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蘇東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平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天才般的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用行動反對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 佛教徒 也信過道教、巨儒政治家、皇帝的秘書、愛酒的人、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不合時宜堅守己見」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喜歡滑稽搞笑狡黠的人。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蘇東坡處世曠達。一生宦海浮沉,數遭貶謫,飽經憂患拂逆,均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狗苟蠅營,古今中外與其相似之人可以說再難找到第二個。在貶謫期間,仍務實的開鑿湖泊河道、治水築堤,關心千裡荒旱、流離餓殍。在政治上,他從不站隊,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不移,所以他一生政壇坎坷不達也就不足詫異了。蘇東坡處世「對事不對人」,他會因事發怒,卻不會恨人,聽聞自己的政敵被貶謫的消息時,他寫信給雙方的都有親戚關係的一個人,大意是說:「聽說那誰攤上了事,我難受了好幾天,他被貶的那地方雖然偏遠,倒是沒啥瘴氣,我弟弟還在那住過一年呢,環境挺好的,告訴他家老太太不用太擔心。」此種襟懷,正如他對其弟弟子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間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愛生活愛美食的東坡先生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這在君子遠庖廚、男權至上的時代,可謂是相當大膽不靠譜的行為。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讚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又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於是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讚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製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蘇軾在饕餮美食上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肉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製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戲謔到無言以對。
東坡肘子是蘇東坡原配夫人王弗製作的傳統名菜,因蘇東坡極其喜愛而得名。相傳,有一次蘇東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燉肘子時因一時疏忽,肘子焦黃粘鍋,她連忙加進各種配料再細細烹煮,以掩飾焦味。不料這麼一來微黃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蘇東坡。蘇東坡不僅自己反覆炮製,並留下了記錄,還向親朋好友大力推廣,於是,「東坡肘子」也就得以傳世。
在被貶的路上越走越遠,到了惠州蘇軾開始研究這個羊脊骨怎麼做才好吃,最後還作了詩文,把這個做法特意寫信跟弟弟說,雖然生活很苦啊,但是美食不會辜負人。惠州呆了三年後又被貶了,這次貶到了海南,那時候的海南就是蠻荒之地,這個基本上跟賜死沒啥區別了。但是這並沒有打倒我們的大美食家蘇軾。他在這裡又找到了快樂源泉:生蠔。並且還一本正經的修了一本書給兒子,還告訴兒子千萬不要告訴別人海南的生蠔這麼好吃,怕別人知道了來跟他搶生蠔……嗯~蘇東坡!你贏了……
蘇東坡情深義重。東坡對生命中的四位女性用情至深。初戀系其堂妹,慈孝溫文,因二人同姓聯姻無望,至晚年流放在外,聽聞堂妹逝世,東坡「心如刀割」;流放歸來途經堂妹墳塋所在,雖身染重病仍掙扎到墳前致祭,第二天,尚面壁而臥抽搐哭泣。髮妻王弗聰明能幹,務實際、明利害,有知人之明,東坡事事多聽從妻子,可惜王弗二十六歲病逝,妻死後十周年,東坡作詞《江城子》悼念,其詞悽豔感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妻亡三年多後,東坡續弦王閏之,閏之系王弗堂妹,秉性柔和,遇事順隨,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東坡誓言生則同室,死則同穴,閏之死,東坡親寫祭文,十年後,子由將她與東坡合葬。
東坡貶謫黃州期間,收朝云為妾,朝雲聰明活潑有生氣,是東坡的紅顏知己,據傳,東坡曾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有說「一肚子墨水」,有說「一肚子漂亮詩文」,東坡都搖頭說「不是」,最後朝雲說「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眾人遂大笑。
經歷了多次愛人親人的生死別離,蘇東坡對弟弟子由的親情也非比尋常。在宦海浮沉的順逆榮枯過程中,兄弟手足情深,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於夢寐之間,寫詩互相寄贈以通音信,因為子由,蘇東坡寫出了那首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闢了新的世界。
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遊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一代文曲星隕落。
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
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
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為公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