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0年8月28日,建水燕子洞――昆明,240公裡。
為一個縣級城市寫了四篇遊記,在筆者退休後自駕的200餘篇遊記中,還是獨一份。
筆者感覺足矣,再寫就管不住手,得罪人的文字會禿嚕出來。誰知老伴不同意:「我們交換意見的那些不寫啦?怎麼也要有個結尾吧,閒著也是閒著,不許偷懶!」
聆聽老伴親切和藹的話語,筆者像是打了雞血,復精神抖擻,接著碼字。
朋友們知道嗎,一個筆耕不輟的退休老頭後面,必定有一個辦事嚴肅、要求嚴格、監督嚴厲的退休老太。
思來想去,不想打哈哈,那就為建水旅遊業的長遠發展,寫點看法建議作為結束篇。倘若建水旅遊部門的朋友路過看到並能舉一反三,那這篇文字就算物超所值了。
建水之行不過兩天時間,但我們似乎看到建水旅遊業發展的未來:小建水,大旅遊。
放眼全國,像建水這樣旅遊資源豐富的縣級城市並不是很多。
此次短暫的建水之旅,我們先後參觀遊覽了7.5個景區景點(碗窯村是路過,只能算半個),其他來不及參觀遊覽的景區景點還不少,比如米軌小火車、文廟、鳥市、指林寺、古井、學政考棚、文筆塔、曲江溫泉、納樓長官司署、真武宮、綿羊衝度假村、土主廟、玉皇閣及崇文塔、天緣橋、小桂湖、福東寺等,遺憾多多。
再訪建水,是我們的真心願望。
同時我們真切感覺到,建水旅遊業,也有值得反思和改進之處。
27日車進老城區時,我們的第一印象很不好,感覺這個滇南小縣城各方面還是很落後,道路狹窄、交通混亂、部分建築破舊、環衛一般,市政建設參差不齊,其中管理是主要問題。
當晚從紫陶街打車回客棧和第二天自駕去燕子洞,均經過新城區,又感覺新城區的道路交通、市政建設,民居商廈、環境綠化,都可與內地同等行政級別的城市媲美。
筆者的意思當然不是排斥老城區,相反,筆者認為,像建水這樣矢志發展旅遊的城市,老城區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問題在於,我們怎麼把老城保護好、利用好。在這方面,僅西南三省就有很多榜樣,比如四川的閬中、貴州的遵義、雲南的騰衝。
兩日的參觀遊覽,筆者感到建水雖然旅遊資源豐富,但要真正達到小建水、大旅遊的目標,還有很多工作需要上心、下功夫,尤其是建水老城的保護利用不可懈怠。
其他景區景點、包括僅僅路過的碗窯村,沒有親身體會,不敢草率置喙,筆者僅就親歷過的團山民居、雙龍橋、朝陽樓、臨安古城、紫陶街、碗窯村、朱家花園、燕子洞等幾個景區景點,談點我和老伴的看法建議。
朱家花園堪稱一流,不足之處是宣傳沒跟上,大有生在邊陲無人知的委屈。
燕子洞很有特色,洞內鐘乳石密集之處的燈光布置比較到位,為遊客著想的配套服務設施也不錯,但流經燕子洞的瀘江卻顯得暗淡無光,如果兩岸再添置一些燈光,也許上下景致融合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雙龍橋建築堪稱雄偉,可周圍的配套設施建設幾乎沒有,給人以「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誤解。
團山景區的稱謂需要統一,現在又是「村」又是「寨」又是「民居」,比較亂,從尊重歷史和傳承的角度看,改回「寨」的稱謂似乎更為貼切,也符合古城的氣質(詳情請參閱《建水二日遊(1)團山民居和雙龍橋》)。
雖朝陽樓的宏大與古城的簡樸不太成正比,但畢竟是有歷史有故事的老地方,開放式的景點也惠及國內外遊客,可景點的管理沒跟上,比如原本就不甚寬闊的門洞裡,居然還有圍著小桌子打牌的,個別人還光著膀子。
