,才能實現育人模式的改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沒有賽、沒有大強度的體能素質訓練、沒有孩子的合作情感和對情境中問題的思考,核心素養將難以體現。所以這就是體育教學的變革,課程的變化就要抓住這個要點。
最後要幫助我們的體育教師落實,怎樣來呈現組織課程的內容。要遵循學科的邏輯,同時也要遵循學科邏輯的教育規律,結合「跨學科主題學習」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但是這一次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裡面硬性規定10%的比例必須是跨學科。所以,跨學科的這種思維能力一定要潛入進教學中。
課程內容結構怎樣來安排?可分為四大板塊:第一板塊,1-2年級以基本身體活動能力和遊戲為主體;第二板塊,3-9年級以體能訓練為主;第三板塊,1-9年級都必須要有的健康教育;第四板塊,3-9年級需要掌握的運動技能學習。
什麼是大單元?為什麼要大單元?大單元的目的是解決什麼問題?我認為,大單元是從優化教材結構和通盤設計著手,宏觀審視一個教材完整的貫穿過程,發現教材之間、教學之間相互關聯和互為補充的內在關聯,超越常規課和小單元設計,教學點、面、線體統整設計。
在義務教育階段,大單元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更加深層次的理解1~2項運動技能的掌握,第一需要時間,第二需要投入,第三需要系統的學習。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大單元的設計有何理論依據?
第一,運動技能學習和形成規律需要大單元。 複雜的、連鎖的、本體的感受的條件反射,初步形成-改進提高-鞏固-自動化,這就是規律,一定要經過這個。所以,如果說一個小單元6節課、8節課地去教,你可能初步形成還沒有完成就已經晚了。
第二,系統論整體的原理。身體大於各孤立部分的整合,部分的量變會引起整體的質變。也就是說我們長時間進行教學、練習和比賽,從孩子們課後自我組織的比賽,到代表隊的訓練和比賽,這樣的量變才能引發質變。
第三,教學設計的合理性。9學時的單元只能是經驗性的體驗,容易造成過剩的初級體驗,對單元規模要求是至少12學時以上。
第四,深度學習的理論。深度學習的目的就是幫助老師理解學習,理解單元內在的邏輯關係以及初步形成,改革提高鞏固,形成自動化的運動教育模式,才能真正的培養具有德智體美勞品質的,對體育強國能做出貢獻的人才。
如果按照水平一,那就1-2年級,每學期每周4節課,即72節課。按照義務教育的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會是健康教育4課時,跨學科實踐8課時,基本身體活動能力和遊戲60課時,這麼一個匹配的水平。
如果按照水平二,比如說小學3-4年級和5-6年級,每學期每周3節課,即54課時。包括健康教育4課時,跨學科實踐6課時,體能8課時,運動技能36課時。再學兩項運動技能,每一項運動技能是18學時。基本是全國大多數學習能夠保證這個學時數。
從這裡老師們要得到一點啟發,也就是過去的那種一個學期教3-4個項目的內容,我們可能從下一學期開始要進行改變,我們要進行結構化的、大單元的1-2項運動技能的這種連續的學習,不要跳躍太大。
大單元的教學設計裡面,有這麼幾個問題也是要思考的。比如說,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的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規則與裁判方法以及觀賞與評價等方面。
我舉一個韻律舞蹈的例子,看一下怎麼來設計大單元教學:
比如說1-3年級為體驗階段,韻律舞蹈分為我與身體玩遊戲,我與身體交朋友,我與身體來對話,這時候的舞蹈一定是注意孩子興趣的培養,然後情境模式教學和舞蹈遊戲、節奏遊戲相結合,寓教於樂。
當然呈現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有國內外各種舞蹈,如街舞、啦啦操等。那麼4-6級發生的變化是什麼呢?這時候的韻律舞蹈分為我的身體會表達,我的身體會交流、我的身體會舞動,著重提升學生動作感知能力及相互協作能力的培養。這就是大單元的整體設計的一個基本的思路。
怎樣創設真實情境的小學體育教學,這是非常重要的,它強調教、學、評三者互融,給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真實場景、現實問題、多樣方式的自主深度學習環境。
比如,從運動項目學習的不同特性階段來理解。它分為:項目基礎特性,就是技術、戰術、體能;項目中層特性,就是意識、規則、品行;項目高階特性,就是起源、文化和生活。
比如,從運動項目真實情境不同特性要點來理解。田徑主要是個人目標挑戰,與人競爭比賽和鍛鍊運動處方這一方面的情景設計;體操主要是非正常體位運動、形美體需求和克服畏難情緒這一方面的情景設計;武術主要是套路展示、防身技擊和形神兼備這一方面形的情景設計,還有足球、籃球、排球等等就不再列舉。
再比如,從運動項目學習的不同階段來理解。一是運動技術,它是一個運動項目在規則的許可下所特有的運動序列,是客觀存在的,不隨學生的意志為轉移,也不具備個人的特性。二是運動技能,它是學生經過後天習得而成的具有個性化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具有明顯的個人特性。三是運動能力,它是人參加一個運動項目所具備的高階思維能力,是人的身體形態、素質、機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綜合表現。
大單元、情景化如何落地課堂?
