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是因為孩子的智力有問題,而是孩子學習沒有動力。沒有動力的孩子,學習就缺乏主動性,一提到學習就頭疼,學習給他帶來的感受也就不好。
要想解決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的問題,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的原因是什麼。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習得性無助,是指由於多次努力仍無法達成目標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絕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裡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下面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隻狗關在鐵籠子裡,只要拉響警鈴,就給狗施加強烈的電擊,因為狗在籠子裡逃不出來,因此,只能在籠子裡亂撞,驚恐哀嚎。經過多次以後,只要警鈴一響,不用電擊,狗就在籠子裡驚恐哀嚎。後來在電擊之前,先把籠子的門打開,此時狗也不逃脫,只是倒地哀嚎和顫抖。
按說,打開了籠子的門,狗本來可以主動逃避,但它卻仍然待在籠子裡,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在我們人類的行為中也同樣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比如,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時總是失敗,他就會認為自己不適合幹這件事,對自己幹這件事的能力產生懷疑,久而久之,他就會放棄努力。
我們很多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好好溝通,就是因為長期的溝通不暢形成的,孩子因為多次和父母溝通無效,覺得說什麼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想法,乾脆什麼也不給父母說,於是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這也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心理。
事實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能力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很容易讓人自我設限,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其實,我們很多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的根本原因就是陷入到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之中,因為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考試成績不好,心理受到了多次打擊,對學習已經沒有了信心和興趣,長此以往,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也產生了懷疑,於是就乾脆放棄了努力。這就是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的主要原因。
那麼,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心理狀態是怎麼來的,孩子的學習動力是怎麼失去的,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親子關係不良
親子關係不良是孩子學習的最大障礙之一,因為學習是腦力勞動,需要學習者具有良好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如果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好,溝通不良,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必然會對學習產生影響。
因為孩子的年齡還小,當他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考試考得不好的時候,孩子本來心裡也很不好受,這個時候最需要家長的安慰和理解。
但我們很多家長往往在這個關鍵時候,給與孩子的不是支持與理解,而是批評和埋怨,這種做法是對孩子學習積極性最大的傷害,也是導致親子關係不良的最主要原因。
2、體驗不到成就感
人之所以會對某一件事情感興趣,最重要的原因是要讓他體驗到成就感。同樣的道理,要想讓孩子學習有動力,一定要讓他在學習上體驗到成就感。
但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的全是挫敗感, 老師的批評,家長的不理解,同學的瞧不起,這些都是對孩子學習動力的極大傷害。
3、努力而不見效果
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有些還是很努力的,但因為學習方法不對,得不到家長的心理支持,如果經過自己努力而成績不見起色,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慢慢學習動力就會喪失。
在這個時候,家長的心理支持就會顯得非常重要,最好和孩子一起想辦法,或者尋找外力,找到學習成績提高不上去的原因。
5、來自老師的負面評價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會對學生學習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初中和小學的孩子,老師的一句話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的前途,因此,作為老師,一定不能對自己的學生惡語相向,尤其是不能從人格層面去批評孩子。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不少孩子是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學習某一門課,這也說明了老師對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作用。
5、得不到家長的認可
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會水漲船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永遠趕不上家長不斷提高的要求,孩子不管考多少分,家長都會覺得有提高的空間,內心裡總是表現出不滿意。家長這種永不知足的心理狀態也會對孩子的學習動力產生傷害。
有不少家長把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自己不努力,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孩子的努力和小的進步不能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鼓勵,孩子慢慢就會和家長拉開心理距離,從而影響到學習的積極性。
6、錯誤的自我認知
因為孩子年齡還小,和社會接觸很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還很不完善,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 家長不能給予孩子很好的心理疏導,孩子就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孩子的自信心就可能受到打擊,就會形成自己學習能力不行,努力也沒有用這樣的錯誤認知。
錯誤的認知一旦形成,改變起來就比較困難,因此,家長一定要和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一旦心理有什麼困惑,家長要及時疏導,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