紫陶街是建水旅遊的金字招牌之一,也是建陶展示交易中心,應該突出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儒雅,並為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提供一個可以了解建陶歷史、欣賞藝術作品、在溫馨放鬆的環境中選購心儀商品的高雅環境。筆者親歷後發現,晚上黃金時段去紫陶街的絕大多數人,並非遊客而是食客,因為紫陶街最火爆最吸引人的,不是建陶是燒烤(詳情請參閱《建水二日遊(3)夜逛紫陶街 路過碗窯村》)。這一「掛陶頭賣烤肉」 的景象,令人驚詫和不解,難道長此下去必「自毀長城」的辯證因果,有關部門會不懂?為建陶發展和建水旅遊業的長久計,建水旅遊部門非下決心將將喧賓奪主的燒烤夜市遷出紫陶街不可。
至於古城管理和建水旅遊業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還包括:
古城及周邊地區大街小巷的衛生要講究,塵土飛揚不好;市政管理要制度化,不能當街賣燒烤,煙燻火燎地汙染空氣;古城滿大街幾乎都是服裝和小商品,讓遊客半天找不到合適的餐飲店鋪。這個現象也讓人費解,總不能讓外地遊客整天梭米線吧。對比一下四川各地的旅遊景點,最不發愁還舒坦的就是吃;要多修建一些中高檔次的旅遊飯店,別讓人一提起建水住宿就頭痛;古城飯館食鋪要講衛生,比如古城名氣不小、還拿「央視『味道』拍攝點」做噱頭的臨安飯店,飯菜味道姑且不論,桌子地面油膩膩的,蒼蠅橫飛,服務員那雙又收票又拿碗又擦圍裙又抓各種佐料的萬能手,看著就讓人倒胃口;建水的景區門票制度要改革,不能搞「一國兩制」和「省外70歲劃界一刀切」。
關於這個現象,筆者想多說幾句。建水(包括雲南其他一些地方)的景區門票制度值得商榷,外省遊客70歲以上免票,60―69歲須購全票,而持有本省老年證(60歲以上)的遊客免票。這一規定除存在「地方歧視主義」的嫌疑、有悖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外,也不睿智。你想啊,人家千裡萬裡到你這一畝三分地來花錢賞景開心,食住行景(景區門票)四大花銷,景這一項撐死也不到四分之一。再財迷一根筋,孰大孰小、孰多孰少,這兩筆發展帳和經濟帳,總不會算糊塗吧?就算不在乎回頭客,難道也不怕人言可畏的口口相傳,讓更多的仰慕者望而卻步?
巧了,因為要經常回昆明看望照顧老太太,我們夫婦在遵紀守法走正式程序的前提下,經過暫住證、常住證,最後都辦了當地的愛心卡和老年證。在建水旅遊期間,除了第一個景區團山民居我們老老實實掏錢買票外,剩下的景區統統使用老年證免費之。作為外省遊客,我們被「70"門票政策砍了一刀;作為雲南省老年證的持有者,我們被」自家人「的庇護政策餵了好幾根棒棒糖,但相比之下,再多的棒棒糖,都無法抵消那一刀的的痛。對於現在的國內遊客來說,錢真不是問題;而對於建水(以及其他同類做法的地方)旅遊業的長久發展而言,真不是錢的問題。
其實,我們切身感受到,建水老百姓是非常淳樸、熱情、熱愛生活的。有一件小事,給我們短暫的建水之行,留下了溫馨的記憶。
那日,我們從朱家花園出來,順風傳來美妙的歌聲。我們循著歌聲找去,發現在一處古老走廊,聚集著一群老頭老太,一根笛子一把單弦兩把二胡兩把月琴伴奏著十幾張嘴,把《黃梅悠悠》這首外省的地方曲目,唱得是聲情並茂,委婉悠揚。可能是單弦和月琴的作用,再加上滇南口音,我們居然還聽出了雲南花燈的韻味。這些熱愛唱歌的建水老同志們很是熱情,不僅與我們交流互動,還專門找出一份歌單送給我們,美妙的歌聲和友善的交流,很讓人感動和感慨。這首歌我們沒聽過,筆者回來用手風琴拉出來,真的很好聽。
瑕不掩瑜,此次建水之行感覺良好,讓我們對建水旅遊的印象和潛力,由小覷轉變為讚嘆。
至於本文中「不打哈哈」的一己之見,恐也是管中窺豹,偏頗難免,還望各位看官、尤其是建水朋友海涵。
小建水、大旅遊,加油!
建水團山民居
建水雙龍橋
建水朱家花園
建水瓦窯村商業街路邊的展銷品
建水燕子洞
建水朝陽樓
作者簡介:
李國章(網名:峇里海風、峇里海風雜貨鋪),退休前任經濟日報高級記者,在經濟日報工作22年,曾先後3次共13年常駐印尼。