我認為,要凸顯運動項目本質特性的小學體育課堂,第一是要進行教學有效的設計。第二是當一個項目進入體育課堂裡面時,要重視項目產生的根源、引發的趣味等方面,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學習項目。
比如,田徑項目的本質特性與真實情境創設。田徑是一項禁止身體接觸,多是個人性、非常普遍的一項運動。從內涵上來看,它的樂趣是什麼?在於在於利用走跑跳投等動作,實現自己從未體驗過的速度、高度和遠度,從中享受身體和心理活動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快感。
賽場上的它,主要是一種超強技能和靈活多變的一種戰術的體現。田徑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掌握它的基本技術和鍛鍊方法。
再來談談敏感期天窗,這是培養小學生運動素質的一個最重要的發展期。比如我們有靈活天窗、技術天窗、速度天窗、耐力天窗、力量天窗、爆發力天窗、3D整合天窗等。
比如靈活性天窗。男孩子的第一個天窗是5~8歲,第二個天窗是12~14歲,這個天窗主要是涉及各種爬行,翻滾、繩梯、攀爬、反應抓握以及反應腳步等。力量天窗。女孩子是11~15歲,男孩子是12~16歲,這時候的力量素質發展是最快的,也是速度能力提升最好的時機。
再比如力量天窗,女孩子10~13歲小學階段增長的比例是46%,15~16歲增長比例只有14%,到了16~21歲,也就是高中階段,它增長的比例只有6%,速度就很慢。
男孩子12~16歲,增長的比例是57.6%,17~20歲增長的比例只有36.6%,而到了21~22歲增長的比例只有9.6%。到了25歲這時候,進入成人以後,可能它的力量就成型了。
所以,小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體育運動和鍛鍊的階段,也是體能發展的階段,更是是學生敏感期天窗打開的階段。如果我們上體育課的數量和時間達不到要求,天窗就無法打開,就很難掌握1-2項運動技能。
為什麼要強調要把「學會勤練常賽」潛入學校體育教學中?第一個目的就是要有比賽,要有多練習的方式和方法來顯露不足。第二個目的是通過勤練常賽,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我們再看看,促進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這個運動技能怎麼理解?
要挖掘孩子的運動潛能,需要在運動難度和強度上下功夫,教學的方式不能是單一的動作、單一的教學、單一的知識點和單一的技術點,而是要將知識結構和技戰術結合起來,這也就需要將學生從一二年級打基礎開始,就捆綁到運動專項中,長期進行培養。
體育教育改革的未來趨勢
如今的學校體育教學面臨著「三無七不」的問題:無強度、無對抗、無衝撞;不出汗、不髒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受傷、不長跑。想要改變現狀,我們就要學會利用「學會勤練常賽」去改變它。
此外,如何從國家頒布的文件和政策中領悟改變關鍵?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是融合,體育和教育的融合。廣義是指全面,也就是面向全體的青少年,也就是學校體育。狹義的角度,通過體育課堂、體育課外活動發現有運動特殊才能的,熱愛運動的,而且能夠堅持天天鍛鍊的人才。
我們要組建代表隊訓練,學校裡面各種代表隊的訓練,這就是把另外一部分天才從普及裡面又挖掘了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天才可能他練習的時間不光是課堂上,課外平時都要練,比普通學生又要多出時間,這樣就成為了尖子生。
所以,如果不將狹義體育與廣義體育融合,如果不進行體教融合,就無法保障學生1-2項運動技能的掌握,體育強國建設的家畜工程就打不牢打不實,青少年的體質就會持續下降。
第二個是發展,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我們常說教育是因材施教,但文件裡談到的是因材施學,因材施訓,因材施賽。所以學練賽是我們的將來,也就是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方式改變的一個途徑。
體育教育裡面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是指什麼?總結來說就是:一大目標,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兩大途徑,課內和課外。三大任務,強健體魄、掌握技能、塑造人格。四個階段,小學側重興趣、初中側重素質、高中側重專項、大學側重技術。五個元素,基礎的走、跑、跳、投、遊。六個技巧,懸垂、支撐、跳躍、翻滾、攀爬、躲閃。七個主要項目,田徑、遊泳、足球、籃球、排球、武術、體操。
體育運動項目本身有自己的規律,比如技術技能、戰術技能、身體技能、心理技能、溝通技能和品格。所以,需要我們全面的去理解和思考,不能只抓了速度,不去抓爆發力,不能只抓柔韌,不抓協調,不能只抓籃球運球,而不抓籃球運球裡面的快速運球,防守運球,多人防守的運球等。
舉個例子,1961年,日本頒布了《體育振興法》,200米一圈的操場,1-2年級的小朋友每天要跑10圈,5-6年級的小朋友每天要跑20圈,在我們看來會很心疼孩子,怕他們累著、摔著、磕著、碰著的時候,這些日本的小孩子都很酷的完成了。如今,他們的國民素質也已今非昔比。不過,我相信在國家的文件出臺以後,大家對學校體育教育的未來會充滿了希望。
最後,我想分享姚明曾說過的一段話:第一要絕對服從裁判;第二必須依靠隊友;第三必須絕對尊重對手;第四每個人在場上的表現會直接影響比賽;第五比賽輸贏都不要太高興和傷心,因為還有下一場比賽。這5項品質的獲取,就是「學會勤練常賽」的益處和對人格的要求,以及我們培養全人教育正確的理解。
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院長
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
來源:本文根據陳雁飛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小學課程周主題峰會·小學體育日演講內容整理精彩瞬間
▼ 點擊「閱讀原文」 ,一鍵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