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堂課,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孩子為什麼總是沒有學習興趣和動力?我們總是會聽到很多關於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動力的課程,但是似乎總是收不到什麼效果,原因出在哪裡呢?家長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孩子,每天要做孩子眼下正在做的事情,你會有什麼表現會比孩子好還是差呢?如果好,又能夠好多少呢?當大家能夠認清我剛才說的這個事實之後,你就不會再動不動就提興趣和動力了。因為培養孩子興趣和動力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有可能到孩子踏入社會,你也無法做到。那麼你可能會問了,既然興趣和動力暫時無法培養,那我到底該做什麼呢?當你能夠朝著這個方向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你的春天就要來了,請你記住興趣和動力雖然很重要,但是當沒有的時候並不代表孩子就沒有辦法完成學習任務,或者說做好分內的事情。那麼問題又來了,當沒有興趣和動力的時候,孩子到底靠什麼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呢?
請大家記住兩個關鍵,一是責任心,二是良好的自我感覺。下面我們逐一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是這樣,先來分析一下責任心舉個例子啊,你同時請兩個朋友幫你做同樣一件事情為什麼責任心大的那一個往往能夠更好的完成呢?因為在他心目當中有一個信念,那既然答應了這件事情,把它做好就是我的責任,不能夠給對方添亂。而責任小的那一個往往呢,就不會有這種想法,甚至還會為自己的做不到找出各種理由和藉口。那同樣的道理,當孩子擁有責任心的時候,即便對學習沒有太強的興趣和動力,在責任心的驅動之下,也會努力做好分內的事情。有一點請大家放心,責任心強的孩子成績一般也不會太差,因為多數情況下都能夠完成學習的任務,這樣的孩子成績又能夠差到哪裡去呢?
第二方面良好的自我感覺,大家設想一個場景,當你不是特別喜歡當下的工作時,如果說你與公司的同事領導相處融洽,工作氛圍愉悅,每天的心情都很好,你會不會更容易做好當下的工作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很多孩子為什麼會厭學啊,因為一眼就看不到頭,苦海無邊。想想每天要面對枯燥乏味的學習,一年到頭加班面對的永遠做不完的作業,父母,老師不斷的督促嘮叨,甚至是批評責罵。試問,換成你又會怎樣,只是急於應付罷了。所以說,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可能是讓孩子對枯燥的學習抱有最後的一點希望的唯一理由。聽到這裡,相信大家對責任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覺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當孩子沒有興趣和動力的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夠從這兩方面入手去做出一些改變,那麼你和孩子就永遠無法在學習上找到出路。
下面我們來談談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以及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我之前講過一句話,學習總在學習之外,要想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就不能夠總是關注,學習著一件事情,因為責任心來自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父母能夠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孩子才會把責任心用到學習上。這個順序千萬不能錯。
今天我重點跟大家講講標籤效應,對於培養責任心的重要性。美國的心理學家貝克,他認為,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家長就要善用標籤效應,經常給孩子貼上負責任這樣的標籤,那孩子才容易做出與之對應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大家試想一下,當一個孩子認定自己在他人心目當中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是他怎麼忍心破壞這種美好的印象呢?要想維持這種好的印象,你猜孩子又會怎麼做呢?難不成,故意去做一些不負責任的事情嗎?答案顯而易見。咱們中國父母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善表達啊,我們總是覺得孩子做得好不需要表達出來,放在心裏面就好了,有時候會覺得這是應該的,相反呢。孩子做得差的時候又總是忍不住發聲。
從此刻起,你要記住,沒有說出來的話,孩子往往是不知道的,還有一種父母,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也會說出來,但是也只是簡單的啊,你很棒,你做得很不錯,等等,這樣說比不說出來強很多,可是標籤效應不夠強,要想給孩子貼上負責任的標籤,就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經常在孩子面前強調責任這樣的字眼。比如說手機有很多種,為什麼你偏偏記住了華為,因為他們把這樣的字眼標籤化了,反覆的出現在你的腦海,久而久之就成了品牌。當你經常給孩子貼上負責任的標籤是負責任也會成為孩子的個人品牌。所以說不僅要說出來才要標籤化的,說出來改變。就從此刻起,大家要加油。
下面,我們再來談一談,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自我感覺?其實這並不難。當面對孩子的學習啊,尤其是孩子表現得比較糟糕的時候,在你忍不住要發作,或者說採取行動時,一定要記得問自己一個問題,那我這樣做,或者說這樣說會讓孩子感覺更好還是更糟糕呢?如果說不能夠讓孩子感覺好一點,那麼不如不做,或者說馬上問自己另外一個問題,我是否能夠換一種方式,讓孩子感覺好一點呢?
舉例說明,晚上十點半了,孩子還沒有完成作業,關鍵的還不急不慢。拖拖拉拉,這種情況下多數父母會做什麼,我就不用多說了吧。試問,這樣做能夠讓孩子感覺好一點嗎?如果說你能夠換成另外一種方式,而且媽媽看你挺累的,困的不行了,你去洗吧臉媽媽今天剛買的大蘋果,我去給你削一個吃完了再回來做吧。兩種不同的做法,後者很顯然更能夠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感覺。再舉個例子,很多家長暑假總喜歡給孩子安排滿滿的補習班,總認為哪裡不行就要補哪裡。說白了,這只不過是任務的堆疊而已。這除了給孩子增加任務之外才是增加任務,試問,這能夠讓孩子感覺好一點麼。我沒有想過孩子到底缺什麼嗎?在投入相同的情況下,我更建議大家去安排孩子參加一些特訓營之類的活動,那樣的回報一定會更大一些,因為這些活動最起碼可以讓孩子學一點吃苦的精神,有點感恩的意識,明白一點做人的道理。
這些都好過生硬的給孩子疊加任務。所以說父母一定要把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感覺作為風向標的習慣最終呢,一定會從中受益。在這裡需要強調一點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立竿見影的教育方法。如果你指望著隨隨便便給孩子一點良好的感覺,他就能夠變成你想要的樣子,那還是不要做了,做了也不會有效果。尤其是那些有著強烈焦慮,或者說孩子馬上要中高考的家長最容易犯這樣的毛病。他們已經急得失去了智慧,根本無法控制自己。那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針鋒相對啊,就好比是兩個人的打架,如果都不停手,那麼只會愈演愈烈,只有一方先收手冷靜下來,局勢才會瞬間轉變。面對孩子的學習,父母有的時候真的需要一點理解,你想一下孩子既沒有興趣又沒有動力,每天又不得不做,而且還任務繁重。這種情況下,如果再沒有一點好心情,試問還有什麼理由去堅持呢?我一再堅持一個理念,與其一直在痛苦中做著痛苦的事情,就不如讓孩子暫時的做一點學習之外的有意義的事情。學習很重要,但是不學習天也塌不下來,看不開,想不明白就是作繭自縛。不管寫多少說多少總感覺表達不清楚,於是乎呢,就只能指望著大家明白一點是一點不求多,哪怕有一點點小啟發,就是一種進步了。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對這個的看法!喜歡的也請給小編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